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教案示例
《女娲补天》教案示例(通用13篇)
《女娲补天》教案示例 篇1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通过阅读,让学生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同时,让学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教法建议
1.课前,让学生找一些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阅读。
2.课上,鼓励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思考,和同学讨论,读懂课文。
3.练习感情朗读,在读中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
词语注释
山冈:不高的山。
熊熊大火:形容火势旺盛。
挣扎:用力支撑。
冶炼:用熔炼、电解以及使用化学药剂等方法把矿石中的金属提取出来,减少金属中所含的杂质或增加金属中某种成分,炼成所需要的金属。
创造: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
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难过一一难受 突然——忽然
急忙——连忙 立刻——马上 寻找——寻觅
反义词:快乐——难过 熄灭——点燃
危险——安全 稠一一稀 幸福——痛苦
多音、多义字
句段赏析
1.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析 “熊熊大火”形容火势非常旺盛;“到处”说明四周水势大。这句话形象地描写了人类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急需有人出手相救。同时也暗示女娲救人是非常艰难的。
2.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析 透过“几天几夜”一词,我们眼前仿佛看到了女娲不分昼夜,在苍茫的宇宙中四处寻觅五彩石的身影,不由使人更加赞叹女娲不畏艰难险阻拯救人类的精神。
品读感悟
创造了人类的女娲又一次救了陷入可怕灾难之中的人类,还冒着生命危险把塌下来的一大块补上,重新给人类带来了快乐幸福。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文本链接
神话故事是原始人类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来反映人类战胜自然的愿望。中国古代神话是很丰富的,但是,在封建时代整理古代文化遗产时,没有专书传世,只在《山海经》、《淮南子》、《楚辞》、《列子》、《庄子》等古籍中保存零星片断。
文章导读
这是一个流传几千年的神话故事。神话故事就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好的向往。这篇神话故事就是讲了创造了人类的女娲又冒着生命危险把塌下来的一块天空补上了。刻画出女娲美丽、善良和不畏艰险的感人形象。
文章结构
课文共分三段
第—段:(第1自然段)写女娲发现天空突然塌下一大块,人类处在水深火热的境地。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写女娲历尽艰难险阻,终于把天补好,拯救了人类。
第三段:(第5自然段)写天边有五彩云霞的地方,就是传说中女娲补天的地方。
写作特点
课文重点描写女*补天的经过,语言通俗易懂,便于儿童理解。同时文章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积累
欢歌笑语 熊熊大火 挣扎 冶炼 金光四射 零零星星
1.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2.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传说中的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人类,历尽艰难险阻,终于把天空的窟窿补好的故事。赞美了女娲善良和不畏艰险的优秀品质。
《女娲补天》教案示例 篇2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围困、挣扎、熄灭、喷火、缺少、冶炼、液体、金光四射、云霞”等词语。
2.复述故事,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
3.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4 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引发丰富的想象。
教学重点:
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温故旧知。
教师出示课件:
课文内容我知道:
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 ),讲的是女娲为了拯救处于( ),冒着生命危险的故事。
教师小结,板书课题。
二、导学过程:
1.出示课件:
(1)天塌图片
(2)句子“……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也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3)句子“女娲难过极了。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灭。又造了船,好救出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
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体会人类的灾难及女娲的难过和着急。
2.出示问题引导:
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思考:
(1)女娲为了把天补好做了哪几件事?
