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兰亭集序》教学案

2024-06-053

《兰亭集序》教学案(精选13篇)

《兰亭集序》教学案 篇1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的内容,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汉字书法在世界文化中占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而能被称为“书圣”的,则是东晋时期的王羲之。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全篇字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同时,《兰亭集序》也是一篇散文佳作。

  二、明确目标

  三、背景、解题

  四、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情感)

  会(    )稽      癸 (    )丑        修禊(    )     流觞(    )曲水   

  彭殇(    )        激湍(    )         形骸(    )     趣(    )舍万殊   

  游目骋(    )怀    若合一契(    )

  2.学生个读,理清文章思路

  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一)记叙兰亭盛况;  

  (二)抒发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3.默读全文。要求: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

  五、自主探究

  (一)记叙兰亭盛况

  1.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板书明确:  

  (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贤……少长……”  

  (3)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析: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析: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看到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6)感受:“……信可乐也。”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讲析过程中,给定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指名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提示,试背诵。  

  2.讨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4.再读第一段,(在板书提示下)熟读成诵。

  (二)抒发人生感慨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讲析: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讲析: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齐读。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  

  (三)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  

  1.指名学生朗读。找出表达其情况的词:悲  

  2.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固知……”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贤者……\"。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3.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  

  4.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

  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5.全班齐读。  

  六、小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七、创新思维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兰亭集序》教学案 篇2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文言文单元第一篇课文,它与后面两篇文言文都是记游并说理的文章。《兰亭集序》叙写兰亭美景,抒发人生感慨,写景妙趣天成,说理深沉悠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王羲之其书其人其事。

  理解作者为何“乐”,又为何“痛”。

  过程与方法:鉴赏写景手法和文本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珍惜生命、有益社会”的人生观。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经过《兰亭集序》第1课时的学习,学生已通晓文意,但难以独立鉴赏文本,难以理解王羲之的人生悲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演示法、问题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法、探究法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 鉴赏写景手法和语言风格。

  2 理解作者的人生悲慨和其中蕴涵的积极的人生观。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组织各组学生汇报预习成果 “我了解到的王羲之其书其人其事”。

  学生活动——各组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并制成幻灯片,课上向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网上搜集和筛选资料、组内汇总、代表汇报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人文素养,达到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同步。

  教师活动——设问1观赏视频后概括出作者的“乐”包括哪些内容。2作者是如何用文字“画”出兰亭胜景的,试描绘。请学生找出相关内容在书上勾画作批注。

  学生活动——在书上勾画作批注,想象兰亭美景,感悟作者的“乐”;到白板前演示自己作的批注。

  设计意图——影像将学生带入情境;要求学生作批注,训练学生用旧知分析文本从而获得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文本的习惯,达到传播知识与传授学习方法同步。

  教师活动——设问1作者为何"痛"?2王羲之是个悲观主义者么?要求学生勾画关键句、思考、作答。

  学生活动——勾画关键句、思考、作答;看视频,知背景;赏杂志,找同感;观影像,悟人生。

  设计意图——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当时政权的频繁更迭和残暴的政治迫害让当时文人选择了谈玄悟道或放浪形骸,帮助学生理解王羲之想到他们无论选择哪种方式生活,都在一天天走向衰老死亡,所以“痛”。电子杂志收集古代中外作家关于“人生苦短所以应该珍惜生命、建功立业”的文字来帮助学生横向联系,深入理解王羲之的“死生亦大矣”。教师设计的影像用强烈的感官冲击引导学生树立“珍惜生命,有益他人” 的人生观,达到情感态度教育与价值观引导同步。

  教师活动——布置作业即作为“后之览者”,读完本文你对人生有何感悟?结合本文,写一篇三百字以上的随笔。教师通过网上回复加以点评指导。

  学生活动——学生课下登陆教师博客,阅览教师提供的拓展阅读资料,写出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网络博客将课堂引发的思考深化。

  七、教学评价设计

  1 上课之初,找出上节课学过的典型的重点的实词、虚词,打在幻灯片上,让学生一齐作答,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第1课时的学习成效。

