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导学
《兰亭集序》导学(精选14篇)
《兰亭集序》导学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的感情变化。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学法指导:组织朗读背诵、引导学生探究。
知识链接:
1、兰亭:是东晋时期会guì稽jī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 ,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2、《兰亭集序》由来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 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 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
3、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4、序
“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兰亭集序》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书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5、名句积累(有关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梳理探究: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a级)
癸丑( )修禊( ) 流觞( ) 形骸( ) 彭殇( )游目骋怀( ) 感慨系之( ) 趣( )舍 激湍 ( )会稽( )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b级)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_____通____ 悟言一室之内 ____通____
趣舍万殊 ____通______
(二)课文朗读,分清结构
第一次朗读:教师朗读,学生听读,完成以下任务:
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
2、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第二次朗读:分组齐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其他组边听边思考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为段落探究做准备。
3、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c级)
————————————————————————————————————
(三)课文内容探究
探究第一、二段.(d级)
朗读第一、二段,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1、第1自然段,叙述.描写了兰亭宴集的盛况,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环境和人物。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事由:_________________
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重点词语的含义并分析用法
暮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贤、少、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急湍:____________________。次:________________
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觞曲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当堂背诵第一段。
齐读第二自然段,文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是 ________________
总结:王实甫《西厢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中说人生有四大乐事,在这里都有了体验。
5、翻译下列句子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探究第三段。(d级)
1、齐读第三自然段,文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是 ________________
2、赏析重点词语并分析用法
欣于所遇: 向之所欣: 终期于尽:
3、探究下列词和句子的含义。
"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4、教师总结:本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5、集体朗读这一段。
探究第四段。(d级)
1、文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是 ________________。
2、赏析重点词语并分析用法
临文嗟叹 一死生为虚妄 齐彭殇为妄作 殇:
3、 翻译下列句子。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4、 集体朗读第四段。
5、教师总结: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难点探讨:(d级)
1、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而为“痛”?
3.“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随堂练习:
1.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 (b级)
a.吾其还也 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
2、对《兰亭集序》分析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c级)
a.本文是王羲之的旷世之作,不仅文辞优美,而且在书法史上也获得盛誉,又称“兰亭序”。
b.文章表现了对大自然优美景象的赞美,同时又流露出对人生“修短随化”的无限感慨。
c.本文先记叙了这次集会的时间、地点、缘起、盛况和个人感受,由景生情,缘情入理,景、情、理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d.本文语言华美典雅,叙议结合,使人读后如含醴酪,回味无穷。
3.汉字中有不少会意字,今人也可以结合个人的感悟进行新的理解,并且有的还不止一种理解。请仿照示例,从“诗”“挣”“舒”“劣”这四个会意字中任选两个进行重新“会意”,每个字只写出一种理解。(c级)
示例:选 ⑴走在前面的人,更有选择的余地。⑵被挑选出来的人,应该是事事走在别人前面的。
答:
⑴
⑵
4、阅读下面几则有关王羲之的轶事,并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d级)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摘自《晋书•王羲之传》)
5、默写:
(1)是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可乐也。
(2)写出文中谈“人之相与”的两种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兰亭集序》导学 篇2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求:
一、导入课文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二、听录音(再出示碑贴全文)
三、自由读
四、赏析第一段
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五、再读第一段。
六、范读第二段,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作者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讲析: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的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舍万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兰亭集序》导学 篇3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
二、预习内容
1、作者简介
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资料链接
(1)文章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临写了几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2)文化知识:
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暮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等一起谈论志向时,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论语•先进》)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是一个吉祥美好的日子!
