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通用13篇)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篇1
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发
2、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3.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4.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篇2
色 ①富者有惭色 ②满面尘灰烟火色 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a名词:脸色 b名词:色彩,色泽)
善 ①为善的受贫穷更短命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陈康肃公尧咨善射 ④京中有善口技者 ⑤田忌善而客待之 (a名词:善事、善言 b 动词:善于、擅长 c动词:赏识)
身 ①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②身上衣裳口中食 (a动词:宛曲地说“死” b名词:自己 c名词:身体)
请 ①曹刿请见 ②战则请从 (a动词:请求 b动词:请让,请允许)
甚 ①孰之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闻崖上有声甚厉 ③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④言之,貌若甚戚者 (a形容词:厉害 b副词:很、极)
胜 ①高处不胜寒 ②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a动词:禁受得住,能承受 b动词:胜过、超过
c形容词:优美的 d形容词:胜利)
生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而乡邻之生日蹙 ③赢得生前身后名 ④可怜白发生
(a动词:活、活着、生存 b 名词:生活 c使动用法:让„„活下去、使„„活下去
d动词:生长)
师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②读此则为君王师矣
(a名词:军队 b名词:师傅 c动词:学习、效法)
实 ①名存实亡 ②其实味不同 ③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a名词:果实 b副词:实际 c形容词:作名词:诚实的大臣)
时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②学而时习之 ③春花秋月何时了
(a副词:经常,按一定时间 b副词:按时、到时候 c名词:时间)
使 ①晏子使楚 ②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 ⑥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④使齐军明日为十万灶 ③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⑤齐命使各有所主 (a动词:出使
b动词:让、使(表使令) c动词:派、派遣 d 名词:使者
e动词:命令)
始 ①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a副词:最初 b副词:才,刚)
市 ①东市买骏马 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③一人去为市(做买卖) ④昨日入城市(卖) ⑤若(你)所市(卖)于人者 (a名词:集市、市场 b动词:买 c动词:交易、做买卖 d动词:卖、出售)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三)
病 ①病入膏肓 ②寡人反取病焉 ③未果,寻病终 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a名词:疾病 b名词:耻辱、忧虑 c动词:生病 d形容词:困苦不堪)
薄 ①薄如钱唇 ②薄暮冥冥
(a形容词:与“厚”相对 b动词:迫近、快到)
称 ①先帝称之曰能 ②不以千里称也 (a动词:称赞 b动词:著称)
重 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
(a.音chóng,副词:重新、再次 b音zhòng,形容词:大的、多的。严格地说不是一词多义。第:但、只管,虚词,假借用法。射:赌注。重射:大 赌注)
辞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②齐之习辞者也
(a动词:告别、离开 b言辞、交际场合应酬的言语。习:善于,精通)
赐 ①楚王赐晏子酒 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a动词:赏赐 b动词:给予,上给下谓赐)
从 ①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 ②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③可以一战,战者请从。 (a动词:听从 b动词:跟随、跟从)
当 ①当世无双 ②当春乃发生 ③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④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⑤今臣使楚,不当此门入 ⑥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a定语、状语:现在、现今 b正是、刚好 c介词:对着,面对 d副词:一定,必定 e动词:应当。
f音dàng,动词:两者相抵,对、当)
道 ①是非君子之道 ②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a名词:作为、行为 b通“导”,引导)
得 ①卖炭得钱何所营? ②卒得五千金:(卒:最后) 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俟:等待,这里有希望的意思。人风:即民风。唐代为了避李世民的讳,用“人”字代
“民”字。以期待那些朝廷派出的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⑤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⑥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
(a.动词:得到。 b.动词:适合,中意。 c.动词:能够)
点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②沙场秋点兵(a.动词:征。 b.检阅。)
毒 ①若毒之乎(你怨恨这件(捕蛇)事吗?) ②呼嘘毒疠 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a动词:怨恨 b名词:毒物,有毒的 c名词:危害、毒害)
度 ①春风不度玉门关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③孙子度其行 (a动词:度过、越过 b音duó,动词:估计。)
法 ①世传其兵法 ②则以法刑断其两足
(a名词:谋略、策略 b名词:法律、制度、法令、刑法)
方 ①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今方来,吾欲辱之 (a名词:方圆 b副词:正(好)、正要)
复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③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④更若役,复若赋 (a副词:再、又 b恢复)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篇3