  2 课上汇报预习成果时,各小组间交互评分。

  3 课上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对学生的结论和得出结论的依据及时加以点评。

  八、板书设计

  乐———— 畅叙幽情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流觞曲水

  美

  景

  不

  常

  痛————— 修短随化

  九、教学反思

  《兰亭集序》叙写兰亭美景,写景妙趣天成,抒发人生感慨。根据内容和学生情况,我确定了想象兰亭胜景,鉴赏写景手法的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人生悲慨和其中蕴涵的积极的人生观为教学难点。我应用信息技术设计出切合教学需要的视频和杂志引领学生入境,启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在美和感动中理解文章。学生难以体味古代文人聚会时高雅的活动,也就难以真正把握作者情感。影像能将学生带入情境,同时培养学生想象古诗文情景的能力。请同学在文中行与行之间做出批注,标示作者的写景手法,学生还可以注上以前自己学过的也用过这种手法的诗句。要求学生作批注,训练学生用旧知分析文本从而获得新知的能力,达到传播知识与传授学习方法同步。用文言说理的文字对学生来说既不吸引人又抽象难懂。用电子杂志配上精美图片来展示中外作家同类的议论文字帮助学生横向联系,找出中外文人对人生的相同感悟,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王羲之。教师自己制作视频用强烈的感官冲击和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树立“珍惜生命,有益社会”的人生观,达到情感态度教育与价值观引导同步。

  作为一篇富有深刻人生哲理的古文,《兰亭集序》中的议论文字对于中学生来说确实难以读懂,读透。文字对于他们来说是间接经验,信息技术则是沟通书本间接经验与学生直接经验的桥梁。我自己甄选资源、设计制作的视频和杂志在学生理解的障碍处适时地、恰当地加以引导,突破了教学难点。

《兰亭集序》教学案 篇3

  一、课文悟读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传世之作,千百年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这么两点:

  1.作者以简洁、素雅的笔调,娓娓动人的语言,描述了一次令人神往的朋友聚会。请想一想吧:江南正是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在那祟山峻岭的茂林修竹之中,一伙亲朋密友携手并肩而来,席地促膝侃侃而谈,林外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真是人生的赏心乐事啊!不仅如此,作者所叙写的是一次规格很高的聚会:从人员上说,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从宴会的氛围来看,引“清流激湍”“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里没有觥筹交错,猜拳行令的喧哗,没有丝竹管弦的热闹;有的是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这显然是古代文人学士及当今传统知识分子所追求的雅而不俗、素而不艳的乐境,也是他们淡雅人格性情的体现。

  2.作者对人生的感慨系之。有不少人认为,文中流露出作者“人生无常”和“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悲观情绪,这是作品的消极因素。但我认为不可用“悲观”“消极”简单概括,应进一步具体分析。“人生苦短”无论对凡夫俗子,还是英雄伟人似乎都是一个万古恒新的话题。且不必说《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也不必说汉武帝的“少壮几时奈老何”;更不必说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也发出“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叹吗?可以说,“人生苦短”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态。那么王羲之对此感慨万千,有什么不可呢?何况,作者并没有因人生短促、“人生无常”就醉生梦死,及时行乐,了此一生,而是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在玄学盛行,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哲学的东晋是难能可贵的。诚如《古文观止》所云:“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似乎正是这种“虽苍凉”的对人之生死的感叹,触发了后世众多人的不同感受,而让人“苍凉”的经历,演绎出新的对人之生死的苍凉的感叹。

  二、亮点探究

  1.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在第1段中起到什么作用?“信可乐也”能否改成“信可乐矣”?

  探究学习: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因为用“也”语气平缓,笔势沉稳;而用“矣”语气激越,笔端情感外露。仔细揣摩第1段中描述景物只在山、水、林、竹,而舍鲜花吐芳;就是写林写竹,只言“茂”“修”,而弃其绿、碧、翠,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集会本是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并不过分显露,这是他气节高爽、性格沉稳的表现。

  2.第1段中“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句是对天气的描写,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而言,上文有“暮春之初”交待了聚会的时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正是对“暮春之初”天气的具体描写。还有,上文所写人们的聚会,如果缺少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样的好天气,便不会尽显欢快的气氛。就启下而言,由“天”“气”而及下文的“宇宙”,又由“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而及“俯仰一世”。这些地方都可见作者行文勾连过渡之绵密。

  3.怎样理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句话的意思和作用?

  探究学习:“向之所欣”,意为先前所喜欢的事情,即先前的“乐”事,具体指上文所叙兰亭集会这件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言其先前乐事,顷刻之间已成往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意为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慨。“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意为何况对于生命不论长短,终究难免一死呢?整个句子是一个用“……犹……何况……”关联的递进关系的复句,可译作:人们对于像兰亭聚会这样先前所喜欢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尚且感慨万千,何况对于生命无论长短终难免一死这件事呢?

