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14篇)
范进中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外貌、语言等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理解夸张、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3.比较孔乙己与范进的人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夸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了解孔乙己、范进的不同遭遇,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准备
录音材料、多媒体和小黑板。
设计思路
从整体上把握结构,比较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合作探究文章的讽刺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小说情节及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孔乙已是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傲气、偷窃、懒惰,让我们同情、可叹,而范进中举的情形又是如何的呢?(板书课题及作者。)
2.学生读注释①。
(出示课件l。)
师补充:《儒林外史》成书于作者50岁以前,这部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刻画了100多个人物,但并无一中心人物作主干,是连缀很多故事而成的长篇小说。可是全书却有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它确实是一幅刻画人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群丑图。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出示课件2。)
听录音,熟读课文完成以下题目。
1.自读课文画出字词。
2.范进中举前后的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试分析人物的语言,理解人物的形象。
三、合作学习
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小组或同位、前后位之间交流。
2.分角色朗读课文,进入各自的角色,体会胡屠户、范进这些人物的形象。
四、反馈交流
(出示课件3。)
1.给加点字注音。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本课中的“积累运用”部分。)
(让一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订正。)
2.范进中举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范进中举前,家境贫寒,社会地位卑微,文中如何体现的?中举后其经济与社会地位有了怎样的变化?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本文通过什么表现手法,讽刺了当时怎样的人情世态及科举制度的罪恶?
明确:(本文主要抓住吃、用、住等方面来写范进的经济状况,通过旁人对范进的态度来写其社会地位。中举后的范进经济与社会地位迅速提高。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讽刺了当时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讽刺了科举制把读书人毒害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把一般人的灵魂扭曲得不成样子的罪恶。)
(以比较作为深入理解文章的突破口。)
3.分析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形象。
明确:(胡屠户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通过他自己的语言把这位典型的市侩形象栩栩如生地勾画了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范进的语言也随着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表现其迂腐无能、狡诈虚伪的性格。)
五、研读赏析
(出示课件4。)
学生阅读文章第5段,完成下列题目。
提问:
1.本段描写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范进喜疯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
讨论后明确:(本段描写的中心内容是范进的疯态。)
疯态分四层描写:(昏厥——疯跑——跌倒——疯跑上集)
2.本段描写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这些侧面描写的内容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写范进的文字属于正面描写。写其他人的文字属于侧面描写,对范进的疯态起烘托作用。)
(1)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
(2)报录人和众邻居都吓了一跳:(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
(3)众人拉不住:(烘托范进疯劲之大。)
(强调,细节描写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细节描写是对人物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周围事物某一细致特征所做的具体细致的描绘,这种描写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得两者相得益彰,可以强化艺术形象,加深读者的印象。)
六、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收获。(不必按教师的思路面面俱到,学生只要能回答出一两方面即可。)七、拓展延伸
(如有时间可在课堂完成。)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范进中举教案 篇2
1、重点:
⑴感知艺术形象。
⑵欣赏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⑶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2、难点:
课文的难点是理解作者除塑造范进这一典型形象外,还塑造了以胡屠户为代表的另一类人物的形象。胡屠户是一个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形象。如果说作者塑造范进这一形象是为了表现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毒害,那么塑造胡屠户这一类典型则不仅表现的是封建科举制度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产生恶劣影响,而且在更大范围内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现象。
3、能力点:
⑴展开联想和想像,感知作品艺术形象的能力。
⑵把握作品主题,欣赏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能力。
范进中举教案 篇3
一. 检查预习情况
1. 检查“预习提示”中的字词
2. 学生交流查找到的有关作者、作品的介绍(教师备用资料见课件)
3. 根据插图复述故事梗概
范进进学(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后回家,来贺喜的丈人胡屠户又挖苦、教训了他一顿,范进连连称是。
为了能参加乡试,范进去向丈人借盘缠,不但未借到,还被胡屠户骂了个狗血喷头。
范进不甘心,便瞒着丈人去参试。回到家,家里人已经饿了两三天,范进又挨了胡屠户一顿骂。
