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2024-06-051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精选13篇)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够体会怀古诗将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3、有感情的朗诵词

  教学重点:

  能够体会怀古诗将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教学方法

  问答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三国演义》里,有两个人物以智谋著称于世,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是与之匹敌的东吴都督周瑜。周瑜他足智多谋,年轻有为,在“赤壁之战”中,27岁的周瑜任总指挥,通过周密的计划取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你到湖北省蒲圻西北的赤壁观光,面对这个曾经硝烟滚滚的古战场,你会想些什么呢?(找一男一女谈,教师作结:面对同一事物,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宋朝大词人苏轼面对赤壁他想到了些什么?

  二、整体感知

  1、齐读(初步感受词的豪放气势)

  2、自由朗读(把握感情读)

  3、老师和学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本词(老师读上片,学生读下片)

  4、作朗读指导:(开篇三句,起笔空阔,气势不凡,应读得有力度。中间“乱石……千堆雪”写了江涛汹涌,浪花狂卷的壮丽景色,应读出一种豪迈语气。下片中对周瑜动人容貌和出众才华的句子“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应读出羡慕景仰的语调。最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的是作者宦途失意的无限感慨,应读出那种忧伤,失望、无奈的语调)

  5、结合朗读指导,学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本词。

  三、解析

  1、点一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词的上片,

  2、提问:作者具体描写了赤壁哪些景观?面对这些景观作者生出什么样的感慨?

  板书:所见所想

  大江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惊涛、浪花一时多少豪杰

  3、提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的作用(可用《沁园春*雪》里“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在那首词中的作用作提示)

  4、下片中,描写周瑜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6、从描写周瑜的句子中,我们想想在苏轼心中周瑜的形象是什么?

  (板书):婚姻美满年轻有为受明君器重功绩卓著

  7、从周瑜在苏轼心中的形象,来分析作者为什么怀念周瑜,其目的是什么?(讨论)

  (板书):对周瑜的仰慕之情来反衬自己的失意,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苏轼:爱妻离世早生华发蒙昏君冷落功业未就

  8、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含有消极成分,你怎样认为?

  明确:言之成理即可(梦:生命短暂与江月永恒的对比,沧伤的历史感)

  (若说消极:请对苏轼留几句鼓励的话)

  9、人生没有一帆风顺,在当你屡屡遭遇挫折后,你又以怎样的心态面对?

  明确:言之成理即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挫折意识)

  三、小结

  本堂课在熟练的朗读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同时对文章的思想情感作了细致分析。

  四、作业

  在理解基础上背诵本词,并默写本词: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具体鉴赏豪放派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

  初步比较豪放词、婉约词的不同艺术风格。

  2、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懂得对比阅读、实现拓展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豪放风格的具体体现。

  2、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塑造人物的手法。

  4、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自主探究法、对比阅读法、反复诵读法。

  教学设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音像,以《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是什么歌吗?它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时期有很多的英雄豪杰让人们景仰不已,有一年苏轼到黄州,游览了赤鼻矶,由此联想到三国鏖战的古战场赤壁,写下了让人们传诵至今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好,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这一首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的118页。

  二、诗词鉴赏:

  (一)简介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对于苏轼大家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了,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吧。

  多媒体显示资料: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仁宗时杰出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

  ,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著有《东坡全集》。

  看一下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哪一个是词牌(念奴娇),同学们知道它的来历吗?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就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词题——赤壁怀古——已经点明了写作背景:游赤壁(写景)怀古(咏史、抒情)。

  同学们再看一下课本中注释的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3年(公元1079年)作者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5年,苏轼已经47岁了,他游览了黄州赤壁,写下这首作品,可知是在他得意时还是在他失意时所作?——失意时——同学们要注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作品:1、范读(多媒体播放朗读音频);

  2、齐读(同学们朗读时要能够体现豪放风格,读出感情来)。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把握: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描绘赤壁的景色。

  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2、赏析:

  (1) 上阕赏析:

  赤壁的景色是怎样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词句)作者首先从大处着笔,总写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哪位同学来解释这句词的意思?——(参考)滚滚长江,浩浩荡荡,永不停息地向东奔流;千百年来,多少的风流人物,就像东流的江水,随着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此处把江山和人物合写,创造了一个雄浑旷远、豪迈深沉的意境。苏轼这一句,很少有人能比,能够写得出来。他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很自然地想起这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一句是不是很熟悉呢?——《三国演义》片头曲,(多媒体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一句的音像。)——哪个地方有区别?——英雄人物、风流人物。(提问解释)

  英雄人物:才能勇武过人的人。

  风流人物: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杰出人物。

  分析“风流人物”(拿“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作比较,拿苏词“风流人物”与毛诗的“风流人物”作比较,分析“风流人物”的内涵。)

  词作哪句点出怀古的内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分析词句)西边的旧时营垒,是令周瑜一战成名的赤壁大战的古战场。

  ——究竟是不是呢?不是。苏轼游的是赤鼻矶,在湖北黄冈,而赤壁之战的赤壁,是在现在的湖北赤壁市。——不是真赤壁,还怀想什么古人呀,这不有点做作吗?

  ——不是,他知道的,所以说是“人道是”,特意说明“是人们说”,而不是“我以为”。苏轼仅是借此抒发思古之幽情而已。

  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不能,因为“郎”字给人家一种年轻的感觉,特别年轻潇洒。——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在赤壁之战之前闻名吗,周瑜在赤壁之战之前闻名吗?——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反过来说,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古战场的险要形势是怎样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词人可能联想到哪些豪杰?

  ①(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有哪些动词?——穿、拍、卷。——哪位同学分析一下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穿”字写出了江岸上陡峭的山崖直插云霄的险峻地势。——山势险峻

  “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巨浪惊险

  “卷”字突出了江水的澎湃气势。——江水汹涌澎湃

  ②(目的)为英雄人物的出场作铺垫。

  ③(豪杰)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知人善用的刘备、足智多谋的周瑜……

  三 乱石穿空 一 横槊赋诗的曹操

  人 国 (山势险峻) 江 时 驰马射虎的孙权

  道 周 惊涛拍岸 山 多 隆中定策的诸葛亮

  是 郎 (巨浪惊险) 如 少 知人善用的刘备

  赤 卷起千堆雪 画 豪 足智多谋的周瑜

  壁 (江水汹涌澎湃) 杰 ……

  上阕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景为人物作铺垫

  【小结】 景←────────→人

  面对此景多感慨

  再齐读上阕,体会一下。

  要发感慨了!怎么发——借人来抒发。借谁?——周瑜。

  (2)下阕赏析:

  词人是怎样塑造周瑜这一人物形象的?

  词人是怎样描写周瑜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我们来看词人是用什么手法来塑造他的。

  为何写小乔,小乔是什么人——江东著名的美女,在写周瑜的时候带出小乔,作者意在用美女来衬托英雄,咏叹这英雄美女的完美结合。——小乔的姐姐,大乔,也是美女,是孙权的妻子,孙权也是英雄人物。周瑜能够娶到小乔,说明他也是不简单的人物。

  初嫁——刚刚出嫁,其实在赤壁大战时,周瑜与小乔已经结婚十年了,这里仍说“初嫁”,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周瑜的年轻有为,充满青春活力,事业、爱情两得意,春风得意、英气不凡,令人羡慕。

  羽扇纶巾——是写他身为主帅,且大战当前,却不着戎装而着便装,足见其儒将风度,对应前文的“风流人物”,有文采的。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指挥若定,韬略过人——用火攻打败号称八十万、兵力数十倍于自己的强敌。(多媒体展示“火烧赤壁”的图片)

  这几句概括力非常强,词人用了衬托、概貌、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周瑜的气度及在大战中的表现、敌我力量的对比、战争的特点和结局,都在这22个字中一一交代清楚。

  塑造周瑜这一形象作用何在?

