《奇妙的克隆》教学实录
《奇妙的克隆》教学实录(精选17篇)
《奇妙的克隆》教学实录 篇1
一、教学设想:
1.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提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养成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的学习习惯。
2.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发展,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以及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3.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口语交际中,参与讨论,发表见解;耐心听,简明扼要说,通过多方评价规范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听话和说话习惯。
二、教学步骤:
(一)课前学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了解什么是克隆。
3.思考:克隆技术是否能造福人类?并查找相关资料证明你的结论。
(二)课堂教学
1、导入新课
师:假如你是足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
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贝多芬;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
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
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
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教学策略——导入语从学生平日的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交流创设情境,做好铺垫。)
2、交流查找的资料,初步了解。
师(微笑着):课前大家一定收集到很多有关克隆的资料,谁愿意来说说我们身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
(学生激动地争先恐后地举手)
生:我知道具有克隆能力的动植物有:土豆、蚯蚓、桑树,丝瓜藤。
生:水母,水母在遭到伤害后,伤口会自动补好。
生:吊兰。
生:章鱼的触手可以再生。
生:龙虾的大钳子掉了 ,还会再长出来。
生:还有秋海棠、富贵竹,它们插枝即活。
生:壁虎。它遇到危险时,就将自己的尾巴断掉,然后再长出来。
生:还有海参、仙人掌。
(还有学生想要说)
师:(微笑)我知道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说了。你们能不能找出这些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
生:(齐声)不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
么是“克隆”的语句。
生:(齐读)“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 ……也叫‘克隆’。”)
(教学策略——交流资料,引导学生养成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的学习习惯,实现了师生学习资源的共享,丰富了学生对克隆技术的感性知识。)
3、感知课文内容,深入了解。
师:课文里有关克隆的知识还有很多,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全文,把你在书上获得的有关克隆的知识划出来,等一会儿,试着用简洁的话告诉大家你从中了解了哪些有关克隆的知识。
(学生默读,边读边在书上圈点勾画)
师:(自读完毕)相信大家通过自读,已有了自己的心得,能不能介绍给大家你所知道的有关克隆的知识呢?
生1:我知道了最早的克隆,那就是吴承恩在《西游记》里提到的,孙悟空把猴毛变成猴就是克隆。(众笑)
生2:我了解到了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生3:我知道了克隆起源于希腊文,它的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
生4:我知道了克隆动物不是通过雄、雌细胞结合所产生的,而是通过换核卵一步一步培养而诞生的。克隆爪蟾、克隆绵羊“多利”都是通过这种方法培育出来的。
生5:我知道了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于人类:能使不具备繁殖能力的动物诸如骡扩大繁殖,还能挽救濒危动物。
生6:我知道克隆对于研究有些疾病和研究人的寿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4、想象训练:“假如我会克隆”
师:通过对课文的自学研究和克隆知识心得交流,同学们已了解了许多有关克隆
方面的知识,明白了克隆技术的成就。那么假如你也掌握了克隆技术,你想克隆
什么呢?为什么要克隆它?
要求:1、想法要奇妙;2、想法要有益于人类;3、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
适当。
师:先请四人小组组织交流,看谁的想法最奇妙,最有益于人类,最能体现出自
己的个性。然后每一组推荐出一名上台说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四人小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师:(讨论完毕)请同学们来认真聆听每一组代表的精彩发言,欢迎随时随地发
