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精选17篇)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节。(重点)
3.学习小说的对比手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儒生周进,考了几十次连个秀才也没考上,受尽了困顿和屈辱。一次在贡院撞号饭,口吐鲜血,满地打滚,闹得不可开交时,四个商人出于怜悯,替他捐了个监生进场考试。从此他步步高升。后来他主持秀才考试,一个考了二十多次的老童生引起了周进的高度注意,周进顿生怜悯,为其填了个第一名,这个老童生便是范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范进中举》。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年幼聪明,才识过人,不善于治理家业,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代表作《儒林外史》。
2.《儒林外史》
是我国文学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3.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带挈(qiè)体统(tǒng)劈手(pī)
醉醺醺(xūn)商酌(zhuó)尖酸(suān)
攀谈(pān)桑梓(zǐ)簇拥(cù)
侥幸(jiǎo)权变(quán)轩敞(xuān)
4.词语解释
带挈:挈带。文中指提携,意思是“让人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形容十分恭顺。
作揖:拱手行礼。
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
商酌:商量斟酌。
5.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明确: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
明确:开端:范进借钱应试
发展:范进卖鸡
*: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治疯
结局:张乡绅来访
(二)对比手法
1.阅读第1-2自然段内容,说说中举前范进的家境如何。胡屠户和众乡邻对他的态度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他仍偷偷地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家境:每日小菜饭;不知猪油味;饿了两三天;乡试无盘费。
胡屠户:鄙视、讽刺、嘲弄:现世宝--癞*--尖嘴猴腮--不三不四。
众乡邻:家里饿了两三天,无人关心无人问。
说明了:热衷功名利禄,沉迷于仕途。
2.阅读3-12自然段内容,说说中举后范进的经济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胡屠户和众乡邻、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如何。这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经济条件:众人送米送粮送钱送肉又送房。
胡屠户:巴结奉承:才学高、品貌好、天上星宿、贤婿老爷
众乡邻:极力讨好:拿蛋送酒、背米捉鸡、搬桌拿椅、飞奔找人、帮忙治疯
张乡绅:百般拉拢:称兄年谊、送银赠房
这说明了:中举后范进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得到了提高。
3.小说将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形成鲜明对比,有何用意?
明确:通过对比,突出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以及在这种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关系和世态的炎凉,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效果。
四、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中举前中举后
范进贫困潦倒衣食无忧、喜极而疯
胡屠户欺贫爱富阿谀奉承、慷慨大方
邻人、张乡绅不闻不问趋炎附势、巴结攀附
五、课外拓展
1.学习了《范进中举》后,有同学作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完成下联和横批。
上联:忆往昔,无米无柴,谁肯雪中送炭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批: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看今朝,有酒有肉,都来锦上添花;世态炎凉
2.“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很多人认为现行的教育制度和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没什么区别,学生就是“现代的范进”。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解。
示例:不同意。现行的教育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不一样。现行教育就个人而言,是培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传授文化技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社会而言,是培养有用人才,服务于社会。而封建科举制度对个人来说,是名利的竞技场;对社会而言,其选拔人才的作用已丧失。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情节和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重点)
2.赏读小说的精彩句段,赏析细节描写,学习讽刺手法。(重点)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鲁迅说:“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这是对《儒林外史》进步思想和讽刺艺术的的概括。这一节,我们继续来学习《范进中举》。
二、自主预习
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手法。阅读中把你认为好笑的情节标记出来,想一想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示例1: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而后辱,这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示例2:写范进的疯态:“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这些细节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宿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飞跑,跑到集上。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这就是强烈的讽刺。
示例3:写胡屠户的贪婪相:“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里揭示的是胡屠户言语和动作的矛盾:银子已经紧紧地攥在手里了,嘴上却偏说不要,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三、合作探究
(一)人物形象探究
1.分析范进的形象
(1)选文对范进的塑造主要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请找出典例,赏析其作用。
明确:
选句1:范进说道:“是了。我也记得是中的第七名。”
提示:范进清醒后什么都记不得了,但却清楚地记得“中的是第七名”,这入木三分的讽刺描写,不仅突出了范进的丑恶形象,而且尖锐地讽刺和揭露了封建知识分子热衷功名富贵、甘当封建统治阶级爪牙的本质,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
赏析:运用语言描写,写出了范进热衷功名的特点,也表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
选句2: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
赏析: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表现了范进未中举前对胡屠户的温顺,表现了他精神的猥琐与恭顺、麻木。
选句3: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赏析: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突出了范进得知中举后,不敢确信、惊喜过望的心理和得意忘形的神态,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
(2)结合上述分析,请概括范进的人物形象。
明确:范进:热衷功名、懦弱丑陋、虚伪世故。
(3)联系作品来看,作者塑造范进这一形象有何深刻用意?
