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兰亭集序

2024-06-052

兰亭集序(精选17篇)

兰亭集序 篇1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 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一)、(二),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五、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1),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二、朗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  下列生字:

  癸(guǐ)丑 修楔(xì) 流觞(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 趣(qū)舍万殊 齐彭殇(shāng) 

  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学生发言后,明确本文层次,板书: 

  (一)记叙兰亭盛况;  

  (二)抒发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讨论第一段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一)中的(1),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试背诵。

  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板书明确: 

  (一)记叙兰亭盛会:  

  (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贤……少长……” 

  (3)环境:“此地有……,又有……” , 

  (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6)感受:“……信可乐也。”

  讲析过程中,给定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指名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提示,试背诵。 

  讨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言后,明确: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预习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第二课时 

  一、集体背诵第一段 

  简要复习第一段内容,导人新课。 

  二、讨论第二段内容 

  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

  2.“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3.本段教学有一定难度,应先指名学生串讲大意。 

  4.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学生发言后,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5.结合课后练习(一)中的(2),讨论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联系。讲析: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书: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晤言一室之内(静) 

  或放浪形骸之外(躁) 

  欣于所遇(快然自足)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况修短随化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6.齐读。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 

  三、讨论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 

  1.指名学生朗读。 

  2.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发言后,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 

  3.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全班齐读。 

  四、归纳总结 

  本文先绘声绘色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接着叙志抒怀,抒发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腾王阁序》,比较与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1]

兰亭集序 篇2

  

  [学习目标] :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重点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案例剖析]

  这是一篇书序文中有些话说明诗集的由来,有些话说明编辑的目的,请一一指出并体会作者行文的妙处。

  这一题目的考查目的是要求同学们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技巧。

  说明诗集由来的话:“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实际上说明做诗的缘由。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即即席之作。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

  说明编辑的目的:全文最后一段。“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

  [学法导引]

  1、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2、反复阅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把握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

  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1、 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具体体现为第一部

  分:点叙宴集盛况(乐);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巩固发展]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 列坐其次                               

  ③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④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                   

  ⑤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⑥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2、 以下各组句子,加点字意思分别相同的一组是

  ①a、群贤毕至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b、少长咸集             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死

  c、茂林修竹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d、畅叙幽情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②a、俯察品类之盛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信可乐也             宁信度,无自信也

  c、夫人之相与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d、不能喻之于怀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③a、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b、极视听之娱                      初极狭,才通人

  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d、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④a、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b、若合一契                        若入前卫寿

  c、列坐其次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未尝不临文嗟的悼                先帝……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 指出下列加点的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

  ①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其:                                        

  ②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其:                                        

  ③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之:                   

  ④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之:                                          

  4、“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与“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中的两个“其”所指的内容是否一样?从原文中找出它们的具体内容。

  答:                                                                      

  5、根据课文天空。

  全文分两层意思,第一层叙事写景,第二层议论抒情。第一层中,作者用“         ,”来写人;用“     ,         ,      ,       ”来写兰亭地理位置及景色;用“    ,   

  ,     ,        ,      “写出兰亭之会的高雅。

  6、原文中,作者写江南三月浓艳之物又不见其妖冶,用“                   ”绘竹,只言其                 而弃其          ;用“                    ,              ”来写水的                    而弃其                    。写山不见山,“竹”与“水”给山以无限生机,耐人寻味。

  7、细读课文,品味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分析作者对死生意义的论述。

  8、熟读课文,全文背诵。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9、课文第一段作者写相聚之乐,这里选的两段则写筵散之             。原文第一段是实写,这两段则是       写。

  10、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写本文心境的一句话。

  [拓展创新]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1-15题。

  梁①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②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③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往夜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④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微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注)①梁,即战国时的魏国。②劬(qú):勤劳。③窳(yǔ):懒惰。④惄(nì):忧思。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 因往夜窃搔梁亭之瓜         窃:② 楚亭怪而察之               怪:             

  ③ 因具以闻楚王               闻:             

