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与朱元思书》译文

2024-06-053

《与朱元思书》译文(精选16篇)

《与朱元思书》译文 篇1

  与朱 元 思 书

  作者:吴均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江水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2002/03/20

《与朱元思书》译文 篇2

  (一)知识与能力

  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学生对富春江山水可能是陌生的,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查找有江的介绍,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其山水特点。教师也可利用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初步感知

  初步感知课文的前提是弄清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

  1.初读课文,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师生合作解决。

  2再读课文,弄清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如“俱”“绝”“息”“犹”等的含义,采用沟通古今文言词语法,请学生查找工具书,找出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这些文言实词意义用法的成语,感受文言词语的生命力。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4.在整体感知大意的基础上,探究文章结构之美。倡导自主探究,教师适当点拨。如: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思考提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篇,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5.三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做片段示范朗读,要学生读出语气和重音,特别强调要读出层次,在读的同时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

  6.再次熟读课文,达到成诵的地步,较好的学生要达到给出上句,能够对出下句的程度。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全文背诵下来,能选择自己喜爱的片段默写下来。

  三、深入探究

  在基本成诵的基础上,学生再度默读课文,深入探究,从审美的角度梳理课文内容。方法可由教师给出探究的角度,适当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组内合作解决。焦点问题,全班共同探讨,可以有不同的见解。

  1.探究文章意境之美,可提出如下问题。

  ①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的?

  思考提示:从水色、水深、水清,流急、浪大、势猛突出“异水”。首先从形、声、色角度突出山势之奇,空天籁之奇,林中有日无光之奇。

  ②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

  2.探究文章志趣之美,可提出如下问题。

  ①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中国历代写景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只言片语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思考提示: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在描绘山景时,“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不仅衬托出险峰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②仔细品味作者的这种兴趣,比较其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态度,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态度有何不同?(如果对上述问题①把握不够,则此题不做要求。)

  思考提示:这是一种对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它比前者少了份严肃,多了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份悲观,多了份开朗,因而更具有了一份常人的心态,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亲切。

  四、拓展延伸

  以下提供两种方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兴趣取向有所选择地进行。

  1.古文画意。

  2.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下面就让我们根据课文的意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拿起手中的画笔或在网上搜集的有关富春江山水的图片,利用电脑进行制作,创作一组“富春江山水明信片”系列,提倡文配画,大家共同愉悦欣赏.

  3.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

  4.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能美化人,即人类受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请结合这段话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思考提示:这句话中虽然流露出作者奋发图强,但因终未显达,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所

  蕴含的自然美,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你看,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

  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奇峰,聆听“泠泠作响,嘤嘤成韵”的美声,不禁心旷神怡,移情于山水而淡漠了功名利禄之心。

  资料备忘

  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轼)

《与朱元思书》译文 篇3

  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u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掌握积累一些常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理解文意,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u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3、再现写景画面,感受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u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2、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的内涵,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移情移景赏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合理运用讨论法和移情移景赏析法进行教学。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佳作,放在本单元学习它有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与能力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各位同学,语文学习犹如快乐的旅行,她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和幸福,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知识和感悟。今天,就让我们背起智慧的行囊,继续我们的快乐之旅。我们的目的地是哪里呢?   

  请大家先看大屏幕:(背景音乐《高山流水》)你们看这里江水碧波荡漾,两岸高山危耸……这就是古往今来令无数文人墨客心驰神往、为之倾倒的美丽的富春江!今天,我们就到这美丽的富春江来游山玩水!  

  2、在正式开始这趟快乐之旅之前,我先给大家找了一个导游——吴均。下面就让我们紧跟着他的脚步走进文章《与朱元思书》,去领略富春江美丽的山水风光。  

  (出示并简介课题:与朱元思书)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课文  

  (1)、对于这样出色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就让我们一起来边欣赏美景边聆听朗读示范,同学们仔细听,认真品味。  

  (播放朗读录音,大屏幕播放图文)  

  (2)、面对如许美文,不亲自品读品读,岂不遗憾?还是让同学们也来享受享受吧!一起来读一遍,读时一定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情感等方面的处理。  

  (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a. 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b. 节奏——以“二二”节拍为主(多为四字句),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对于整散相间的句子,应读得抑扬顿挫。  

  c. 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d. 情感——流露出对富春山水的由衷赞叹、无比向往之情。  

  2、读懂课文  

  听着你们动听的朗读,享受着如此优美的文章,老师都有点陶醉了,但还是别忙,学习古文不仅要求会读文章,还要能读懂文章。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如有困难词句,可随时提出来,老师愿意帮助你们。  

  (1)、学生分组活动后提出问题。  

  (2)、教师出示投影片,点拨释疑。  

  三、合作探究,赏析文“美”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意境、情趣等内容。  

  1、吟诵体会——语言美  

  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提问:请谈谈朗读本文时感觉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学生讨论、明确:  

  (课件出示):  

  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②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③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如: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夸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拟人)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2、赏析品味——意境美  

  学生自由默读课文,重点揣摩课文第二小节写“水”写“山”的语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天公作美,导游吴均给我们选择了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去富春江游山玩水。这一去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了——奇山异水  

  a.请找出文中描写“水”的语句,思考: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水之“异”的?  

