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教案
兰亭集序 教案(精选17篇)
兰亭集序 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二、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三、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一)、(二),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五、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1),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二、朗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
癸(guǐ)丑 修楔(xì) 流觞(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 趣(qū)舍万殊 齐彭殇(shāng)
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学生发言后,明确本文层次,板书:
(一)记叙兰亭盛况;
(二)抒发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讨论第一段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一)中的(1),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试背诵。
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板书明确:
(一)记叙兰亭盛会:
(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贤……少长……”
(3)环境:“此地有……,又有……” ,
(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6)感受:“……信可乐也。”
讲析过程中,给定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指名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提示,试背诵。
讨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言后,明确: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预习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第二课时
一、集体背诵第一段
简要复习第一段内容,导人新课。
二、讨论第二段内容
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
2.“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3.本段教学有一定难度,应先指名学生串讲大意。
4.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学生发言后,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5.结合课后练习(一)中的(2),讨论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联系。讲析: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书: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晤言一室之内(静)
或放浪形骸之外(躁)
欣于所遇(快然自足)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况修短随化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6.齐读。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
三、讨论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
1.指名学生朗读。
2.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发言后,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
3.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全班齐读。
四、归纳总结
本文先绘声绘色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接着叙志抒怀,抒发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腾王阁序》,比较与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兰亭集序》知识点全面归纳
【文学常识】
《兰亭集序》选自《_________》,王羲之,字_________,_________(朝代)琅玡临沂(现山东省临沂县)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_______家,有“_________”之称,世称“_______”。
【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会面
2、趣舍万殊 “趣”通“取”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 今: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 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我的这节课是《兰亭集序》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所解决的问题是,明确了第二单元的学习目标,了解了王羲之这位作者及作品创作背景,教大家读了三遍文章,又帮助大家梳理了生字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可以说第一课时大家学习很充实。这样的课很实在但也没有什么新意,当然也是最保险的课,一般来说不会有什么闪失。那么,第二课时我仍然这么上吗?我也知道第二课时主要是分析文章的主题,我带着大家分析一下文章就可以轻松完成任务。但我总觉得这样上太乏味,缺少创新。第二课时应该体现一下新课改的精神。怎么上呢?我在思考之时突然大脑的屏幕上仿佛有一个闪电闪过──对联。对呀,这篇文章能不能用对联带动起来呢?我还记得我在上一届教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曾撰写一副对联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学生对这副对联也很感兴趣,都纷纷抄在书上。如果我也用这副对联带动文章的讲解可以吗?我在心里默默地设计起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来。很快我的第二课时就设计出来了。
现在想一想,我的这节课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
在课堂上,我首先给同学们卖了个关子:“今天这节课,我们每位同学都要作一副对联!”同学们一听就慌了。因为他们从来没拟过对联。“这副对联很好拟,我先给大家做个示范!”于是我边带着学生读文章边分析文章的精邃,边拟出如下对联:
群贤毕至,一觞一咏成就兰亭华章,信可乐也;
少长咸集,几俯几仰参悟人生哲理,岂不悲哉?
