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天净沙·秋思》同步练习

2024-06-053

《天净沙·秋思》同步练习(精选15篇)

《天净沙·秋思》同步练习 篇1

  阅读诗歌,完成文后问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

  1.小令  曲牌名  题目

  2.马致远  元  戏曲  散曲  关汉卿  王实甫  白朴  秋思之祖

  3.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4.a

  5.b

  6.d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avi视频课文朗读  

  《天净沙·秋思》flash课件1  

  《天净沙·秋思》flash课文朗读  

  《天净沙·秋思》flash课文朗读2  

  《天净沙·秋思》flash课文朗读3  

  《天净沙·秋思》mpga音频课文朗读  

  《天净沙·秋思》ppt课件1  

  《天净沙·秋思》ppt课件2  

  《天净沙·秋思》ppt课件3  

  《天净沙·秋思》ppt课件4  

  《天净沙·秋思》web课件1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mp3音频课文朗读  

《天净沙·秋思》同步练习 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三、教学设想

  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习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古诗,请大家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们,有信心吗?)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真聪明!说到马致远,就说到正题上去了。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放第2框)

  师: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放第3框)

  2、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导学生朗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放第4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

  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师:下面我们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û)而行。喔,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

  师: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师:通过朗读,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悲剧美

  (3)拓展

  引:感受了这首小令的意境,我们来运用运用。

  A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放第5框)

  a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B、选出画面的意境与《天净沙·秋思》相同的一幅:(展示画面)(放第6框)

  3、创造性阅读:

  (1)点拨:美是具有启示性的。《天净沙·秋思》充满了空白和不定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想象空间,请听听朗读,你能够想象和联想些什么?(放第7框)

  (2)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我们分为六组,各选一个执笔,中心发言人,选取以下的一个问题,研究学习,把结果写出来。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这里,人人都是创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提示:可说说你最喜欢原作的哪一句,为什么?还可说说原作结构、某种写作手法好在哪里?还可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细腻描绘,人物可想象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也可将原作改作画面;也可给原作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还可以联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与原作类似的思念家乡的经历。也可联想出一两句古诗(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总之,合理想象,大胆创新,努力丰富原作的内容,让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学那里得到延长。讨论开始,时间10分钟。

  (3)交流:以上问题有可能需要教师补充的有:

  寓情于景运用景物,创造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深秋的黄昏,野外一片寂静,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这是一组令人感伤的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归巢之鸦,怎不让生思乡之情呢?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悲,自然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构思精巧,句法别致。全曲五句,28字,容量极大,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野夕照图。18字,九种物象,一词一景,无一个动词,连缀巧妙,构成一个整体。因而,王国维说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同时,对后人影响很大。如徐志摩的诗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彩。/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天净沙·秋思》同步练习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敬曲小令的特点;

  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1、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难点: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初一已经具备初步鉴定诗歌的能力,只要教学时充分利用图片资源帮助学生解读作品,学生能够感觉到诗歌的优美环境,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课时:一课时

  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秋天已经悄然来临,金色的秋天固然有着收获的喜悦,但也承载了古往今来许多游子的悲哀,秋下一心合成离人愁。说到离愁,人们往往会想起一首流传七百多年的作品---《天净沙·秋思》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感受至深的作品(幕显1)

  二、初步感知:

  1、释题,作者简介(幕显2),介绍小令(幕显3)

  2、听读欣赏(幕显4)体会有何感受?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刚才朗读者的声音很有表现力,我们不妨练一练。

  3、指名读,表演读。

  三、赏析:自学讨论:这首曲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游子思乡之情表达他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哪句话能表现出来的)

  这种感情除了抓住景色特点,还能通过什么来体现呢?我们细细品味。

  (幕显5)生:结合画面,加上你的想象,说说第一句描绘的景致。

  师:小节(幕显)(如果把枯、老、昏三个字去掉,还能表现出愁绪吗?修饰恰到好处。)

  (幕显6)

  小结:(幕显7)全曲前4行写景,第5行抒情,全篇不见一个愁字,满篇却是愁绪,以悲凉的景色衬托出秋野旅人的思乡情怀。感情朗读、背诵。

  对于这样只有28字的小令,不少人将它改写成散文或现代诗,有人这样诠释这首古曲:请欣赏:(幕显8)轻声读,也是一篇佳作

  四、拓展:你收集到哪些描写思乡之愁的诗句?(大屏幕9配合《宿建德江》幕显10《次北固山下》,《乡愁》)

