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说课稿
范进中举说课稿(精选3篇)
范进中举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范进中举》,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 教材地位及作用
《范进中举》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说之林)中的第二课,它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是全书极为精彩的片断之一。它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境遇的变化,深刻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腐蚀读书人的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现地表现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有力的鞭笞和嘲讽。小说《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长篇讽刺小说的一座丰碑,因此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该名著的讽刺艺术有所了解,并且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
第二点、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人生有益的启示的要求,我设计如下三维目标。
1、学习个性鲜明的语言和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把握两个人物形象——范进和胡屠户的性格特征。
3、探究小说的主题——批判封建科举制度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考、发挥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主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的毒害,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和成才观。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小说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并把握小说人物形象。
2、难点: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及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
学习小说,就要学会通过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揭示主题的写法。因此我确立以上教学重难点。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感性认识较强,但是缺少理性的分析,阅读还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本文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初中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忽略对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因此针对此种情形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三、说教法:
本文篇幅较长,虽说小说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精彩,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学生也因此会浅尝辄止,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深入思考,大胆质疑,发表见解,因此本课宜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和情景设置法、点拨法,尤其要讲求取舍。
1、启发式: 长文短教,因而教师提问的导向作用是很有必要的。提问精而巧,循循善诱,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情境设置法: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更形象直观,活跃气氛,引起兴趣,激发感情,引发感悟。
3、点拨法: 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让学生展开联想 ,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
四、说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感悟法、质疑法等。
朗读法,是语文学习经久不衰的策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以读促思才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讨论法,各抒己见、博采众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才能使课堂生成多于预设。
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使学生认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语设计:
“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鸿沟,越过这道鸿沟,则顷刻风光无限,终生荣华富贵。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中举带来的天壤之别着实令人羡慕和神往,同时中举而疯的闹剧也着实令人深思,那就让我们带着对科举制度深深地思索,走一步,再走一步,走进《范进中举》去寻求答
范进中举说课稿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