兰亭集序 教案 篇2
【课前梳理】
《兰亭集序》以前在教学的过程中接触过,而且有相应的书法方面的总结,知识上是基本够用的。主要是要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摆脱以前以翻译为主的套路,在课堂上建立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来辅助教学,从而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开头的部分(头两段),可以从学生的“聚会经历”入手,即生活中的感受会有哪些?一次成功的聚会所要具备的因素有哪些?时间、地点、天气、人齐、环境、活动、感受等等,那么这样一来课文的内容就不是很难懂了。
第三段是作者进一步展开论述的部分,是一种普通人感情变化的规律,即不同的人都能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然而“好花不长开,好景不长在”,美时易逝,美景难留,不能不引起人的伤怀感叹。由美好的短暂过渡到人生的短暂,是一种必然的发展。
第四段中。可以考虑由“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引发学生对生死价值的思考。可涉及生命长短以及生命的价值等方面的内容。可作为参考的资料,《有的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强调对生命的感悟与思索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经历,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从生到死的过程,也就不能不为王羲之的文章所感动。因为这个话题是一个人类永恒的话题。
整体上看这片课文的教学要求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通过与学生生活经历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能力,进而启发学生进行人生的思考,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为若干年后学生可能清醒完整地进行自我观照做一点儿准备。
【教学设想】
用时两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王羲之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变化。
2、学习本文的记叙方式。
3、引发学生进行人生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生自读、齐读
三、以“聚会”的经历和关键词语指导学生分析文章脉络
四、引发思考
【课堂简述】
第一课时
一、由“墨池临书”和“入木三分”导入
二、学生自读,指导诵读
三、比较下面两种表述顺序的不同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明确诗词在表达上的交错与跳跃,与正常记叙顺序的不同。)
四、要求学生诵读课文时了解文中记叙的聚会过程,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明确诵读时要培养节奏感有利于背诵。
二、由学生聚会的经历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沿用诗歌单元中接触过的“以词达意”的方法抓住表达情绪的关键词“乐”逆向逐步推出“天气好”、“活动好”、“风景好”、“人多且好”。明确读者的分析过程可以顺着作者的`叙述过程也可以是接近于逆向的过程。
三、后面两段中的关键词语
表层现象:“欣”“倦”。
感情变化:“痛”“悲”。
结合学生的交友经历理解不同的性格、不同爱好的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在所获得愉悦感上是相同的。引托尔斯泰的“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强调对愉悦感的认同。但快乐是短暂的,如昙花一现,经历快乐的人难免会感慨它的短暂(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由而引申出人生的短暂(过渡自然而深刻)进而引出“生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课后反思】
1、学生还没有从过去的逐句翻译的文言文教学套路中走出来,缺乏对诵读感知重要性的认识,还需要慢慢调整。
2、没有涉及王羲之的经历以及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靠放到后面“梳理探究”中《优美的汉字》部分再详加讲解。
3、回办公室的途中,突然想到这片文章和在思维结构上同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十分相似,都具备“生活事件”──“初步感受”──“思考拓展”的过程。以后在指导写作时可以使用。另外,这篇文章是一篇“起承转合”结构绝佳的范例,以后也可以用得上。
【授课随笔】
读书的时候摇一摇
“一边摇头晃脑,一边读书”这个情景我们大多会在反映私塾时代的影片内见到。鲁迅先生也曾经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绘过那位寿镜吾老先生在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时表现出来的样子──“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在过去的理解中,凡是摇头晃脑读书的人都会被看做是死读书和读死书的腐儒,是可以取笑的对象。
今天,指导学生读《兰亭集序》要读出古文的节奏时,突然感觉摇头晃脑并不是没有作用,因为在动态之中可以还原白纸黑字的语气语感,文字随着语音的抑扬顿挫和头脑的晃动,变得可知可感!而且正因在动所以很难出现走神的现象,可以使得注意力更加集中。原来摇头晃脑读书法是一种沉浸式的读书方式呢!