出榜那天,家里没有早饭米,母亲饿得两眼看不见,就吩咐范进将一只生蛋鸡抱到集市上卖了买米。
报录人上门报范进已中举。邻居找范进回家。
范进一看报贴,喜极发疯。
众人议论给范进治疯的办法,有一报录人提出找他平时最怕的人打他嘴巴。
众人找来范进平时最怕的胡屠户,胡屠户在众人劝说下,壮着胆子边骂边打了范进一个嘴巴,治好了他的疯病。
范进刚到家,张乡绅就来拜会他,与他攀认世弟兄,还送给他银子和房子。
范进送了六两多银子给丈人,胡屠户好话连篇,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地去了。
二. 知识拓展
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范进中举》这篇课文了,相比于前一篇小说的主人公——科举失败的孔乙己来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范进可就“幸运”多了,先是中了秀才,后是中了举人。不过,范进中了秀才与中了举人后的境遇却大相径庭。为什么同是“中了”,却有如此差别?这就需要了解一下有关科举制度的一些情况。(见课件)
三. 研析课文
1. 本文虽题为“范进中举”,但文章不仅写了范进中举后(§3-12)的情况,也交代了范进中举前(§1-2)的境况。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可用下面这副对联来概括:“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判若两人。可以说“中举”是范进一生中的转折点。请你分别用四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
参考
中举前:家境贫寒/穷困潦倒
———→
中举后:家境富有
住在茅草棚、每日小菜饭、
胡屠户送来七八斤肉和四五千钱,
不知猪油味、乡试无盘费、
邻居拿鸡蛋送白酒、背斗米捉俩鸡、搬桌拿椅
家人饿了两三天、母亲饿得两眼看不见
张乡绅送银赠房
地位卑微/卑微低下
地位显赫
被丈人骂作“现世宝、癞虾蟆、
丈人夸他“才学高、品貌好、天上星宿、贤婿老爷”,
尖嘴猴腮、不三不四”
邻居主动关心给范进报喜、找胡屠户治疯,
张乡绅前来拜会、称兄连谊
2. 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通过周围人对范进态度的变化体现出来的。其中的“变脸”高手非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莫属。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反映胡屠户前后语言、行为变化的语句,并用概括的词语形容其态度的变化。
范进中举教案 篇4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古人常说人生有四大幸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尤其是金榜题名,可以说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终生梦寐以求的事情,因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美梦成真的,从此踏上了富贵之路,而有些人也为科举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一起看看范进的命运究竟如何,他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全椒(今属安徽)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儒林外史》。
(2)背景链接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曾祖父、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吴敬梓少年时热衷科举,23岁时考取秀才,屡次参加乡试,皆未中举。读书生活使他暴露出叛逆的性格,父母去世后,近房觊觎遗产,使他看透人性虚伪、卑劣,不到10年,家产挥霍一空,他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寻常变化后,看穿了世态炎凉,写出《儒林外史》。
2.生难字词
(1)字音 星宿(xiù) 斋公(zhāi) 醉醺(xūn) 阎王(yán) 紧攥(zuàn) 带挈(qiè) 腆着(tiǎn) 啐(cuì) 嗑(hé) 兀自(wù) (2)词义
【烂忠厚】过分忠厚。
【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
【见外】当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果然(强调不出所料)。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读课文,注意正音。 (2)轻声快速浏览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3~11段):写范进中举后的情景。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 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明确:(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2)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从病理学分析: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2.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明确: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就意味着平步青云。范进未中举前穷困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既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又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功名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明确: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4. 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5.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明确: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地“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癫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癫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课文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
6.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分析人物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言行前倨后恭的表现:先傲慢而后恭谦。 中举前后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形象跃然纸上。
2.张乡绅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
明确:张乡绅这个人物比较特殊,他是另一种类型的热衷于势利的人。 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3.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中举后乡邻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这表现了什么?