  五、总结:说不尽的乡思,扯不断的乡愁,因为有乡思,使漂泊的人不管身在何处,心儿却回了家,因为有乡愁,使迁客诗人留下一首首感人的诗篇,让我们牢记这些凝重的诗句,牢记我们的家。

  六、作业:

  1、背诵,默写《天净沙·秋思》;

  2、积累《乡愁》主题的诗句至少一首背诵下来;

  3、将本曲改写成散文。

《天净沙·秋思》同步练习 篇4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型设计】

  品读课。

  【预习要求】

  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设想】

  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唐诗、宋词、元曲互相辉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关于“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1、课题及作者:

  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2、学生自由诵读:

  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3、检查诵读情况:

  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

  4、听范读。

  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

  激趣:有个词叫“诗情画意”,说的是具诗画的意境,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往往融会在一起,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笔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间笔画)。

  ⑴学生动笔绘画,教师巡回观察。

  ⑵完成后让学生互评优劣,并对优胜者予以表扬。

  ⑶出示教师的简笔画。(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读成诵。

  三、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现手法

  1、思考:

  ⑴曲中哪些语句写景?写了多少种景物?(用“___________”画出),并用括出这些景物特征的修饰语。

  ⑵文中哪句抒情?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它与曲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关联?

  2、品味语言,体会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作者写景,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间。

  让学生用“从___________(词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品味意境,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或用“我认为___________用得好(或写得好),好在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体会其奇特的表现手法。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凄清。深秋时节,藤蔓枯萎了,树叶飘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树梢上乌鸦凄厉的叫声,更增添了悲凉凄楚之感……

  从“古道西风瘦马”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长途跋涉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枯黄连天的野外艰难行进,一阵冷飕飕的秋风袭来,使他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倒抽了一口凉气……

  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这位游子在异域他乡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阳快要落山了,乌鸦也归巢了,他却不知家在何处,也不知。该向何处去,任马追着落日,漫无目的地行进……一股忧郁悲怆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令他肝肠寸断,痛苦不堪……

  我认为“枯、老、古、瘦……”这些表现景物特征的修饰语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深秋时节这些景物的特征,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极具表现力。如一个“瘦”字写出了马的孱弱。疲惫无力,那骑在马上的人呢?

  ……

  对于想象力丰富、语言有独创性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3、教师在学生将这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挖掘够了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写。

  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写景、抒情散文。

  要求:紧扣原作,展开想象,尽量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4、当堂抽查学生的改写,并作评价。

  四、课堂练习

  1、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刘禹锡的《秋词》作比较。(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不强求说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

  可从以下三方面比较:

  ⑴体裁不同;

  ⑵所抒之情不同;

  ⑶表现手法不同。

  2、填空:

  独在异国,面对晚霞中森林的奇异风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确实迷人,但远离故土的滋味实在不好受。感叹之中,脑海里浮现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净沙·秋思》同步练习 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础知识,培养对古典诗词曲的兴趣。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诗歌大意,在读悟想象中品味本曲的语言,体会其情味,感悟曲中创设的意境,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揣摩古诗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3、通过对比阅读,拓展延伸,体验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小令的语言美、节奏美、韵律美;在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感受曲中所创设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鉴赏表现秋景的意象,体会曲中的意境,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元曲及作者白朴的生平资料、古筝曲《香山射鼓》)胡琴曲《悲秋》)

  学生准备:元曲及作者白朴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采用品味、诵读、交流、研讨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理解课题

  1、学生用一至两个词语表达对秋天的印象。

  2、温故知新,学生重温与秋有关的古诗词。

  3、导入新课,解题,简介元曲的有关知识。

  二、初读疏言,感悟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读这首元曲,注意曲子每个字的读音,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通,读顺。

  2、指名学生朗读、齐读,教师相机评价指导读出曲的节奏、韵味。

  3、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同桌合作学习理解诗歌大意。

  4、发挥想象,融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大意。

  教师随机提问:对“残霞、轻烟、寒鸦、飞鸿影下”等词的理解。

  这首曲写的是秋天什么时候的景色?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5。有感情地朗读本曲,把曲中所勾勒的秋之图景用朗诵表达出来。

  三、细读悟象,把握诗境

  1、找一找作者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

  (全曲中秋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2、朗读第一句中的景物。

  (1)这些景物让你感到这是一个怎样的秋天?

