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祭十二郎文》教案

2024-06-052

《祭十二郎文》教案(通用11篇)

《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1

  18 

  ●从容说课

  明代茅坤评《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古文观止》也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境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这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既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庭、生活遭际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与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教学过程中,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是学习的重点。本文篇幅较长,叙事较为纷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转折,是学习的难点。应加强预习,反复诵读,斟酌文字,加深理解。抓住贯注全文的一个“情”字,疏理文章层次、脉络,以简驭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文言词句。文言实词:孤、怙、孥、薨、辍、嗣、蒙、窆、尤等。文言虚词:其、抑、曷等。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 “呜呼!其信然矣”(感叹)等。

  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及本篇祭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方法。

  2.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领会此文散发出的浓浓悲情。

  3.指导学生饱含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理解文意并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4.培养学生感受悲剧美学魅力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鉴赏本文,让学生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教学重点

  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语言形式。

  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

  体会“邪”“也”“乎”“矣”等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注意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应有的感情波澜。

  2.讨论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及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色。

  3.辩论法。通过正反方辩论的形式,体会《祭十二郎文》的现实意义。

  4.比较法。比较本文与其他祭文的异同。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及文体。

  2.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句。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的抒情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上高中后,我们已学过两篇祭悼之文(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即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这两篇文章都是从理性的角度对逝者的一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的《祭十二郎文》却是完全从感性的角度,用边泣边诉的方式,抒发了韩愈对侄儿老成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感情。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又称韩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任汴州、徐州幕府推官。贞元十八年(802)入烟子博士、监察御史,因议赈关中旱,贬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后入为国子博士,累官至中书舍人、刑部侍郎。819年,因上《论佛骨表》贬潮州刺史。820年冬入长安,历任国子祭酒、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吏部侍郎等。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破骈为散的祭文。

  2.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红楼梦》中“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就属于这种真情自然宣泄的文字。

  3.关于写作时间

  又云:“去年,东野往,吾书于汝。”盖贞元十八年(802)有《送孟东野序》,则是年为十九年(803),此文必其秋冬作。十二月则公谪阳山矣。

  (马其昶、马茂元《韩昌黎文集校注》第336页)

  注:《文苑英华》定写作时间为“贞元十九年五月二十六日”,误。下文有“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语,而祭文又作于得老成死讯后七天,不可能是五月二十六日。时韩愈于京师长安任监察御史,十二郎死于宣州家中。

  (《语文学习》XX年11月,作者何铭)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梳理字句。

  (1)听读。放古典音乐,教师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的起伏变化。

  (2)诵读。学生齐读全文,注意字音及字形的准确性。

  出示投影:

  ①选出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  )

  a.及长(chánɡ)   长者存(zhǎnɡ)  尚飨(xiǎnɡ)

  b.不省所怙(shěnɡ)  省坟墓(xǐnɡ)  窆不临其穴(biǎn)

  c.殒其生(yǔn)   夭其嗣矣(cí)   丞相薨(hōnɡ)

  d.汴州(biàn)   归取其孥(nú)   殁南方(mò)

  ②指出下列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  )

  a.万剩之公相    b.零叮孤苦   c.衔哀致诚   d.如耽兰之报

  参考答案:

  ①d(a.及长zhǎnɡ;b.不省所怙xǐnɡ;c.夭其嗣矣sì。)

  ②c(a.剩——乘;b.叮——丁;d.耽——耿。)

  2.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出示投影(注释词语,归纳特殊句式)

  (1)吾少孤:幼年死去父亲。

  不省所怙:依靠。《诗经•小雅•蓼莪》有“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的句子,后因取“怙恃”为父母的代称,所怙,即指父亲。

  请归取其孥:妻子和儿女的统称,即指家属。

  丞相薨:古代称王侯死叫薨。唐代以后二品以上官员死亡也叫薨。

  辍汝而就:停止,这里指离开。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子息,后代。

  不克蒙其泽乎:承受、蒙受。

  窆不临其穴:葬时下棺入穴。

  其又何尤:怨恨。

  (2)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句。

  其又何尤:宾语前置句。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选择疑问句。

  呜呼!其信然矣:感叹句。

  3.自由发问,提出问题由师生共同解决。

  四、理清思路,体味抒情色彩

  1.问题:按祭文的一般格式,全文可分为哪几部分?

