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星星变奏曲》有关资料

2024-06-051

《星星变奏曲》有关资料(精选13篇)

《星星变奏曲》有关资料 篇1

  【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星星变奏曲》赏析(黄祖民)】

  有人说过,一个聪明的民族,是耽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发生于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胧诗”运动,就是一批正直而年轻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诗歌方面开始的最沉痛的反思。

  江河,是这次运动的主将之一。他的《星星变奏曲》是新时期的“火把”,却更感受着时代的脉搏,它是真正的对于光明的呼唤。

  诗人选择“星星”这一意象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因为“星星”是最先点燃诗人灵感源的导火索,但我认为,重要的是,借用人们对星星的凝望,更衬出现实的黑暗和残酷。在这个现实里,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风吹落。星星是“一首诗”,一个“柔软得像一片湖”的晚上,一个胧着鸟语花香的“春天”,是“飘动的旗子”,是“火”。诗人对这一切愈是尽情地讴歌,愈显出愿望与现实的反差,也愈让人于温柔的静穆中体验了咸涩的况味和沉重。“在浓重的失落感中萌发出来的追求与寻找,既给这些诗篇蒙上一片迷悯与感伤的情调,又浸透着不甘湮没与泯灭的内在力的冲击与奔突”(谢冕语)。

  在诗的结构上,两节诗的外观构造几乎相同(但内部结构稍有变化),这正像我国古代《诗经》中的某些一唱三叹的诗的结构,意在营造一种浓郁的诗的氛围,来增强诗的内趋力和表达效果,让人于轻松中心灵发生震动。

  ──选自《中外现代抒情名诗鉴赏辞典》,学苑出版社1989年版

  【《星星变奏曲》鉴赏(杨益萍、阿刚)】

  这首诗开头的假设语句以“如果……”领衔的诗行,几乎以一种迫不及待的态度,用诘问宣泄着诗人江河内心蓄积已久的苦闷与祈盼:在没有光明的暗夜,星光接济着人们心灵的渴望,并阻止人们心灵与思想的最后沦落,虽然星光未免微弱了些,但毕竟是一份“遥远的安慰”。

  意象的选择也许是很精心的,当一种压抑的时代氛围不断地扼杀个性与人格,黑暗已掩盖了光明,但在苦难而坚定的英雄乐观心灵,“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精神始终昂扬着。这样,黯淡的星星便会冲破层层云障,化为希望的光亮。但若不是无奈,谁又会主动择取只有星星的暗夜呢?“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诗是美好的,它注定要成为心灵逃避压抑、苦闷现实的归宿,但这样的审美往往十分遥远,尽管每个字都成为一颗小星,寄托着密密的心愿,甚至震颤了心弦,却仍无法将一切化做现实。接着又由“谁不愿意”的句式引出夏夜,由“谁不喜欢”的句式引出春天,这些都是诗人渴望的,这种渴望不仅在于诗意的万物,还在于一切摆脱寒冷僵死状态、充满新鲜蓬勃的活力。显然,这些营造的诗意隐喻着诗人美丽浪漫的理想,虽因现实之故,理想与生活相距遥远,星星、萤火、睡莲、白丁香的意象却仍是那么生动。

  现实是严酷的,随着民族十年悲剧的加深,思想之花便蒂结出自由的果实。在江河,他不悲观于恶劣的现实环境,相反,第二节重复假设语句,仍以其强力的诘问“谁还需要……,谁还会……”,试图找出一个极平凡而公正的答案:即使在厄运之中,人依然向往光明、自由、美。凭着这份坚定的信念,诗人便不再顾惜“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的生存状态,也不再理会如星星颤抖、白雪覆盖、夜晚冻僵的现实境遇,一心向往无比美好的理想王国;只是太遥远的缘故,诗人的目光便多少有些胧了。诗人借助于不断重复的“谁不愿意”和“谁不喜欢”句式,复叠强化着一片沉积已久、不可宣泄的情绪。最后在英雄主义情绪的支配下,充满浪漫与乐观的意象涌出诗行,成为人格与生命的自我激励。从抽象的概念到富于生动色彩的具象,“星星”意象的变奏直接地成为由弱至强的英雄乐观精神的投射,而且,由于两段式的诗节构成以及诗节内部存在的情绪与意象对比化了诗人英雄乐观的浪漫精神。