在现在提倡的教育理论中有一种加德纳提倡的多元智能理论,说每个人至少具备七种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而这几种智能是互相支持和互相补充的,正因为这样,所以高中的老师可能都会感到在高三时男生比女生容易出成绩,究其原因可能是男生通过经常性的运动在体能和身体运动智能上优于女生的缘故。
不过在这里我并不想讨论这个理论的源头与应用。只想拿它来参照一下“摇头晃脑读书法”都调动哪些方面智能,在我看来这种“陈旧”的读书方式,起码调动了三种: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换句话说,我们以前知道内容决定形式,现在也知道了形式也是内容,那么这种“摇头晃脑读书法”也许就是“动脑”的表现呢。
兰亭集序 教案 篇3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第一部分简练淡雅的语言,领悟语言营构的意境。
2、掌握部分重要文言词句的意义或用法。
【教学重点】
品读简练淡雅的语言。
【教学难点】
领悟语言营构的意境。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机、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实物投影显示王羲之《兰亭序帖卷》,让学生欣赏。
2、略作介绍:这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帖卷上的字一个个写得遒劲刚健、清秀飘逸,书法之妙,历来备受推崇。
3、导入新课:
王羲之不但精于书法,而且富于文才。前人评论他的文章说:“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
大家看到的这篇书法作品,素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又名《〈兰亭集〉序》,正是王羲之兴之所至,创作而成的。《〈兰亭集〉序》既是佳作,又是名帖,可谓文、书双绝,相得益彰,千古传诵。我们今天要阅读的正是这么一篇传世美文。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简读题目,明确体裁
1、请学生找出点明文章体裁的字眼:序。
明确: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2、请学生听一遍录音范读,注意正音,并且体会这篇序言的抒情性特点。
三、品读第一部分的语言,领略语言营构的意境
1、简介前人的评论,引起品读语言的兴趣:
⑴ 投影显示古人评论一则,老师对其中的疑难字词略作解释。
多媒体显示:
“其笔意疏旷淡宕,渐近自然,如云气空濛,往来纸上。后来惟陶靖节文庶几近之,余远不及也。”
⑵ 投影显示现代评论。
多媒体显示:
“语句简洁流畅,朴素自然,宛如一曲清溪,淙淙作响,流传至今。”
⑶ 引导学生明确这两则评论所极力推崇的是文章的语言风格,要求学生找出序言中最能体现其语言风格、抒情色彩最浓厚的一段(第①段)。
2、简要讨论第①段中部分重点词句的意义或用法,扫除语言障碍:
投影显示三组题目,老师略作点拔,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多媒体显示:
1、请根据语言环境解释下面三个多义词的意义。
⑴ 修:
A、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高的)
B、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寿命长)
⑵ 觞:
A、引以为流觞曲水(酒杯)
B、一觞一咏(饮酒)
⑶ 盛: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热闹)
B、俯察品类之盛(繁多)
2、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词义。
⑴ 少长咸集(少:年龄小的人;长:年龄大的人)(形→名)
⑵ 游目骋怀(奔驰→使……奔驰,使……开阔)
⑶ 流觞曲水(流动→使……流动)
(⑵⑶皆为使动用法)
3、根据上下文,补出下面两个句子省略了的成分并翻译。
⑴ 映带(于亭之)左右
(辉映环绕在兰亭的四周)
⑵ 引(清流激湍)以为流觞(之)曲水
(疏引〈清澈湍急的水流〉来作为飘流酒杯〈的〉环曲水渠)
3、品读语言,领悟意境:
⑴ 诵读第①段,了解内容要点,初步品味:
请一位学生诵读第①段,其他学生边聆听边默读,然后思考回答两个问题:
A、第①段叙述描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抒发了怎样的感受?
B、用心品味语言,挑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句话,说说:好在什么地方?
