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译文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精选16篇)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 篇1
季氏将伐颛臾
选自《论语》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季氏将伐颛臾》
2001/03/23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 篇2
学习目标:
1、研读第3段;
2、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点。
学习重难点:
1、研读第3段;
2、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点。
学习过程
一、研读课文第三段
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1、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2、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
3、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4、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二、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点
1、古今异义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义:;今义:认为。
(2)有国有家者
古义:;
今义:“国”指国家,“家”指家庭。
2、词类活用现象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后世必为子孙忧:
(3)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4)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5)既来之,则安之:
3、一词多义现象
(1)过
是谁之过与:
无乃尔是过与:
(2)安
不患贫而患不安:
既来之,则安之:
(3)相
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夫子:
4、特殊句式
(1)是社稷之臣也
句式:
译文: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句式:
译文: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句式:
译文:
(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句式:
译文:
(5)无乃尔是过与
句式:
译文:
(6)何以伐为
句式:
译文:
当堂检测:
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课后作业:1、复习本学案内容;2、背诵第三段。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 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理解体会孔子的思辩艺术。
3、巩固积累实词,理解句式、难句,理解成语。
教学重点:
实词的巩固与积累,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难点:
孔子的思辩艺术,句式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因为本文语句艰深,故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梳通文句难解处,教者作点拔甚至延展,师生互动,以师为主骨。内容方面引导学生讨论,教者作点拔引申,以学生为主,因为是借班上课,学生已近未知数,故教者吃透教材,暗设多种方法,为应变准备条件。
2、练习设计:巩固实词、难句的理解,巩固对孔子思辩艺术的理解。
3、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感谢学校为我提供的与大家共同学习的机会,我想我们一定能愉快地度过这短暂的时光,希望我们能互相配合。
课下我已经了解到我们语文已经学习到我们的语文已学习到了《邹忌讽齐王纳谏》。请问,这是什么散文?[明确:历史散文]今天,我们暂且跨出历史散文的门槛,共同迈入先秦散文的另一殿堂——诸子散文。[请学生将书翻到第69页]在诸子散文中最有影响的是《论语》。初中我们已学过了《〈论语〉六则》,那里主要反映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通过《季氏将伐颛臾》这课,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义)
2、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动荡不安,作为臣子的`季氏把持了大权,而颛臾是鲁境内的一个小国,且把赋税等交给鲁王室,季氏想占有它,据为己有。身为孔子弟子的冉有、季路是在季氏门下从事,参与了季氏出征前的准备。本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拉开了序幕。
3、诵读课文
[学生将课下注释读音标在课文上,注意长句、难句的停顿,准备诵读,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评说示范。
颛zhuān臾yú兕sì柙xiá椟dú费fèi
4、词句理解、疏通
[出示小黑板]
[教者选择点拔、延伸]
①是见(常用义与现在差不多,但对象不用,用现代汉语替换也不一样,拜见、召见、接见、会见、进见等)过
②主相国家
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④无乃……与?→恐怕……吧?(与“得无……乎”对比)
尔是过→借助“是”字倒装(宾语前置)
⑤既来之,则安之:“来”“安”是使动用法,今义不是,古今异义。
[学生自译,教巡视答疑]
5、内容分析
启思:本文共三段,每段皆写孔子针对错误的言行作的批评,请问这三个错误言行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见板书设计二)
启思:孔子反对颛臾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明确:受先王之封不可伐;已是附庸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说明要遵循“周礼”,不可违礼而动。(见板书设计之二)
启思:孔子说明冉有、季路应负责任时,运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引用、类比、比喻。(见板书设计之二)另,课下称“小相”是比喻,不明确,实为类比。
启思:当孔子知道冉有实际上赞成季氏时,当头棒喝:“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便道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政治理想,以说明冉有的错误,这个政治理想是什么?怎么样才能达到?
