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二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范文

2024-06-052

高二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范文(精选12篇)

高二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范文 篇1

  崔忠建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文中“沔池会”一段中有这样的话: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而到后面蔺相如怒逼秦王击缶之后,相如就让赵史官记录:“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一般人不大会注意这里的“令”与“为”二字的不同。两句的差别还有一点,就是“秦王与赵王会饮”句。赵御史记录的没有这句。在这里我们倒不必在乎这一句话的有无的区别。我们只分析这里“令”与“为”两个字。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迁作为优秀史家的高超笔法。

  在“沔池会”这一段故事中,司马迁要表现的是蔺相如大义凛然、为争国体不惜一切、大智大勇的气魄。而要突出这一方面,必须把他放到一个矛盾极为尖锐,甚至达到极端的场面。在这里,秦王与赵王的会饮,可以说是一个极其恰当的场面。

  首先是一个一贯飞扬跋扈蛮横不讲理的秦王,依仗自己的强大势力欺负赵王,让赵王为他奏瑟。秦王表面上听瑟,而实际上听瑟之意不在音,是明摆着辱没赵王人格,以及赵国的国体。如果赵国就这样哑然罢会而回的话,赵国将在历史上留下永远的污点。(这是用当时的标准来衡量。现在恐怕也是如此。)而这对于任何一个有气有血的人,是难以承受的。更有甚者,秦御史记录的时候,竟然用了一个上级对下级使用的粗劣字眼“令”字。然而,在强弱不等的势态下,赵王无奈地接受了。这样,秦赵两国的国君态势优劣就尽显无遗了。

  而就是在这种场合下蔺相如的挺身而出“请奉盆缶”,就显得高大而威严了。相如毫不畏惧秦王“左右欲刃”的威胁,用“以颈血溅大王”的拼命架势相要挟,最终逼迫秦王就范。接着蔺相如顾招御史记录,御史记作“为赵王击缶”。这一个“为”字,是极其耐人寻味。——到底是什么原因,秦王为赵王击缶?是怕赵王?自愿?还是……?读史读到这段的时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这样,蔺相如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陷秦王于更加被动的地位。赵国自然就更胜秦一筹了。

  历来我国史家著史,力求文字简约而微显大义。更何况司马迁是此中名手。所以我们在阅读分析,或者给学生讲解时须细心体会这类细小不起眼的地方。这样不仅会提高自己的赏阅古文的素养,在讲课的时候也会得心应手。

高二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范文 篇2

  一、通假字

  ⑴可与不: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

  ⑶拜书送于庭:

  ⑷如有司案图: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2、曲:曲在赵(理亏)

  3、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4、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5、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6、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7、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8、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9、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0、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1、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2、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13、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14、靡:左右皆靡(退却)

  15、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16、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17、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18、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三、一词多义

  闻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秦昭王闻之

  负

  ①秦贪,负其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

  ③相如引车避匿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                             ②而君幸于赵王

  ③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请

  1.璧有瑕,请指示王                         2.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3.诸将请所之

  书

  1.使人遗赵王书                             2.秦御史前书曰

  奏 

  1.请奏瑟                                   2.相如奉璧奏秦王

  顾 

  1.顾吾念之                                 2.相如顾召赵御史曰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计

  1.计未定                                   2.廉颇蔺相如计曰

  3.可计日以待也

  舍:

  舍相如广成传舍

  三、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                                  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                            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⑸请指示王--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

  ⑺宣言曰:事见相职必辱之--                    ⑻布衣之交--                               

  ⑼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⑽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⑾且相如素贱人——                              ⑿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赵城——

  四、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                            ②左右欲刃相如--

  ③乃使从者衣褐--                              ④秦御史前书曰——

  ⑵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廷叱之-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③怒发上冲冠——

  ⑶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                                  ②秦王恐其破璧——

  ③宁许以负秦曲——                              ④毕礼而归之——

  ⑷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五、文言虚词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于

  ①.闻于诸侯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

  ③.归璧于赵                                     ④.使不辱于诸侯

  ⑤.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之

  ① 伐齐,大破之               秦昭王闻之                得璧,传之美人

  ②.即患秦兵之来                                 ③.均之二策

  ④.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而 

  ① 夫秦强而赵弱                                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                               ④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因  

  ① 相如因持璧却立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④因循守职、因循守旧

  六、文言句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3、我为赵将

  4、而君幸于赵王.

  5、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7、何以知之.