提问一位学生回答A小题。
板书:
兰亭盛会之乐
提问两位学生回答B小题。
老师简略评价,肯定学生们的领悟,提出调动联想和想象深入品读语言的要求。
⑵ 引导学生深入品读语言:
① 品读直接抒情句,领悟抒情的力度:
A、请学生找出第①段中直接抒发兰亭盛会快乐之情的一个句子。
(信可乐也。)
B、引导学生理解句中副词“信”的意义及其强调作用。
C、请学生翻译整句话,感悟其感叹语气。
D、引导学生小结:使用了强调副词“信”,又加上感叹语气,使快乐之情的分量显得尤其重,抒情力度显得更加强。
② 品读盛会第一乐: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A、引导学生抓住“贤”字,理解与会人士的才能风范。
B、引导学生抓住“群贤”、“少长”两词及“毕”、“咸”两字想象贤才俱至、知音相聚的快乐场面,感受其热烈气氛。
板书: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③ 品读盛会第二乐:
山岭林竹,清流激湍:
A、请学生找出描写会场周围自然环境的句子,理清其中所写的景物。
B、引导学生品读有关山景的描写。
品读关键词“崇”、“峻”、“茂”、“修”,大胆想象山岭的险峻、密林的青葱、修竹的摇曳,用心感受整个山岭富有动感的生命力。
(投影展示兰亭外竹林图片。)
C、引导学生品读有关水景的描写:
品读关键词“清”、“激”、“映”,大胆想象兰亭四周波光倒影变幻出的美景,用心感受清静幽雅的意境。
(投影展示山清水秀的兰亭图片。)
板书:
茂林修竹,清流激湍。
④ 品读盛会第三乐: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A、请学生找出描写群贤们活动的语句,结合注释理解。
B、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群贤水边饮酒吟诗的高雅活动。
C、请学生找出作者身处其中的感叹。
D、引导学生抓住“足以”二字,领悟群贤们非常满足的感受。
(投影展示“曲水流觞”图片。)
板书: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⑤ 品读盛会第四乐: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请学生描述此时使人心情更加舒畅的天气,感受这句描写营造的氛围。
板书: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⑥ 品读盛会第五乐:
仰观俯察,极视听之娱:
A、引导学生品读名士们俯仰之间所看到的大自然美景。
B、引导学生抓住“极”字来领略作者“极视听之娱”的感受。
C、引导学生想象群贤们耳边的天籁,探访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
板书:
仰观俯察,极视听之娱。
4、朗读并小结语言特点:
⑴ 请全班同学诵读第①段,再次体会语言的韵味,领悟意境。
先全班齐声诵读一遍,后自由诵读三分钟。
⑵ 请学生小结第①段的语言特点,老师略作点拨。
板书:
语言简练淡雅
⑶ 要求学生当堂朗读成诵,试背第①段。
四、布置作业
课后熟读第①段至能流利地背诵下来,完成课本P21练习二。
【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兰亭盛会之乐 语言简练淡雅
【教学后记】
作为一节教研项目公开课,本节课能扣紧品读语言这一教研课题,设定重点和难点,把语言品味放在中心位置,点面结合地引导学生赏析语言,展开联想和想象,领悟意境和情味。学生如临其境,而听课老师也感觉到新。
不足之处有三:
1、把修禊事之乐分为五乐,过细。分叙事感悟两层即可。
2、学生读得不足。应让学生反复诵读佳句,领悟更多。
3、学生说得不够。老师略作点拔后,可放权让学生多想多说,互相比较谁说得更好。
今后努力方向:师精讲生多练。
兰亭集序 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投影胶片 《兰亭集序》摹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
多音字:会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四、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②语气揭示。难点突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极悲观实则积极的人生感慨,归纳总结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全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1.选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要求学生摘录写景句,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理解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学生尝试背诵。
2.齐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朗读语调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以“ ”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
理清背诵思路: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选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
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三、探究性阅读训练
思考: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四、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时至今日捧读,仍恻然动人。
五、词语解难
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逐一明确。
教师归纳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修
例句 出处 释义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修建、修造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治理、整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答司马谏议书》 修订、修改
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长
②期
例句 出处 释义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史记·陈涉世家》 期限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大铁椎传》 约定时限
上不顺天,下不惠民,征敛无期,求索无厌 《吕氏春秋》 限度
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察今》 期望、企求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战国策》 (jī)满、周,一周年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至、及
③致
例句 出处 释义
皖师欲结欢于宁南,致敬亭于幕府 《柳敬亭传》 送、送达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贾生列传》 表示、表达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到达
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 获得、得到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 招致、引来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东南飞》 致使、使得
专心致志 成语 极、尽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兰亭集序》 情趣、情致
④临
例句 出处 释义
把酒临风,其喜气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 面对、迎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兰亭集序》 面对、引申阅读
居高临下 成语 从高处往低处看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将要
⑤次
例句 出处 释义
1.贤能不待次而举 《荀子·王制》 等次
2.陈胜吴广皆次而行 《陈涉世家》 按次序
3.凡用兵之法……全军位上,破军次之 《孙子兵法》 在排列上次一等
4.师退,次于召陵 《左传·僖公》 临时驻扎
5.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夜篝火 《陈涉世家》 行军途中的驻地
6.列座其次 《兰亭集序》 旁边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板书设计 ]
写景状物
记会
畅叙幽情
欣于所遇,及其既倦
兰亭集序 慨叹 向之所欲,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昔人兴感,若合一契