  ④ 梁王以为信                 信:             

  1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个“其”相同,两个“以”不同    b、两个“其”相同,两个“以”相同

  c、两个“其”不同,两个“以”相同    d、两个“其”不同,两个“以”不同

  13、“楚令闻之”一句中“之”指代的内容是

  14、翻译下列语句

  ① 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  译文:                                           

  ② 此梁之阴让也          译文:                                           

  ③ 楚王时则称说          译文:                                           

  15、用简洁的话语概括本能文的中心思想。(30字以内)

  □□□□□□□□□□□□□□□□□□□□□□□□□□□□□□□

  ★分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任意一题。

  16、通过字帖或有关手段,搜寻王羲之的书法名作《兰亭集序》,分析鉴赏其高超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写一篇艺术鉴赏文章,在班内交流。

  17、有组织的精心一次室外活动,形式不限,体会群聚而谈的的意趣,事就某一个问题座谈讨论,而后写一篇精短的感悟文章。

  18、组织一次以“感悟生命意义”的演讲比赛。

  [参考答案]1、①聚会②排列③实在④不同,差别⑤造化⑥一一列举   2、①b②d③a④c   3、①曲水②“取舍万殊,静躁不同”的人们③“已为陈迹”的“向之所欣”④古人对死生发出感慨的文章   4、一样,指人,即文中的两个“或”(有的人)   5、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6、茂林修竹  修  绿  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清   碧    7、(略)  8、(略)  9、悲  虚  10、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11、①偷偷地②感到奇怪③禀告④确实      12、b    13、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     14、①人家做可恶的事,你也跟着做可恶的事,为什么心胸狭窄得这样厉害呢②这是梁暗中对我们的礼让啊③楚王时常称道这件事    15、通过梁人浇灌楚瓜的故事,赞美了以德报怨的美好情操。

兰亭集序 篇3

  《教学目标 》

  1.学习作者敢于冲破时俗,否定当时流行的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观点。

  2.体味本文叙议结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学习重点》

  仔细揣摩本文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

  (-)研读步骤

  步骤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解决生、难字的读音,能顺利诵读;

  2.查注释,疏通文意,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

  3.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步骤二:课文分析。

  1.体味文章以情御景的写作风格;

  2.体味本文回环曲折地抒发感情的特点。

  (二)问题探究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5.本文的语言特色: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为主,骈散结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三)[能力训练]

  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

  A.癸(ku)丑 修禊(al) 流殇fallozls) 游目骋(汕ellg)怀

  B.激湍(tuAn) 形骸(hi) 嗟(仰)悼 感慨系(if)之

  C.蓬蒿(h则) 管弦(d加) 虚诞(dbo) 趣舍万殊

  D.悲夫(fo) 锋镝(df) 瓮牖(…加) 度长挈( )大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句:

  (1)

  A.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B.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C.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轶丽

  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

  A.信可乐

  B.烟涛微茫信难求

  C.信义著于四海

  D.谓为信然

  (3)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B.铸以为金人十二

  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D.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4)

  A.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B.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C.所以动性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D.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所寄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变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1)选出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晤言一室之内

  B.虽趣舍万殊

  C.死生亦大矣

  D.不能喻之于怀

  (2)下列句中加横线字解释有误的项是:( )

  A.夫人之相与 与:结交

  B.曾不知老之将至 曾:曾经

  C.向之所欣 向:过去

  D.未尝不临文嗟掉 临:面对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翻译“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

兰亭集序 篇4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文学地位;

  2.流畅地翻译全文,并能背诵;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主旨;

  4.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二、作者介绍

  学生读注释(1)。教师补充: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书法作品《兰……》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王羲之的诗文以《兰……》最出色。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兰亭集》的内容又是什么呢——请看93页的补白。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三、课文诵读

  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最后学生齐读。

  四、疏通字词

  1.重要词语;2.练习三,并补充:所以(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一(俯仰一世,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其情一也);3、成语及常用语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力求背诵;2.练习一;3.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  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由乐而生痛,由痛而生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3. 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第一部分:点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四、课文分析

