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技术的未来》教学设计
《1.3技术的未来》教学设计(精选2篇)
《1.3技术的未来》教学设计 篇1
课题:1.3技术的未来
一、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
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2.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并能通过案例进行说明。
3.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4.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中的重要性,了解专利的作用、有关规定及申请办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的态度。
2、了解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养成主动深入地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看待技术。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小组合作、交流表达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加强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
难点:培养学生理性看待技术的未来。
四、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技术的价值和性质,对技术形成初步的认识,也对通用技术的认识更深刻,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也越来越高,上课时我发现应该尽量多让学生参与或让学生主动的思考问题非常关键,所以《技术的未来》这一节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材分析
本章作为《技术与设计1》的第一章,既是全书的逻辑起点,也是全套教材的逻辑起点,因此不仅对全书具有引领作用,对全套教材也具有引领作用,他为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走入技术世界搭建了平台,也为学生开展技术设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章通过引领学生走进技术世界,理解技术的基本知识,感悟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掌握看待和分析技术问题的方法,形成对技术的敏感性和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从而为学生进行其他模块的技术学习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和情感基础,较好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对于技术的未来这节课,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源来展示,我想应该可以起到最好的效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图片展,科技馆。
七、教学用具
多媒体
八、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讲述技术的未来,未来属于未知性的东西,技术将如何发展,会对我们生活带来什么,又如何理性地看待技术的未来,这些都得在老师引导下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
九、教学构思与流程
讲技术的未来应该让学生先了解一下20世纪的技术。对于技术的未来需要创新思维,但是不能脱离实际,比如永动机。技术的发明对技术发明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更多的技术创新表现为技术革新,往往是需要在上一个原有的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变革而产生的。
第一部分:回顾20世纪影响人类的一些重大发明。
第二部分:展望技术的未来。
第三部分:本章小结。
十、教学过程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师引领
学生活动
1
回顾20世纪影响人类的发明
先让学生想想哪些发明比较有影响力。
集体回答
2
发明
1)蒸汽机
2)电话 观看未来通讯视频资料
3)汽车 观看未来交通视频资料
4)电视
5)登月
6)电脑
7)基因
回顾
3
展望技术的未来
1)月球城市
2)太空旅游
让学生再想象其他的技术
4
案例:《神奇四侠》2视频片段——基因技术
观看视频,感受基因技术的未来
观赏,讨论
5
本章小结
十一、教学反思
....
十二、附录