  周瑜的丰功伟绩令人向往但又无法企及,写周瑜是为了衬托诗人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作者一直被皇帝贬来贬去,现在自己谪居边地,抱负难以舒展,想忘却世事,却又不能,在渴望、惆怅和无奈中,过早地衰老(作者时年47岁,在当时算是老年人了),却年老无为,于是不胜嗟叹。

  (多媒体展示)

  风 小乔初嫁了 年轻有为

  豪 流 周 雄姿英发 春风得意

  英气不凡

  杰 人

  >瑜 羽扇纶巾 儒将风度

  物 谈笑间 指挥若定

  强虏灰飞烟灭 韬略过人 衬

  仕途坎坷 托

  诗人 命运多舛

  年老无为

  不胜嗟叹

  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对英雄的无限倾慕和向往,对自己的抱负难以舒展的无限惆怅和无奈。

  再齐读下阕,体会一下。

  (四)自主、探究:

  (学术界的争论观点到现在还没有定论)

  1、由于版本不同,“强虏”有的版本写作“樯橹”。这两个词,你觉得哪个更好?

  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句话存在两种理解:一种是“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多情人是苏轼;一种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多情人是周瑜。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诗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是达观的还是消沉的?

  (让学生讨论、争鸣)

  (教师点拨)

  1、“强虏派别” “樯橹派别”——争论有益

  强大的敌人 突出火攻的特点

  2、学术界现在也还没有一个定论。我看过一个资料,有人查阅统计了几百首

  《念奴娇》词,当然是不同人写的,这两句的句读90%都是前四后五式,就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种形式。只有几首例外,是前五后四式。也就是绝大多数人在填写《念奴娇》词时,是用前四后五式。所以书本中的提法不一定就是对的,大家不要迷信权威,可以自己去探讨一下。

  3、如果谈我个人的意见,我个人觉得,两方面都得顾及到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不是老师折衷,墙头草两边倒。大家想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深深感到特别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34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不如意事十之八 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撒在地上,祭奠江月。

  三、感悟写法:

  这首词写了哪几项内容?采用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特点?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怀古抒情,由己及人,层次分明。词中景物恢宏,雄奇壮美,感慨深沉、旷达,将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语言雄放,形成了豪壮奔放的艺术风格。本词正是以这种豪放风格在词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品。

  (多媒体展示)

  内容 写作方法 特点

  歌咏赤壁 写景、衬托 由∣ 由∣ 写景

  敬慕英雄 过渡 景∣ 人∣ 咏史

  赞美周瑜 写事、烘托 入∣ 及∣ 抒情

  感伤自己 抒情 情↓ 己↓ 相结合

  再齐读全词,好好体会一下。

  四、对比阅读、拓展迁移:

  讲俞文豹《吹剑录》中的“词话”故事,进行对比阅读、拓展迁移的训练。

  给大家讲一个俞文豹《吹剑录》中的“词话”故事:

  苏东坡有一次在学士院内,碰见一位作歌(写歌)的幕士,苏东坡就问他:“我的词和柳永的词比起来,哪一个更好?”柳永在当时也是很有名的,有一句话说:凡有井水处,皆有柳七(柳永)词。幕士就回答说:“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持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苏东坡笑得直不起身子。

  (多媒体展示)

  雨霖铃 念奴娇·赤壁怀古

  柳永 苏轼

  婉约 豪放

  十七八女郎 关西大汉

  执红牙板 持铜琵琶铁绰板

  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唱“大江东去”

  思考:

  1、这位幕士给柳词和苏词选择了不同的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意味着什么?

  (提示)不同的词牌,风格不同,歌者和伴奏乐器就不同。前者婉约,后者豪放。

  2、幕士用“杨柳岸晓风残月”和“大江东去”分别代表柳词和苏词,是否恰当?