明确:均——财物平均分配
和——上下能和睦相处
安——上下相无事
(学生齐读课下注释对“均”“和”“安”的解释)
伐颛臾与此背道而驰,孔子反对了。
6、小结
孔子以主张“仁”“礼”而著称,“仁”“礼”在社会转型的今天似不太被注重了。但据说1999年在德国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大会上,与会者有一个共识:要想人类健康有序地发展必须到二千多年前的中国孔子那里寻找智慧,现在,党中央提出“以德治国”这与孔子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当然,孔子这些先哲们的思想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是,我们吸取其有益的成分,一定能有利于我们自己、我们党、我们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健康发展。
本文是一个小小的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视孔子的思想于一二,我们也初步感受到了其敦厚的风范各简括的语言风格。但窥一斑难知全豹,辨一叶难识金秋。希望学生们课下阅读《论语》这本书。须知,《论语通译》是中学的必读书目。
7、作业布置
⑴课后练习二
⑵归纳虚词“而”“于”的用法
⑶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文章,赏析孔子的思辨艺术。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 篇4
一.基础知识掌握
1、给加点字注音。
颛臾( ) 冉有( ) 社稷( ) 柙( )
虎兕( ) 萧墙( ) 相夫子( ) 椟( )
2.请从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①
②
③
3.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
a.无乃尔是过与 b.是社稷之臣也
c.是谁之过与 d.夫如是,远人不服
4.下边一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a.危险 颠簸 辅助 b.不稳定 跌倒 辅助
c.不稳定 颠簸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d.危险 跌倒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5.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 为: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为: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为:
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为:
6.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于: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于:
③虎兕出于柙 于:
④龟玉毁于椟 于:
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于: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于:
7.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这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文中记载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他们谈话的政治背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纵观全文,孔子在和冉有、季路的对话中坚持了两点看法,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孔子引用古代史官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又举出一些比喻,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从课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 )
a.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b.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5)文中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季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 )
a无乃/尔是/过与 b无乃/尔是过/与
c无/乃尔/是过/与 d无乃/尔/是/过与
(7)“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 )
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8).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 ( )
a既来之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c则安之 d吾恐季孙之忧
(9).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 )
a远方的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b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c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d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二.课外提升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后面各题。
8.子 谓 子 贡 曰 女 与 回 也 孰 愈 对 曰 赐 也 何 敢 望 回 回 也 闻 一 以 知十 赐 也 闻 一 以 知 二 子 曰 弗 如 也 吾 与 女 弗 如 也
①为短文断句。
②从下列各项中选出正确的项 ( )
a.文中两个“女”,都是通假字,同“汝”。
b.文中两个“与”词义词性完全相同。
c.短文中,孔子与子贡对话,提到了回与赐两个人。
d.文中“望”是“看”的意思。
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①为加点的字注音
a.省 b.传
②解释下列字的词义。
a.谋: c.交:
b.忠: d.信:
③翻译这则短文。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答案
8.①曰:“愈?”曰:“回?十,二。”曰:“也;也。”②a
9.①a.xǐng b.chuán
②a.计谋,主意 b.忠诚,忠实 c.交往 d.讲信用
③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能力目标
朗读和翻译
3、情感目标
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疏通文意,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教学设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
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 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 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
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板书]
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3.全体朗读第一段,结合简析思路,请同学试作背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第一段。
2.细读第二、三段,并思考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段背诵
二、讲析第二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学生朗读第二段,另指一名学生口译本段。
教师点拨本段重点字词:陈、列、危、颠、相、押、椟、过
注意辨析:
过:是谁之过与? 过错
过: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
2.简析第二段,提出思考问题
在上文中孔子含蓄地批评了冉有,但他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是怎样批驳的?