文章1:二十世纪影响人类的重大发明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人类创造了历史上最为巨大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这些成就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及质量,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观念和对世界的认识,改变并继续改变着世界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人类创造了历史上最为巨大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这些成就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及质量,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观念和对世界的认识,改变并继续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极大地推动了会的发展。
蒸汽机:推动了整个工业革命的发展
传统的马力或者水力无法提供工业革命所需的动力,蒸汽机能量的开发为世界带来了一种更有效更强大的动力。虽说古人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探索,但直到瓦特的蒸汽机面市后,才真正开启了蒸汽机的商业价值。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蒸汽机的开发是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因为蒸汽机的出现带动了冶金、煤矿和纺织业的发展。蒸汽机的出现及纺织业的机械化,提高了工业的用铁量。由于英国拥有丰富的铁矿和煤矿,需求量的增加刺激了冶铁技术和煤矿业的改进,同时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18xx年出现的蒸汽机火车和18xx年出现的蒸汽机轮船大大改善了运输条件,辅助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电话:掀开人类通讯史的新篇章
“沃森先生,请立即过来,我需要帮助!”这是1876年3月10日电话发明人亚历山大·贝尔通过电话成功传出的第一句话,电话从此诞生了,人类通讯史从此掀开了一个全新的篇章。
人类进行无线通讯的梦想则是1973年在美国纽约实现的。当时,这台世界上第一个实用手机体积大,重达1.9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大哥大”。26年后的今天,世界最小的手机也诞生了,它只有寻呼机那么大,也比第一代手机轻了不少。
1964年是人类通讯史上另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年夏天,全世界成千上万的观众通过电视第一次收看由卫星转播的日本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实况。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通过电视屏幕同时间观看千里之外发生的事,人们除了感叹奥运精彩壮观的开幕式和各种比赛外,更惊叹于科技的进步。这一切都归功于哈罗德·罗森发明的地球同步卫星。
1969年夏天,国际互联网的雏形在美国出现,它由四个电脑网站组成,一个在加州大学分校,另三个在内华达州。1972年,实验人员首次在实验网络上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这标志着国际互联网开始与通讯相结合。到了90年代,国际互联网开始转为商业用途。1995年网络发展到第一个高潮,这一年被称为国际互联网年。在电子商业浪潮的推动下,国际互联网在21世纪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更加深远。
汽车:载着时代向前奔驶
汽车改变了人类的整个交通状况,拥有汽车工业成了每一个强大工业国家的标志。汽车走过这样一段历史:1771年,法国人居纽设计出蒸汽机三轮车;1860年,法国人雷诺制造出了以煤炭瓦斯为燃料的汽车发动机;1885年,德国人本茨和戴姆勒各自完成了装有高速汽油发动机的机车和装有二冲程汽油发动机的三轮汽车,并且成功企业化;19xx年,美国人福特采用流水式生产线大量生产价格低、安全性能高、速度快的t型汽车。汽车的大众化由此开始;19xx年,凯迪拉克公司推出电子打火启动车,使妇女也开始爱上汽车;1926年,世界第一家汽车制造公司戴姆勒·本茨公司成立;1934年,第一辆前轮驱动汽车面世;1940年,大战令许多汽车制造商停产,欧洲车商开始转向生产军用车辆;50年代,德国沃尔沃的甲壳车轿车一经推出就成为最受欢迎的汽车;1970年到xx年,日本车在亚洲走俏,丰田、本田、三菱以及日产特高技术小型车入侵欧美市场,改写了欧美牌子垄断的局面。
实际上,汽车的发明使人类的机动性有了极大的提高,使20世纪人类的视野更加开阔,更追求自由。当然,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带来了道路网挤占土地资源、大气污染和高昂的车费等问题,但不管怎么说,汽车确实载着人类向前发展,向前奔驶。
电视:人类自己创造的“魔鬼”
现代人可以一天不吃饭,不喝水,但不能一天没有电视。
电视的设想和理论早在1870年就出现过。1884年,德国发明家保罗·尼普科夫设计了全个穿孔的“扫描圆盘”,当圆盘转动的时候,小孔把景物碎分成小点,这些小点随即转换成电信号,另一端的接收机把信号重组成与原来图像相同但粗糙的影像。1926年,苏格兰人约翰·贝蒙德采用尼普科夫的“大圆盘”制造了影像机。
真正制造出画面稳定的电视是从俄罗斯移民到美国的拉基米尔·佐里金和出生在美国犹它州的菲洛·法恩斯沃思。在1939年的世界博览会上,世界第一台真正清晰的电视开播,电视真正诞生了。
登月:人类航天史上迈出一大步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刹那所说的名言“对个人来说,这只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这是迈出一大步”牢牢铭记在地球人的心上。