  准确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就会看出,作者这句话一是对从兰亭聚会联想到的现今人们“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两种态度的看法;二是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这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宛如一个链环,不仅把第3段与第2段,且把第3段与第1段连成一个链条,使全文意脉相连,成为一体。

  4.为什么说“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探究学习:“一死生”“齐彭殇”是庄周对人生死的看法。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又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认为生和死、寿命长与短没有绝对界限,是相对的,这本不错。但庄子夸大了相对性,以致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认为生和死相同,活了800岁的彭祖和夭折之人没有区别,这就是荒谬的。这是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评价庄子观点的错误。若从文中内容看,作者在第3段郑重引出孔子的“死生亦大矣”作为议论的发轫,而后连述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为人生无常而悲,对生死之事而叹。既如此,庄子的“一死生’一‘齐彭殇”之说就是荒诞之辞了。

  三、选题设计

  “书圣”王羲之研究。

  研究方法:

  (1)查阅有关王羲之的资料,并作出摘录。了解王羲之研习书法的经历及其刻苦学练,继承创新的精神。

  (2)收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如《兰亭集序》《丧乱帖》《寒切帖》《姨母帖》及《乐毅论》《黄庭经》等。

  (3)查阅有关书法理论的论著。

  (4)同学自行组合赏析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交换赏析体会。

  (5)写出赏析论文。

  参读书目:

  (1)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世界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人民教育出版社。

  (2)《书法》杂志。

  (3)《启功丛稿》,中华书局。

  摘自《语文学习通讯》XX年8月

《兰亭集序》教学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的感情变化。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学法指导:组织朗读背诵、引导学生探究。

  知识链接:

  1、兰亭:是东晋时期会guì稽jī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 ,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2、《兰亭集序》由来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 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 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

  3、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4、序

  “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兰亭集序》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书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5、名句积累(有关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梳理探究: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a级)

  癸丑(   )修禊(   ) 流觞(  )  形骸(   )  彭殇(    )游目骋怀(   )  感慨系之(   )   趣(  )舍    激湍 (  )会稽(  )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b级)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_____通____   悟言一室之内  ____通____

  趣舍万殊   ____通______

  (二)课文朗读,分清结构

  第一次朗读:教师朗读,学生听读,完成以下任务:

  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

  2、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第二次朗读:分组齐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其他组边听边思考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为段落探究做准备。

  3、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c级)

  ————————————————————————————————————

  (三)课文内容探究

  探究第一、二段.(d级)

  朗读第一、二段,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1、第1自然段,叙述.描写了兰亭宴集的盛况,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环境和人物。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事由:_________________

  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重点词语的含义并分析用法

  暮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贤、少、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急湍:____________________。次:________________

  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觞曲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当堂背诵第一段。

  齐读第二自然段,文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是 ________________

  总结:王实甫《西厢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中说人生有四大乐事,在这里都有了体验。

  5、翻译下列句子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探究第三段。(d级)

  1、齐读第三自然段,文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是 ________________

  2、赏析重点词语并分析用法

  欣于所遇:                向之所欣:         终期于尽:

  3、探究下列词和句子的含义。

  "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4、教师总结:本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5、集体朗读这一段。

  探究第四段。(d级)

  1、文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是 ________________。

  2、赏析重点词语并分析用法

  临文嗟叹        一死生为虚妄  齐彭殇为妄作             殇:   

  3、 翻译下列句子。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4、 集体朗读第四段。

  5、教师总结: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难点探讨:(d级)

  1、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而为“痛”?

  3.“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随堂练习:

  1.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 (b级)

  a.吾其还也                        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

  2、对《兰亭集序》分析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c级)

  a.本文是王羲之的旷世之作,不仅文辞优美,而且在书法史上也获得盛誉,又称“兰亭序”。

  b.文章表现了对大自然优美景象的赞美,同时又流露出对人生“修短随化”的无限感慨。

  c.本文先记叙了这次集会的时间、地点、缘起、盛况和个人感受,由景生情,缘情入理,景、情、理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d.本文语言华美典雅,叙议结合,使人读后如含醴酪,回味无穷。

  3.汉字中有不少会意字,今人也可以结合个人的感悟进行新的理解,并且有的还不止一种理解。请仿照示例,从“诗”“挣”“舒”“劣”这四个会意字中任选两个进行重新“会意”,每个字只写出一种理解。(c级)

  示例:选 ⑴走在前面的人,更有选择的余地。⑵被挑选出来的人,应该是事事走在别人前面的。

  答:

  ⑴

  ⑵

  4、阅读下面几则

《兰亭集序》教学案

《兰亭集序》教学案(精选13篇)《兰亭集序》教学案 篇1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的内容,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体会本文情...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