  1.逐句请学生试讲,教师订正、补充。

  2.  重点语句赏析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3.本文的语言特色: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为主,骈散结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五、小结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兰亭集序 篇5

  学习建议

  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念和热爱之情。

  特别关注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及写法:

  岁在癸丑(guǐ) 修禊事也(xì) 流觞曲水(shāng) 清流激湍(tuān) 游目骋怀(chěng) 放浪形骸(hái) 情随事迁(qiān)

  重难点合作探究

  《兰亭集序》中表达的思想和老庄思想一致吗?

  我的思路:本文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但是,他的生命观不同于老庄的道家思想.在作者看来,对生的执着、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就彻底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

  能力步步高

  积累与运用

  一、 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 癸丑(guǐ)修禊(qiè)激湍(tuān)流觞(shāng)

  b 晤言(wù)趣舍(qù)骋怀(shěng)形骸(hái)

  c 嗟悼(jiē)虚诞(dàn)会稽(jī)曾不知(cēng)

  d 会稽(jī)琅邪(láng)若合一契(qì)彭殇(shāng)

  二、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惠风 静燥 群贤毕致

  b 激湍 俯仰 游目骋怀

  c 修竹 翼敝 情随事迁

  d 暮春 形骸 崇山竣岭

  理解与鉴赏

  一 、阅读文段,完成习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一,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缘,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亦”,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不同)

  b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原因)

  c 及其所之既倦(的)

  d 其致一也(思想情趣)

  1、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就着自己所喜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原先高兴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对等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2、 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a 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

  b 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 后世的读者读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d 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二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夜,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 第一、二句写雨的“寒”和山的“孤”有何作用?

  2、 第四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拓展与创新

  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待我之叹的古代诗文?举出三五例与同学交流。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作为“后之览者”,你读了此文后有什么感触?

兰亭集序 篇6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文学地位;

  2.流畅地翻译全文,并能背诵;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主旨;

  4.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二、作者介绍

  学生读注释(1)。教师补充: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书法作品《兰……》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王羲之的诗文以《兰……》最出色。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兰亭集》的内容又是什么呢——请看93页的补白。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三、课文诵读

  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最后学生齐读。

  四、疏通字词

  1.重要词语;2.练习三,并补充:所以(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一(俯仰一世,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其情一也);3、成语及常用语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力求背诵;2.练习一;3.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  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由乐而生痛,由痛而生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3. 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第一部分:点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四、课文分析

  1.逐句请学生试讲,教师订正、补充。

  2.  重点语句赏析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3.本文的语言特色: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为主,骈散结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五、小结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兰亭集序 篇7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文学地位;

  2.流畅地翻译全文,并能背诵;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主旨;

  4.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二、作者介绍

  学生读注释(1)。教师补充: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书法作品《兰……》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王羲之的诗文以《兰……》最出色。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兰亭集》的内容又是什么呢——请看93页的补白。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三、课文诵读

  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最后学生齐读。

  四、疏通字词

  1.重要词语;2.练习三,并补充:所以(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一(俯仰一世,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其情一也);3、成语及常用语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力求背诵;2.练习一;3.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  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由乐而生痛,由痛而生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3. 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第一部分:点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四、课文分析

  1.逐句请学生试讲,教师订正、补充。

  2.  重点语句赏析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3.本文的语言特色: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为主,骈散结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五、小结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兰亭集序 篇8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二、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三、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 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一)、(二),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五、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1),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二、朗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  

  癸(guǐ)丑 修楔(xì) 流觞(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 趣(qū)舍万殊 齐彭殇(shāng)  

  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学生发言后,明确本文层次,板书:  

  (一)记叙兰亭盛况;  

  (二)抒发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讨论第一段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一)中的(1),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试背诵。  

  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板书明确:  

  (一)记叙兰亭盛会:  

  (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贤……少长……”  

  (3)环境:“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精选17篇)兰亭集序 篇1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指...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