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教学实录
《台阶》教学实录(精选13篇)
《台阶》教学实录 篇1
金坛市第二中学刘雪梅
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中央一号文件”这个概念?
(同学们表示没有,并出现疑惑的表情,急切地等待着老师的下文。)
师:好。下面就先看一段材料,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发现。(打出第一张幻灯片)
生:中央一号文件都与农民、农村、农业有关,似乎非常关注农民。
师:八个一号文件表明党中央把三农问题摆到了重要的位置。三农问题为什么会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到底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道走进李森祥的小说《台阶》去探求答案吧!(打出第二张幻灯片)
师:小说比较长,老师已布置同学们预习过课文,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抓关键词句,理读故事。理读故事的要求是:1、请围绕小说的标题“台阶”,理出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2、概括时尽量把题目放进去。(打出第三张幻灯片)
生:(三分钟后)一到八小节,小说的开端,台阶给我们家带来的满足及父亲认为台阶低。九到十六小节,小说的发展,父亲想造新台阶的准备过程。十七到二十三小节,小说的高潮,父亲建造新台阶的过程。二十四到三十一小节,小说的结局,父亲对新建成的台阶感到不习惯。
生:一到九小节,小说的开端,父亲认为台阶低,想建新台阶。九到十八小节,小说的发展,父亲造新台阶的准备过程。十七到二十四小节,小说的高潮,父亲建造新台阶的过程。二十四到三十一小节,小说的结局,台阶建好了,父亲对新建成的台阶却感到不习惯。
师:两位同学对故事的理读出现了分歧,他们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呢?
生:(回答出两人的分歧所在。)
师:到底谁的答案更合理些?能否抓住关键词句说说理由。
生:(从回答的情况看,学生比较糊涂。)
师:(引导学生读第九小节的最后一句话,抓住其中的一个词“准备”,然后引导学生再找“准备”一词所出现的地方,学生发现第十小节的第一句话中出现了,通过读,大家一致认为九、十小节不能断开。教师继续追问,“准备”一词还出现在什么地方。学生找到第十六小节的第一句话“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这一句话起总结的作用,据此,学生一致认为小说的发展应是九到十六小节。教师再引导学生抓二十四小节的第一句话“新台阶砌好了”和二十五小节的第一句中的“于是”一词,可见,小说的高潮部分应是使十七到二十三小节。)
师:当我们在理读小说的故事情节,产生困惑时,我们可以抓一些关键词句,注意这些句子的前后联系。想造台阶,准备造台阶、建造台阶,台阶完工,故事的情节紧扣台阶展开,台阶就是全文的线,通过这一条线索,全文言之有序,条理清楚,因而,我们在写文章时,也应尽量言之有线,从而才能言之有序。
通过理读故事,我们发现父亲与台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父亲对台阶到底有着怎样的态度呢?下面就让我们一道走进父亲这个人物。同学们,优秀的文学作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离不开描写,尤其是精彩的细节描写,本篇小说的细节描写也同样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下面,我们一道来看书后的练习二。
生:(学生集体朗读练习二。)
师:抓住细节,可以揣摩人物特点和内心情感。老师在读这篇小说时,被二十四小节中的细节描写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们一道来读24节,并请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
生:(学生很专注地集体朗读24小节。)
生:(学生直接开始分析其中的细节描写,教师引导他先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再隔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又再隔了几天,他整个人走到台阶上去,把他的大脚板在每个部位都踩了踩,说全冻牢了。”这就是细节描写。
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生笑)。细节描写的句子找出来了,那么,该如何进行揣摩呢?(1、写了三个时间段 2、从所用的工具(三样工具一样比一样具有力量)、动作(三个动作一个比一个用力)、说的话(台阶越来越牢固)三个角度写出了父亲对台阶的态度,表现了父亲对台阶的呵护与珍爱,喜悦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3、教师带着学生抓住关键词,对人物特点和内心情感。进行了揣摩。这其中,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对三个时间段 、父亲所用工具、父亲的动作、父亲的语言进行标注,并要求学生就父亲为何用细木棍,而不用粗木棍进行了回答。最后,教者对这一段细节描写赏析进行了总结。)打出第四张幻灯片。
师:父亲所用的工具、父亲的动作、父亲的语言,这些细枝末节,往往最容易被人忽略,作者却敏锐地捕捉到了,并加以细腻的刻画,这就是细节描写。在细腻的刻画中,父亲的形象也就生动鲜明,小说中这样的细节描写还有很多。(打出幻灯片五)
生:(再读全文,画出练习二中所涉及或未涉及的细节描写的语句,并选择其中的两句加以揣摩、点评,边思考,边在书上写点评。)
生:(六分钟后)第五小节“父亲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对父亲脚的细腻描写,写出了父亲的贫困和艰辛。
师:你能从你所分析的句子中找几个关键词语来说说父亲的贫困和艰辛吗?