1969年7月20日下午4时,全世界5亿电视观众都看到了“黑黝黝”的画面,画面深处传来一个来自外太空的声音:“休斯顿,这里是静海基地,鹰舱已经登陆!”接下来,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宇宙飞船上的两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问休斯顿宇航中心:“我们不想休息四小时,我们想马上登月。”休斯顿回答:“同意立即登月!”接着,阿姆斯特朗背朝外,开始从九级梯子缓缓爬下。全世界5亿人都看到了这一场景。
登月确确实实是人类航天科技的一大进步,因为正如最后一名登月者塞尔南上校所说的:“在月球遥望地球,我看不到任何国界,我觉得地球就是一个整体,我的整个思想也就开阔了。”
电脑:人类未来的希望
1946年2月4日,美国军方和政府部门的代表、著名的科学家一起挤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个房间里。当一位陆军将军轻轻按下电钮后,占满整整三堵墙的机器立即亮了起来,人们热烈鼓掌,高声欢呼:“eniac活了!”并且向总工程师埃科特祝贺。“eniac”就是世界上第一台电脑。
基因:破解生命的千古密码
10多年前,科学界就预言说,21世纪是一个基因工程世纪。人类基因工程走过的主要历程怎样呢?1866年,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神父发现生物的遗传基因规律;1868年,瑞士生物学家弗里德里希发现细胞核内存有酸性和蛋白质两个部分。酸性部分就是后来的所谓的dna;1882年,德国胚胎学家瓦尔特弗莱明在研究蝾螈细胞时发现细胞核内的包含有大量的分裂的线状物体,也就是后来的染色体;1944年,美国科研人员证明dna是大多数有机体的遗传原料,而不是蛋白质;1953年,美国生化学家华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宣布他们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果,奠下了基因工程的基础;1980年,第一只经过基因改造的老鼠诞生;1996年,第一只克隆羊诞生;1999年,美国科学家破解了人类第22组基因排序列图;未来的计划是可以根据基因图有针对性地对有关病症下药。
过去的一个世纪人类有很多值得回忆的东西,其中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和创新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者的预言常常成为现实。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经讲过:将来人类的知识将会大大增长,今天我们想不到的新发明将会屡屡出现,我有时候几乎后悔我自己出生过早,以致不能知道将要出现的新事物。他的话说得不错。近1xx年来,人类的科技只能用突飞猛进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如果让一个19xx年的发明家来看今天的世界,他会认得汽车、电话、飞机,他也能想象出宇宙飞船、深海潜艇,但他绝对会对计算机、互联网、基因工程、核能一无所知。现在,知识爆炸给人类前所未有的自信和乐观,有位作家这样写:“我真诚地相信,我们生活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知识时代,没有任何事物我们不了解”,“只要是人能想到的事,总有人能做到。”20世纪科技的发展使这句话越来越像真理。科技进步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也使人类思考的方向有所变化。而未来的10到20年,科学技术会在许多领域出现爆炸性突破和扩展,这已经勿庸置疑。也许人脑与电脑能结为一体,也许我们能在火星上定居,也许每个人都能克隆备用的器官,也许……
文章2:影片《神奇四侠》介绍
发明家、科学家兼宇航员的瑞德·理查德博士长期奋斗的科学目标即将成梦想成真,他将担任太空先锋飞往宇宙风暴的中心,一心造福人类的他希望此行可以揭开人类基因码的秘密。然而大多数政府官员建议减少瑞德的历史性太空计划的科学基金。无奈瑞德只好接受老校友兼情敌维克多·冯·杜姆(一位新晋成为亿万富翁的高科技企业家)的财政援助。
瑞德这次太空任务的成员包括他最要好的朋友宇航员本·格林姆,苏·斯通(冯·杜姆遗传研究专家和瑞德的前女友),苏·斯通鲁莽的弟弟飞行员约翰尼·斯通,以及项目赞助人冯·杜姆,五个人一起踏上了太空探险的征程。实验的开始阶段一切平安无事,直到太空组员接近风暴中心时,意外发生了。瑞德发现了一个飞行速度的误算,随后的几分钟之内,不幸发生在他们身上。空间站被狂暴的宇宙射线吞没,并彻底转变了组员的基因,他们的dna已经无法恢复到过去,他们的未来从此改变。
返回地球后,全体组员的症状马上显露出来,但没想到他们的出生入死竟给每个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超能力。瑞德获得的能力是延展和扭曲自己的身体,随意改变成自己可以想象的任意形状。作为小队的领导者,他得到外号奇幻先生。苏·斯通变成了隐形女,她能够让自己的身体隐形,并发出强大的保护力场,约翰尼成了霹雳火,他可以让火焰迅速吞没身体,并能按自己的意愿到处飞行。最后是本·格林姆,他的奇特改变是最令人震惊的,他变成了通身遍布橘黄色岩石,具有超强力量的石头人。
瑞德、苏、约翰尼和本四人组成了特别行动团队:神奇四侠,利用各自的超能力帮助全世界。眼下,神奇四侠既要全力阻止毁灭钢眼博士(铁面版的冯·杜姆)的邪恶计划,还要承受成为超级明星后所带来的名人压力。
《1.3技术的未来》教学设计 篇2
