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三峡》阅读答案
文言文《三峡》阅读答案(通用13篇)
文言文《三峡》阅读答案 篇1
阅读理解在作答前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三峡》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三峡》课内外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三峡》阅读题目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①虽乘奔御风( ) ②其间千二百里( )
③是日更定( ) ④湖中人鸟声俱绝( )
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良多趣味 此皆良实
B、飞漱其间 又何间焉
C、余拏一小舟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上下一白 长烟一空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
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20xx年湖北省咸宁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三峡》参考答案
1、①即使 ②代词,那 ③代词,这 ④都
2、D
3、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自”“亭午”“曦”三个词翻译准确,可得满分,否则扣分)
4、A
5、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
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
文言文《三峡》阅读答案 篇2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正音:阙(quē) 叠嶂(zhagrave;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ugrave;))
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agrave;o) 属(zhǔ)引 哀转(zhuǎn)
三、研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第1自然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讨论:“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
第3自然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讨论:“清荣峻茂”,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
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畅读全篇。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
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
五、品读课文,
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讨论:
1.全篇只几百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请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和韵脚。
3.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会怎么样?
六,熟读成诵
文言文《三峡》阅读答案 篇3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和积累优美语言,感受三峡之美。
2. 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重点句子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重点句子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质疑,承上启下。
1. 上节课,我们通过读文,随作者一起游览了三峡,沿途我们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有何感受?
2. 为什么说“游览三峡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呢?这节课,我们再次读文,细细去品,深入去感受。
二、精读品味,感受三峡之美。
1. 默读,看看哪些景物让你有美的享受?抓关键词句品一品,说一说,再美美地读一读。
2. 全班交流反馈,指导感情朗读。
(一)动态的山水画:
1. 抓住课后习题三的句子去品:第一句生动形象地将对对峙大江两岸的陡峭的石壁比喻成人们所熟悉的大门,可见石壁陡而险,而且这石门还是被江水推开的,可见江水之急之猛;第二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流急船快,神速至极,眨眼之间山峰就落在身后很远。
2. 感情朗读,读出此处的喜爱与敬畏之情。
(二)内外兼美的神女峰:
1. 形美,传说美。
2. 读出陶醉、赞美之情。
(三)高大雄伟的大坝:
1.结合搜集的资料,了解大坝的作用:
(1)谢洪防涝;
(2)水力发电等体会大坝真是人间创造的奇迹。
2. 读出赞美、自豪之情。
(四)小结,感情朗读写景部分。
三、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通过读文、学文,我们不仅随同作者游览了三峡,看到了——(生:动态的山水画、内外兼美的神女峰、高大雄伟的大坝);也同作者经历了他的情感历程——(生:从企盼的“兴奋”到欣赏的“赞叹”,最后到“美的享受”)。
游览三峡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哇!学习这篇课文也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啊!说说自己学完本课后其它的感受与收获吧!
四、布置课堂作业。
文言文《三峡》阅读答案 篇4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以优美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视听想象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让学生懂得可以手中资料、网络媒介等来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解决问题意识。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模仿运用。
【教学重点】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教时安排】
两课时(一课时预习;另一课时集中解决重难点)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
⑴反复朗读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利用资料翻译全文。
⑵预习课后练习一,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⑶用行楷抄写课文。
2、教师要准备的一些资料(如:三峡风光图片、录音等),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过程略。
第二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活动导入:你知道长江三峡吗?(待生答)你了解三峡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吗?不知道吧。好在老师今天有所准备,我有幸请到我们古柏最有名的导游,下面她将带领二(3)班旅游观光团和几位赶扒车的老师一起去参观风景绮丽的三峡。
2、学生以导游口吻介绍《长江三峡》,播放投影。
3、过渡:其实大家刚才看到的是现代版的导游,今天我们还准备了古典旅游,大家要不要也欣赏一下?(待生答)不过,我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用心去感受。
4、配乐读《三峡》(老师可范读)。
二、确立学习目标
导引:大家可能通过刚才的活动都已经感觉到了,我们所做的跟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有关。我们今天要学的是──对,郦道元的游记散文《三峡》。(播放投影)
这是一篇古文。对于古文,我们总是怕它。其实啊,对于古文学习,只要我们掌握住方法,它并不可怕,关键就看你是不是想把它读懂读明白。
问:对于这篇古文,同学们准备怎么读?或者说你想达到什么目标?
讨论,抽生回答。(目标见前)
三、检查预习
1、正音、释词:
⑴学生质疑:提出预习中未解决的字词,以考试方式问他人,全班交流。
⑵投影字词,找出现代汉语中相同意思的词语或成语,巩固学生学习所得。
⑶小结:古汉语在现代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2、简介作者、作品(抽生答)。
四、课文探究
1、齐诵,思考:这篇文章写“三峡”,它主要写了三峡的什么?
2、读后讨论: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什么?(山、水)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说明。
3、板书,投影。
4、综合以上讨论的,整个“三峡”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你感觉到的三峡是什么样的?)用一个或几个形容词来概括。例如:这是一个绮丽的三峡。(投影)
5、引导:刚才我们的分析好象一点没有照顾到作者的情绪。作者写文章时,他总是会融自己的情感在里面。同学们想想看,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投影)
五、练习诵读
抓住你最感兴趣的一段,你用尽快的时间把它背诵出来。(注意评价)
六、课堂总结
作者带我们畅游了长江三峡,感受其雄奇壮丽的美景,激发了我们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希望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背诵全文,并体会怎样写山水游记。最后让我们一边浏览三峡风光图片一面朗读课文,再次感受三峡的奇美。
七、布置作业
结合课文,请你以《我心目中的三峡》为题,写一篇文章。
文言文《三峡》阅读答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文中的肖像描写和其作用
2.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二课时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安排同学查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和有关资料,通过媒体,查阅茨威格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让同学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和其作品,交流、补充、归纳: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使托尔斯泰达到了艺术高峰,是他实践了“最清醒的实际主义标志”。
2.放映幻灯片,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正音、巩固,重点词语列举如下:
(1)给加线字注音
胡髭长髯鬈发禁锢颔首低眉锃亮广袤无垠
(2)解释下列词语
器宇禁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
轩昂颔首低眉诚惶诚恐广袤无垠
三、整体感知
生自行朗读课文考虑:
1.课文主要可分几局部?每局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要求:朗读课文时,要在书上作出必要的标志,并考虑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之后互相交流。
放映托尔斯泰的肖像图片,让同学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没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前面的彩色插图加以体会)
阅读、观赏和讨论后明确:
1.可分两局部:
一、(1~5)段主要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二、(6~9)段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
2.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沛的表示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四、精研第一局部
指读:找五名同学每人读一段,考虑: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讨论明确:可用课文原句,也可用自身的话概括,择要如下:
(1)须发:多毛、胡须浓密
文言文《三峡》阅读答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