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 舟 记
核 舟 记(通用14篇)
核 舟 记 篇1
第五单元 第23课 核舟记(第1课时) 共2课时授课时间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 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2、对照注释大致读懂课文,做到重点词句翻译准确,句子大意清晰。重点难点掌握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语法现象。课前预习1、 预习内容及要求 (1)朗读课文,了解作者魏学洢及其生活经历、时代背景。 (2)借助工具书掌握本课字词。 2、预习自测 (1)《核舟记》选自 朝 编著的《 》一书,从题材上看,这是一篇 。课文中提到的“大苏”即 朝的文学家 。其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中的句子。“鲁直”即他的好友、诗人 。 (2)熟读课文,读准下面字音:
器皿( ) 罔( ) 贻( )
高可二黍许( ) 篛篷( ) 石青糁之( )
髯( ) 不属( ) 诎( )
椎髻( )( ) 天启壬戌( )( )
舟尾横卧一楫(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学习过程 与方法 学习过程 与方法一、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的读法,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2、小组内自查预习成果。 3、根据注释及资料翻译课文,注意以下词语: (1)通假字:诎右臂支船 左手倚一衡木 为字共三十有四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2)一字多义: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中轩敞者为舱 可:高可二黍许 为人五珠可历历数也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其人视端容寂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以:能以径寸之木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以至鸟兽、木石 盖:盖大苏泛赤壁云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二、精讲互动 1、词类活用: 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石青糁之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居右者椎髻仰面2、倒装句:
尝贻余核舟一。语序调整后应为:
又用篆章一。语序调整后应为: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语序调整后应为:
其两膝相比者……语序调整后应为: 三、达标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峨冠guàn b.手卷juǎn c.不属shǔ d.矫jiāo首昂视2、括号中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绝(类)弥勒:同类 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type="#_x0000_t75">b.(历历)数也: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比如 d.勾画(了了):线条简单 3、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 项是 ( ) 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 b.中轩敞者为舱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其人视端容寂 。4、翻译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其人视端容寂。(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课堂小结《核舟记》生动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总计一条船,刻了 个人,刻了 扇窗户;刻了 、 、 、 、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共计文字 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 。原来只是一个 。作业布置完成《核舟记》第二课时预习内容。课后反思第五单元 第23课 核舟记(第2课时) 共2课时授课时间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张魏萍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按空间部位对工艺品进行描写的写法。 2、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深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重点难点1、掌握本文的结构,理清说明的顺序及方法。 2、体会雕刻者精巧的构思。课前预习1、预习内容及要求: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根据课文内容,理清本课的说明顺序。 2、预习自测: (1)说明是对事物的___________或对事理进行解释介绍阐述的一种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就叫__________。 (2) 说明事物一定抓住________,按照一定的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要运用_________方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___________ 。 (4)表达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说明文以_________为主。 (5)按照课文内容,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力求画得既准确又逼真。学习过程 与方法 学习过程 与方法一、自主学习: 1、体感知文意,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及方法: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查预习内容,选出画得好的同学介绍自己绘制的示意图。 (2)全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结构的? (3)补充下面内容,理清课文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并说说每部分所雕刻的内容。 ( )——船头——舟尾——( ) 2、小组内讨论归纳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示例:“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列数字、作比较——较为精确地介绍“核舟”的体积之小。 二、精讲互动 1、讨论问题,突破难点: (1)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2)第三段文字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 (3)从全文来看,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下列语句,你认为哪句话或哪个词写得最好,好在何处?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三、达标训练1、解释下列括号里的词。 (1)高(可)二黍许 (2)神情与苏、黄不(属) (3)(诎)右臂支船 (4)珠可(历历)数也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 (2)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 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3)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 ”一个动作和“ ”的神态看出来。 (4)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 的性格特点。 (5)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 (6)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7)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小结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作者采用了 的说明顺序, 等说明方法,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描述了一个以 为主题的精妙微雕艺术品。作业布置完成本课练习册。课后反思
核 舟 记 篇2