  8、求人可使报秦者

  9、拜送书于廷

  八、翻译句子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译:想给秦国(和氏璧),秦国的城池又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了;想不给,就担心秦军攻来。

  2、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秦五)拿城来换和氏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在赵国;赵国给秦国和氏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在秦国。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秦国的要求)而让它承担理亏(的责任)。

  3、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译:秦国从缪公以来(经历了)二十多个国君,从来没有坚守信约的.

  4、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译:终于在朝堂上(设九宾之礼)接见相如,完成各项礼节让他回去.

  5、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译: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的下面!

  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译:我之所以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7、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

  8、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9、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译: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高二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范文 篇3

  山东省单县一中 初凤平

  一、 字音练习:给划线字注音。

  缪( )贤 赦( )免 袒( )露 倨( )傲 睨( )柱

  佯( )为 汤镬( ) 靡( )乱 不怿( ) 避匿( )

  二、 文学常识:填空。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体 史,又名《太史公书》。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

  到汉武帝时共约 年的历史,鲁迅先生评之为 “ ”。全书体例包括 、 、 、

  、 五部分,共 篇。作者 ,字 ,是 朝伟大的

  家、 家。

  三、 通假字:解释句中通假字。

  1、可予不?( ) 2、臣愿奉璧往使。( )

  3、拜送书于庭( ) 4、召有司案图( )

  5、秦自缪公以来( ) 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四、 古今异义:解释划线的词的古今义。

  1、 请指示王 古义 今义

  2、 廉颇宣言曰 古义 今义

  3、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 今义

  4、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美人:古义 今义

  左右:古义 今义

  五、 实词虚词:解释划线词的意义。

  1、舍人( ) 2、使人遗( )赵王书( )

  3、徒见欺( ) 4、窃计( ) 5、即患秦兵之来( )

  6、不可不许( ) 7、秦以城求璧而( )赵不许,曲( )在赵

  8、宁许以负秦曲( )8、秦贪,负其强( ) 9、固请( )

  10、以一璧之固逆( )强秦之欢 11、严大国之威( )

  12、召有司案图( ) 13、间至赵矣( )14、特( )以诈佯为予赵

  15、引赵使者蔺相如( ) 1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17、拔石城( )

  18、左右欲引( )相如去( ) 19、不如因而厚遇之( )

  20、相如顾( )召赵御史书( )曰 21、为赵王寿( )

  22、且( )相如素( )贱人,吾羞( ),不忍为之下

  23、臣所以( )去( )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 )也

  24、公之视廉将军孰与( )秦王 25、臣等不肖( )

  26、相如虽驽( ),独( )畏廉将军哉?顾( )吾念之

  六、 词类活用:解释划线词的词类活用。

  1、宁许以负秦曲( ) 2、怒发上冲冠( )

  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4、大王必欲急臣( )

  5、舍相如广成传舍( ) 6、乃使从者衣褐( )

  7、间至赵矣( ) 8、卒廷见相如( )

  9、相如前进缶( ) 10、左右欲刃相如( )

  11、且庸人尚羞之( ) 12、请以咸阳为赵王寿( )

  13、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

  14、臣请完璧归赵( ) 15、欲与王为好( )

  七、 句式:判断下列句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2、求人可使报秦者( )

  3、而君幸于赵王( ) 4、徒见欺( )

  5、君何以知燕王( )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7、故燕王欲结于君( ) 8、乃设九宾礼于廷( )

  9、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 9、赵王以为贤大夫( )

  八、 省略句:填上所省略的内容。

  1、大王见臣( )列观 2、不如因( )而厚遇之 3、( )卒廷见相如

  九、 一词多义:解释词义。

  1、 顾 A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 2、引A引赵使者蔺相如( )

  B顾野有麦场 ( ) B左右欲引相如去( )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C相如引车避匿( )

  D顾吾念之( ) D引而不发 ( )

  2、 幸 A而君幸于赵王( ) 4、以 A以勇气闻于诸侯( )

  B则幸得脱矣 ( ) 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C大王亦幸赦臣( ) C以绝秦望 ( )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5、 而 A夫秦强而赵弱( ) 6、因 A相如因持璧却立( )

  B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 B不如因而厚遇之( )

  C不如因而厚遇之( ) C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

  D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

  十、 翻译。

  1、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004年8月4日)

高二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范文 篇4

  设计:汪振学

  教学目标 :

  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  课文: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

  2、由学生介绍课文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式、历史条件,教师补充。

  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2节:廉蔺简介

  3—13节:完璧归赵。

  14—16节:渑池相会。

  17—21节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四、集中学习1—13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

  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E、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F、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G、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5、学生诵读

  五、布置作业 。

  第二课时

  一、集中学习14—16节

  1、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

  2、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

  3、研读、讨论“渑池之会”。(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秦王饮酒酣”中的一个“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

  蔺相如: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③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如何对策?