明确:通过塑造范进这一典型人物,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
2.分析胡屠户的形象
(1)从文中找出描写胡屠户的精彩语句,品味揣摩,赏析其作用。
选句1: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将去。
赏析:运用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写出了胡屠户的圆滑世故和趋炎附势的性格,也间接表现了他深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
选句2: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赏析:运用动作描写把胡屠户的凶相刻画得入木三分,传神地表现了胡屠户对范进蔑视程度已达到极点。
选句3:又转回头来望着女儿,说道:“我早上拿了钱来……骂这死砍头短命的奴才!”
赏析:运用了语言描写,点明了胡屠户对范进前倨后恭的原因,体现了他虚伪势利、趋炎附势的个性。
选句4: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赏析:运用动作(细节)描写,写出了胡屠户对中举之后的女婿极尽巴结奉承之能事,突出了他心灵的卑劣,讽刺意味更足。
(2)结合上述分析,请概括胡屠户的人物形象。
明确:胡屠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贪婪虚伪、惟利是图。
3.结合对众邻居的描述,谈谈众邻居、张乡绅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
提示:众邻居、张乡绅对未中举的范进漠不关心,对中举后的范进争相送米送钱送酒送房,可以从中看出这群人的形象。
明确:趋炎附势、虚伪世故。
(二)研读重点语段
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范进不看便罢”至“再为商酌”),回答问题。
1.作者描写范进喜极而疯,富有层次,请将这一情节梳理完整。
明确:惊喜--昏厥--疯跑--跌进泥塘--疯走集上
2.下面的句子分别对主人公进行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2)众*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提示:第(1)句是对主人公的动作、外貌描写,第(2)句则是对主人公的侧面描写。作用要围绕人物的性格特点解答。
明确:(1)动作、外貌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了范进疯后的丑态,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2)侧面描写;用众人的表现,烘托范进发疯的不可思议。
3.“噫!好了!我中了!”请揣摩范进说这句话时的内心活动,用第一人称描述下来。
示例:“我”终于中举了,可以摆脱贫穷屈辱了,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了。
4.联系全文来看,本段描写范进和众人的表现,对突出作品主题有何作用?
明确:刻画范进发疯的丑态和众人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毒害以及在封建科举制度下形成的炎凉世态。
(三)孔乙己与范进比较
我们前面还学过一位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形象--孔乙己。孔乙己与范进有什么异同之处?
明确:异:范进终于中举,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设疑:(1)范进遭胡屠户辱骂还唯唯连声,而孔乙己在酒客们嘲笑他有偷窃行为时,为什么硬撑“窃书不能算偷”,范进能在大庭广众中寻人买鸡,孔乙己却饿得“脸色青白”也不肯脱下长衫?
(2)范进中举后,对张乡绅曲意附和,而孔乙己对人们问他识不识字都不屑回答?
(3)孔乙己穷得要讨饭,却将茴香豆分给孩子,范进却在胡屠户受银假谦让时,又说“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的客气话?