仙居县白塔中学 徐小花 电子信箱 邮编317300
一、 设计思想
“技术的未来”是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的第三节,是本章的最后一节,旨在引导学生展望技术的未来。还要对第一章进行小结,认识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认识技术与人,技术与科学、艺术等的关系。
在这一节里要通过对技术的未来发展的教学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理性的态度。以案例的形式,思考技术的未来对生活前景的影响;通过辩论, 自主思考、合作讨论等方法理性对待技术的未来发展。
二、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有关 “技术的未来”的学习,力求通过 “案例分析”、“阅读材料”和“讨论”为主线,从一个个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展开教学,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初步了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的态度。
三、 学情分析
由于高中学生鉴别力还不很强,缺乏主见,,易受错误思想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辩论、研究、分析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养成主动深入地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问题,理性的看待问题,了解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的态度。
2、了解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养成主动深入地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看待技术。
能力方法目标
1. 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
2. 通过学习,培养小组合作、交流表达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2. 通过学习,加强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3、 了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
【教学难点】
如何培养学生理性看待技术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因为本节课的内容以案例阅读分析和师生互动交流为主,如果单纯的口头语 言讲授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而直观图片和教具、详实的技术资料的使用可以辅助教学,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老师引导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学习;课外活动实践
七、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主要熟悉学生搜集的材料内容,把握好技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同时也隐含着威胁。为保证学生课后能顺利完成小论文,避免学生写作漫无边际,预先向学生提供一批用于写作的参考论文题目,包括:写作格式要求,作业完成日期和论文评分标准。
2、学生准备:
主要搜集有关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然后完成小论文的写作。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景。)
无线通信飞速发展,新的技术和标准层出不穷,但是,孤立的网络连接在未来通信中是毫无意义的。在未来无线通信中,用户更希望能通过手中的多模终端,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意地接入合适的网络进行通信,融合与可切换性成为未来无线通信主旋律。
在日新月异的21世纪,人类社会将继续发生重要变化,技术将日益成为引导社会变化、塑造社会变化、应对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面对技术对人类、对社会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人们常常会问:未来的技术将走向何处?出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幻灯片)
(二)提出问题:
(1)结合日常生活中自己所知道的某项技术,大胆设想该项技术的未来。
(2) 平时我们所说无线技术是什么?:
【案例分析】
“无线家庭”的“无线生活”:
就“无线家庭一天的无线生活”,根据自已所知道的技术,,口头续编文莉一家晚上的生活
“月球城市”:(采用两人对话:)
甲:月球城市”有多大?
乙:那时,你会到“月球城市”去吗?
甲:你乘什么上月球?
乙:宇宙飞船
甲:听说:乘“天梯”更好呢?
乙:“天梯”是什么呀?
甲:通往太空,连接空间站和地球的铁路、缆绳,将航天器和旅游者带到太空去。
乙:奥,这么神奇呀。那我们什么时候可以乘上“天梯”呢?