表你的建议。
生1:如果让我克隆,我会克隆无数对明澈的眼睛。许多人认为有一双好眼睛是
理所当然的事,而我并不这么认为。当你看到那毫无光芒的双眼,听到期盼光明
的心灵的呼唤,难道你的心灵没有震动吗?上天对他们不公,就让科学来为他们
创造光明,就让社会让他们体会真爱。我坚信“科技以人为本”并不是空话。所
以我要克隆眼睛,让更多的人重见光明。(赢得全班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的掌声是对你的克隆设想,更是对你的爱心的最好评价!我也要为你
鼓掌。
生2:我想克隆恐龙。(众笑)因为我喜欢恐龙,想再现恐龙时代的盛景。而且
具备克隆恐龙的条件,因为恐龙时代的南极有可能处在温带地区,当恐龙死后尸
体藏在南极中,而此时的南极很可能已在冰天雪地中,由于寒冷可防止身体的腐
化,所以可以提取恐龙的DNA,从而克隆恐龙,这样也可以使后代开阔眼界。
生3:我不主张象他那样去克隆一些史前生物,如恐龙、猛蚂等。因为任何生物
的生存与灭绝都不是人类所能控制的,人类应该严格遵守“自然法则”,让生物
的发展顺其自然。如果再回到从前,就可能破坏生态平衡。
生2:(红着脸,低声说)我只是想克隆一两只看看,不想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众笑,小声议论)
生3:我想克隆水,目前世界上的淡水资源严重缺乏,已无法维持人类生存,而
人类仍在无限制地浪费水,所以我想克隆水。
生4:我要克隆粮食,拯救非洲正在挨苦受饿的人们,使他们过上温饱的日子。
生5:我们都知道,热带雨林是地球之肺。而亚马逊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
林,占地球上热带雨林总面积的50%,达650万平方公里。这里自然资源丰富,
物种繁多,被称为“生物学家的天堂”。然而,亚马逊却没有因为它的富有得到
人们的厚爱。70年代以来,人们的滥砍滥伐使其三分之一的面容消失在我们眼
前,这将意味着维持人类生存的氧气将减少五分之一。所以,我想克隆亚马逊热
带雨林,将其安放在撒哈拉沙漠上,使之净化环境。
生6:我反对刚才三位同学的说法。他们的想法很好,表达了他们忧国忧民之心,
表达了他们的美好愿望。可是水、热带雨林、粮食没有细胞,如何克隆?(众笑)(有人小声插话):水可以的,有水分子。
生:如果我有克隆的技术,我会克隆孙悟空,因为他无所不能,可以实现我们很
改变社会的理想。(众大笑)
师:感谢这些同学给大家带来的大胆的、新奇的“克隆理想”,不管它们符不符
和科学原理,但都表现了大家的美好愿望,希望科技能来社会的进步,使人类的
生活更幸福!
(教学策略——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通过协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提高,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等多元互动,重视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交流,尽可能挖掘学生口语交际中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5、辩论
师: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
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师:辩论要求:(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3)
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以“克隆技术能造福人类”为正方,“克隆技术不能造福人类”为反方展开辩
论)
正方:我认为“克隆技术能造福人类”,课文的第四章节不是非常详细地介绍了
克隆对人类的作用吗?如能使不具备繁殖能力的动物扩大繁殖,据有关报道,公
驴和母马所生出来的杂种动物——骡,如何繁殖这些优良品种呢?只能用克隆。
还能挽救如熊猫这类繁殖能力低的濒危动物。
反方:我觉得克隆无益于人类。你别不相信,请听我慢慢道来。(停顿,由于太
激动,又重复了一遍,众笑)首先克隆正如正方辩友所说,的确可以挽救濒危动
物,但你可曾想到,这样的克隆会破坏动物种群的正常发展,使动物走向衰弱,
就算可以救一时,难道可以救一世吗?我想不可能。有人说克隆可以使动植物再
生,有没有想过,只要人类不刻意破坏,这样的生态平衡已维持了千万年,你这
样无限制的克隆,是否破坏了它的食物链,又是另一种生态平衡的破坏呢?
正方:我听说在亚马逊的热带雨林中每天都要消失近百种植物,所以克隆能挽救
一部分植物,虽然不是全部,但仍能部分保存。现在的克隆技术虽然不是十分发
达,但我相信今后克隆水平会更好,这时克隆就有它的用武之地了,总不能等到
地球全部荒芜才研究克隆吧?
反方(冷笑):对方辩友真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啊!可是这也证明了这只是你的美
好想象,寄希望于克隆技术的提高,而事实上呢,经过了247次失败后,才得到
了“多利”克隆小绵羊。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伤害多少动物啊,这与我们克隆的初
衷不是背道而驰吗?
正方:失败乃成功之母嘛!(众笑)现在的克隆技术或许不发达,但在今后我相
信人类的克隆水平会越来越好,克隆出来的动植物会越来越优异,象失败247
次这样的事将不再发生,它最终会造福于人类。而且克隆对于研究有些疾病和研
究人的寿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当某一天我们自身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就可以
从先前克隆的胚胎中取出这个器官进行培养,然后替换自己病变的器官。我们就
再也不必害怕疾病了。所以克隆对人类还是有益的。
反方:你还嫌世界上的人口不多吗?如果一有严重的疾病就换器官,人不是都可
以长生不老?如果这样,地球人口增长率岂不达到极点,地球不就要出现危机了
吗?