从疑问中明白范进自卑自贱、圆滑世故、狡诈虚伪,而孔乙己虽穷困却有清高的傲气,腐儒之风,带着些许善良。
同:同受封建科举的毒害,都迂腐至极,都不会“营生”,对社会的摆布都同样的软弱无力。(质疑:若孔乙己也中了举,他会怎样?从而明确两人的共同之处)
腐朽的科举制度使读书人以功名为念,将青春乃至大半生浪费在应试和科场上,致使读书人只知经书八股,根本没有真才实学,丧失谋生的本领。
这种制度一面造成一批爬在人民头上的老爷,一面造成一大批对社会毫无价值的废物。从另一角度而言,范进和孔乙己犹如一对孪生兄弟,他们命运的差异仅仅是个形式问题,而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中与不中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无论如何都逃不出悲剧的命运(或在福禄中生,或在困顿中死),这是社会的悲剧!
四、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范进:热衷功名、懦弱丑陋、
虚伪世故
胡屠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
贪婪虚伪、惟利是图
五、课外拓展
本文通过多处细节描写,将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和胡屠户那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前倨后恭的市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请你任选一个场面,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神态,80字以上。
示例:她又看见了一只蝴蝶,便调皮地奔过去,蝴蝶上下飞舞,她目不转睛地盯着蝴蝶,蝴蝶终于停在了一朵花上。她躬着背,脚尖小心翼翼地踮着,汗珠从她的脸上滴落下来,她蹑手蹑脚地走到蝴蝶旁,猛地一弯腰,双手把花朵上的蝴蝶一捧。又小心地把双手露出点缝,把头靠在手缝上看,一不小心让蝴蝶飞出了双手。她又急又气地撅着小嘴,双手往腰上一插,但马上又像只小鹿似的蹦跳着追赶另一个目标去了。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手法。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重难点:
l、对话描写人物为重点。
2、欣赏讽刺艺术为难点。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封建社会,要改变个人命运,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看家考试,凭“四书五经”才能敲开仕途的大门。可惜有人中举了,却疯了,他就是范进。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感受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二、简介作者与《儒林外史》(课件3)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第一部现实主义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全书通过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它是一幅刻画入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百丑图。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是一个广东的老童生,从20岁开始应考,考了20多次,可谓屡试屡败,但他屡败屡试,终于在54岁那年得到学官周进的赏识,考中了秀才,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时间)
2、范进中举前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中举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中举前:①范进中了秀才,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②范乡想参加科考,向丈人借
盘缠,遭到拒绝和辱骂。
中举后:①喜极而疯;②胡屠户治疯;③张乡绅拜会和胡屠户受赠。
3、复述故事情节。
4、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各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众生相?(课件3)
胡屠户:见课件
嫌贫爱富、视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
众乡邻:中举前:无人过问
中举后:寻范进、劝老太太、拿鸡蛋酒米、送鸡、出主意、招待官差、抹胸口、捶背心、洗脸、贴药膏、捡破鞋
嫌贫爱富、冷漠势利。
张乡绅:拉关系;‚送贺礼;ƒ送房产。
道貌岸然,老*巨滑
四、深入探究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屡试不第,事发突然。无法承受,喜极而疯。
范进中举后发疯说明了什么?
热衷科举,醉心功名。科举制度,害人不浅。
2、议一议:主题是什么?