《孙权劝学》 1.出处:选自《资治通鉴》
2.作者: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
3.文学影响:司马迁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重要的 编年体通史 ,共294卷,记述了公元前420xx年(战国时期)至公元959年(五代时期)共1362年的史实。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讲经济、文化,长于描写战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这里“资”是“帮助”;“治”是治理;“通”是“通史”;“鉴”是“借鉴”;整个书名的意思是:以历史上的得失为鉴戒来帮助加强政治。 4.字词句: A.词义: ⑴.古今异义:
①.但,古义为只,eg:但当涉猎;今为转折连词。
②.治,古义为研究,e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为治理。
③.博士,古义为官职,e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为学位。 ⑵.一词多义:
①.以:a.用,eg:以军中多务;b.与“为”译为“认为”,eg: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当:a.掌管,eg:当除掌事;b.应当,eg:但当涉猎。
③.见:a.知道,eg:见往事耳(了解历史罢了。);b.认清,识别,eg: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看见,见渔人,乃大惊。
④.若:a.动词,比得上,eg:孰若孤;b.介词,好象,eg:仿佛若有光。 ⑤.之:a.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eg: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助词,的,eg:于厅事之东北角。 ⑶.重点词语翻译:
①.当涂:当道,当权。 ②.辞:推托。 ③.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 ④.才略:政治或军事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⑤.涉猎:粗略地阅读。
⑥.刮目相看: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⑥.更:更新。 ⑶.成语
①.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 ②.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见事”应“见事何”,疑问句宾语前置。) 老兄你为什么看事情的变化这么晚呢?
②.省略句:肃遂拜蒙母。(“拜”后省略介词“于”。) 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是想让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博士吗?
④.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不过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懂得过去的教训罢了。 D.备注:本文以对话为主,语言形象,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是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详略得当。 四、《口技》
1.出处:节选自《虞初新志 秋声诗自序》 2.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人。
3.代表作:《铁崖文集》《秋声诗》《虞初新志》
4.文学影响:《虞初新志》是清张潮编选的 笔记小说集 ,共二十卷,多数作品文字优美,有些也对当时社会不合理现象有所反映。 5.字词句:
A.字音:少顷[qing] 呓[yi]语 齁[hou] 曳[ye]屋 许许[hu]声 B.词义:
⑴.通假字: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即宾客;全场静悄悄的。 ⑵.古今异义:
①.但:古义为只,eg: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今表转折连词。 ②.闻:古义为听,eg:微闻有鼠作作索索;今义用鼻子嗅。 ③.股:古义为大腿,eg:两股战战;今为屁股。 ④.走: 古义为跑, eg: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今为步行。
⑤.虽:古义为即使,表假设连词。eg:虽人有百手;今义虽然,标转折连词。 ⑶.一词多义:
①.乳:a.动词,喂奶,eg:妇抚儿乳;b.名词,乳头,eg:儿含乳啼。
②.绝:a.副词,极,eg:以为妙绝;b.动词,尽、消失,eg:群响毕(全,都)绝。 ③.妙:a.名词,妙处,eg:众妙毕备;b.形容词,美妙,奇妙,eg:以为妙绝。 ④.指:a.名词,指头,eg:手有百指;b.动词,指出,指明,eg:不能指其一端。 ⑤.作:a.拟声词,eg:有鼠作作索索;b.开始,文中是发出声音,eg:…百千其作。 ⑥.间: a.动词,夹杂,中eg:间有里拉崩倒之声;b.动词,间断,eg:遂与外人见隔。
⑦.是:介a.词,这,eg:当是时;b.判断动词,eg:问今是何世。 ⑷.词语活用: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京城中有个擅长口技艺术的人。) ②.不能名其一处(名,名词作动词,说出;不能够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 ③.会宾客大宴(宴,名词作动词,举行宴会;会,适逢;正碰上有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少顷:一会儿。 ②.既而:不久,紧接着。 ③.是时:…的时候。 ④.未几:不久。 ⑤.一时:同时。 ⑥.呓语:说梦话。 ⑦.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 ⑧.中间[jian]:其中夹杂着。 ⑨.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⑩.稍稍:渐渐。 ⑩.倾侧:翻倒倾斜。 ⑩.齁:打鼾。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会宾客大宴。(应为“会大宴宾客”,宾语前置。) 正碰上由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②.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文中形容声音之杂。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三)
短文两篇
陋室铭
(一)课文字词详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①名。水不在深,有龙则②灵。③斯④是⑤陋室,⑥惟吾⑦德馨。
①名:出名,有名。②灵:灵验。③斯:这。④是:判断动词。⑤陋室:简陋的屋舍。⑥惟:只。⑦德馨:品德高尚。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苔痕①上阶绿,草色②入帘③青。谈笑有④鸿儒,往来无⑤白丁。可以⑥调⑦素琴,阅⑧金经。
①上:长上。②入:映入。③青:青色。④鸿儒:博学的人。鸿,大。⑤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⑥调:调弄。⑦素:不加装饰的。⑧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无①丝竹②之③乱耳,无④案牍之⑤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⑥之有?