  (暗淡、萧瑟、冷清)

  (特别注意:孤、落、残、轻、老、寒六个字。)

  (2)想一想第一句中,“孤村??寒鸦”这些景物容易让我们产生哪些情感?为什么?)

  (3)请同学们把这种凄凉、冷清、孤寂的情感读出来,声音要轻、缓。

  (4)引入一组写秋的古诗词,进一步感受“悲秋”。

  3、朗读最后两句的景物。

  (1)作者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这些景物又让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秋天?(灿烂的、明朗的、绚丽的、美好的、恬淡的)

  (2)用读展示出最后两句一个多彩绚丽的世界,声音略快略高。

  (3)第二句选择“青山??黄花”写来写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青山绿水:充满生机;白草红叶黄花:色彩艳丽、多变。这些景物不仅美丽,而且象征着生命鲜活明亮。表达作者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

  4、此曲描绘的秋景图由两部分构成:前面部分是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而后面部分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对比)

  5、两者是如何连接起来的?“一点飞鸿影下。”

  (1)鸿雁有什么特点?(一点:说明远,高;影下:说明速度快。)从大雁的这些特点你体会到了什么?(充满活力)

  (2)读出作者看到飞鸿打破凄凉、冷清、孤寂后的惊喜,读出飞鸿速度之疾。

  6、小结,引读。

  (1)小结:整首曲全都由一些自然景物构成,前二句呈现出一片萧瑟而荒漠的深秋景象。第三句“一点飞鸿影下”,使寂寞的秋景图,鲜明活跃起来。最后,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结束,增添了五彩缤纷的亮丽色泽。

  (2)引读:在作者眼中秋是孤寂、凄凉的——读前两句;又是充满活力的——第三句;更是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最后两句

  四、研读悟意,体察诗蕴

  作者将秋日傍晚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们还要考虑到作者写这首散曲时的背景和作者生平这个因素。(渗透“了解背景,知人论诗”的学习诗词方法)

  (1)学生阅读白朴的生平资料。

  (2)本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自己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表达乐观积极地对待人生)

  五、诵读顿悟,表达诗情

  朗读全曲,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情感。

  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渗透吟诵的技法“平长仄短,依字行腔”读出诗文的声韵之美。

  六、拓读积累,赏析延情

  (一)总结欣赏古诗词的方法

  (反复朗读,了解诗意;品味语言,感悟意境;情景交融,体会感情;了解背景,知人论诗。

  (二)出示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

  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对比阅读

  思考题:

  1、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2、《天净沙·秋思》与《天净沙·秋》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三)汇报交流

  1、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1)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孤寂、萧索、荒涼的景象)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2)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思乡之情。(“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2、配乐引读《天净沙·秋思》想象意境,读出情感。

  3、讨论汇报第二个问题:《天净沙·秋思》与《天净沙·秋》有那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1)曲牌相同(2)作者朝代相同(3)都写了秋季、秋景,都写了老树、乌鸦(写景的特点是将自然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

  (4)写了夕阳西下傍晚时的景色,景色都有令人凄凉的感觉。

  不同点:(1)题目不同

  (2)作者不同

  (3)景色也有不同

  (4)表达的情感不同。《天净沙·秋》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天净沙·秋思》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孤寂之情。

  4、配乐诵读两首元曲

  板书设计:

  萧瑟孤寂

  天净沙·秋充满活力美丽秋景

  明朗绚丽

  凄凉之景

  天净沙·秋思情景交融

  思乡之情

  课外拓展作业:

  请你运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去读懂一首著名的散曲,感受曲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 《小学生必备古诗词93首》《朝天门咏喇叭》(明王磐)

《天净沙·秋思》同步练习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研究目的】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自然导入)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根据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3、评价活动:可采用多种方式。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等。

  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过渡语:(由形象到意象)。

  介绍有关背景,为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感情。

  2、组织学生活动:

  ⑴小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

  ⑵小组讨论。

  ⑶评价。明确了枯、老、昏

《天净沙·秋思》同步练习

《天净沙·秋思》同步练习(精选15篇)《天净沙·秋思》同步练习 篇1  阅读诗歌,完成文后问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