小说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着重刻画了范进疯癫的丑态和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无情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毒害以及在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
五、分析艺术特点:
1、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
2、采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清醒过来,这是根据现实生活用夸张的手法虚构出来的,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此外,文中“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些夸张的描写,反映了胡屠户前后态度变化的巨大。
3、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如范进向胡屠户赠送银子时,“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段细节描写生动地揭示了胡屠户虚伪势利、爱财如命的本性。
五、布置作业:
1、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阅读中把你认为好笑的地方标记出来,想一想,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2、完成《综合练习》1--10题。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篇3
教学目的:1、探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2、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协作交流能力;
3、写作模仿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 :如何在小说中运用讽刺艺术。(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电教手段:计算机网络教学,学生和教师在网络机房进行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讨)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集体责任感、交流创新能力
课件制作:素材搜集来自互联网和教学参考资料,dreamweaver mx制作网络课件。
使用软件工具还包括:word、asp、flash5.0、firework mx、cuteftp
(制作:邓湘云)
课件地址:
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机房(校园网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
课时安排:2课时
1、 创设情境——封建科举制度简介,作者吴敬梓简介
2、 明确任务
l 探求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
l 根据学习过程的提问,讨论问题并做出结论。
l 模仿讽刺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一段讽刺小作品。
3、 协作学习
① 思考问题,形成小组观点,并用bbs交流。
② 形成各自结论作品。
为了完成任务,同学们需要经历哪些过程?请仔细看下面的步骤,并按要求一步步进行。
1)、分好三人小组(课前已经完成)
2)、小组成员阅读《范进中举》文章中,5—9自然段。思考: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讨论,把小组的结论写下来。)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
3)、故事欣赏(《范进中举》的图片故事)
4)、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胡屠户又有怎样的变化?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来体现这种变化的?(阅读课文,并作出总结,写下来。)
5)、在“自由阅读”资料中任意选择一篇讽刺小说阅读,思考:小说中运用了什么方法来体现讽刺效果?(学习建议:选择一篇小说,仔细阅读,分析其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讽刺的效果,小组成员讨论,并写下你们的结论。)
教师在网络课件中列出如下资料:
*《国王说再来一次》——马克·吐温(美国)(短篇)
*《官场现形记》节选——李宝嘉(清朝)(中篇)
*《报 应》 ——佚名(现代讽刺小说)(短篇)
*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
6)、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究竟是什么?请做出总结。
7)、创作并讨论。模仿并运用小说讽刺手法,小组创作一段讽刺小作品。最后到讨论区发布小组结论和作品,和同学们交流。
4、 探讨交流,给出评价
小组成员在bbs上根据各个小组的发言,评价各个小组的作品。
教师在课堂上给出总结性评价。
课后,根据小组的课堂表现、发言记录、课件中“评价标准”给优秀小组鼓励。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篇4
这周我们学校进行了一次校内公开课,每位老师都讲了一节适应新课改的课,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我认为,新课改没有唯一的模式,我们无论学习马牧池,还是学习长城,那都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从自身实际出发。工作几年来,一直自认为自己上课不突出,但也还可以,学生挺喜欢我的语文课。但现在我却有点不知所措了,知道新课改的上课思路,但发现真正进行起来却并不顺利,学生的能力水平一下子跟不上。就拿这次我上的课《范进中举》来说,精心设计的问题学生们讨论起来并不热烈,我一再引导,但学生好像是由于紧张什么的,声音仍旧很小,他们从六年级开始就习惯了默读、从参考资料中找寻答案,等等的一些弊端显现出来后,新的课程改革就很难达到理想效果。也可能是我太心急了,也许慢慢经过一段时间,这些就会有所改正的。
我还有一个担心,就是我所教的已经是初三的毕业班了,在课堂上过多的让他们展示、让他们发挥,我怕那些学习不自觉的学生会放松学习,最终会影响学习成绩。我们绝大多数老师整理出理想学案的能力还有限,一节学案得准备考虑三四节课,唯恐有不对之处,总觉得太浪费时间了,毕竟对初三的老师和学生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能力和成绩本不应该成反比的,或许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这些担心就会自行消失,希望我是杞人忧天。我会继续努力的。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篇5
《范进中举》自主学习方案
張娟
小说是人类生活的百科全书,读小说不仅能得到艺术的享受,而且能从中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透过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同学们不难看出封建社会各色人等的丑态,从而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一、 整体感悟
1、浏览: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
作揖 带挈 腼腆 星宿
兀自 长亲 桑梓 忌讳
(2)、释准词义
a、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
b、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
c、邻居内一个尖酸人说道:“罢么,胡老爹,你每日杀猪的营生……”
d、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口里说道:“也罢,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
2、初读:感悟内容
(1)说说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2)找出 文中最好笑、最精彩的片段。
二、 分析揣摩
1、研读:分析人物
(1)读范进中举发疯部分,研讨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
(2)读胡屠户治疯部分,研讨胡屠户是怎样的一个人?