教学建议
一、主旨概述
是一篇写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的说明文,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二、结构内容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核舟作者的时代,姓名和其雕刻工艺的奇巧,提出核舟的由来及其主题。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叙述各部位的人与物的神情状貌。这是全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总括核舟上的人,物种类和数字,赞美核舟雕刻者的精巧技艺。
三、清晰的层次与精巧的布局
层次分明、布局精巧,细致全面又重点突出。全文分三部分,首先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交代核舟的来历和它选取的历史题材,给读者一个总体印象。第二部分是全文主体,共四个自然段,依次具体描绘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而以船头和船尾五个人物的雕象为重点,其中又以船头的三位主人公为主,三人中又着重突出苏东坡的形象,以紧扣“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借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即核舟窗户上的雕刻,虚写环境,引起读者的创造性想象,以补充小舟四周环境无法雕刻,难以直接再现的不足,使人们看到的一幅立体的画面。对核舟各个部分的描写说明,先总后分,左右上下清晰分明,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程序。文章的最后部分,将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数字总计一下,合盘托出,以具体详实的数字,说明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这样,再以直接惊叹与赞咏作结,就使具体说明与议论抒情结合。使古代工艺家的精湛技艺和极高成就,全面展示在读者眼前。
四、细致的观察与生动的描写
对核舟的人、物雕刻的描述,一一注明方位、数目、尺寸、大小,给人具体清晰的印象。例如:启闭自如的船窗,卷底衣褶中的足膝,历历可数的念 珠,细若蚊足的题字等等,都说明了作者观察细微,毫发不爽。对五个人物形象的摹描,同雕刻一样,做到形神倍现,各具情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使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置身于长江泛舟那美好的境界之中。
五、丰富的想象
之所以写得成功,除了归功于作者的细致观察外,还得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核舟上 雕刻着的一切,固然可以凭肉眼一一辨认,但有些地方,却非充分发挥作者的想象力不可。例如写苏、黄共阅一手卷,黄鲁直“如有所语”,这是作者的想象所得,核舟本身并未直接说明。但是,就是这么传神的一笔,把苏、黄二人亲切交谈的神情表现出来了。对二舟子的描写,一若“啸呼”状,一若“听茶声”然,也是作者的想象,不但反映出舟子休息时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而且,从“啸呼”上仿佛听到了回荡于大江之上的舟子的啸呼声;从“听”字上使人仿佛也同舟子一样隐约听到茶壶里的沸腾之声。这些都是作者的主观想象,然而却都是在观察客观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因而又都是符合客观现实生活的逻辑的。应该说,作品之所以如此传神,如此形象、生动,给人以如此亲切、自然之感,这是与作者丰富的想象分不开的。否则,文章可能只是一篇呆板、平实的解说词。
六、生动传神的语言
作者在描绘人物的神态状貌时采用了粗线条的勾勒与细致刻画相结合的写法,不只貌似,而且传神。例如:写苏东坡与黄鲁直看手卷时的姿态是:“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扶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令人不只见其人,而且闻其声。“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一段,又是极细腻的文笔。写佛印是“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突出了这个出家人形象的特征,与读书人苏、黄迥然不同。写舟子也写出了他们的神情。
这些描述,显示了作者语言的表现力量,使读者深刻地感到核舟雕刻技艺的精妙,使读者深为赞叹。
七、谈话式教学方法建议
课文中难句不多,注解又比较详细,可以用谈话方式来进行教学。要点有三。
1.用比较的方式启发学生。例如将首段改为“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善雕刻。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将“旁开小窗……石青糁之”这段话改为“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再跟原文作比较。
2.用提问方式揭示学生注意雕刻品上的重要细节。例如问学生船头中间坐的那个人何以见得是苏东坡(“峨冠多髯’),苏、黄共阅手卷表现出怎样的情调(闲适、旷达),从什么地方看出船是顺流而下(楫横卧,一舟子休息,一舟子烧茶),如此等等。
3.在熟读课文后,让学生依次说说船舱、船头、船尾的情形。不看书,用自己的话说。
在叙述过程中要强调雕刻家构思的精巧、技巧的娴熟和作者观察的细致。
》教学设计1
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扫除阅读障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体会文章的主要特色。两课时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做好引导、点拨工作。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以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板书课题)
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查字典,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wǎng)、贻(yí)、轩敞(xuānchǎng)、箬蓬(ruòpéng)、黍(shǔ)、糁(sǎn)、髯(rán)、褶(zhě)、髻(jì)、篆(zhuàn)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学习第一段。
2.疏通重点字词。注意以下词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 ,没有;因,根据;具,具有。
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i,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诺。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云,语气词,无义。
3.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②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医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明确: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4.学习第二段。
5.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词语。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o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零数,余数。
②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
③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
④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6.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舶的舱顶有着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工顶船篷(能看 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②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7.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导入 新课时