  讨论后明确:全文除首尾两段是祭文的固定格式外,中间按“生前—身死—死后”来组织文章。第一段交代祭奠时间、祭奠对象,最后一段再抒悲情以祭文常用语结尾。中间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2~3段)写侄儿生前与自己孤苦相依的至厚亲情,为后文抒情作铺垫。第二部分(4~9段)写侄儿身死情况及自己的悲痛之情。第三部分(10段)交代侄儿死后安排,包括守丧、迁葬、抚养侄儿子女的情况,自责之情令人动容。

  2.指导诵读。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2)集体朗读第5、10两个抒情段。

  明确:第5自然段是作者得到侄儿猝死消息的一段,作者连用了三个“邪”字,三个“也”字,三个“乎”字和五个“矣”字来抒发感慨,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又不得不信的矛盾心情。诵读时应读出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感情来。

  (解说:本文在写法上采用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抒情的段落为2、5、10、11自然段,有标志性的词语,即段首的“呜呼”,叙述穿插于其间。多朗读,体味抒情色彩,为鉴赏作铺垫。)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祭文中的“千古绝唱”,要想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应多读课文,本节课的目的就是在反复诵读中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初步学习了文章边诉边泣、波澜起伏的特点。

  六、布置作业

  1.课下自学《语文读本》所选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和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这两篇文章与《祭十二郎文》都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具有感人的力量。阅读时请注意体会。

  2.熟读课文,背诵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到“而寿者不可知矣”和“呜呼!汝病吾不知时”到“如此而已”两部分。

  3.揣摩第5自然段中“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2

  一、课文悟读

  这篇祭文是作者祭奠一个30岁左右的侄子的文章。这样一篇哀悼一个普通年轻人的短文竟然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

  祭文一般总是赞颂死者的功业或德行,而本文尽脱窠臼,没有一句赞颂的话(只是在文中顺便提到伯兄的“盛德”和十二郎的“纯明”),专从骨肉至情方面下笔。文章主体部分从儿时生活写起。作者3岁丧父,全靠兄嫂十二郎的父母抚养。这时家道中落,两个名为叔侄、实同兄弟的孩子孤苦相依,“未尝一日相离”,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接着写作者成年之后,由于谋官求禄,宦海沉浮,所以行踪飘泊不定,叔侄间别多聚少,可是关系并未疏远,彼此都盼望着能够长期相处,哪料十二郎过早天亡。然后作者又写了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待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从内容上看,祭文写的是一些亲人之间的日常琐事,但无不蕴涵一片真情。正如文章结尾所言:“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同时,要领会文章借助叙事进行抒情的一些特点。当然,文章调子比较低沉,并且夹杂着一些封建道德观念。这是阅读时需加注意的地方。

  二、亮点探究

  1.叙事于琐细中见沉痛。

  探究学习:本文作者在叙事时不是孤立地叙写琐事,而是善于把它们放在较宽阔的背景中来处理,以便于琐细中见沉痛,于联系中见深挚,比如十二郎英年早逝,这本身就足以使作者十分痛惜,联系到两人从小孤苦相依,成年后别多聚少,再加上家世凄凉,作者“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现在孙辈中惟一的十二郎也和三兄一样“不幸早世”,岂不是悲痛之情更加绵远深重,催人泪下吗?