2、赏读:品味特色
(1)、品细节描写的作用:读下列语句,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a、“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低着头,千恩万谢,笑眯眯的去了”。
b、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受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
c、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d、“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2)品析对比的讽刺手法:思考《范进中举》是怎样运用对比进行讽刺的?
三、探究质疑
同学们学了《孔乙己》,再读《范进中举》,是不是有一种感觉:两个不同时代的作家,同以“科举制度”为话题,写了 两篇异曲同工的传世之作。你能不能就两篇课文的人物形象、思想意蕴、语言风格或其中的某一方面作比较鉴赏。
四、读写结合
1、有人写了一副对联,很好地概括了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你不想一试身手吗?
2、有兴趣把《范进中举》改成课本剧或挑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过一回演员瘾吗?
五、拓展延伸
1、 阅读《儒林外史》第三回(课文内容所在的章节),了解范进中举前后的的详
细情况。
2、 如果有兴趣又有时间的话,可阅读与范进有关的章节或《儒林外史》全书,领
略小说高超的讽刺艺术。
参考答案:
一、整体感悟
1、(1)作揖(yī) 带挈(qiè) 腼腆(miǎntiǎn) 星宿(xiù) 兀自(wù)
长亲(zhǎng)桑梓(zǐ)忌讳(huì)
(2)a写文章的功夫 b 顾虑 c 说话尖刻 d 结交
2、(1) 主要人物:范进 胡屠户 张乡伸等
情 节: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对他的不同态度
环 境: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人情
(2)范进中举发疯、胡土屠户治疯
二、分析揣摩
1、(1)范 进:热衷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迷了心窍的下层知识分子
(2)胡屠户: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
2、(1) a、表现胡屠户粗鲁没修养,前倨后恭、嫌贫爱富的市侩丑像。
b、表现胡屠户对中举后的范进的敬畏心理。“油晃晃的衣袖”,把胡屠户的职业特征表现得非常鲜明。
c、一个“扯”字,充分表现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对他极尽谄媚之能事。
d、胡屠户见财心喜却假意推让的一系列动作,如特写镜头,讽刺意味十足。
(2)文章有多处对比,如:
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的身分对比。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被人们认为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高贵之极;而眼前的这个范进的形象却是穷酸、疯狂、荒唐,丑态百出。
通过人物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因情势的不同而态度截然不同的对比,达到讽刺的目的。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现,同一地点、同一对象,评价完全不同。范进中举前,胡屠户骂他:“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范进中举之后,胡屠户却说:“我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通过这一对比,使得胡屠户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性格跃然纸上。
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的丑恶灵魂。范进中举前,“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无人理睬他的生死。而范进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口口声声“世先生”“亲切的世兄弟”“你我年谊世好,就如亲骨肉一般”,而且又送银子,又送房子。这一对比,那丑恶的灵魂、卑劣的形象昭然若揭。
三、探究质疑
孔乙己和范进同是读书人,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从思想性格上讲,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但孔乙己的性格中尚有清高的傲气,偷窃懒惰的恶习之外不乏善良正直;范进则显委琐懦弱又圆滑世故。
两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两位作家,都怀着满腔忧愤,奋笔抨击黑暗腐朽的科举制度,但吴敬梓的笔触,只限于鞭挞这种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精神的堕落,而鲁迅先生则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末期的整个病态社会,比吴敬梓更胜一筹。
对其他人物的刻画,两篇文章都令人拍案叫绝,但两位作家的立足点有所不同。吴敬梓用胡屠户前倨后恭的自我嘲弄来嘲讽趋炎附势的丑恶社会;鲁迅则以掌柜对19个小钱的念叨,剖析了病态社会异化了的人们对不幸者无动于衷的凉薄。
在讽刺手法的具体运用上,虽然都具有“谐”、“讽”的特点,但两篇文章仍有明显的差异。吴敬梓运用夸张变形的笔法,酣畅痛快,一泻无余;而鲁迅运用令人叹服白描功夫信笔写来,沉郁含蓄。
四、读写结合(略)
五、拓展延伸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