(3)文体知识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词语和句式。
(2)背诵本课出现的名句。
二、学习过程
1、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癸丑 修禊 兰渚 激湍 流觞 游目骋怀 晤言 趣舍万殊 齐彭殇 会稽 感慨系之 若合一契 蕲 曾不知老之将至
2、解释划线的实虚词。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茂林修竹 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亦足以畅叙幽情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取诸怀抱
夫人之相与 虽趣舍万殊
当其欣于所遇 向之所欣
或因寄所托 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矣
修短随化 喻之于怀
终期于尽 未尝不临文嗟悼
三、反思总结
学生诵读课文,总结各段主要内容
四、当堂检测
1、指出通假字并翻译。
虽趣舍万殊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2、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古今义。
列坐其次 俯察品类之盛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
所以游目骋怀
3、解释多义词。
① 修
乃重修岳阳楼 邹忌修八尺有余 内修政理
茂林修竹 修禊事也
②期
终期于尽 度已失期
不期修古 行有期年
③致
其致一也 齐心一力 颇有野致
以致臣节 致市民,聚万货
④临
临文嗟悼 把酒临风
曹公已临其境 哀临三日
⑤次
列坐其次 引次江北
破军次之 贤能不待次而举
⑥所以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吾知所以拒子矣
⑦一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⑧所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某所,而母立于兹
当其欣于所遇 及其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指出句式并口译。
死生亦大矣 其致一也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放浪形骸之外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当其欣于所遇
不能喻之于怀 晤言一室之内
2、翻译下列句子。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4).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5).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这娱,信可乐也。
(6).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7).故列序时人,录其所述。
(8).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了解古人生死观,为理解文中作者对生死的看法打基础。
二、预习内容
名句积累(有关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王羲之对人生的看法,理解其中的情感。
(2)通过对王羲之人生态度的分析,让学生珍惜人生,把握生命,提高人生境界。
二、学习过程
诵读课文,合作探究
(1)《兰亭集序》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
(2)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3)如何理解作者这种情感的变化?
(4)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多媒体展示探究结论
三、反思总结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四、当堂检测
讨论:你是如何看待王羲之的生死观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只有一次的生命?
课后练习与提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及长,辩赡 赡:丰富
b.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目:看待
c.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信:信使
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 冠:位居第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 意甚悦,固求市之 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
c. 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低头共耳语:“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d.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 吾尝终日而思矣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以骨鲠称 b.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c.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 d. 而羲之竟不顾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性格的一组是 ( )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②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 ④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⑤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⑥止一吊,遂不重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当时在会稽的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2)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兰亭集序>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课内探究学案
二、学习过程
1、注音1、 hái
癸guǐ丑 修禊xì 兰渚zhu 激tuān湍 流觞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 晤wu言 趣舍万殊qu 齐彭殇shāng 会kuài稽 感慨系xì之 若合一契qi 蕲 qi 曾zeng不知老之将至
2、解释划线的实虚词。
群贤毕至 全、都 少长咸集 全、都
茂林修竹 高高的 列坐其次 它的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热闹 亦足以畅叙幽情 用来
所以游目骋怀 用来 足以极视听之娱 穷尽
信可乐也 确实 取诸怀抱 之于
夫人之相与 夫为发语词 虽趣舍万殊 同“取”
当其欣于所遇 对于 向之所欣 以前
或因寄所托 凭借 曾不知老之将至 竟然
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到 感慨系之矣 代词,这
修短随化 寿命长 喻之于怀 明白
终期于尽 注定 未尝不临文嗟悼 面对
四、当堂检测
1、虽趣舍万殊 趣通“取”
2、列坐其次 俯察品类之盛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
所以游目骋怀
3、解释多义词。
① ① 修
乃重修岳阳楼 维修 邹忌修八尺有余 高 内修政理 修治
茂林修竹 高 修禊事也 举行
②期
终期于尽 注定 度已失期 期限
不期修古 期望 行有期年 一整年
③致
其致一也 情致 颇有野致 情致
以致臣节 表达,尽 致市民,聚万货 招致
④临
临文嗟悼 面对 把酒临风 面对
曹公已临其境 到达 哀临三日 到场
⑤次
列坐其次 旁边 引次江北 驻扎
破军次之 第二等的 贤能不待次而举 次序,引申为资历
⑥所以
所以游目骋怀 用来 所以兴怀 表原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东西|人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表原因 吾知所以拒子矣 表原因
⑦一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数词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全,整个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把……看做一样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一样
⑧所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地方 某所,而母立于兹 地方
当其欣于所遇 代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及其所之既倦代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代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代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代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指出句式并口译。
死生亦大矣 判断句 其致一也 判断句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省略句 放浪形骸之外 省略句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倒装句 当其欣于所遇 介宾结构后置
不能喻之于怀 介宾结构后置 晤言一室之内 介宾结构后置
2、翻译下列句子。
(1)我们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会集,为了做禊事
(2)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
(3)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4)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5)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6)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7)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
(8)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从造化,最终必然都要消亡!
第二课时
课内探究学案答案
二、学习过程
(1)《兰亭集序》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
(2)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3)如何理解作者这种情感的变化?