二、学习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髯者如有所悟其两膝相比者绝类矫首昂视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4.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武、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培”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5.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武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明确: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依格”的介绍,对怫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三、学习第四段
1.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
(5)横卧一揖。(6)倚一衡木。(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十量词十名词”的格局不同。
2.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船尾横卧一揖比喻:居右者谁会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沪上有壶。
3.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明确: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 到“居左者”。
4.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
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揖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辑同于无揖,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四、学习第五、六段
1.学生自读课文。
2.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字词。
①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宇。
②文曰“天启壬成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王戌秋日,即明嘉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武《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来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武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
③钩画了了:钩画,字的一钩一画。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
⑥ 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i,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3.思考:这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五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第六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给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
五、学生齐读课文,综合思考以下问题
(l)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2)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3)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六、布置作业
课文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核 舟 记 篇3
《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 熟悉课文,疏通字词,掌握文章大意。
2. 领略我国古代工艺精品的奇巧。
3. 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生动细致的说明特点。
(二)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
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有关字词的读音或意思。
教学过程
[多媒体镜头:放大展示微雕作品,如发雕。]
资料展示和介绍采用欲扬先抑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惊叹声中激起对微雕艺术的兴趣,对见识明代珍宝的兴趣,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同学们,请你们来鉴赏一下这幅字。请我们班擅长书法的同学为我们评点一下。……
评点得挺到位。这幅书法的精妙之处不仅在于此,它有更令人惊叹之处。 (镜头缩小至发丝),这幅字数多、笔法精湛的作品刻于仅几微米细的头发上。这就是——微雕。
中国微雕种类繁多,技艺源远流长。1995年,在宁波发现一枚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轼夜游赤壁”。
桃核舟被列为宫廷秘藏,被奉为宝中之奇,贵于金银。因为桃核舟是果核雕刻的禁区。(出示一枚桃核)桃核不同于其他果核外表光滑,它有不规则形麻纹,无数小孔深入核心,设计布局极为艰难,工艺要求极高,仅选料往往要万中挑一。在明代仅王叔远一人,清代也是寥寥几位大师才能雕刻。宁波发现的这枚核舟就出自王叔远之手,是世上现存雕刻年代最早、形体最小的核舟。
从文学常识到字词读音、句读以及意思翻译,均经过学生 “独立思考——协作解决——检测”的自主学习过程,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1)给予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能够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去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探索的快乐。(2)老师只点拨学生不会的,真正去担任一个指导者的角色。学生也由此能增强作为课堂主人翁的自信心。
今天大家都能有幸一睹这枚稀世珍宝,有兴趣一同去欣赏一番吗?……我们一起学习介绍这枚核舟的文章 《核舟记》。
请同学们整理一下文学常识。……
关于 《虞初新志》,同学能为我们作补充介绍吗?……
我们曾学过一篇同出于 《虞初新志》的作品,你们能说说是什么吗?……
让我们先疏通文意,熟悉课文内容。
两位同学为一组,自由散读一遍课文,要求:(1)互相合作扫清字音障碍;(2)尽量读准确句子的句读。
请同学们听范读,纠正试读过程中未能把握准确的词句。
请同学在原文中标注以下字的读音。
[投影仪显示]
奇巧 峨冠 手卷 衣褶
八分有奇 椎髻 壬戌 篆文
请大家一齐把课文朗读一遍,要求通顺、准确、流畅。
现代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具备检索资料的能力。老师应在这方面给予指导。
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调用已掌握的古文词句知识,也可以查阅古汉语词典等,疏通文章大意。有不会的,可以和同学商量,还不会的,再问老师。十分钟后,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一组翻译得最准确、流畅。
……
老师宣布一下比赛规则:分为四大组,以抽签的形式决定本组翻译的段落。由老师抽调同学翻译。其他同学纠正、补充,底分为100,被别组同学指出一处错误扣10分,如果是本组同学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则不扣分。(老师随时补充同学未发现的翻译错误或不当处。)
竞赛活动的安排,给学生带来成就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自觉、认真投入地准备,从而达到学习、掌握的目的。
作 业
1. 下面哪一组加点字的解释读音有错误?( )
a. 中峨冠(高高的帽子)而多髯者为东坡
居右者椎髻(梳着椎形发髻)仰面
b. 东坡右手执卷端(右端)
其人视端(正)容寂
c.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jī)
明有奇(qí)巧人曰王叔远
d. 珠可历历(清清楚楚)数也
钩画了了(清清楚楚)
2.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提示及参考答案:
这两题的设计意在考查学生能否掌握文章的词、句的大意。
参考答案:题 (1)为a。从整句句意的连贯程度看 “峨冠”理解成 “戴着高高的帽子”较恰当 (名词作动词)。
题 (2):佛印很像弥勒,敞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黄不相类似。
《核 舟 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 领略我国古代工艺精品的奇巧。
(二)教学重点
1. 通过对文章词句的品读领略我国古代工艺精品的奇巧。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教学过程
明代雕刻大师王叔远的核雕精品——桃核舟,它的主题是什么?……
“大苏泛赤壁”中的 “泛”是什么意思?