  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二、集中学习17—21节

  1、学生朗读,翻译。

  2、品读讨论:

  ①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

  ②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

  ③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

  ④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

  3、诵读,增强语感,接受古文化的熏陶。

  三、布置作业 。

  第三课时

  一、从小说鉴赏的角度分析写作技巧。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二、结合课后资料《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看有什么新的研究体会。

  1、翻译这节文字。

  2、王世贞“对这种称道”提出质疑,他的疑点何在?

  疑点:奈之何既畏而复挑真怒也!

  秦强赵弱,赵畏秦合理,挑其怒不合理。

  3、何以见得是故意挑其怒?

  秦王设九宾,斋戒而待相如上璧,相如欺秦王,这就使秦有了理,有借口攻赵索璧。这就是挑其怒,对强权不能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4、置疑启示:

  这个疑点并不能否定此传,还需史实旁证,但这里提出的矛盾性细节足以构成了疑点,疑点可成立。

  质疑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像本文的疑,就有澄清史实的价值。《石钟山记》也是质疑,就有研究命名逻辑的价值,惜之,苏轼没能,也不可能把这一逻辑方法问题彻底解决。但是引发人们探究的欲念,还是有价值的。

  提出质疑,就要有辩驳,要驳倒不合理的,要找不合理之处,进行反驳,反驳的理由要充分,这也要合乎逻辑和事实,最后再提出自己合理的看法。

  三、归纳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进一步进行考点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通“否”。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

  2、一词多义

  ⑴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⑵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3、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事见相职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4、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⑵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⑶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⑷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5、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⑵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⑶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四、布置作业 。

  附:课后资料《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翻译。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们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认为这是可以令人信服的。

  秦国拿了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骗赵国,并且用威胁的态度企图攫取它的和氏璧。这时说秦国想要得到璧是实情,但不是要趁此机会窥伺赵国的呀。赵国知道这个真实的情况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真实的情况就给它;知道这个真实情况而惧怕秦国就给它,知道这个真实情况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它。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的啊,为什么既惧怕它而又要去挑起它的怒火呢!

  [1] [2] 下一页  

高二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范文 篇5

  山东省单县一中 初凤平

  一、 字音练习:给划线字注音。

  缪( )贤 赦( )免 袒( )露 倨( )傲 睨( )柱

  佯( )为 汤镬( ) 靡( )乱 不怿( ) 避匿( )

  二、 文学常识:填空。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体 史,又名《太史公书》。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

  到汉武帝时共约 年的历史,鲁迅先生评之为 “ ”。全书体例包括 、 、 、

  、 五部分,共 篇。作者 ,字 ,是 朝伟大的

  家、 家。

  三、 通假字:解释句中通假字。

  1、可予不?( ) 2、臣愿奉璧往使。( )

  3、拜送书于庭( ) 4、召有司案图( )

  5、秦自缪公以来( ) 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四、 古今异义:解释划线的词的古今义。

  1、 请指示王 古义 今义

  2、 廉颇宣言曰 古义 今义

  3、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 今义

  4、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美人:古义 今义

  左右:古义 今义

  五、 实词虚词:解释划线词的意义。

  1、舍人( ) 2、使人遗( )赵王书( )

  3、徒见欺( ) 4、窃计( ) 5、即患秦兵之来( )

  6、不可不许( ) 7、秦以城求璧而( )赵不许,曲( )在赵

  8、宁许以负秦曲( )8、秦贪,负其强( ) 9、固请( )

  10、以一璧之固逆( )强秦之欢 11、严大国之威( )

  12、召有司案图( ) 13、间至赵矣( )14、特( )以诈佯为予赵

  15、引赵使者蔺相如( ) 1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17、拔石城( )

  18、左右欲引( )相如去( ) 19、不如因而厚遇之( )

  20、相如顾( )召赵御史书( )曰 21、为赵王寿( )

  22、且( )相如素( )贱人,吾羞( ),不忍为之下

  23、臣所以( )去( )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 )也

  24、公之视廉将军孰与( )秦王 25、臣等不肖( )