  本文的特点是直抒胸臆,但抒情又与叙事紧密结合,正如上述一样,在絮絮切切地诉说家常琐事的同时,感情也表达得曲折人微。再如作者写与十二郎幼年时孤苦相依的一段艰难生活,写的特别细致动人;而关于生死离别的反复重叠,说而又说的抒情,更显出哀痛的至深至切。所以,与其说是作者在写祭文,不如说他是在诉衷情。

  2.运用多种手法抒发感情。

  探究学习:本文虽说是直抒胸臆,但是,从写作的角度看,作者还是运用了多种手法来将自己的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一是从自身幼年讲起而又处处紧密联系十二郎的生活,突出叔侄孤苦相依、情深谊长;二是以“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强调十二郎之死的惨痛之情;第三,不厌其详地写叔侄相会又离别的经过,悔恨自己不该为求禄而使暂时相别竟成永别,以此加深抒发失侄之痛;第四,设想自己年老体弱本应早死,将会使十二郎忧伤万分,反跌出今日自己对十二郎早死的悲痛之情,使感情抒发又加深一层;第五,因为悲痛之极而产生不合常情的想法,想去“从死”,以此来摆脱痛苦,使感情的抒发到达顶峰;最后,作者以“呜呼!汝病吾不知时”一段,将上述种种悲痛作一总括,使人真正感受到作者“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的哀痛之情。

  3.借助文言虚词表达思想感情。

  探究学习:本文除了借助叙事来表达思想感情,还极其准确地借助虚词来表达感情。以文章第5段为例:第5段一开始连用3个疑问句,引起下文层层抒发极度悲痛之情。句中3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之死的事实,反诘的语气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震惊的程度。接下去几句,“也”“乎”合用,写出作者不愿相信十二郎之死,以及不愿相信但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是啊,“吾兄之盛德”怎么会绝后呢?“汝之纯明”怎么不能承受父亲的福泽呢?为什么年轻力壮者早死而年老力衰者反而存在呢?但是,“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为什么又在我身边呢?5个带“矣”的句子,迫使作者由疑而信,不得不信,写出了作者哀痛不已的心情。最后,作者无力摆脱悲哀,只好归咎到天、神、理、寿,表示出对这噩耗的万般无奈。

  文中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样连用连词和语气词的做法作用很大。第一可以加重语气,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第二可以押韵和增强文章的节奏,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三、选题设计

  1.祭文中“直抒胸臆”的常见方法研究。

  研究方法:

  (1)泛读名篇:《祭妹文》(袁枚)、《祭石曼卿文》(欧阳修)、《哀盐船文》(汪中)。

  (2)比较阅读:袁枚的《祭妹文》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进行比较阅读。

  (3)初步归纳:a.回忆与逝者交往之事;b.设想自己本应早亡,反跌出对逝者的悲痛之情;c.对逝者后事的交待和安排等。

  参读篇目:

  (1)同“方法(1)”。(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散文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

  2.“性灵”的内涵与写性灵的标准。

  研究方法:

  (1)精读名家作品:如杨万里、姜白石的诗作,袁枚的散文以及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等,感知“性灵”就是创作要有真性情、真感情。

  (2)比较分析:“性灵”派作家贵自然,反对做作;要推陈出新,反对仿古;要强调个性,反对随俗同流;讲求形式美,反对固定框子里的格调……可以此为标准来与其他流派的作品比较。

  参读书目:

  (1)袁枚《随园诗话》。

  (2)郭沫若《读随园诗话札记》。

  (3)何琼崖《袁枚评传》。

  (4)《唐宋八大家名篇浅析》,湖南教育出版社。

  [1]

《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3

  文

  [教学要点]

  1.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1.教师范背。

  2.学生集体背诵。

  3.抽查学生背诵。

  二、体会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感人效果

  1.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指定一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多媒体显示:

  (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去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2.提问:本文以抒情为主,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重在抒情的段落,看看有什么标志性的词语。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引导。