(2)女娲遇到了哪些危险和困难?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3.学生自主学习。
4.小组交流。
5.小组汇报,教师适时板书:寻石 冶炼 补天
6出示过关达标1
第一关:
用“先、然后、最后”把女娲所做的三件事,用完整的一句话来说。
7. 朗读感悟,品词析句,感受补天艰难。
出示句子;
(1)“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2)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3)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4)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8. 齐读第四自然段,再次感受女娲补天的神力。
9. 出示过关达标2
第二关:
用“先……然后……最后……”说说第四自然段。
10.师: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你觉得女娲是个怎样的人?(抽生说)
11.出示过关达标3
第三关:
我想说:
女娲,
12.师:联系实际生活以及身边发生的事情。女娲的这种精神使你联系到了什么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出示:地震救援图片。
13.教师小结。
14.课后作业:(拓展训练)
把这个神话故事讲给你的朋友听。注意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然后、再、接着、最后、结果……)。
板书设计:
女娲补天
寻石
冶炼 真了不起
补天
设计理念:
神话故事是我国宝贵的民间文艺瑰宝,让学生爱读、会讲,设法让学生浸润到这种民间文化的氛围中去,从中感悟、熏陶,直至喜爱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在教学中,我注意让“读”深入课堂,落在实处。我的基本教法就是从感受到领悟再到积累最后到运用”。我设计的基本学法是:以读为基本手段,促进理解、促进感悟,习得语感。
一、在倡导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关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塌的情景,教者引导学生体会一边串叠词“轰隆隆”“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的作用,感受其传达出的人间惨状。
再如:三、四自然段的教学,引导学生找出女娲冶炼五彩石和补天的一连串动词,使学生感受到女娲补天的艰难,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这一连串动词生动传神的表达效果。
二、本课的教学注重学生个性化、创造性读的训练。课文中“女娲补天”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根据各自的水平和习惯反复读出感觉来,读出味道来,用准确有感情地朗读把各自学习的收获告诉大家,学生读得动情大家听得入神。同时,用“边读边说”的方式交流,既是读中感悟的结果的呈现,又是自然的思维与说理的训练。
三、新课标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教学中,我注意渗透复述的方法。如教“忙了几天几夜”让学生想象女娲还到哪里去找呢?可能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呢?这就是创造性复述。还有教学第4自然段时,借用表示顺序的词复述也是一种方法。
《女娲补天》教案示例 篇3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围困、挣扎、熄灭、喷火、缺少、冶炼、液体、金光四射、云霞”等词语。
2.复述故事,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
3.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4 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引发丰富的想象。
教学重点:
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温故旧知。
教师出示课件:
课文内容我知道:
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 ),讲的是女娲为了拯救处于( ),冒着生命危险的故事。
教师小结,板书课题。
二、导学过程:
1.出示课件:
(1)天塌图片
(2)句子“……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也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3)句子“女娲难过极了。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灭。又造了船,好救出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
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体会人类的灾难及女娲的难过和着急。
2.出示问题引导:
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思考:
(1)女娲为了把天补好做了哪几件事?
(2)女娲遇到了哪些危险和困难?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3.学生自主学习。
4.小组交流。
5.小组汇报,教师适时板书:寻石 冶炼 补天
6出示过关达标1
第一关:
用“先、然后、最后”把女娲所做的三件事,用完整的一句话来说。
7. 朗读感悟,品词析句,感受补天艰难。
出示句子;
(1)“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2)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3)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4)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8. 齐读第四自然段,再次感受女娲补天的神力。
9. 出示过关达标2
第二关:
用“先……然后……最后……”说说第四自然段。
10.师: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你觉得女娲是个怎样的人?(抽生说)
11.出示过关达标3
第三关:
我想说:
女娲,————————
12.师:联系实际生活以及身边发生的事情。女娲的这种精神使你联系到了什么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出示:地震救援图片。
13.教师小结。
14.课后作业:(拓展训练)
把这个神话故事讲给你的朋友听。注意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然后、再、接着、最后、结果……)。
板书设计:
女娲补天
寻石
冶炼 真了不起
补天
设计理念:
神话故事是我国宝贵的民间文艺瑰宝,让学生爱读、会讲,设法让学生浸润到这种民间文化的氛围中去,从中感悟、熏陶,直至喜爱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在教学中,我注意让“读”深入课堂,落在实处。我的基本教法就是从感受到领悟再到积累最后到运用”。我设计的基本学法是:以读为基本手段,促进理解、促进感悟,习得语感。
一、在倡导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关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塌的情景,教者引导学生体会一边串叠词“轰隆隆”“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的作用,感受其传达出的人间惨状。
再如:三、四自然段的教学,引导学生找出女娲冶炼五彩石和补天的一连串动词,使学生感受到女娲补天的艰难,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这一连串动词生动传神的表达效果。
二、本课的教学注重学生个性化、创造性读的训练。课文中“女娲补天”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根据各自的水平和习惯反复读出感觉来,读出味道来,用准确有感情地朗读把各自学习的收获告诉大家,学生读得动情大家听得入神。同时,用“边读边说”的方式交流,既是读中感悟的结果的呈现,又是自然的思维与说理的训练。
三、新课标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教学中,我注意渗透复述的方法。如教“忙了几天几夜”让学生想象女娲还到哪里去找呢?可能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呢?这就是创造性复述。还有教学第4自然段时,借用表示顺序的词复述也是一种方法。
《女娲补天》教案示例 篇4
教学目标 :
1、认识17个生字,会读、会写10个生字。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写字的能力。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
2、能初步体会女娲的志向及她补天的经过。了解女娲的性格。
3、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不懈努力。
4、有感情朗读课文,受到思想熏陶。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体会女娲的远大志向及补天的辛苦。
教学难点 :
明白女娲补天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教师)、生字卡片(学生)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神话故事吗?你们都听过或看过哪些神话故事呢?说说看。
(《精卫填海》、《西游记》、《宝莲灯》、《哪咤传奇》等)
2、今天,老师给你带来了一个新的神话故事,它的历史比前面提到的任何一个故事都要久远,它的内容比任何一个故事都神奇,想听吗?那么现在请和老师一起书空这个故事的题目——《女娲补天》。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在上课伊始便激发学生的这种好奇心,使孩子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件,听读课文
2、听后提问:“听完了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3、自读课文:过渡语:“这个故事就在语文书上101页,你想自己读读课文吗?读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听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先有一个整体的、感性的认识,为学生进一步的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学习字词,读通课文
1、想一想下面的词语宝宝是什么意思?猜一猜在查查字典。
轰隆隆:像声词。
塌下:倒,下陷。
窟窿:洞,小孔。
山冈:地面形成高低不平的山脊。
洪水:指可能酿成灾害的大水。
熄灭:停止燃烧。
纯青石:指颜色只有青色的石头。
五彩石:传说中用来补天的各种颜色的石头。
冶炼:用高温熔炼或电解等方法将矿石中的有用成分提取出来。
2、许多生字宝宝来和大家做游戏,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它们吗?学生自主学习。
3、 检查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1)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
(2)组字游戏(换偏旁认字)。
4、 生字都认识了,你能把课文读得更准确吗?