  面对悲剧现实,一种是逃避,一种是介入,介入的方式则有乐观与悲观之分,而任何一种单纯的方式都不可能持久,江河也应如此。《星星变奏曲》在情绪整体上显示了某些豪迈色彩,但诗人对悲剧本身的认识似乎并不深刻,而且,过多的浪漫向往使诗又近于稍稍浅薄了,这也许是一种苛求吧。

  ──选自《二十世纪中国新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

  【关于“胧诗”】

  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构成了胧诗的思想核心。舒婷以搁浅的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剧命运(《船》),面对神女峰这千年流传的人间神话“煽动新的背叛”(《神女峰》);梁小斌以一把钥匙的丢失来象征理想的失落(《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杨炼在大雁塔的历史中观照人民的命运(《大雁塔》);江河把自己垒进“纪念碑”感受民族的苦难(《纪念碑》)。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节选自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星星变奏曲》有关资料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⑵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⑴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⑵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时代脉搏,体味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品诗句内涵,悟诗歌的意象和主题。

  教学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联想想象法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题解与导入

  回忆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师:请同学们读提示框里的文字,说说获取的重要提示是什么。(请三四位学生表达)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韵律、情感和诗意。

  1、师:(根据生前面表达赞赏性评价引入)那么接下来我们在阅读提示的指导下一起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从整体上感知诗歌。

  2、请同学们朗读自己认为读得最棒的部分。

  问: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处理吗?

  学生读的句子可能有:

  1)“谁…丛中游动”→读出柔软的味道和温馨的气氛。

  2)“谁…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是全诗的结尾,应该也是感情抒发的*,要读的铿锵用力,才能够鼓舞大家。…

  教师点拨:

  同学们谈了局部处理朗读技巧,老师认为从整体把握的话,全诗的第一节朗读处理建议要轻柔甜美一些,第二节要沉重悲愤、铿锵用力。你们根据老师的提示自由地朗读一遍,检测老师的设计是否合理。

  师问:那么美好的事物组合了一个怎样的世界?那么多不美好的事物组合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幸福温馨的理想设世界;黑暗压抑的现实世界。

  小结:其实诗中刻画的一个又一个事物,在诗歌赏析中有一个专用词语--意象。意象,简单地说就是浸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世界的。第一节开头进行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比喻及一系列美好的意象,朗读时要轻柔甜美。第二节开头也进行三次反问,也是各引出一系列阴冷的意象,写的是阴暗冷酷,压抑苦难的现实世界,朗读时要沉重悲愤、铿锵用力。我们再齐读一遍,注意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一个个鲜明的意象。

  四、作业:

  星星这个意象在诗中反复咏叹,共出现九次之多。请同学们思考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

  板书设计:

  星星

  温馨美好←----------------------△---------------→阴冷严酷

  向往光明否定现实

  第二课时

  课时重点:品味星星的象征含义;寻找品析诗中的精彩语句。

  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二、研读诗歌,理解诗意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三、品读诗歌,揣摩语言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四、拓展延伸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练习册习题。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河

  主要意象:星星

  (象征光明、向往和追求的理想)

  情境:温馨美好---->寒冷严酷

  主题与变奏

  内容:向往光明---->否定现实

《星星变奏曲》有关资料 篇3

  教学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引入及讨论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回忆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一)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三)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五、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星星变奏曲》有关资料 篇4

  一、初读体验,感受诗的内容和情感

  1、读准字音。

  2、掌握重点词语的解释。

  3、熟悉诗的内容:

  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以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追求的理想。

  4、掌握作品特点:

  是一首朦胧诗,也是一首抒情诗(朦胧诗简介)。

  二、熟读成诵,揣摩语言特点

  1、分别概括,体会两节的内容:

  ⑴写人们抬头凝望星空,把星星当做遥远的安慰;接着用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富有诗意,柔美,温馨,迷人。

  ⑵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

  2、主题:

  表达了对黑暗冰冷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表达出在迷茫失落中不失坚定的希望。

  3、完成练习二:

  让学生通过揣摩语言,学习细致地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和诗中的意境。

  1题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形象美;2题学习体会联想与类比的手法;3题学习通感的表现手法。

  4、在诵读中体会句式的特点,完成练习三:

  学习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三、问题探究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四、诵读回味,完成练习一

  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情景,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全诗的主旨──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对光明的渴望。

《星星变奏曲》有关资料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设想】: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

《星星变奏曲》有关资料

《星星变奏曲》有关资料(精选13篇)《星星变奏曲》有关资料 篇1  【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