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核舟记》教案范文

2024-06-054

《核舟记》教案范文(通用13篇)

《核舟记》教案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一学习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

  二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和劳动人民的卓越才智。

  三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比较少数语句在词序上与现代汉语的异同。

  教学设想:

  一安排3教时

  二为了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讲完《石壕吏》以后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能参看注释。

  查阅工具书,试作书面翻释;上课时,抽查上、中、下三类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预习情况,确定难点。

  三描述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是教学重点,古今词义的异同、词序和少数几个句子是教学的难点。

  四布置预习,解答下列问题:

  (一)“思考和练习”第一题。

  (二)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三)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重点?

  (四)正音和正形(戌、戍;钩、钓;椎、推;楫、缉、揖)。

  五作背诵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检查预习笔记;指导学习课文第一、二节。

  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和解题。

  解题:核舟记,即用文字记叙用桃核雕刻成的一只小船。标题醒目,它概括了全文所写的内容,是一篇描写具体物象的文章。

  作者魏学(约公元1596—1625年),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省嘉兴县)人。小时候就刻苦学习,好写文章,著有《茅檐集》。

  通过对古代一件工艺美术品──核舟的介绍和说明,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民间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巧和才能。

  王叔远,名毅,明代虞山(现在是江苏省省熟县)人。

  二检查预习。

  (一)正音和正形:

  正音:轩、糁、诎、属、罔、黍、袒、髯、为、髻、虞、篆、啸、褶、壬、弥。

  (二)教师巡回检查学生预习笔记,了解预习情况,确定难点;对预习情况加以简要讲评,表扬好的,帮助差的,并且再次强调预习的作用。

  三指导学习新课。

  (一)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

  (二)提问: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是从整体到部分,又从部分到整体,按照核舟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依次加以描述的。文章以概述起头,用归纳作结,中间主体部分的描述,按船仓、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加以描述。

  (三)提问: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明确:重点在第二段的第二层(第3节),这一层中,又以苏东坡为中心,因为这是核舟雕刻的主题所在,这说明,写文章一定要紧扣题目,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四)提问:篇幅较长,怎样才能较快地背诵出来?

  明确: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的效果更好。就来说,应当先抓整体,即首尾两段为总说,中间四段为分说。至于每一节,也有背诵的规律可循,掌握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背诵出来。这一点,放到讲每一节时再来提示。

  (五)指名学生翻释第1节(要求分三步完成:先朗读一句,然后逐字解译,最后将该句直译成现代汉语。下同)

  教师补充:明:明朝。“有”:后面可以加上数词“一”。奇巧:(手艺)奇妙精巧。曰:在这里是活用,释成“名叫”、“叫做”,不能释成“说”。以:介词,用。径寸:直径一寸。之:结构助词,的。为:,动词,做,在这里是“雕刻”的意思。罔:否定副词,没有;罔不:没有不,无不。因:动词,顺着、按照。势(木头的);样子。象:动词,模仿。形:名词,(雕刻物体的)形状。具:动词,备、有。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译成现代汉语是:没有不顺着木料原来的样子,模仿所雕物象的形状来雕刻,使雕刻出来的艺术品各有各的神情姿态,尝:时间副词,曾经。余;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单数,我。核舟一:一只核舟,数词放在名词之后,表数量。盖:句首发语词。表示肯定语气,译成“原来是”。云:句末语气助词,表示陈述语气,不必译出。这一节是总叙,先介绍王叔远是一位精于雕刻的手艺人,接着引出他送给作者的核舟,最后点明核舟的主题,注意这一节小层次的安排,有助于背诵。

  (六)指名学生翻译第2节,教师补充。

  开头一句总写核舟的概貌。有:同“又”,读。奇:零数。黍:古代制尺以一个黍粒的纵长作一分的长度。这一句给人以整体感,并与上节“径寸之木”相照应。接着分四层描述核舟的各部分。

  第一层(第2节)先写船仓。者:代词,与形容词“轩敞”组成名词性词组。为:,是。之:代词,指仓。这里先写船仓中部的外观。然后随着观察视线的移动,依次分写船窗、船栏、对联。“旁开小窗……共八扇”点明窗的位置和数目。以上都写舟外。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开。用一“启”字又引导读者从舟外到舟内。观:集中目力看。

  “闭之……石青糁之”。“闭”与上文的“启”相应。用一“闭”字又从舟内回到舟外,上面写窗,只概括点明它的位置和数目,这里写窗,却细致地介绍了窗上的文字。

  提问:上面两个“之”,意思相同么?