(4)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多媒体展示探究结论
(1)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2)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揭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a)。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b)。( a和b是由第一自然段的“乐”到第二自然段转“痛”的原因。)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情调转入低沉。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3)由乐转悲,看似突兀,却也顺理成章。作者由眼前的兰亭相聚的欢乐,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处的情境: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情随事迁,喜欢的会不再喜欢,拥有的会不再拥有,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进而想到生命短暂,深切感悟到,再坚强的生命终要死亡。生命短促,一切终究会曲终人散,面对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由生离到死别,自然乐极而生悲,令人痛心。在这个古今人共同面临的无奈面前,作者不由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这种情感变化是十分正常的。
(4)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这种雅致的景色是“乐”的重要方面,而优美的景色又容易触发作者对人生的深度思考,所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引发了作者的“痛”感。
课后练习与提高
1.b(“目”应为“认为、品评”)
2.d(a组中的“焉”均为兼词“于之”;b组中的“固”均为副词“一定”;c组中的“相”均为副词,偏指第二人称;d组中的“而”均为连词,前者表承接,后者表修饰。)
3.a(a项中的“骨鲠”古今意思相同,都是“耿直”的意思;b项中的“同志”文中指“志趣相投的人”,现在多用于人们惯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c项中的“名誉”文中的意思是“声望”、“声誉”,即好的名声,现在的意思是“名声”,泛指社会评价或指“名义上的”;d项中的“不顾”文中的意思是“不去看望”,现在的意思是“不照顾”或“不考虑”。)
4.c(①是王羲之的书法特点,③是王羲之的淡泊的性情,⑤是王羲之傲岸的性格。)
5.d(“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适母丧”应为“王述先前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去世,回会稽治丧”。并且不是“王述对此深为怨恨”而且是“王述对此深以为遗憾。”)
6、 (1)王羲之平常喜欢服丹食药,涵养性情,不喜欢住在京城,他刚渡过浙江,便产生了终身住在这里念头。
(2)如果别人能这样入迷,不一定赶不上他。
《兰亭集序》导学 篇4
一、背景描述
(一)设计指导思想:
生活即语文,语文课是一个大课堂,它并非局限于课本内容,课本仅是生活中的现象和规律的截取和提炼。要学好语文,就要走进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验证课本揭示的现象或规律,并从中发现问题,开拓创新。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应学会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帮助自己体验生活、培养能力、学好语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已经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均源于对问题的兴趣和探究,这正是我们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出发点和基本指导思想。
(二)探究方式:质疑、网络查寻、书刊查阅、走访调查、讨论交流
(一) 预期目标:
通过探究掌握本课涉及常用文言词的用法,了解魏晋社会风情及文化特点。理解王羲之“重死生”的感叹的由来,弄清这感叹与“序”文的关系,引导学生对自然人性的认识和体会,以陶情冶性,获取审美愉悦。
通过动脑、动手,调查研究,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科学求证能力。
(四)课文分析:
《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第六单元文言散文课内自读课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诗集)所作的序文,单从文字看,篇幅不长,内容并不艰涩,全文由集会兰亭的盛况到抒感悲怀再到作序目的,由叙到议,一气呵成,浑然天成,但从思想方面看,文中涉及东晋崇尚虚无的玄学之风、社会习俗及作者缘何抒“死生”之悲等问题并不简单,如何在理解文意基础上弄清这些问题,值得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去探究。利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1、常用文言词的用法
2、作者“重死生”的感叹的由来,它与序文有何关系?
3、魏晋玄学的理解。
(六)设计思路:
本次课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出发,设想让学生质疑课本,然后放手走进生活,寻找答案,再回到课本。基本思路:研习文章,质疑提问——查寻问询,调查探究——思辨总结,验证课本。
二、教学步骤
师生准备:
1、教师课上屏幕展示王羲之的行体书贴《兰亭集序》,引入课文。
2、学生自读全文,对照注解疏通文句,初步掌握大意
① 亭兰集会盛况(以叙为主)
王实甫《西厢记》有:“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被视为人生四大快事,本段描写兰亭盛宴,可谓四大快事皆具。
②抒发“重死生”的感叹(抒情、议论为主)
③作序目的
全文以景入情,由叙到议,重在抒人生之感。
3、质疑讨论,教师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确立探究课题(屏幕展示学生较为熟悉的永
《兰亭集序》导学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