[先让学生自主识字,在自主识字的基础上教师在检查指导。设计组字游戏,一方面能建立生字之间的联系,帮助识字,另一方面也为后面的写字做准备。该环节的设计为学生进入三年级能完全自主识字打下基础。]
四、提出问题,理解课文
1、又读了一边课文,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
(1)女娲为什么补天?
(2)女娲怎么补天?
(3)女娲补好天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2、请你们在小组内讨论这三个问题,然后向全班汇报。
3、根据第一自然段内容,回答问题一后,请学生想象:如果你当时在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4、作为人类的母亲的女娲当时会怎么想?读读第二自然段。
5、女娲是怎样补天的?(她是怎么做的?)用课文中的话说一说。
6、从女娲补天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边读课文边想,初步培养学生的良好读书习惯。在学生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合作交流自主阅读的结果,然后再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整理和有感情蓝读,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在女娲的努力下,天被补好了,从此人类头顶的天空象帐篷似的张开来,再也不会塌了。人们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同学们,你想对女娲说点什么?
2、女娲如此辛苦的补天,我们现代人应该做些什么?怎样保护者得来不易的美好环境呢?
[简单的说话练习,既能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又能训练学生语言表述能力。还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教育。最后,又把学生引向课外,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打下良好基础。]
《女娲补天》教案示例 篇5
我上的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精读课文《女娲补天》加略读课文《夸父追日》。接下来,我从教材、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后记四方面对我的课例作一个说明:
一、 说教材
(一)说单元教材
课例中的两篇课文,来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这一组课文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精读课文共三篇,分别为:《古诗两首》(乞巧、嫦娥)、《西门豹》、《女娲补天》,略读课文一篇《夸父追日》。《园地八》安排了以神话故事、民间故事为内容的口语交际训练。写作是写想象内容,围绕“假如我会变”,展开学生的童心和梦想。
本单元教学目标有以下四点:
1、 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
2、 识写生字词,积累生动的语言。
3、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4、开拓学生思维,学会写想象作文。
围绕单元目标,我把本单元的课文按三个侧重点进行教学。
《古诗两首》讲述的是两个民间故事,重点在古诗的积累,我设计用两课时完成教学。
《西门豹》是历史故事,我用两课时帮助学生学习课文,同时进行破除迷信的思想教育。
《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同是古老的神话故事,都围绕着一个神话人物来展开故事,故事有着奇特的想象,而单元作文“假如我会变”是想象能力的训练。因此,我采用精读和略读结合的教学方法,“精读《女娲补天》+略读《夸父追日》+想象作文训练”用三课时完成教学。这样精略结合的教学方法,使课文学习、阅读能力的应用、阅读强度的深化、写作能力的训练一气呵成。
何克抗教授在听课后指出:“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以一个大的主题进行单元设计,当大主题里有不同侧重点时,可分成几个小主题展开教学,余老师这样安排课时是正确的。”
(二)说课文教材
《女娲补天》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夸父追日》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弘扬了一种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
根据课标的要求,我把课例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围困、挣扎、熄灭、喷火、缺少、冶炼、液体、金光四射、云霞”等词语。
2、通过与《夸父追日》对比阅读,了解神话故事中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体会神话故事的神奇。
2、积累课文的优美词语。
情感目标:
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二、 说过程
本课例分成三个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学习生字词,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了解女娲补天的原因。
第二课时:课文学习,重点理解女娲怎么补天,体会文段中对女娲补天动作描写的准确,感悟人物精神。通过提升文章中心,过渡延伸到略读课文《夸父追日》的学习,领略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想象,了解神话故事中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并通过拓展认识更多的神话人物。此课时在于主题的深化、写作方法的渗透。
第三课时:进行写作方法上的拓展阅读,思维的启发,指导学生写好想象作文。
三、 说特色
本课例具有以下特色:
1、教学设计紧贴学生实际
首先,自主学习与重难点点拨方式进行识字教学。
三年级的孩子,有了低年级的识字基础,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中高年级的许多阅读课,都会对识字教学进行简单处理。但事实表明,三年级里,学生写错字的机率远比低年级的高。因此我在第一课时教学时采用自主学习与重难点点拨方式进行识字教学。先让学生讨论识字方法,小组内交流,再由学生提出难记的生字通过集体学生加深记忆。(播放识字学习的录像片断)