生:“裂”、“嵌”这两个动词和“黄几几”这个表示颜色的词语,能看出父亲的贫困和艰辛。
生:(大约有十一二位同学进行了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引导学生扣住关键的字词,从细小的描写人手。)
师:在作者精雕细琢的细节描写中,父亲的形象生动鲜明,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对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的理解吗?
生: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细小动作的描写,能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师:仅仅只是细小的动作描写?
生:还有细小的语言、神态、肖像、心理的描写,它能反映出人物的性格。
师:好,同学们对细节描写都把握得比较到位,老师把自己的理解和同学们交流一下。(打出幻灯片六)
师:有人曾这样说:没有细节和细节描写,就没有小说,细节是短篇小说的生命。因此,我们今天可以这样说,在读小说时,没有读透细节,就不能算,请填空。
生:真正读懂了小说(集体回答)。
师:通过研读细节,研读父亲,我们发现父亲用一生的精力、毕身的心血筑起了九层高的台阶,那么父亲为什么要筑台阶呢?台阶有什么含义呢?
生:(一学生读了第八小节),父亲造新台阶,是为了追求地位。
生:小说中说父亲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所以他造新台阶主要不是为了地位,而是为了做人的尊严。
师:台阶、父亲、尊严(幻灯片七上用动画的形式放出这三个词),请在它们之间各填一个动词。
生:建造、象征、渴望。(集体回答)
师:父亲只是“渴望”,没有行动吗?
生:追求。(集体纠正)
师:台阶筑起来了,可父亲真的获得尊严了吗?
生:没有。(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说说理由。
生:(结合二十六小节中,父亲挪台阶的事例加以说明)
师:为了筑高台阶,父亲老了,垮了,作为儿子,回顾了父亲的一生,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感情?集体朗读28到31小节,并思考:(打出幻灯片八)
生:父亲烦躁的是他没有什么事情可做。
生:父亲失掉的是他的生活目标,他不能再参加劳动了。
生:父亲失掉的是他健康的身体,充足的精力。
生:我对父亲充满同情与怜悯,“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作者对父亲头发的描写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同情。
师:其实,我对父亲的同情和怜悯,也就是谁(学生回答作者),对,也就是作者对父亲的同情和怜悯,再读29、30、31小节,注意我们面对的是老了、垮了、失去了生活目标的父亲,请读出我们的同情和怜悯。
生:(集体朗读,读得很是动情。)
师:同学们读得很有感情。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小说?编者为什么要编选这篇小说呢?
生:让我们同情、怜悯农民。
生:让我们关心农民,尤其是要关注农民的精神追求。
师:你说得真不错。关注农民,不同的是党中央用文件,作家、编者用文学作品,相同的是他们都用一颗真诚的心关注我们的农民,我们的父亲。同学们,文中的父亲是60年代的父亲,他活得太不容易了。一转眼,历史的车轮已滚过了三四十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民的生活状态、精神追求却没有多大的改变。我们身处全国最发达的江浙地区,农民同样是那样的艰辛。我的父亲忙碌了一辈子,辛辛苦苦拉扯大了三个孩子。今年已66岁高龄的他,仍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老的父亲没有任何的生活保障,更谈不上精神追求。我的父亲尚且如此,再想想贫困山区、边远少数民族的农民,他们的生存状态又该如何?他们无力经商、无权上班,只能靠贫瘠的土地、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同学们,也许我们已经洗尽了腿上的泥巴,但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农民的血液,我们永远是农民的后代!我们有责任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同学们,请不要忘了我们的农民、我们的父亲,我想,这就是小说《台阶》给我们的真正的启迪吧!
师:课已接近尾声,你能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吗?或者说,拿到一篇陌生的短篇小说,我们该如何读?
