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赏析方法指要
古典诗词赏析方法指要(精选2篇)
古典诗词赏析方法指要 篇1
江苏启东市长江中学 张家鑫
初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赏析方法,在现阶段还处在泛读,背诵阶段。而如何深读,精读,学生可能普遍感到一定难度,笔者就此作出一些探讨。
一、调整语序法
“诗词”是精练的语言沉淀,是叙事,写景,抒情的高度浓缩,因此,古典诗词的字面形式往往是“跳跃式”的。同时,也因为古典诗词中押韵、平仄、对偶格律等的要求,所以,按字面语序理解,可能有难度。于是就应考虑是否调整一下语序,看看是否可行。现举例说明:
例(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诗句按现代的语序习惯调整后应是“天上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因此,联系诗句可知诗意是:天空中只有稀疏的几颗星星,“我”在前行的山路上,感受到了零星的小雨。这显然是一幅夜晚旅人图。
例(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灏《黄鹤楼》)
调整语序应是“日暮何处是乡关,江上烟波使人愁”意思是“傍晚了,我的故乡在哪里?回头见江面烟霭弥漫,更使我愁绪涌上心头”这里低沉的绵绵愁思跃然纸上,更增添了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诗歌都要调整语序,如果语言风格与现代汉语语言习惯类似,就不需要作调整了。反之,尝试作一些局部调整,重新组合,其诗意就能更理想地彰显出来。
二、活用词类法
活用词类就是探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在古典诗词中的词性变化情况,以便能透彻地理解诗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新意。
例(1)“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诗句连用了6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铺叙了萧瑟的景物特征。如果不从词性变化的角度来认识,就不太容易解释。因此,活用这一系列名词或名词短语后,意思就鲜明了。在冷飕飕的西风的劲吹下(名词作状语),在古道上(名词作状语)我骑着一匹瘦马慢慢前行(名词作动词)。那乍小的木桥旁(名词作状语),溪水缓缓流动,(名词转动词)旁边坐落着几间稀疏的房屋。(名词转动词)诗中用了一系列的特写镜头,写了人(一个天涯游子),事(行进在回乡路上),景(凄凉,冷落,萧瑟),使人产生了无尽的遐思……
例(2)“长风万里送秋燕,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
诗句中“酣”是形容词,有“畅饮痛快”之意,在诗中活用作动词,是“痛快地饮酒”之意。这个“酣”字,精练地刻画了“侠客”“诗仙”李白的形象,使人如见其人,如观其“饮”。
由此可知,了解古典诗词中某些词的词性变化,能够整体感知诗词的意义,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
古典诗词赏析方法指要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