宋神元宗时,苏轼在湖州任官时被人诬陷,入狱半年。第二年被贬黄州。苏轼到任后,多次到黄州赤鼻矶泛舟游览。你们知道他因此写下的著名散文吗?……
这枚核舟有多大?……
宁波发现的核舟长约2. 9cm,宽约2cm。请你们剪裁出相似尺寸的纸片。你们对核舟在头脑中的再现,都不要忘记参照这张纸片的大小。
请同学们齐读全文,共同欣赏这枚明代微雕精品——核舟。
请说说你们对这枚核舟雕刻的首要印象。……
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通过朗读,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整体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感知美、体味美。
为什么这枚核舟能引起大家如此高的评价?你们作为一个小小鉴赏家,我相信你们的审美眼光,我相信你们能对它的雕刻艺术作一番较高品味的鉴赏。
你们认为核舟中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哪一个自然段介绍?……
请各位同学在§3中寻找你的评论点,圈划评注。
请大家交流一下你们各自的看法。(学生自由交流他们的发现。对于恰当的、有见地的给予及时的肯定。对于学生未能领会到位的语句,老师可作如下的引导提问。)
1. “中峨冠而多髯者……鲁直居左。”
(1)怎样从船头三人中辨识出苏东坡?
(2)三个人的座次,雕刻者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
2. “苏黄共阅一手卷……各隐卷底衣褶中。”
(1)请三位同学为我们摹拟一下苏、黄、佛印三人的姿态。
(教师准备好道具。)
(2)你们能从人物姿态中辨别出人物有什么特点吗?哪些词句特别能体现?
(3)你们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人物的雕刻吗?
(4)三人的神情、气质、风度各不相同,你们能理解雕刻者为什么要把三个人物雕刻成这番样子吗?比如,三人一起阅读研讨,可以吗?
(教师补充:苏轼泛赤壁确有其事,可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但作者以 《赤壁赋》为依据,作了合理的推测想像,这不能不说是雕刻者的匠心之处。)
(5)这组群像雕刻在不足半寸的空间中,哪些细节的雕刻最令人惊佩?
这些雕刻足可以反映出王叔远雕刻的特点——精细入微。
对于王叔远的雕刻工艺,如果请你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形容,你们会用什么呢?……
你们觉得哪个词较恰当?为什么?……
不错,“奇巧”。“奇”在构思之奇妙,匠心独运。“巧”在雕技之精巧,形神飞动。
在大量的散漫的材料的积累、处理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符合思维的规律。
文中最能体现雕刻家奇巧的概括性语句是什么?……
请大家一齐把§3朗读一遍,回味品咂一番。
在老师引导对范例的精读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对其他内容的品读,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其他段落的知识点,更是一种巩固知识和运用能力的方法。
关于核舟的其他部分,我们是否也可以从这两方面来作一番赏鉴?同学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其中一方面,去探究核舟的精彩之处。然后交流大家的研究成果。……
(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根据需要可作难点的提示。)
难点提示:从舟子的动态,你们能否判断一下,这时的舟处于一种什么情况呢?(楫横放一边,两个舟子,一个手攀右趾者啸呼,一个煽火烹茶,均暗示了小舟是随波逐流,任其飘荡。《后赤壁赋》中有这样一句,“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这个核舟状态的雕刻恰恰表明了“大苏泛赤壁”的情景,紧扣主题,体现雕刻者巧妙的构思。)
多少情态、多少奇趣尽在寸核中,令人称奇道绝,叹为观止,令人不得不由衷赞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登峰造诣。
作 业
请同学以4—6人为一组,合作调查中国民间工艺,挑选本组最感兴趣的一种工艺,进行深入的了解。作好资料的整理,并带上一件工艺品。
作业提示及参考答案:
对于中国古代民间工艺的丰富博大精湛,我们可从核舟这一奇珍中窥其一斑。同学阅读完此文,会由衷地发出赞叹。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将眼光投向生活、投向历史,去切身领略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传承,激发学生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本项作业完成的形式,旨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
完成本项作业,可以通过书籍、网络或人物采访等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可以从种类、工艺产生的年代、地区、工艺制作的方式、过程,工艺的特点、杰出的工艺制作者和杰出的工艺作品等多方面作深入细致的了解。
参考答案略。
附:板书设计
《核 舟 记》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说明结构。
2. 学习本文生动细致的说明语言。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说明结构。
2.学习本文生动细致的说明语言。
(三)教学难点
借助丰富的想像力,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