正方:或许那时人们可以到其他星球中生活了!(众笑)
反方:我想说说克隆人有哪些危害。(反方同学鼓掌)比如,如果克隆的供体细
胞发生变异,或者培养胚胎的培养基因与科学家开了小小的玩笑,克隆出一个废
品,我们能象对待阿狗阿猫那样处置他们吗?器官移植,供体匮乏,能不能未雨
绸缪,为自己克隆一个器官仓库,以供将来不测之需?如果能,人们能够坦然从
与我们一样五官齐全,表情丰富的克隆人身上摘下一只肾,挖走有一只眼吗?人
类早就期望借助机器人,从繁重或危险的劳动中解脱,但再灵巧的机器人也是笨
拙难如人意。能不能克隆一个“我”的替代品,赋予他灵巧的四肢和绝对服从的
意志?如果那样,是不是有一天觉醒的克隆人会向我们呐喊:“王侯将相,宁有
种乎?”(反方同学热烈鼓掌,并大声叫好)依样画葫芦克隆出的一个新生命,
他们是儿子,还是弟弟?是女儿?还是妹妹?如果面对一群面貌、体态、风姿一
样的克隆人,我们如何确认他们的身份?如果他们犯罪,我们又有什么手段缉拿
真凶?再说,人类居住的地球早已因为人口爆炸难堪重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用
另一种方法生产自身?(再次响起掌声)
正方(激动地):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你不能十分果断地判断它是好是坏。我
认为一个技术存在就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你不能否认它有对人类造福的一面,
不能将它一棍子打死。克隆技术能否为人类造福是要看它克隆的对象是什么,在
什么领域,它固然有坏处,是因为任何事都有它的双面性,不能是纯粹的好与坏,
所以不能说克隆技术是绝无益处的。
师(做暂停的动作,学生依然激动万分):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这篇课文里引用了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也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教学策略——学生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让他们学会在口语交际中热烈参与讨论,耐心细致地听,大胆发表见解。同时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
《奇妙的克隆》教学实录 篇2
中学导学单 年 级: 初二 班级: 小 组: 姓名: 创建人: 使用时间:XX12
课 题
奇妙的克隆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
3.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学习重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方法指导练习,概括 流 程
一、自主学习
自读文章第一部分“克隆是什么”,思考下列问题:
1.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
2.在文中直接画出(用 )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3.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别找出来分析其作用。(书上批注)二、自我检测
1、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
2.文章四个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调换顺序吗?
)三、合作探究1、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2、研读课文、揣摩语言,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3:“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4:“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四、课堂检测1、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
(2)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而且鱼味鲜美不亚于鲫鱼。( )
2、[中考巡礼](资阳)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身处顺境,不能因为有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让赞美声冲昏头脑,更不能以自己优越条件而玩世不恭。
b.能不能战胜自己思想上的弱点,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成功的关键。
c.经过这次有趣的实验,我喜欢上生物课了。
d.流星体是天外来客,在接近地球时,被地球的强大引力吸住,以每秒几十公里的速度闯入大气层。
六、收获和疑惑笔记栏
《奇妙的克隆》教学实录 篇3
千祥镇中黄军阳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2、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 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
1、结合课后练习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2、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等。
教师:
准备有关资料和事例,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把课后练习题融入教学过程 中。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展开竞赛,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说明顺序和方法。
二、教学步骤
1、导入 新课
《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2、交流查找的资料
我们身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学生出示仙人掌并加以说明;土豆、桂花、富贵竹插枝即活;各种蔬菜、果树的嫁接;水螅除夏末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3、感知课文,展开竞赛
按课文四个版块,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展开。(第一部分一个小组,第二、三部分一个小组,第四部分一个小组)
⑴全班齐读第一部分,请第一组同学做好迎战准备,另外同学发掘问题。
问: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
问: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
问: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别找出来。(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
教师补充提问: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作者介绍克隆是什么时用了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呢?(克隆这一前沿科学领域,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陌生很难懂的,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物,再加以细致的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给它下个定义,把它的特征清楚的展示出来,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克隆。)
⑵对克隆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那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目前世界在克隆上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默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请二组同学准备,其他同学发掘问题。)
问:这两个部分作者举了哪些克隆事例?(1979年克隆鲫鱼、1960、62年克隆爪蟾、1978年克隆黑斑蛙)
问: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
问: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说明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
问:这部分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呢?文中的顺序安排有什么好处?(如果其他学生觉得比较困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引导。文中按生物顺序来安排的,是由低级到高级。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另外,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了克隆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教师补充提问:克隆技术不断在发展,这与科研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看看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努力?
