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兰亭集序》
语文教案-《兰亭集序》(通用13篇)
语文教案-《兰亭集序》 篇1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 》
1.学习作者敢于冲破时俗,否定当时流行的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观点。
2.体味本文叙议结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学习重点》
仔细揣摩本文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
(-)研读步骤
步骤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解决生、难字的读音,能顺利诵读;
2.查注释,疏通文意,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
3.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步骤二:课文分析。
1.体味文章以情御景的写作风格;
2.体味本文回环曲折地抒发感情的特点。
(二)问题探究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5.本文的语言特色: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为主,骈散结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三)[能力训练]
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
A.癸(ku)丑 修禊(al) 流殇fallozls) 游目骋(汕ellg)怀
B.激湍(tuAn) 形骸(hi) 嗟(仰)悼 感慨系(if)之
C.蓬蒿(h则) 管弦(d加) 虚诞(dbo) 趣舍万殊
D.悲夫(fo) 锋镝(df) 瓮牖(…加) 度长挈( )大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句:
(1)
A.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B.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C.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轶丽
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
A.信可乐
B.烟涛微茫信难求
C.信义著于四海
D.谓为信然
(3)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B.铸以为金人十二
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D.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4)
A.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B.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C.所以动性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D.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所寄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变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1)选出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晤言一室之内
B.虽趣舍万殊
C.死生亦大矣
D.不能喻之于怀
(2)下列句中加横线字解释有误的项是:( )
A.夫人之相与 与:结交
B.曾不知老之将至 曾:曾经
C.向之所欣 向:过去
D.未尝不临文嗟掉 临:面对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翻译“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
语文教案-《兰亭集序》 篇2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文学地位;
2.流畅地翻译全文,并能背诵;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主旨;
4.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
学生读注释(1)。教师补充: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书法作品《兰……》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王羲之的诗文以《兰……》最出色。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兰亭集》的内容又是什么呢——请看93页的补白。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三、课文诵读
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最后学生齐读。
四、疏通字词
1.重要词语;2.练习三,并补充:所以(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一(俯仰一世,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其情一也);3、成语及常用语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力求背诵;2.练习一;3.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 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由乐而生痛,由痛而生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3. 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第一部分:点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四、课文分析
1.逐句请学生试讲,教师订正、补充。
2. 重点语句赏析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3.本文的语言特色: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为主,骈散结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五、小结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语文教案-《兰亭集序》 篇3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感情这根线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2.科学地指导学生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4.积累文中的名句。掌握“修.期.致.临.次,一”等词的多义性。
【学法建议】
1.采用师生互动,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
A.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B.第一段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要多读,读到情随声出。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资料链接
(1)文章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临写了几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2)文化知识:
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暮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等一起谈论志向时,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论语先进》)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是一个吉祥美好的日子!
(3)文体知识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
语文教案-《兰亭集序》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投影胶片 《兰亭集序》摹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
多音字:会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四、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②语气揭示。难点突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极悲观实则积极的人生感慨,归纳总结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全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1.选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要求学生摘录写景句,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理解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学生尝试背诵。