甲:科学研究所爱德华兹说:“2019年”。天梯研发报告称:“建成少则xx年,多则50年后”。(不过得是在资金到位的情况下)。
背景资料:
近年来,科学家提出的有关天梯的设想,以其诱人的前景和较现实的可行性,吸引了整个航天界。因为,天梯一旦建成,它就像高速公路一样可以24小时运转,将航天器和旅游者带到太空去。由于天梯的运输费用将比火箭小两个量级,从而,人类将进入真正的“太空时代”。
从幻想到现实
这种大胆的设想首先是俄罗斯著名的航天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在1895年提出来的,他被巴黎的艾菲尔铁塔所激动,提出建造一个塔通向太空。他设想在一个纺锤形的缆绳的终端放置一个太空城堡,这个城堡在地球静止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
爱德华兹博士在过去数年里一直都在潜心研究 “天梯计划”。他介绍说,第一步,把一个携带天梯半成品的飞船发射到地球静止轨道的卫星上,使其和地球同步飞行;第二步,把这个半成品的天梯从飞船上放下来,落到位于赤道海面的一个平台上,这个平台类似一般的海上发射卫星的平台;第三步,把半成品的天梯锚定在平台上;第四步,用一个由激光束提供能量的爬升器在这个天梯的半成品上上下移动,并把更多碳纳米合成纤维缆绳拧在天梯半成品上,进一步完成天梯。整个制造过程大约要用两年半的时间。另外,根据专家设想,天梯也可由电磁能驱动。电磁能驱动技术目前已在日本和欧洲的高速列车上得到应用。建成后这个爬升器就可以沿着天梯把物资和成吨重的卫星甚至人,缓缓运送到离地面约36000千米的地球静止轨道上,时间大约需要7天半左右,回来也大约需要这么长的时间。
对爱德华兹来说,建造天梯最大的技术挑战,就是找到制造缆绳的材料。它必须异常坚硬又要异常轻巧,还要能抵抗任何腐蚀。为了这个曾被称为“无法得到”的材料,科学家们足足等待了几十年。 1991年,日本科学家发明了碳纳米管,这种材料比钢轻6倍,而韧度要比钢高出几百倍。但这种材料的生产成本太高。美国休斯敦赖斯大学的史密斯和他的同事们正在研究一种专利——碳纳米钢索材料,据说,他们可以将碳纳米钢索的生产成本降到每克1美元以下。
目前航天飞机运送每千克物品需要2万美元的成本,而天梯一旦建成,可将运送每千克物品的成本降到10美元。可以相信,由于天梯的出现,天地往返运输费用将会大大降低,太空探索也变得简单很多,从而,能够把人类对太空的探索,跨越式地向前推进。
引导学生通过“无线家庭”的“无线生活”、“月球城市”、太空旅游、水上住宅、海上度假乐园、海底隧道、进行概括:技术的未来充满希望
技术的未来是光明的还是黑暗的?如何看待技术的未来
(三)自主学习:当确定了要探究的问题以后,不是告诉学生如何去解答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获取信息,从而了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
阅读:爱因斯坦《告后人书》
爱因斯坦《告后人书》告诉我们什么?
问题提出:为什么爱因斯坦在《告后人书》中写到:“一想到未来 , 大家都忧心忡忡。”
讨论:互联网技术、基因食品等高科技未来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四)协作学习:学生分组阅读课本,解决原先确定的探究问题以后,互相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选派一位代表发言,共享讨论、交流后的结论。
注:小组成员搜集的材料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拿出一份有代表性的方案作总结性的发言。
(五)课堂活动:分组展开辨论,在这过程中,不仅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加深巩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不仅能扩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性地思考科学现象的能力
辩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给人类社会带来进步还是带来灾难?
正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给人类带来进步。
反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给人类带来灾难。
(如学生辩论时有困难,引导学生从克隆、核能等方面进行辩论)
辩论引导:
对“技术的未来”,既不需要旷世悲怆,也不需要盲目乐观。应当从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以更为负责、更有远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探究技术,并共同建构协调的未来的技术世界。
(六)课堂小结: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是技术发明与创新的动力,而技术的发展解放和发展了人类,改变了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对技术的未来既充满希望,同时也隐含威胁;我们应理性对待技术的未来发展。
九、知识结构
技术的未来:
1、充满希望
2、隐含威胁
3、理性看待技术
十、 作业设计
1.查阅资料,分析互联网、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等高新技术未来的发展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引导:注意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
2.综合实践活动指导:
课本p021. 3 谈谈你对“割骨增高术”的看法,就“如何理性地选择技术”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进一步讨论:管小姐是六个月前施行的手术,我们需不需要去看望她?或者通过某种途径与她取得联系。假设她现已出院,,“割骨增高术”取得了成功,你如何看待这项技术?
十一、问题和讨论
1、未来的手机: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未来的手机”设计作业:
要求:设计过程中所出现的科学技术尽可能符合现有的科技水平,不要过于科幻的科技概念;作品为5—xx年后大众化的手机。
讨论:
(1)手机的不断改进说明了什么问题?
(2)未来的手机及使用可能会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2、 撰写“科学技术与未来”小论文一篇。
来源:台州通用技术的博客
《1.3技术的未来》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