明确: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谄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明确: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变化,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被奉承、被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5.提问: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明确: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深恶痛绝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2.拓展延伸
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 范进先贱后贵,胡屠户前倨后恭,这种对比,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找出文中侧面描写的地方,并说说它的作用。
明确:一种是零星的穿插在范进喜疯的每个过程之中,一种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写之后。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用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用众人拉他不住的动作,烘托范进的那股疯劲,一处处衬笔都突现了中心人物。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范进中举 吴敬梓
背景——中秀才,丈人“贺喜” 开端——借盘缠,范进遭骂 发展——断炊烟,范进卖鸡
高潮——中举人,喜极而疯,丈人打人,丈人趋炎 结局——送礼物,张乡绅附势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只有成功地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教师非谓滔滔不绝地说,学生默默聆听,而在于引导启迪。”老师要改变角色,让学生在平等、自主中浑然不绝地感受知识的甘甜,悄然实现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升华,从而在感兴趣的方法中自主学习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所以,注重调动学生自由自主的参与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范进中举教案 篇5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节选自《儒林外史》。该作品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用岳丈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极其鲜明的肢体动作和言语表情,以及中举后邻居对他的前呼后拥和乡绅赠屋的等事例重点刻画出了一个趋炎附势热衷仕途,好官名利禄且世态炎凉的可耻的社会风气,对当时社会及其阴暗的特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不妨看看。
教学目的:
一、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二、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三、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以课堂练习为线索,组织教学。第一课时采用以练代讲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抓住中举前后对比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受文中
的讽刺艺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1、比较导入: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 指导预习
1、要求: (1)了解作者吴敬梓。
(2)了解课文内容。
(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 、补充介绍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书,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摘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3、 疑难词语补充解释。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
烂忠厚:过分忠厚。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见外:当作外人看待。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4 、学生看注释默读全文,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
三、析题、释疑,课堂讨论。
1、 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 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2)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
2、 范进中举前后自身境况和周围人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作者对范进持怎样的态度?
家境——第一段结尾处、第二段开头、第二段结尾、第三段开头、第十一段结尾。
地位——连买肉的都瞧不起岳父任意辱骂到不敢打,连做过知县的乡绅也来巴结
本人态度——唯唯诺诺,老实巴交,发疯的过程(层次感),很快与张乡绅打成一片。他人态度(岳父、张乡绅、邻居))
岳父:语言、动作、神态、行为(两次贺喜所送的东西)(前倨后恭)(细节描写,拿银子时的动作描写)
作者对范进这个人物虽有一定同情(主要表现在对中举前的描写),但更多的是讽刺; 作者把范进作为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来写,因而讽刺的矛头更主要的是指向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的。
3、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
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
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4、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5、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前面六个问题,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留下后面两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里继续分析,进一步理解课文。请同学们课后带着这两个问题去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的词、句,再细细品味互相讨论,为下一节课继续分析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研讨课文,分析人物,讨论: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鼓励学生找出对胡屠户的语言、行动描写)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言行前倨后恭的表现:(先傲慢而后恭谦)
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胡屠户一听张老爷驾到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 反衬封建统治者平常凌驾于平民百姓之上的那种咄咄逼人的气焰。)
2、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作者为什么要写张乡绅对范进的拜访?
张乡绅这个人物比较特殊,他是另一种类型的热衷于势利的人。
首先,看他拉拢范进的目的,无外乎四个方面:如果范进能青云直上,张乡绅就攀上一个大靠山;考不上进士,当个“大挑知县”或教官,也能算个小靠山;当不成官,仍可结交官府,成为同谋、帮手;通过范进,还能和跟他同样中举的其他人勾结,扩大关系网。
再看张乡绅采用的手腕:先谢罪,尔后叙说师门,继而赠礼。此人居心叵测,是个善于耍手腕的官场高手。
作者安排这场拜访,形象地显示出范进中举等于一步登天。一只“癞虾蟆”,一旦中了举,就俨然成了“天鹅”——人本身的价值已经抽空了,代之以“中举”的价值、金钱权势的价值,这就是科举制度形成的价值观。其实,发疯的不只范进一人,他也不只是疯了那么短的一段时间。人们围绕着“科举”团团转,转得如醉如痴,丧失了人性、人格、良知,这个社会不是陷入了“疯”状吗?(如,课文中写“张乡绅拜新中的老爷”时,先写一个“体面的管家”送来“大红金贴”,其作用是 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的身分和派头。
张乡绅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 为的是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权势。)
3、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范进——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可从范进对待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判断),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
胡屠户: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
范进中举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