①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②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乱:使……乱,扰乱。④案牍:指官府文书。⑤劳形:使……劳神伤身。形,形体、躯体。⑥之: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来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功名的人。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7.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课文分析
1.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那么本文的主题应如何概括呢?
本文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类比的写作手法。__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4.文章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景色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陋室特征:雅。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反面虚写。__写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运用类比的写作手法。__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这一主题。
8.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9.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爱莲说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说:古代一种文体,也称杂说。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水陆①草木之花,②可爱③者甚④蕃(fán)。晋陶渊明⑤独爱菊。⑥自李唐来,
①草木:草本。②可爱:值得喜欢。③者:……的花。④蕃:多。⑤独:只。⑥自:从。
世人①甚爱牡丹。②予③独爱莲④之出淤泥而不⑤染,⑥濯(zhuó)⑦清涟而不⑧妖,
①甚:特别,十分。②予:我。③独:只。④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⑤染:沾染(污秽)。⑥濯:洗。⑦清涟:清波。⑧妖:过分艳丽。
中①通外②直,不③蔓(màn)不④枝,香⑤远⑥益清,⑦亭亭净⑧植,可远观而不可⑨亵玩焉。
①通:贯通,通透。②直:挺立。③蔓:生藤蔓。④枝:生枝茎。⑤远: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⑥益:更加。⑦亭亭:耸立的样子。⑧植:竖立。⑨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予①谓菊,花之②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③君子者也。
①谓:认为。②隐逸者:指隐居避世的人。③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①噫!菊之爱,陶后②鲜(xiǎn)有③闻。莲之爱,④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⑤宜乎⑥众矣。
①噫:叹词,表示感慨。②鲜:少。③闻:传闻。④同:和……一样。⑤宜:应当。⑥众:很多。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积存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它)。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三)课文分析
1.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
2.莲之爱(君子形象)。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前句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后句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体态,象征君子通达正直、豁达大度、行为端正;“香远益清”是香气,志洁行廉,美名远扬。
(3)气质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3.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的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名远播的君子。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写菊、写牡丹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篇4
一、名词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 鞭数十(鞭,用鞭子打)
2、 果然鹤也(鹤,变成白鹤)
3、 天雨墙坏(雨,下雨)
4、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意动,当作宾客)
5、 其家甚智其子(利,意动,认为……聪明)
6、 父利其然也(意动,以……为利)
7、 歌以咏志(歌,写诗歌)
8、 愿为市鞍马(市,买)
9、 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
10、对酒当歌(歌,高歌,唱歌)
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是方位名词做动词,表示“放在前面”、“放在后面”)
12、置所罾鱼腹中(“罾”用是用罾捕的)
13、皆指目陈胜(“目”是用目示意)
1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太守,做太守)
15、名之者谁(名,给……命名)
16、一鼓作气(鼓,击鼓)
17、朝服衣冠(服,穿戴)
18、惠子相梁(相,作宰相)
19、冬雷震震(雷,打雷)
20、夏雨雪(雨,降下,落下)
21、寻向所志(志,做的记号,标志)
22、有仙则名(出名)
23、有龙则灵(现灵)
24、披发文身(画文彩;刺花纹)
25、书帛曰:“陈胜王。”(称王)
26、不蔓不枝(蔓延;生出枝节)
27、皆刑其长吏(刑,惩罚)
28、环而攻之(环,包围)
2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30、峨冠而多髯者(峨冠,戴着高帽子)
31、皆下之(攻下)
32、此中人语云(语,告诉)
33、欲穷其林(穷,走到尽头)
34、吾义固不杀人(坚持合宜的道义、情理)
35、天下缟素(穿孝服)
36、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划船)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篇5
通假字
《与朱元思书》
1、 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鸣叫)
2、 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马说》
1、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2、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
3、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才干)
4、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送东阳马生序》
1、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课外古诗
1、 最喜小儿亡赖(“亡”通“无”,没有)
2、 欲上青天览明月(“览”通“揽”,摘取)
《岳阳楼记》
1、 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2、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瞩”,嘱托)
《诗五首》
1、 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与朱元思书》
1、 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