  提示:文中写“异水”的部分,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课件展示“异水”画面,帮助理解。)  

  b.请找出文中描写 “山”的语句,思考: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山之“奇”的?  

  提示:文中写“奇山”部分,首先从视觉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其次从听觉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泉声、鸟声、蝉声、猿声,这些声音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最后从视觉的角度写山林中“在昼犹昏” 以及“有时见日”的神奇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课件展示“奇山”画面,帮助理解。)   

  3、体会感受——情趣美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  

  a.学生反复品味课文,思考:作者面对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流   

  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的分析。  

  提示: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情趣。  

  作者在描绘“奇山异水”的景色时,插入了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话不仅从侧面衬托出“奇山异水”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4、望景生文  

  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已经深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富春江的美景好象就在我们眼前。欣赏图片,提问: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  

  5、分组齐读  

  带着对作者的情感,分组齐读课文第二节,感受文中山水之美。  

  (男生读写山部分,女生读写水部分,齐读抒情部分。)  

  四、拓展延伸  

  1、富春山水能使吴均产生退隐之心,假如你身处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提示:感受因人而异,面对如此美丽的山水风光,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更应该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产生积极进取之心。  

  2、《与朱元思书》描山绘水精妙无比,让我们流连忘返,其实在我们古代诗词里有许多描写山水的名句,你能写出几句来吗?  

  (课件出示):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五、归纳小结,结束新课  

  1、小结课文  

  2、在音乐《渔舟唱晚》中结束新课  

  今天的旅行一定收获不少吧!既饱览了这片“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美景,又结交了这位热爱自然、厌弃尘俗的朋友吴均。  

  读他的《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他的《与朱元思书》,如同赏一幅  

  好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六、布置作业  

  1、其实在古代像吴均这样寄情山水,表达志向的人很多,下面请大家回忆所知道的这些人物,完成所给对联的下联。(文化内涵)  

  上联:吴均绝赞富春江水抒归隐之心

  下联:  

  2、背诵全文并运用从第一单元学习到的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把本文改写成一篇游记散文。  

  3、如果你是一位广告策划人,当你面对富春江的美景,你会创作出怎样的广告词来向人们宣传富春江。  

  附板书:  

  与朱元思书  

  吴均  

  总                                奇  山  异  水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静态                            清  澈  

  景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异水                    

  动态——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  急  

  分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山之形  

  视觉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山之色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奇山  

  泉水激石,好鸟相鸣  

  听觉                                                   山之声  

  蝉转不穷,猿叫无绝  

  情          望峰息心,窥谷忘反       向往自然,厌弃尘俗  

  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写景美文,结束新课后,我反思如下:  

  1、对于这篇写景美文,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借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景。在导入时,我利用多媒体在古筝曲《高山流水》的背景下展示富春江的美景;在结束时用《渔舟唱晚》作背景音乐;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于富春江有所向往。在整体思路上,采用导游赏景的形式来构建课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犹如一次快乐的旅游,以达到快乐语文的目的。  

  2、针对“骈体文”,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品读、自由诵读、分组齐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以读促讲,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  

  3、对于写景美文,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尝试运用“赏景听读”“以景助讲”“望景生文”等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反复赏景中受到美的熏陶。  

  4、针对课文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我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为了加强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训练,因此,我在“拓展延伸”与“课后作业”中做了相应的处理。  

  (作者:朱宏刚)

《与朱元思书》译文 篇4

  一.教学要点

  1.掌握以下词语:

  行旅    桐庐    悠然    领略    鸢飞戾天    经纶    亟思    遁世    缥碧    轩邈    泠泠    窥谷忘反    见日

  2.体会本文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特点;

  3.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等特点;

  4.学习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

  二.教学设想

  1.本文为课外自读课,但由于其很有特色,又加之生字词较多,故安排一课时课内自读;

  2.重点放在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掌握特点.

  三.教学步骤 及具体教学内容

  1.请生读课文,正音正字;

  2.再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掌握学习重点;在此基础上按下列步骤具体学习课文

  3.学习第一段.这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⑴ 读课文及注释,明确各句意思,请一生翻译本段;

  ⑵ 分析各句:

  第一句:写天光山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出了天气的晴好;

  第二句:写乘船江游的心境--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惬意而畅怀;

  第三句:交待江游距离,总写山水特点.

  4.学习第二段

  ⑴翻译本段.

  ⑵本段承“异水”二字,抓住“清”和“急”的特点:

  从哪几方面突出这个特点的?

  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 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

  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

  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之美.

  5.学习第三段

  ⑴朗读本段,概括段意:

  本段写奇山以及浏览感受.

  ⑵先找出写山的句子,然后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A.从山自身写:

  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

  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B.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

  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

  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

  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

  6.通读全文,体会本文意境,概括写作特色.

  ⑴突出特点,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全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⑵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⑶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7.作业 

  ⑴完成练习一,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特点;

  ⑵完成练习二,区别“许”、“急”、“奇”、“好”在句中的不同含义.

  ⑶完成同步练习各题. 

  课后记:

  本文在课下注解中,似乎有一处解释不通,即169

《与朱元思书》译文

《与朱元思书》译文(精选16篇)《与朱元思书》译文 篇1  与朱 元 思 书  作者:吴均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