生:抓关键词句,理出小说的情节。分析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读懂小说的中心。
师:(打出幻灯片九,并加以总结。)
师:农村的父亲需要我们的关注,同样,城里的父亲,尤其是城里的下岗父亲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在此,老师推荐阅读昝金锦的小说《把笑脸带回家》。(打出幻灯片十)
《台阶》教学实录 篇2
《台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台阶》是李森祥的一篇小说,通过描写父亲终年辛苦,积铢累寸,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而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跨了。反映出父亲那辈农民为提高地位,赢得尊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同时也赞美了父亲吃苦耐劳、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表达了亿万农民渴望提高生产力、结束农村经济落后状况的心声,回荡着时代召唤的主旋律。
教学设想:
指导学生自读本文,要抓住“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个文眼去把握情节,探究“父亲”形象的意蕴,理解“台阶”的内涵。制作课件时,选取了三幅图片,有些神似或相关的农民图像,引导学生感悟或对比父亲形象,加深对“父亲”的理解。同时还引导学生学习小说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教学中更不能忽视的是“人文性”,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加深理解。当然,教师“情”的投入也相当重要,教师的语言富有感召力,与学生的互动才能更有成效,效果才会更好。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抓住关键语句,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
3、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4、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踏上台阶,走近父亲。
1、导入激趣:钢琴曲《雨的印记》下,教师朗诵《写给父亲》导入:都说风/能让石头吹裂/都说雨/能将钢铁锈蚀/都说岁月/能把你的脊梁压弯/惟有你的意志/百折不挠/千磨不变/挑起全家老小/一生的重量。
(这是一首赞美父亲的诗,诠释了父亲任劳任怨的一生。有人说,人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许多人希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父亲是不是也如此……今天,让我们踏上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父亲,看父亲是怎样去建构自己的人生高度的。)
2、检查预习,辨音识义。
凹凼(āo dàng) 涎水(xián) 淌汗(tăng) 揩汗(kāi) 嘎嘎(gā)
黏性(nián) 掺水(chān) 蹿上(cuān) 胯骨(kuà) 舀米(yăo)
尴尬(gān’gà) 聊天(liáo) 撬石板(qiào) 硌(gè)了一下
3、生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复述故事。
①生速读课文,复述故事。
阅读要点:a、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b、父亲是怎么造成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c、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②提问: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人物呢?(板书:线索——台阶、人物——父亲)
我们可用三个词组来概括故事情节:叹台阶——造台阶——坐台阶
③追问:建新屋,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详细,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
明确:文章的详略由中心定。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略写,造台阶详写。
二、研读赏析——凝望台阶,感悟父亲。
(师: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
怎样的父亲形象。)跳读课文,合作讨论父亲的形象,找出你印象深刻的描写父亲的语句,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
(一)叹台阶
提问:
1、父亲造屋原因最关键的一句话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从这,看出父亲是怎样的人?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也就高——文眼。台阶——地位——尊重,父亲——要强、不甘人后)。
板书:叹台阶——有志气、不甘不后
(二)造台阶
提问:
1、父亲为建九级台阶的新屋做了哪些准备?
(捡砖、拾瓦、塞角票,积铢累寸。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卵石)
2、出示图片一、二,猜猜内容,与课文造台阶部分的哪个段有关。
图一:渴慕图,写了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慕。
提问:这是什么描写?为什么不用心理描写?你来说说父亲的心理。
明确:神态描写。专注的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早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这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传神。分析人物描写,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瞧瞧人家的,那才叫气派。这辈子,我也要建一栋九级台阶的房子,叫大人小孩都神气神气。咱身体好,有的是力气,拼命干,早晚都有攒够钱的那天!
图二:高兴图。动工时,父亲忙前忙后,干到半夜,不辞劳苦,乐在其中。台阶造好了,他那个高兴劲当然是别提了。
提问:不过,课文写的高兴与这幅图相同吗?课文是怎样写的?(尴尬的笑)。体会一下,他的这种神情有什么特色?
(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了,新屋就要完工了,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情感体验·模仿秀:哪个同学愿意来模仿一下父亲的笑?
板书:造台阶——不怕艰辛 乐在其中
(三)坐台阶:
1、提问: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不对劲、不自在。台阶低、地位低,父亲因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他反而感到处处不习惯、不对劲了。)
追问:那他最后坐到了哪?(门槛上——多朴实的人啊,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农民,特谦卑。)
2、提问:那他的身体呢?(累跨了)。有什么表现?(挑水闪腰,很少跨了家门,若有所失)
3、出示图三:失落图。品析:若有所失 这人怎么了?