  明确:本文抒情的段落有2、5、10、11自然段,标志性的词语为段首的“呜呼”。

  3.提问:本文并非连续抒情,而是把难以抑制的悲哀融于家常琐事之中,试分析这种抒情的特点。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发言,教师归纳。

  明确:本文感情的抒发是波浪式的。

  (1)作者沉痛之情积蓄已久,所以一提起笔感情便禁不住喷涌而出。父母早亡,“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如今侄儿这童年的伙伴,“两世”中的“一世”竟又离开人世,这诸多的不幸怎能不叫作者悲从中来?于是便自然引发了作者的第一次抒情。

  (2)作者在抒悲惨身世中宣泄了感情,之后自然转入对自己同侄儿的三会三别的回忆之中。

  (3)韩愈与老成在不期然中已成永别,想起“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他的悲情又陡然而起。令读者仿佛看到作者泪流满面地哭诉:“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呜呼!其信然矣!”不愿信其真,又无法否定的无可奈何,抒发了自古以来有过至悲至痛感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

  (4)通过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后,文章又转入低沉的叙述。推测侄儿得病的原因、去世的日期,对侄儿后事、家务的安排及吊慰家属等。

  (5)作者好像在同死者话家常,但想到侄儿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责,悲情再一次喷涌而出。“彼苍者天,曷其有极!”如果说先前之悲还只是悲侄儿之死,而此时已转而为无限的悔恨和对不公平的上天的诅咒了,并且表示了自己“无意于人世”的沉痛心情。

  全文悲起悲结,中间穿插了两次叙述,抒悲情是本文的主题,是茂盛枝叶,而叙述则是文章的框架,是悲情的依托。悲情在回忆中不断加深。这种波浪式的结构使作者的悲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4.提问: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

  明确:(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族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族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

  5.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情的?

  同桌共同讨论后明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地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三、艺术手法的体现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归纳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后明确: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用四言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韩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框框,用纯净的散文体自由抒写。为人们用祭文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以生活琐事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复直抒的方法,让人读其文能想见其为文时边哭边写、痛不欲生的情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3.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古文观止》评此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韩愈写这篇祭文,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是为了倾吐自己的真情,边诉边泣,所以他能做到情至笔随,字字句句皆从肺腑中自然流出,毫无雕饰之痕迹。

  四、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

  辩题:商品经济时代还要不要亲情

  1.学生推荐两个小组作为辩论双方。

  正方观点:亲情、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任何时候都不可丢。

  反方观点:商品经济时代,适者生存,不能因亲情阻碍了前进的步伐。

  2.双方稍作准备后辩论开始。

  参考内容:

  正方: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尊老爱幼、亲情友爱是传统美德,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不能丢的。试想一个丢掉传统不顾社会舆论的人,即使有经济头脑,他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是寸步难行的。因为丢掉亲情,就意味着冷酷无情,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要想在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就不能丢掉亲情。

  反方:亲情固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商品经济时代,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商场如战场。如果一个人一味地顾及亲情,就会为亲情所累。试想一个企业,如果大部分人员都是亲戚朋友,那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员工犯错不能说,违规不能裁,没有忧患意识,没有竞争意识,这样的企业怎能立于不败之地呢?因此在商战中,要想有所作为,就不能为亲情所累。

  五、课堂练习

  出示投影:

  背诵课文,填空并翻译下列各句。

  1.呜呼!其   邪?其   邪?其   邪?

  2.吾兄之    乎?汝之   乎?

  3.所谓   ,而   。所谓   ,而   。

  4.一在    ,一在    ,生而   ,死而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    ”!

  5.生不能    ,殁不能    。

  参考答案:

  1.信然 梦 传之非其真 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2.盛德而夭其嗣纯明而不克蒙其泽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吗?你(那么)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吗?

  3.天者诚难测神者诚难明矣理者不可推寿者不可知矣这正是所谓苍天确实难以揣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通用11篇)《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1  18   ●从容说课  明代茅坤评《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古...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