  26、相如虽驽( ),独( )畏廉将军哉?顾( )吾念之

  六、 词类活用:解释划线词的词类活用。

  1、宁许以负秦曲( ) 2、怒发上冲冠( )

  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4、大王必欲急臣( )

  5、舍相如广成传舍( ) 6、乃使从者衣褐( )

  7、间至赵矣( ) 8、卒廷见相如( )

  9、相如前进缶( ) 10、左右欲刃相如( )

  11、且庸人尚羞之( ) 12、请以咸阳为赵王寿( )

  13、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

  14、臣请完璧归赵( ) 15、欲与王为好( )

  七、 句式:判断下列句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2、求人可使报秦者( )

  3、而君幸于赵王( ) 4、徒见欺( )

  5、君何以知燕王( )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7、故燕王欲结于君( ) 8、乃设九宾礼于廷( )

  9、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 9、赵王以为贤大夫( )

  八、 省略句:填上所省略的内容。

  1、大王见臣( )列观 2、不如因( )而厚遇之 3、( )卒廷见相如

  九、 一词多义:解释词义。

  1、 顾 A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 2、引A引赵使者蔺相如( )

  B顾野有麦场 ( ) B左右欲引相如去( )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C相如引车避匿( )

  D顾吾念之( ) D引而不发 ( )

  2、 幸 A而君幸于赵王( ) 4、以 A以勇气闻于诸侯( )

  B则幸得脱矣 ( ) 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C大王亦幸赦臣( ) C以绝秦望 ( )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5、 而 A夫秦强而赵弱( ) 6、因 A相如因持璧却立( )

  B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 B不如因而厚遇之( )

  C不如因而厚遇之( ) C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

  D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

  十、 翻译。

  1、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004年8月4日)

高二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范文 篇6

  教学目的

  一、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体会这篇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三、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四、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

  教学设想

  一、本文故事性很强,可以先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中三个故事的大意。

  二、重点讲解与练习相结合。对于重点词语,如:负、徒、幸、引、为、使、亡、观、奏、顾等,要结合语境讲清楚,并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些词语。古今异义词:指示,约束;名词活用动词:刃、衣、舍、前等;使动用法:完、急、破、归等;虚词:以、之;被动句和判断句等,都要一一讲清楚,并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以巩固所学的内容。

  教学时数  四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新课。

  我们读书作文时,经常遇到“完壁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这些成语的出处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板书)。我们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些成语典故,学到一些文言知识,而且将受到古人那种勇敢机智的品质以及识大体、顾大局的爱国情操所激励,从而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简介作者和《史记》。

  引导学生看注释①和“预习提示”第一段。明确这样几点:1.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①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③艰难发愤。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发愤著《史记》,也发泄了他对汉朝的仇恨。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的事迹,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列传中的一篇代表作。

  3.《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简介时代背景。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征战不已。秦国最强,它对六国都有野心。秦国多次击赵,但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

  四、教师范读第l-13段。

  五、讲读第一部分(第l—2段)。

  1.指导学生自读第1—2段。

  2.学生讲解,教师点拨。

  明确:“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凭借。开头简介廉、蔺二人地位、威望的巨大差异,为二人矛盾伏笔。

  六、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3—5段)。

  1.指导学生自读3—5段。

  2.学生讲解第3段,教师纠正,补充。

  明确:①“愿以十五城请易壁”,愿,很希望,不同于现在的“愿意”。②“徒见欺”,见,被、受,被动句式。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意思是:主意没有拿定,(想)寻求一个可以出使答复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人可使报秦者”即“可使报秦之人”,定语后置句。④关于和氏壁的来历,教师可以扼要补充。(请见《韩非子·和氏》)⑤这一段是故事的开端,秦王要“以城易壁”,赵王左右为难,为蔺相如出场作铺垫。