我们能领略到古代微雕艺术的精湛技艺,归功于作者魏学 的说明。他是怎样成功地介绍核舟的呢?这是我们这堂课要探讨的内容。
[老师出示核舟的挂图]
给学生设置操作情境,有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提升至理性的思考。新鲜的活动方式,让学生有了更大的参与热情。
本文的写作特点较清晰,让学生自主查找阅读、思考,并进行阐释、归纳出结论,学生完全有这样的能力。
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1)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 识、经 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课堂充满生命力。(2)鼓励学生对课文自我理解、自我解读,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过程,培养学生一种探索科学的习惯。
现在,你们每人扛着一台摄像机,要把这枚绝世珍品拍摄下来。你们的眼睛就是镜头,请跟随作者的介绍,转移变换镜头,去追踪、发现作者成功写作的原因,同时注意,哪些语句是镜头无法实拍的?这些语句是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老师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交流讨论,找出依据,归纳出你们的结论。……
(写作特点参考归纳及说明)
1. 总——分——总的结构,按空间顺序转换,主次分明。
2. 扣住特点,细致观察,描写生动。
在总长不到一寸的核舟上,经过雕刻家的多方开拓,容纳了很多人、物的雕像,不经过细致周详、烛微调幽的观察,极容易把核舟上雕刻者匠心之处忽略过去。作者没有辜负雕刻家的一番心血,尽目力之所极,辨精析微,深刻领会雕刻家的奇巧构思,抓住每一个易被忽视的细节。
对人、物雕像的刻画,摹影传神,细致入微,从神态、动作、方位、形状、颜色等多方面描摹,各具情态。
3. 合理想像,形神飞动
发挥想像力, “如有所语”、“若啸呼状”、“若听茶声然”等,变静态的人、物雕像为富于生命力的个体。
作 业
将在班内举办民间工艺展览会,请同学作现场解说。因此,请同学学习作者的说明特色,为你们带来的民间工艺品准备一篇解说词,一小组完成一篇,分工完成执笔、修改、解说等各项工作。
作业提示及参考答案:
本文精彩的说明特点值得学生学习,但如果将单一的为写而写的写作练习变为有实用价值,而且能展现学生研究成果的写作,同学的写作行为会变被动为自觉,而且兴趣盎然。
解题思路及参考答案略。
附:板书设计:
成功说明
1. 条理清晰,主次分明
2. 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3. 想像合理,形神飞动
设计说明
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课程的改革倡导的是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是学生被动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应是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问题解决等学习活动应该处于重要的地位。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或者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情况,提供示范、建议和指导,引导学生们大胆阐述并讨论他们的观点,让学生说明他们所获得结论的有效性,并对结论进行评价。本篇课文的三教时安排,每教时都设定一个比较大的目标,这个目标对于学生来说具备进行探索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学生经过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从中学会一些探索、思维的方法。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体现出他们的积极思维,教师适时适度适当的点拨,推波助澜,启迪学生的思考,师生共同获得学习的愉悦感、成功感。
克林伯格强调,现代社会要求于人的 “交互主体性学习能力”及其他一切素质,惟有在实践沟通与合作的关系中,借助于活动才能得以发展。美国学者波依尔认为学校应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主体 “交互作用”形成的 “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首先是合作文化的环境,每一个成员之间应有更多的合作与关怀,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发展合作精神,激发道德勇气,共享经验知识,实现自我超越。本篇课文学习的课堂组织小至一个个自组的合作小组,大至整个班级、教师,一起努力,集结智慧,热烈探讨,共同解决一个个命题,营造出和谐积极的课堂气氛和求知氛围。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多样有效的活动方式,有助于维持学生学习的热情。本篇课文学习的活动,针对课文内容及难易特点,或竞赛,或先学例后发散,或设置实践情境……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因形式而生动有趣味。
(陈 蕾)
核 舟 记 篇4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1
.《核舟记》教案3
.《核舟记》教案 2份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学设计
.
核 舟 记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