2.齐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朗读语调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以“ ”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
理清背诵思路: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选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
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三、探究性阅读训练
思考: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四、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时至今日捧读,仍恻然动人。
五、词语解难
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逐一明确。
教师归纳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修
例句 出处 释义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修建、修造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治理、整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答司马谏议书》 修订、修改
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长
②期
例句 出处 释义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史记·陈涉世家》 期限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大铁椎传》 约定时限
上不顺天,下不惠民,征敛无期,求索无厌 《吕氏春秋》 限度
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察今》 期望、企求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战国策》 (jī)满、周,一周年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至、及
③致
例句 出处 释义
皖师欲结欢于宁南,致敬亭于幕府 《柳敬亭传》 送、送达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贾生列传》 表示、表达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到达
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 获得、得到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 招致、引来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东南飞》 致使、使得
专心致志 成语 极、尽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兰亭集序》 情趣、情致
④临
例句 出处 释义
把酒临风,其喜气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 面对、迎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兰亭集序》 面对、引申阅读
居高临下 成语 从高处往低处看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将要
⑤次
例句 出处 释义
1.贤能不待次而举 《荀子·王制》 等次
2.陈胜吴广皆次而行 《陈涉世家》 按次序
3.凡用兵之法……全军位上,破军次之 《孙子兵法》 在排列上次一等
4.师退,次于召陵 《左传·僖公》 临时驻扎
5.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夜篝火 《陈涉世家》 行军途中的驻地
6.列座其次 《兰亭集序》 旁边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板书设计 ]
写景状物
记会
畅叙幽情
欣于所遇,及其既倦
兰亭集序 慨叹 向之所欲,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昔人兴感,若合一契
明意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延伸阅读]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诗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教师可把《兰亭诗》打印分发给学生。
《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
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序》中“俯查品类之盛”“清流激湍”。
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领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
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语文教案-《兰亭集序》 篇5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第一部分简练淡雅的语言,领悟语言营构的意境。
2、掌握部分重要文言词句的意义或用法。
【教学重点】
品读简练淡雅的语言。
【教学难点】
领悟语言营构的意境。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机、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实物投影显示王羲之《兰亭序帖卷》,让学生欣赏。
2、略作介绍:这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帖卷上的字一个个写得遒劲刚健、清秀飘逸,书法之妙,历来备受推崇。
3、导入新课:
王羲之不但精于书法,而且富于文才。前人评论他的文章说:“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
大家看到的这篇书法作品,素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又名《〈兰亭集〉序》,正是王羲之兴之所至,创作而成的。《〈兰亭集〉序》既是佳作,又是名帖,可谓文、书双绝,相得益彰,千古传诵。我们今天要阅读的正是这么一篇传世美文。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简读题目,明确体裁
1、请学生找出点明文章体裁的字眼:序。
明确: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2、请学生听一遍录音范读,注意正音,并且体会这篇序言的抒情性特点。
三、品读第一部分的语言,领略语言营构的意境
1、简介前人的评论,引起品读语言的兴趣:
⑴ 投影显示古人评论一则,老师对其中的疑难字词略作解释。
多媒体显示:
“其笔意疏旷淡宕,渐近自然,如云气空濛,往来纸上。后来惟陶靖节文庶几近之,余远不及也。”
⑵ 投影显示现代评论。
多媒体显示:
“语句简洁流畅,朴素自然,宛如一曲清溪,淙淙作响,流传至今。”
⑶ 引导学生明确这两则评论所极力推崇的是文章的语言风格,要求学生找出序言中最能体现其语言风格、抒情色彩最浓厚的一段(第①段)。
2、简要讨论第①段中部分重点词句的意义或用法,扫除语言障碍:
投影显示三组题目,老师略作点拔,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多媒体显示:
1、请根据语言环境解释下面三个多义词的意义。
⑴ 修:
A、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高的)
B、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寿命长)
⑵ 觞:
A、引以为流觞曲水(酒杯)
B、一觞一咏(饮酒)
⑶ 盛: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热闹)
B、俯察品类之盛(繁多)
2、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词义。
⑴ 少长咸集(少:年龄小的人;长:年龄大的人)(形→名)
⑵ 游目骋怀(奔驰→使……奔驰,使……开阔)
⑶ 流觞曲水(流动→使……流动)
(⑵⑶皆为使动用法)
3、根据上下文,补出下面两个句子省略了的成分并翻译。
⑴ 映带(于亭之)左右
(辉映环绕在兰亭的四周)
⑵ 引(清流激湍)以为流觞(之)曲水
(疏引〈清澈湍急的水流〉来作为飘流酒杯〈的〉环曲水渠)
3、品读语言,领悟意境:
⑴ 诵读第①段,了解内容要点,初步品味:
请一位学生诵读第①段,其他学生边聆听边默读,然后思考回答两个问题:
A、第①段叙述描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抒发了怎样的感受?
B、用心品味语言,挑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句话,说说:好在什么地方?