教师点拨:
①列名言。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
②用比喻。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
[板书]
3.熟读第二段,试背诵。
三、讲析第三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集体朗读第三段,请两名学生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疾、辞、患、寡、均、贫、安
注意辨析:
安:不患贫而患不安 安定
安: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定
本段较长,而且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除重点实词外,一些重要的语句要认真翻译(教师可适当板书),为分析本段内容,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打下基础。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段,熟读第三段,继续思考练习题。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阅读语文读本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一.基础知识掌握
1、给加点字注音。
颛臾( ) 冉有( ) 社稷( ) 柙( )
虎兕( ) 萧墙( ) 相夫子( ) 椟( )
2.请从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①
②
③
3.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
A.无乃尔是过与 B.是社稷之臣也
C.是谁之过与 D.夫如是,远人不服
4.下边一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A.危险 颠簸 辅助 B.不稳定 跌倒 辅助
C.不稳定 颠簸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D.危险 跌倒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5.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 为: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为: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为:
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为:
6.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于: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于:
③虎兕出于柙 于:
④龟玉毁于椟 于:
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于: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于:
7.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这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文中记载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他们谈话的政治背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纵观全文,孔子在和冉有、季路的.对话中坚持了两点看法,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孔子引用古代史官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又举出一些比喻,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从课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 )
A.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B.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5)文中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季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 )
A无乃/尔是/过与 B无乃/尔是过/与
C无/乃尔/是过/与 D无乃/尔/是/过与
(7)“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 )
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8).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 ( )
A既来之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C则安之 D吾恐季孙之忧
(9).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 )
A远方的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B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C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D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二.课外提升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后面各题。
8.子 谓 子 贡 曰 女 与 回 也 孰 愈 对 曰 赐 也 何 敢 望 回 回 也 闻 一 以 知十 赐 也 闻 一 以 知 二 子 曰 弗 如 也 吾 与 女 弗 如 也
①为短文断句。
②从下列各项中选出正确的项 ( )
A.文中两个“女”,都是通假字,同“汝”。
B.文中两个“与”词义词性完全相同。
C.短文中,孔子与子贡对话,提到了回与赐两个人。
D.文中“望”是“看”的意思。
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①为加点的字注音
A.省 B.传
②解释下列字的词义。
A.谋: C.交:
B.忠: D.信:
③翻译这则短文。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答案
1.略
2.①既来之,则安之 ②分崩离析 ③祸起萧墙
3.A
4.D
5.①作为 ②语气助词 ③成为 ④动词,这里有“编造”之意
6.①引进动作对象,不译 ②对,对于,介词 ③从,介 ④在,介 ⑤到,介 ⑥在,介
7.⑴季氏将伐颛臾⑵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 冉有、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应制止这种不义的作法。⑶说明冉有、季路二人既做家臣,就要尽职,纵容季氏的行为是失职。批评冉有政治态度的不端正。 ⑷D ⑸ 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将伐颛臾的真正阴谋 (6)B(7)C(8)D(9)D
8.①曰:“愈?”曰:“回?十,二。”曰:“也;也。”②A
9.①A.xǐng B.chuán
②A.计谋,主意 B.忠诚,忠实 C.交往 D.讲信用
③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 篇6
教学目的:
一、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坚持原则、当仁不让的人格。
二、理解掌握十几个词语的意义。
三、归纳是、疾、止、见、过等词的义项。
四、掌握文言句式无乃与?与何以为?。
五、理清课文层次,使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一、积累词汇
二、掌握文言句式
三、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
1、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人格
2、文言句式
教学设想:
1、多朗读,力求学生熟读成诵;
2、重要实词,尽量与成语联系,并弄清各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帮助记忆;
3、精练,通过练习强化认知记忆;
4、迁移。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形成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时间:
2 课 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二、朗读:
(一)范读
(二)正音:颛臾、稷、为、兕、椟、与、冉、柙、费
(三)试读: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人物的`语气。
(四)齐读:
三、精讲:[穿插课堂巩固训练]
(一)第一段:1、词语:伐、见、是、社稷、以为、与
2、句子: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何以伐为?
3、内容:写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
(二)第二段:1、词语:过、止、颠、相、尔
2、句子: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3、内容:指出冉有季路没有尽辅佐之责。
(三)第三段:1、词语:固、疾、辞、患、国、家、来、安
2、句子: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既来之,则安之。
3、归纳三个成语:①既来之,则安之。
②分崩离析。
③祸起萧墙。
4、内容:写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对鲁国现状的分析。
四、背诵:自由诵读,运用思路法背诵。
五、课后作业:整理虚词于、之、夫。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 篇7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了解大意, 积累文言词语“是、疾、止、见、过”;掌握文言句式 “无乃……与”“何以……为”;背诵全文。
2了解孔子以德服人、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
背诵全文,掌握“无乃……与”“何以……为”两个句式。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
这篇课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章,年代久远,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孔子的思想。教学方法之一是诵读法。
“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会学生自学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的归宿。在本节课中,力图教会学生质疑难点字句、背诵文言文、理解孔子的辩驳艺术。即教会质疑,在师生互动探究的氛围中完成教学工作。教学方法之二是质疑法、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