  (提示)“杨柳”句和“大江”句的内涵。

  明确:

  1、词是要入乐的,词牌(即曲词)又是有词性的,如《雨霖铃》适宜于表达缠绵深婉之情,《念奴娇·赤壁怀古》适宜于表达豪放激越之情。词性声情不同,则歌者和伴奏乐器亦有所不同。从幕士的选择可见柳词和苏词的风格不同,前者婉约,后者豪放。

  2、一首词不可能句句都好,但必须有名句。名句常是他人意中所有而语中所无的句子,能惊醒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样的句子可以代表作家的风格。“杨柳”句曲折地写出了作者的离情,细致深婉;“大江”句写出了长江波澜壮阔的图景,激越豪放,都足以显示作家的风格。

  五、作业:

  ①背诵全词。

  ②自学苏轼的《江成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苏东坡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词的特点;

  2、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理解苏东坡的情感矛盾。

  课型: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常规演讲

  一、导入:

  我们星期天到长江去采风,大家都写了不少作文,谁愿意交流?

  (3——4名同学交流)

  面对浩瀚长江,苏轼和我们一样感慨万千。(多媒体范读《赤壁怀古》)

  尽管地点不同,但我们和大文豪还是有不少共同的.情愫。接下来请大家一边阅读苏轼的《赤壁怀古》,一边拿自己的作文与之比较,看看有什么收获。(学生阅读、比较)

  我们还是老规矩,按学习小组先小范围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学生分组讨论、提交问题abc)

  二、分组讨论

  (一)写景

  哪几句好?(学生读)

  我们比较一下自己的作文是如何写景的,看课文写景好在哪?(讨论)(写景:用词、修辞)

  再看几句同样写水的诗句。(多媒体“写水”)

  学生讨论3。

  (二)写人

  文中怀古的对象?(周瑜)

  怎么写的?(学生齐读)

  这是一个什么形象?(众说纷纭、介绍周瑜)

  我们应该如何把人写好?(讨论)(写人:特征、典型)

  解答问题a:作者为什么先写“小乔”?(讨论)

  (1、人生得意2、裙带关系3、和自己对比)

  (三)伤今

  谁来介绍苏轼的生平?(介绍苏轼)

  填表:

  项目

  年龄

  婚姻

  外貌

  职位

  际遇

  基调

  周瑜

  24岁

  幸福美满

  英俊儒雅

  东吴都督

  功成名就

  得意

  苏轼

  47岁

  屡遭不幸

  早生华发

  团练副使

  功业未就

  感伤

  文章写出内涵需要注意?(讨论)(写意:比联、真实)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理解烘托映衬,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

  指导如何把握意境,一课一得;分析、对比、归纳、感悟风格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词风分婉约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前面我们学习了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铃,其景凄美,其事缠绵,其情凄凉,“杨柳岸晓风残月”说不尽的感伤凄婉,融情于景。今天我们学习风格与之截然相反的另一首词。创设情境,并为对比伏笔。

  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2、背景简介: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3、朗诵。

  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试读。知人论世,初步感受意境

  解读鉴赏

  1、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赤壁景观?

  2、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这些景物有何物点?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作者依次生发了哪些怀古情思?

  4、小结:实景与虚境

  思考回答:

  1、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一时多少豪杰解读上阕,品味语言,赏析作品壮美的景语。

  5、阕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个历史人物?指名朗读诗句。

  6、“周郎”形象有何特点?

  7、周郎如此,苏子本人呢?如何理解词的结尾?