明意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延伸阅读]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诗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教师可把《兰亭诗》打印分发给学生。
《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
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序》中“俯查品类之盛”“清流激湍”。
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领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
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兰亭集序 教案 篇5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体会行文的巧妙。
2、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得深沉感情。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由这次集会而生发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理解“死生亦大矣”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评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流程:
一、复习:提问背诵第一段(见投影)
板书:
记会写景状物
(乐)畅叙幽情
二、“乐”,也可以说作者是“乐之极”,我们说,“乐极生悲”,作者在立意上,独出机柕,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宴游活动,谈到有关生死的人生人生感慨,就显得顺理成章。好,下面我们一起朗读第二段,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又是如何逐层展开的?
一)、全班齐读第2段
二)、体会: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投影显示思考题)
提示:师生互动,讨论后
明确:作者乘上文的“乐”,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其实,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作者娓娓道来,却也顺理成章,作者在享受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后,难免产生一种曲终人散的凄凉之感。
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并不突兀,“人之相当”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问题,当然也包括这次兰亭集会在内,“俯”“仰”二字上文已见,只是用它们的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就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作者紧接着列举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静者……躁者……;作者没有把问题停留在这一层面,紧跟着就说,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噪不同,但人生忧患的根源是相同,为什么?作者从二两方面进行了解剖:首先来自生命本体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久。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作者深切感悟到:再团圆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坚强的生命终要灭亡。面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作者只能感叹“死生亦大矣”!至此,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的基本观点。
板书:(见投影)
欣之所遇所之即倦
慨叹向之所欣已为陈迹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三、理解“死生亦大矣”的含义
讨论:归纳明确:
这种感伤,是对人生哲理的追索,伤感中蕴含着对生的执著,对永恒的生命价值和人生事业的企慕和追求,因此这种感慨不是消极,不是沉寂,其间自有积极地一面。
四、提问:本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跟上文的叙事是怎样联系?
讨论、明确:前一段叙事说的是“人生相当”之“乐”,本段即由此发生议论,从“欣于所遇”说到“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再到“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归结为“死生亦大矣”,由此可见,前段叙事是为此段议论作铺垫的。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思考练习三
六、板书设计(见投影)
记会写景状物叙
(乐)畅叙幽情
欣之所遇所之即倦
慨叹向之所欣已为陈迹议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教案 篇6
一、教学目的
㈠ 知识目标
1.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2.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㈡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㈢ 德育目标
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㈠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3.背诵全文。
㈡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认识作者深沉感叹 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三、教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㈠ 导入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 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㈡ 朗读
配乐朗读(教师范读)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学生齐读。(教师订正)
(1)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2)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分之现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㈢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题材特点
明确:
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明确:
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㈣ 赏析课文
1、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
时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
风景: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气气清 惠风和畅
人物:群贤少长 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感受:信可乐也
写法:写景抒情叙议结合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2、学生尝试背诵第一段。
理清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请学生摘录写景句。
3、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
明确:
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死生之大,岂不痛哉?
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
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作者的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看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兴感之由”,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作者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
兰亭集序 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