其次,想象作文的有效指导。
如今的孩子,思维活跃,有着丰富的想象,但往往写起想象作文来,有的冥思苦想无从下手、有的洋洋洒洒却是漫无边际。那是因为他们缺乏了有效的指引。本课例中,通过《女娲补天》、《夸父追日》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以“神奇的人物”为突破口,帮助学生寻找到想象的方向,在写作指导课上,通过表格归纳出故事的结构(什么人、有什么本领、做了什么好事),这就给了学生思考的范围。(播放录像)继而,通过拓展阅读,再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孩子们有了想象作文所需的素材,有了文章结构的搭架,下笔自然就水到渠成了。一同去欣赏一下孩子们的作品吧!(播放录像)
2、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
第一课时教学时,我用雷电声、洪水声作背景,示范朗读了第一自然段。声音、文字,把孩子们带到了灾难的场景中去。(播放录像)有了与课文人物的相同感受,孩子们就能迅速溶入文本。
教学中,我还多次用巧妙的问题创设情景。如让“天塌下来了,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想想,还有许多人正受着怎样的灾难呢?”听听孩子们的回答!(播放录像)在完成《女娲补天》的课文学习时,我通过问题“生活中,有为了造福人类,不怕艰难,不怕牺牲的人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文章的中心进行提升。学生们的回答是让人欣喜的。(播放录像)
3、 拓展阅读目的性强、层次分明
第一课时的拓展阅读只要是侧重于文章背景的介绍。为文段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课时的拓展阅读侧重于主题的深化。这课时里,我安排的都是神话故事,故事里都有着神通广大的人物,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故事人物中为人类某福的精神感染。
第三课时的拓展阅读主要侧重于写作方法的指导,思维的发散。材料更贴近孩子生活,便于更好启发学生如何选材,也便于用归纳提纲式指导孩子写好想象作文。
以上,是我对本课例课文文本的理解与设计意图,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女娲补天》教案示例 篇6
【设计理念】
神话故事是我们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一朵美丽的浪花。《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感悟神话故事的神奇#此前在首页部分显示#,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又要让学生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文本特点和人文精神这两者是互相整合统一的,课标中指出三维目标的整合,在整合中培养学生对阅读神话和传说的兴趣,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整合中积累语言,发展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教材分析】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词语“轰隆隆,塌下,燃烧,熊熊大火,挣扎,冶炼,金光四射,五彩云霞。”
2、过程与方法:了解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类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过程。能够复述故事并积累优美生动的词句,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神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以及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学习重点】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学习难点】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过程预设】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1 、通读全文,感知内容。
2 、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词语。
3 、学习课文1~2自然段。
教学步骤:略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1 、学习课文3~5自然段,了解女娲补天的过程。
2 、品悟女娲寻找五彩石的不容易与补天的艰难,感受女娲无边的神力。
3 、培养学生边读书边写批注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回顾导入,铺垫情感基调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的内容,这堂课就让我们继续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到这个神奇的故事中去。
2、女娲为什么要补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3~4自然段。
2、整体感知:
女娲是怎样补天的?用“先……然后……最后……的句式来概括。
3、学生汇报结果。
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默读3~4自然段,画出体现女娲寻找五彩石不易的词句,并作简单的批注。
2、学生默读,写批注。
3、小组内互相交流,汇报结果。
4、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品悟。
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她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5、感情朗读。
6、拓展想象,补充练笔
女娲补天过程中,到处寻找纯青石,找啊找啊,终于找到了。那么,女娲去过哪些地方寻找纯青石呢?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她又是怎样面对的呢?发挥你的
《女娲补天》教案示例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