提问一位学生回答A小题。
板书:
兰亭盛会之乐
提问两位学生回答B小题。
老师简略评价,肯定学生们的领悟,提出调动联想和想象深入品读语言的要求。
⑵ 引导学生深入品读语言:
① 品读直接抒情句,领悟抒情的力度:
A、请学生找出第①段中直接抒发兰亭盛会快乐之情的一个句子。
(信可乐也。)
B、引导学生理解句中副词“信”的意义及其强调作用。
C、请学生翻译整句话,感悟其感叹语气。
D、引导学生小结:使用了强调副词“信”,又加上感叹语气,使快乐之情的分量显得尤其重,抒情力度显得更加强。
② 品读盛会第一乐: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A、引导学生抓住“贤”字,理解与会人士的才能风范。
B、引导学生抓住“群贤”、“少长”两词及“毕”、“咸”两字想象贤才俱至、知音相聚的快乐场面,感受其热烈气氛。
板书: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③ 品读盛会第二乐:
山岭林竹,清流激湍:
A、请学生找出描写会场周围自然环境的句子,理清其中所写的景物。
B、引导学生品读有关山景的描写。
品读关键词“崇”、“峻”、“茂”、“修”,大胆想象山岭的险峻、密林的青葱、修竹的摇曳,用心感受整个山岭富有动感的生命力。
(投影展示兰亭外竹林图片。)
C、引导学生品读有关水景的描写:
品读关键词“清”、“激”、“映”,大胆想象兰亭四周波光倒影变幻出的美景,用心感受清静幽雅的意境。
(投影展示山清水秀的兰亭图片。)
板书:
茂林修竹,清流激湍。
④ 品读盛会第三乐: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A、请学生找出描写群贤们活动的语句,结合注释理解。
B、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群贤水边饮酒吟诗的高雅活动。
C、请学生找出作者身处其中的感叹。
D、引导学生抓住“足以”二字,领悟群贤们非常满足的感受。
(投影展示“曲水流觞”图片。)
板书: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⑤ 品读盛会第四乐: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请学生描述此时使人心情更加舒畅的天气,感受这句描写营造的氛围。
板书: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⑥ 品读盛会第五乐:
仰观俯察,极视听之娱:
A、引导学生品读名士们俯仰之间所看到的大自然美景。
B、引导学生抓住“极”字来领略作者“极视听之娱”的感受。
C、引导学生想象群贤们耳边的天籁,探访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
板书:
仰观俯察,极视听之娱。
4、朗读并小结语言特点:
⑴ 请全班同学诵读第①段,再次体会语言的韵味,领悟意境。
先全班齐声诵读一遍,后自由诵读三分钟。
⑵ 请学生小结第①段的语言特点,老师略作点拨。
板书:
语言简练淡雅
⑶ 要求学生当堂朗读成诵,试背第①段。
四、布置作业
课后熟读第①段至能流利地背诵下来,完成课本P21练习二。
【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兰亭盛会之乐 语言简练淡雅
【教学后记】
作为一节教研项目公开课,本节课能扣紧品读语言这一教研课题,设定重点和难点,把语言品味放在中心位置,点面结合地引导学生赏析语言,展开联想和想象,领悟意境和情味。学生如临其境,而听课老师也感觉到新。
不足之处有三:
1、把修禊事之乐分为五乐,过细。分叙事感悟两层即可。
2、学生读得不足。应让学生反复诵读佳句,领悟更多。
3、学生说得不够。老师略作点拔后,可放权让学生多想多说,互相比较谁说得更好。
今后努力方向:师精讲生多练。
语文教案-《兰亭集序》 篇6
【教学目标 】
1、 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旷达胸怀;
2、 通过朗读训练,体会本文清丽流畅、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 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 本文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
[导语 设计]: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魏晋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汉隶发展至魏晋,基本奠定了汉字形态;另一方面,真、行、草书又得到长足发展。就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世誉为“书圣”,他书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作品世称“书之圣”,他的行草书被尊为“草之圣”,他写的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家誉为“行书第一”,他就是王羲之。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我们今天不妨就来一起学习王羲之这篇文质俱佳的《兰亭集序》
[背景简介]
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课文学习三步法]:
第一步:学生朗读,圈点、勾画疑难点。
第二步:老师答疑解难。
第三步:强调重点知识:
1、基础知识点: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2、内容分析:
[板书设计 ]
全文共3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介绍时地,美景及活动。——乐
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抒发人生的思考。——痛
第3自然段为第三部分,简述写作缘由。——悲
⑴、讲读课文第一段,分析:
这一段作者记叙了兰亭盛会,同学们找找看,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与会者等。并有写景、叙事和抒情
进一步明确写景、叙事和抒情的语句: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
在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面前,文人雅士们能不饮酒赋诗吗: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
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 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俯……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总结第一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乐
⑵、讲读课文第二段,分析:
学生归纳第二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痛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痛”?(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问: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死生亦大矣)
师点评:在享受了难得的聚会和快乐后,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坚强的生命终要走向灭亡。面对这铁一般冰冷的自然规律,作者不由得感叹“死生亦大矣”
⑶、讲读第三段,分析:
学生归纳第三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悲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悲”?
生讨论,师归纳(承上文“死生亦大矣”之“痛”而来,古人、今人、后者三者都对这同一话题有同样的感慨,都逃避不了生命终将殒灭这一规律,所以王羲之感到悲,这也反映了魏晋时代由于玄学盛行,士大夫们多崇尚老庄思想,很多人都笃信“死生一”“彭殇齐”,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这种思想对王羲之不能没有影响。
语文教案-《兰亭集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