学生找出后,教师追问:这些努力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锲而不舍、求真创新)把这种精神用到我们的学习中,我们该如何做呢?(学生自由发言)
⑶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读,最后一组同学做好准备。)
问: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问:这一部分的第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子。通过举例,说明只有通过克隆技术才能最有效、最方便地繁殖这些能给人类带来好处的高附加值的牲畜。)
问: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学生自由发言)
问:作者对克隆人的看法是什么,体现在文中什么地方?(略)
对竞赛优胜小组以肯定后,教师小结:我们对“克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克隆人也不再是幻想。那你对克隆的看法如何呢,请整理好收集到的资料,准备下节课的辩论——我看克隆人。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总结前课内容,展开辩论。
二、教学步骤
1、投影幻灯片,复习课文内容。
《 奇 妙 的 克 隆》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
实验对象
研究成果
时间
说明方法
克隆——无性繁殖来自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产出的一群个体
克隆含义——克隆实验和发展(按生物进化,由底到高)——克隆造福人类
鱼类
鲫鱼
1979
下定义
作诠释
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鲤鲫鱼
两栖类
爪蟾蜍
1962
黑斑蛙
1978
哺乳类
鼠
多利羊
1996
2、组织学生,展开辩论。
投影幻灯片,指出辩论要求:
⑴语言清晰、流畅,有条理性,声音洪亮。 ⑵观点明确,论据充足 。 ⑶在驳斥对方观点时应该有“理”,更应该有“礼”。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小结。
3、布置作业
⑴把文中好的词、句抄在资料册里,增加知识的积累。
⑵回家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选择适当的说明方法,有条理的介绍它的特征。
《奇妙的克隆》教学实录 篇4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学会搜集、筛选信息。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繁衍( ) 囊胚期( ) 蟾蜍( ) 蝌蚪( ) 鄞县( )
性腺( ) 胰蛋白酶( ) 分泌( ) 濒临( ) 孵化( )
2、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彼此和平相处,没有冲突。( )
(2)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
(3)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
(4)形容本领大,办法多。( )
(5)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 )
3.选词填空。(8分)
(1)繁衍 繁殖
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 )后代,这就是无性( )。
(2)成熟 成功
鱼类换核技术的( )和两栖类换核的( ),使一批从事良种培育工作的科学家激动不已。
4、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究竟什么叫做“克隆”?联系课文的有关介绍,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对它下个定义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理解克隆含义
1、快速阅读第一部分,圈点批注: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走进克隆实验
对克隆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那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目前世界在克隆上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默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
3、“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克隆试验”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克隆技术不断在发展,这与科研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看看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思考克隆利弊
7、文中写道:“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
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作者为什么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8、指出下面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1)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 )
(2)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生根……凡此种种,都是无性繁殖。( )
9、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学生自由发言辩论)——我看克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检测案】
●课内语段阅读。
“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威尔莫特等学者先给“苏格兰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得到卵之后,立即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与此同时,从怀孕三个月的“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手术完成之后,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让“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质与“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细胞的核相互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到去年7月,这只“护理”体外形成胚胎的母羊终于产下了小绵羊“多利”。“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克隆羊”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1.“多利”创造出来的四个步骤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明上述步骤的语言标志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多利”是“克隆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克隆羊”“多利”一同降生的生物学新见解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语段阅读。
纳米技术
纳米是一种度量单位,1纳米为1毫米的百万分之一。物质加工到100纳米以下尺寸时,由于纳米粒子存在巨大的比表面积,由纳米粒子构成的材料,往往产生既不同于微观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物质的超常规特性。如不导电的物质出现了导电性,非磁性物质出现了磁性,不透明的物质变成透明物质,脆性材料物质变成有弹性的物质等。这些现象被学术界定义为“纳米效应”。具有这种特性的材料称为纳米材料。
纳米技术已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衣——在化纤制品和纺织品中添加纳米微粒,可以除味杀菌。用这种材料做的衣服既漂亮又保健康,可称为“绿色”服装。化纤布挺括结实,但有烦人的静电现象,加入少量金属纳米微粒就不会摩擦而生电。
食——用了纳米材料,冰箱就可以抗菌。用纳米材料做的无菌餐具、无菌食品包装用品已经面世。利用纳米粉末,可以使废水彻底变成清水,完全能够饮用。纳米食品色香味俱全,还有益于健康。
住——纳米技术的运用,使墙面涂料的耐洗刷性提高10倍。玻璃和瓷砖表面涂上纳米薄层,可以制成自洁玻璃和自洁瓷砖,根本不用擦。含纳米微粒的建筑材料还可以吸收对人体有害的紫外线。
行——纳米材料可以提高和改进交通工具的性能指标。纳米陶瓷有望成为汽车、轮船、飞机发动部件的理想材料,大大提高发动机效率、工作寿命和可靠性。纳米卫星可以随时向驾驶员提供交通信息,帮助其安全驾驶。
6.纳米技术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日常生活有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利用纳米粉末,可以使废水彻底变成清水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给“纳米技术”下个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除了下定义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
《奇妙的克隆》教学实录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