  3.学生试讲第4-5段,教师纠正并补充。明确:①“窃计欲亡走燕”、“窃以为其人勇士”。窃,用在对话或书信中表示谦恭之词,意思是“我私下”。“亡”、“走”同义词,都作“逃”讲。②“臣请完壁归赵”。请,意思有二:一是敬辞,表示请您(做某事),二是谦词,请您允许我(做某事)。这里作第二种解释。(按1989年高考题第12题考了“请”字的两种不同用法,请予注意。下文还有“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壁有暇,请指示王”,这两句的“请”的用法,请注意区分。)③“而君幸于赵王”、“则幸得脱矣”、“大王亦幸赦臣”中三个“幸”,第一个“幸”是宠幸,后两个“幸”是侥幸。“幸于赵王”,是被动句,被赵王宠幸。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中的“负”是使动用法。⑤“王必无人”中的“必”,课文注释为“一定,实在”。③蔺相如为何会赢得赵王的信任?一是由于缪贤推荐,补写出了蔺相如的过人才情;二是在朝廷应对时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正确主张,自愿承担出使重任。⑤这一层写蔺相如奉壁使秦。用对话表现相如的过人的分析能力和决断能力。

  七。学生边朗读边思考1-5段后,布置作业 。

  1.熟读和口译第1—5段。

  2.预习第6—13段。

  第二教时

  一、检查旧课。

  (出示小黑板)

  1.解释加点词语。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英勇气概)   ②使人遗赵王书  (送)    ③徒见欺  (被)   ④臣请完壁归赵  (谦词)

  2.翻译句子。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  ②而君幸干赵王  ③求人可使报秦者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06一11段)。

  指名朗读和翻译这一层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1.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明确:秦王坐章台,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顺便要求学生讲解这一句),左右皆呼万岁。以城换壁,对秦国来讲,并木占便宜,谈不上什么胜利,用不着“欢呼”。再说,秦王坐在行宫章台中,把和氏壁传递给嫔妃和侍从人员看,表现出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故相如断定他“无意偿城”,这表现了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2.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

  明确:①设计智取。乃前(上前,名作动)曰:“壁有暇,请指示王。”(示,给……看。意思是:请让我指给大王看。)②说理斗争。相如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评秦王的欺骗手段;另一方面以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要求学生讲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一句。)③誓死捍卫。相如“倚柱,怒发上冲冠”(按:有人认为这一句的标点应为:倚柱,怒,发上冲冠。),这里写出了相如的愤怒表情。“大王必欲急(形作动)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以言辞表现相如的勇气。“相如持其壁脱柱,欲以击柱。”又以动作表现相如誓死捍卫的决心。

  3.秦王“诈佯为予赵城”后,相如又如何对策?

  明确:首先,相如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然后交壁;其次,私下派人把和氏壁从径道(小道)送回赵国。

  4.归壁于赵后,相如又怎样对秦王交代的?

  明确: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未尝有坚明约束(要求学生讲解这四个字)者也”。干脆说明壁已归赵;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壁来”;③表示自己知“欺大王之罪”,“臣请就汤键”。④提出希望“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秦王杀自己不是好办法。

  三、略讲第二部分第三层(12——13段)。这一层是写完壁归赵后的结局。“拜相如为上大夫”为将相不和伏笔。“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壁”为两国进入对立状态和“渑池之会”伏笔。

  四、小结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写完壁归赵,着重表现相如的大智大勇。相如的这种品质,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讨论后明确:①直接描写(如: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五、复习巩固第二部分。指导学生反复朗读6—11段,并允许学生质疑。

  六、布置作业 。

  1.用自己的话讲“完壁归赵”的故事。

  2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3.预习第三部分“渑池会”。

  第三教时

  一、检查复习。

  1.(出示小黑板)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乃前曰:“璧有瑕……”(上前)

  ②相如因持壁却立(因,于是。却:退)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修敬: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④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2.辨析加点虚词。

  二、讲读第三部分(14一16段)。

  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读并试译这一部分后,研讨下列问题。

  1.这一部分写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四个字概括。

  明确:渑池之会。

  2.这一部分可以分几个层次?要求用四个字概括层意。”

  明确:分三层。第14段为一层:赵王赴会;第15段为第二层:渑池斗争。第16段:斗争结果。

  3.讲析第一层(第14段)。

  ①“渑池之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举行的?

  明确:是在秦国攻打赵国一再获胜的形势下举行的。(要求学生翻译加点词:其后(以后)秦伐(攻打)赵,拔(攻下)石城。明年(第二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②秦王在节节获胜的情况下,为何欲与赵王“为好”,举行“渑池之会”?

  明确:军事斗争辅以外交斗争,从外交上进一步迫赵投降。

  ③赵王赴会时作好了哪些准备?

  明确:一方面相如随从保驾,另一方面廉颇作后盾,并作好了最坏的打算。(“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讲析第二层和第三层(第15、16段)

  

高二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范文

高二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范文(精选12篇)高二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范文 篇1  崔忠建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史...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