  8、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9、年轻有为,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

  10、多情----愿望;如梦---安慰;酹江月---倾吐解读下阕,分析人物体会豪迈苍凉。

  对比归纳:

  1、课内训练:填表对比本词与雨霖铃;

  2、归纳主题、写作方法;

  3、指导把意境的方法。

  体会豪放风格对比巩固

  作业课外:选读一两首诗词,试把握其意境。巩固延伸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①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②领会词中词人抒发的感情

  ③训练学生初步的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难点:

  ①感受品味词作中的意境

  ②景物描写中见作者的情怀

  三、教学方式:

  方案(一):多媒体授课,比较法学习

  方案(二):师生共同体味,比较法学习

  [本.教案采用方案(二)授课]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步骤:

  (一)、师配乐朗诵全词

  (二)工学生在老师朗诵的基础上,按朗读要求全体学生齐读该词

  师:很不错,不过还要麻烦一下大家,把下面一首词细细平品读,并个人朗读一遍。(小黑板显示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三)、为什么一首作品读来令人激情豪迈,而另一首作 品读来却令人低徊缠绵呢?学生思考并简答

  (四)、风格不同,一首是豪放词作的绝世代表,而另一首则是婉约作品的旷世佳作。导入:词的文体知识: (板书)

  (五)、苏东坡首开豪放一派,突破了词软且弱的牢笼,大开表现空间,其气魄宏大如海,难怪后世词人李清照对苏词不 以为然(认为其不合音律,算不得真正的词) (其实啊,这仅是对词的认识角度不同造成的,苏东坡的词 哪是李清照这样的小妇人唱得了的,它得由关西大汉,用铜琵琶,铁绰板来唱。)

  (六)、分析词作

  1、首先让学生理清词中“景”与f(情”的关系,词中写到了那些景,词中人物联想到了些什么?

  上阕:写景:大江乱石惊涛雪

  联想:风流人物周郎多少豪杰

  下阕:抒情:公瑾雄姿英发

  联想: “我” 早生花发

  2、所谓“人杰地灵”,如此美丽江山该有英雄豪杰,周瑜算是个人物? (有横槊赋诗的曹操,三顾茅庐的刘皇叔,还有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为何偏选了周瑜,年龄啊1)

  3、更是苏东坡,这个年近半百的“老人”,夹在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屡受排挤,至直乌台案发,被贬黄州,深感壮志不 酬啊,所以下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花发”。

  4、其实“小乔”在这儿有个暗示作用,小黑板杜牧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暗示:若不是巧借东风,难免会有东吴残败的结局)

  5、这个暗示在词中起什么作用呢?学生思考回答

  苏东坡还是苏东坡,他是失意,他的惆帐都还是大丈夫气概。的——确是功业无成,但绝不在失意中了却残生,他看得开,周瑜年轻有为,但还占有天时地利,否则也将,既然如此,何必郁闷呢?

  (背景:晚年苏东坡有了道学思想,精神境界旷远霍达,这是一种雄浑高远的人生状态,据说, “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东坡诗(尸)”是苏东坡有名的典故。)

  6、小结

  (1)景物描写中抒发情感

  (2)联想在词中的作用

  (七)、结语:先说到李清照是小妇人,苏东坡是大丈夫, 其实不完全对。请学生思考为什么o

  (八)、作业:课外研究性阅读,李清照大丈夫作品赏 析,苏东坡小女子情感在诗作中的真情流露。

  附板书: ·

  一、词;诗余 曲子词 长短句

  小令中调长调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

  二、上阕:写景:大江乱石,惊涛雪

  联想:风流人物周朗多少豪杰

  下阕:抒情:公瑾 雄姿英发

  联想; “我” 早生花发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2、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初步感知苏轼词的风格特点。

  2、难点:本词的语言美,思想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教学时教: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预习反馈(课前布置预习作业,查找资料,说说对本文几作者的了解)。

  了解内容:介绍“东破突围”,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资料: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教师课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进行补充。

  二、整体感知,重视朗读

  1、指导朗读,疏通文字。

  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注意多种形式朗读,指读、范读、齐读等读中引导了解词的大概。

  2、读后反馈: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三、精读词句,注重鉴赏,

  ①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②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先写江岸,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③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④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明确:

  a、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团练副使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共3页,

  b、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⑤思考: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明确: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四、深入探究,揭示主题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 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精选13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够体会怀古诗将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