  明确:不相同。前一个“之”代小窗,后一个“之”代窗上刻的字。

  提问:窗上的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明确: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摘录下来组成对联,刻在小窗上,不仅与上节“大苏泛赤壁”相应,非常切题,而且也可以启发读者联想到核舟外的赤壁景色。同时,作者真切地将它们描述出来,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归纳:第2节主要写船仓。作者是按观察顺序依次来写。以写船仓为主。其次序是先写仓,次写篛篷、小窗,再写栏杆,后写对联,其中又以写窗和对联为主。同学们按上述顺序加以理解记忆,有助于背诵(这点也可视具体情况,启发提问,让学生思考回答)。

  板书;概貌;首尾长分八有奇,高可二黍许。

  船仓:篛篷、小窗、栏杆、对联。

  (七)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引导学生回忆第1.2节的层次(不看书),然后教师念一句译文,学生朗读一句原文(反复两到三次),再要学生合上课本,教师译一句译文,学生背诵一句原文。

  四课堂作业。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以、曰、尝、贻、盖、云、有、许、覆之、闭之、糁之。教师巡回检查以后加以补充纠正,要求学生课后誊正到《文言词语积累本》上。

  五课外作业:继续背诵第1、2节。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习课第3、4节。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课:

  (一)检查《文言词语积累本》誊正情况,并加以讲评。

  (二)指名学生背诵第1、2节,并加以讲评。

  二学习新课。

  第2节写的核舟的中部,主要是写物,第3节则是写人。

  (一)指名学生翻译第3节。教师补充。

  第3节写船头苏、黄、佛的姿态和活动。“船头坐三人……鲁直居左”。峨冠:前面省略了动词“戴”。而:连词,连接“峨冠”和“多髯”,表示并列关系。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字结构的“的”,指人。这里先总记人数,后分记三人姓名。在分记中,对于东坡,着力展示其富有特征的肖像描写,鲜明地突出这一主要人物,照应“大苏泛赤壁”一句,紧扣核舟主题;对黄、佛,却只点明他们的位置,行文有详有略,有主有次。下面分两组描述三个雕象。

  先写苏、黄。“苏、黄共阅一手卷……各隐卷底衣褶中”,如有所语:“所”和它后面的助词“语”组成名词性词组,直译成现代汉语是:好象在说话似的。这里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描述,以“手卷”为界,先写苏、黄上半身。具体写法是先总后分:先总写苏、黄的动态,后分写时,则先苏后黄。写苏、黄共阅手卷的状态时,极其传神,把两人共同欣赏书画的兴味,情投意合的情态,刻画得活灵活现,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雕刻艺人把人物刻活了,作者也把人物写活了。从“东坡现右足”起,转为写两人的下半身,写法正好与上面相反,是先分后合。“现”与“隐”正好相对,“微侧”补述“坐”的姿态。两人的衣褶都看得很分明,可见刻工技艺之高,作者描绘之细。

  次写佛印,“佛印绝类弥勒……珠可历历数也”。绝:极。类:象。作者先写外形,次写神态,后写次势。写佛印的“矫首昂视”与前面苏、黄的共阅手卷,一俯一仰,互相对照,足见艺人的匠心独运;写神情不属是由于僧俗不同,各具特色。这种区别,又是由他们各自的教养与身分决定的。这说明雕刻艺人和作者对当时社会生活和各种人物的观察很细致,很深刻。“珠可历历数”,细致至极,写尽刻工的奇巧。

  第3节写船头苏、黄、佛的雕像,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先总述,后分述。

  板书:船头:苏、黄、共阅手卷,佛印欣赏江景。

  (二)指名学生翻译第4节,教师补充。

  第4节写船尾两个舟子的姿态和活动。“舟尾横卧一楫……若听茶声然”。横卧:平放,说明不用“楫”;与首段“泛”字相应。居,站。若……状;像……样子,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呼:喊出高而响亮的声音。“啸呼”可以译为“大声呼叫”。抚:摸着。其:指示代词,那人,若……然:像……似的、像……样子,然:句尾助词,这一节的描述,用词造句,很有分寸,居右者“仰面“啸呼”,以动为主;居左者俯首“听茶声”,以静为主。一动一静,绘声绘形,极写核舟的奇巧。足见雕刻艺人之精工,体现了作者揣摩体会细腻入微。

  这一切写船尾,作者先写船桨,便于描述两个舟子的位置。他们以横卧的(楫)为界,一个居右,一个居左。居右者在啸呼,显得活泼,居左者在烹茶,显得很沉静。

  板书:船尾:舟子二个,居右者啸呼,居左者烹茶。

  三课堂作业

  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髯绝类属诎衡。

  教师补充纠正后,要学生誉写到《文言词语积累本》上。

  四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第3、4节(做法同前,在此从略)。

  五课外作业:继续背诵第3、4节。

《核舟记》教案范文 篇2

  教学目标

  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重点难点

  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是微雕艺术。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魏学?的《核舟记》就是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范读课文/[演示文稿:字、词]请同学们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请同学们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并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演示文稿:结构]