明确: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不所失。
这人怎么了?——没怎么,奋斗一生,愿望实现,心满意足,但不经意间,曾经体壮如牛的自己却老了,从不知苦累的自己竟不能干活了,连水也挑不动了,一时间,精神支柱也倒了,内心有着许多的失落、惆怅、沮丧,真是无法言说。但从中,我们分明可看到父亲的倔强、不服老!——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本色!
板书:坐台阶——不自在 若有所失。
4、总结父亲形象:
父亲
(不自在)
踏黄泥
编草鞋
坚
吹柴 韧
生 不
种田 命 拔
的
塞角票 高 艰
度 苦
捡卵石 创
业
拾瓦
捡砖
父亲
(觉太低) 地位 尊重
一生勤劳 平凡伟大
三、深入挖掘——回首台阶 探究父亲
师:的确,这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父亲,发展中中国农村一个农民的典型形象,他为了台阶,付出了岁月、青春、健康,但他一辈子的奋斗,所得的结果不过是一间普通的房子,只不过台阶高些罢了。
1、提问:造房子为何用了大半辈子?(穷——创业艰难)
是什么原因让如此勤劳、要强的父亲这么艰难?
(建一栋房子建到人老,说明经济发展缓慢,建材是捡来的,钱是一角角存起来的,辛苦卖一担柴1.5元,这一切说明经济落后。)
2、师总结:小说告诉我们,父亲的创业之所以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人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的局面,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3、那么作者在这篇小说里寄予了什么感情?
(对父亲的优秀品质——崇敬。对父亲一辈子的艰辛和中国农民特有的谦卑——怜悯。对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寄予了希望。)
4、写作技巧探究:(围绕中心选材,安排详略的重要)
提问:对老屋三级青石板的描写能删去吗?
明确:来历——体壮如牛(与后面闪了腰作对比)
粗糙——经济条件差
我跳上跳下——年幼,盖好新屋时,已长大。说明建屋所用时间长。
脚板——终年辛劳,家庭贫困。
四、拓展延伸——回味台阶、描写父亲
师:好的文章具有感染力,能打动人,亲爱的同学们,你被课文里的父亲感动了吗?你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了吗?老师不由自主的也想到了自己的父亲。
1、我说我父:①师说自己的父亲。
②引导生说自己的父亲,了解父亲的人生经历、生活故事,能体现父亲的追求、品格、做人原则,或是讲讲父亲对自己的关爱。
要求:抓住父亲某个令你感动难忘的特点,讲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
2、作业:日记《我的父亲》。注意选材立意。
3、总结全文: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眼里,不是耀眼的、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让我们说声:父亲,您辛苦了,感谢您。把这首歌送给他们,好吗?
音乐:刘和刚 《父亲》。
《台阶》教学实录 篇3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第8课、台阶
李森祥
●学习目的:
1、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课文复述,进一步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写法。
4、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学习重点:
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准备:
1、解决字词,读熟课文,理解课文找出疑难。
识记字词:
凹(ao) 凼(dang) 门槛(kan) 涎(xioan)水 揩(kai) 嘎(ga)
筹(chou)划黏(nian)尴尬(gan ga)撬(qiao)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2、阅读课文,复述情节。
●教学设想:
对《台阶》这篇小说,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下面三个问题来把握全文。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阶的新屋?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另外还要引导学生抓住“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这个文眼,从而更好地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同时适当地延伸到自己的父亲,同学的父亲,联系实际来加深对小说主人公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设计:
一、《背影》引读,畅谈父亲。
我们学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感受到了一位关心、爱护儿子的“父亲”形象,那么,你能说说生活在你身边的父亲的点滴琐事吗?
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再来学习李森祥的小说《台阶》,来看看中国农民“父亲”又是怎样的形象?(板书标题)
作者简介: 李森祥(1956一 ):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出示问题,整体感知。
①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不甘心低人一等,渴望受人尊重。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②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钱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
③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父亲坐在新台阶上感到十分不自在,人衰老了,累垮了。
4、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台阶)“文眼”是什么?(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三、情节复述,体会情感。
要求改用第三人称,抓住能表现人物主要特点的情节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要口齿清楚,内容连贯,并富于感情。复述之后可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对遗漏的内容进行补充。
四、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设置问题情景一: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
《台阶》教学实录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