  三、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2.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 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这样一个核心。

  4.怎样表现奇巧、灵怪?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气韵生动。

  5.核舟大小如何?(一尺10寸,一寸10分)比较“二黍许”即二市分多,约合0.9厘米光景;"八分"即八市分,约折合长度2.667厘米,"奇"即有零,"八分有奇"长度约合3厘米。具体

  6.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读课文第二段。窗八:刻有对联,可以开启。(精细灵巧)箬蓬。

  7.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作为船的一部分,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继续看以下各段所介绍的物:楫,炉、壶、手卷、念珠(历历可数)。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细若蚊足)。

  8.如果只有一堆人和物的堆积罗列,即使再精细也只能叫技术而不是艺术。

  9.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

  10.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11.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人物刻画精细(相对于核舟来说,人该占多大比例?峨冠多髯、衣褶、念珠历历可数)神情意态毕肖。

  匠心布局、唯妙唯肖、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这就不光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更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获得以美的享受,这才叫艺术。 观赏核舟,恍惚间已经与苏轼一起泛舟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我们不能不赞叹:正是: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四、对上述内容的说明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全文采用总——分——总的顺序。

  主体部分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从主到次,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说明舟尾情况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五、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

  六、具体地介绍了这么多的内容,船上的人物、情景说得清清楚楚,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却只用了四百多字-——文字上有什么特点?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

  七、课后作业: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2、做练习三。

  备用资料:

  魏学伊生于1566年,卒于1625年,其所得之核舟为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为王氏晚年所刻。 当第一个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年生,1633年卒)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的。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及之后。 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

  核舟之小(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对比容量之大(物杂人多;刻画精细;匠心布局、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

  奇巧、灵怪

《核舟记》教案范文 篇3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大意。

  2.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4.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5.体会本文空间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优秀、勤劳、聪明灵巧的。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作者链接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三、读准字音

  器皿(mǐn) 罔(wǎnɡ)不因势象形

  贻(yí)八分有(yòu)奇(jī)

  二黍(shǔ)许篛(ruò)篷

  髯(rán)石青糁(sǎn)之

  不属(zhǔ)诎(qū)

  椎(zhuī)髻(jì)舟楫(jí) 篆(zhuàn)

  四、疏通文意

  1.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1)结合课文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

  (2)圈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3)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五、教师点拨

  通假字

  1.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还有零头。

  2.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3.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

  一词多义

  1.奇: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2.有: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有。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

  3.为:①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②中轩敞者为舱:是。

  4.端:①东坡右手执卷端:一头,一方,名词。

  ②其人视端容寂:正,端正,形容词。

  5.而: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②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

  ③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

  6.之:①径寸之木:助词,的。

  ②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这。

  7.其:①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

  ②其人视端容寂:那。

  同义词

  1.约——可:大约

  2.历历——了了:清清楚楚

  3.状——然:……的样子

  六、拓展延伸

  联系原文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1.找出文中的数词并分析其特点

  ①长约八分有奇。

  ②左右各四,共八扇。

  ③船头坐三人。

  ④横卧一楫。

  ⑤为字共三十有四。

  ⑥苏、黄共阅一手卷。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也就是说,数词+名词。而现代汉语中则有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形式。

  2.小结数量词的用法

  (1)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2)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一(幅)手卷 一(个)人

  一(张)桌一(把)椅

  一(把)扇一(块)抚尺

  篆章一(枚)一(条)舟

  为人五(个)为窗八(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奇巧。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

  3.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能以径寸之木……鸟兽、木石。突出王叔远是“奇巧人”,有不同凡响的雕刻技艺。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二、背景链接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黄鲁直和佛印陪同。

  三、整体感知

  1.这是—篇古代的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有何特征?

  [交流点拨]核舟。手巧(体积小、构思巧、雕刻的人物、字数数量多)。

  2.说明顺序是什么?请具体说一说。

  [交流点拨]

  (1)空间顺序:中——头——尾——背;

  (2)逻辑顺序:先整体后局部——先写舟的尺寸大小,后写船舱、船头、船尾。

  (3)先主后次——正面是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船舱是主,船头、船尾是次;苏东坡是主,黄鲁直、佛印是次。

  3.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交流点拨]

  列数字:“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体积有多大,长有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东西,都各有其数,读来一目了然。

  作比较:“通计一舟……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与“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者精湛的技艺。

  四、文本探究

  1.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

  2.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交流点拨]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真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

  从文体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

  从表达方式看,《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五、拓展延伸

  按空间顺序介绍一件你喜欢的物品,要求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六、布置作业

  教学至此,敬请完成《高效课堂》本课作业。

《核舟记》教案范文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能力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德育目标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读想法。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课堂训练,强化文言知识积累和运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

《核舟记》教案范文

《核舟记》教案范文(通用13篇)《核舟记》教案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一学习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