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关于《谏太宗十思疏》一文的两个问题

2024-06-054

关于《谏太宗十思疏》一文的两个问题(精选12篇)

关于《谏太宗十思疏》一文的两个问题 篇1

  关于《谏太宗十思疏》一文的两个问题

  赵永康

  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一课,作者魏徵想要通过自己的上书,劝谏唐太宗李世民即便是太平盛世之年,也不可骄奢淫逸,贪图享乐,应该持之以恒地施行仁政,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可谓言辞恳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称得上是一篇千古劝谏之佳作。太宗也将之奉为自己的座右铭,置于枕边,每每有轻浮的杂念使时,便以此鞭策自己。但是在教授课文时发现两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是课文注释不当,另一个文章自身的问题。

  问题一:教材注释不当。作者魏徵在第三自然段针对太宗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十思”,其中第五思是“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这里的“三驱”到底做何解?教材的注释是“《易经》:‘王以三驱’。指狩猎有度,不过分捕杀。三驱,网开三面,留一面。”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妥。先来看看魏徵提出的第六思:“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意思是 “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自始自终要谨慎”,可见“慎始而敬终”这种态度是针对“忧懈怠”这种行为提出的。看得出这句话的前半句提出了问题,后半句则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我们很容易看出魏徵提出的“十思”的写法都应该是前半句提出了问题,后半句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我们再看第五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其中“乐盘游”是指“以盘游为乐。盘游,娱乐游逸,指从事狩猎。” 也就是说太宗喜欢打猎。依照推理,接下来作者就会劝戒太宗应该少打几次猎,否则就会劳民伤财,滋扰人民的正常生活,即“则思三驱以为度”,但是按照教材对“三驱”的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应是“就应该网开三面,留一面作为限度”,也就是说“应该狩猎为度,不过分捕杀”,如此解释看来魏徵是在劝戒太宗不要滥捕滥杀,这似乎违背了他为君担忧为民着想的初衷。那么 “三驱”到底应该怎么翻译? “驱”在古汉语中的解释为“赶马”,在这里应理解为“驱马打猎”,“三”是一个概数,表示少,所以我认为“三驱”应该解释为“少打几次猎”。因此,“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这句话应该译为“(您)喜欢打猎,应该考虑每年少打几次猎,(否则就会劳民伤财,滋扰人民的正常生活)”。

  问题二:文章自身的不足。众所周知,我们写文章时都讲究对称,假如在写文章时出现了ab两个问题并要对这两个问题回答,那么我们习惯先回答问题a再回答问题b,这才合乎情理。这点要求不是我们现代人的发明创造,古人对此要求更严格。但是在这篇文章中魏徵就太大意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者通过“根”与“泉”的自然流变规律上升到如何治理国家的高度,这是正面论证。接下来作者用同样的例子进行反面论证,作者这样写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按常理作者应该先提“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再举“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这样才与上面举出的正面例子顺序保持一致。虽然今人不能苛求古人如何,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这的确是一个瑕疵,那么在这里提出来,至少可以提醒我们在写作、说话时不要出现这样的逻辑问题。

关于《谏太宗十思疏》一文的两个问题 篇2

  教学目的:

  1. 理清文脉,背诵全文。

  2. 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 欣赏作者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4. 领悟“十思”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题解

  简介作者及疏的有关知识。此处注意要突出介绍作者直言诤谏的勇气和胆量。

  2.吟咏、品读课文

  A 教师范读,要注意读出语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B 试读,边读边正音。

  C 粗读,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

  D 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G 熟读,读出意蕴,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

  1.品读、背诵课文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理出课文的文脉,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诵课文。

  2.文言知识注释

  在背诵的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对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做一些注释说明。

  或者让学生找出他们认为难懂的词语、句子,教师给予解释。

  3.文言知识训练

  完成课后的字词练习。

  4.课外延伸

  1.政坛上的魏征有善谏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坛、史坛上的魏征。

  2.《贞观政要》一书自古以来被奉为帝王学习的经典,了解一下此书。

关于《谏太宗十思疏》一文的两个问题 篇3

  《谏太宗十思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一.学习要点

  1.作者、写作背景

  ①作者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著名政治家。隋末为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义军。李密失败,他投降唐朝。唐太宗时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其人有胆量,敢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助成'贞观之治'。后代一些诤臣都以他为楷模,亦泽被后世。 著作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

  附: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②写作背景

  '疏',即奏疏,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此疏是魏征在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的。唐初随着天下安定,太宗有骄奢之意。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戒之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亦属可取事理。后来唐太宗曾赐手诏,褒奖魏征,并说:'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此文中提到的'用人''纳谏'等策略被采纳,为成就'贞观之治'起到了大作用。

  2.课文内容简讲

  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并'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运用比喻推理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论述。

  第二段: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

  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十思,十条劝戒,正面论述'十思'的好处。

  3.写作特点

  ①正反论述,说理透彻。

  对同一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如第一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固本疏源',如第三段对'十思'的正反论述。

  ②比喻论述,生动有力。如第一段的比喻及比喻推理。

  ③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多用骈偶句式,但又不受骈体束缚,夹以散句,既整齐华美,又自然流畅。

  二.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长安完盛之时,有一道术人,称得丹砂之妙,颜为弱冠,自言三百余岁。京都人甚慕之。至于输货求丹,横经请益(横经,横陈经书。请益,指请教)者,门如市肆。时有朝士数人造其第,饮啜方酣,有阍者报曰:'郎君从庄上来,欲参觐。'道士作色叱之。坐客闻之,或曰:'贤郎远来,何妨一见?'道士颦蹙移时,乃曰:'但令入来。'俄见一老叟,鬓发如银,昏耄伛偻,趋前而拜。拜讫,叱入中门,徐谓坐客曰:'小儿愚騃,不肯服食丹砂,以至于是。都未及百岁,枯槁如斯,常已斥于村墅间耳。'坐客愈更神之。后有人私诘道者亲知,乃云:'伛偻者即其父也。'好道术者受其诳惑,如斯婴孩矣。(王仁裕《玉堂闲话》)

  1.下列句中红色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称得丹砂之妙     称:声称。

  b.时有朝士数人造其第  造:到。

  c.坐客愈更神之     神:以为神。

  d.后有人私诘道者亲知  诘:审问。

  2.对下列句中红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如弱冠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因此,'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b.至于输货求丹

  输货:运送财物。

  c.欲参觐

  参觐:拜见。

  d.道士颦蹙

  颦蹙:皱眉着急。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3.①门如市肆       ②作色叱之 ( )

  a.①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  ②变了脸色呵斥他

  b.①门前像市场一样    ②变了脸色呵斥他

  c.①门前像市场一样    ②做出样子呵斥他

  d.①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  ②做出样子呵斥他

  4.①但令入来    ②昏耄伛偻 ( )

  a.①但是命令进来  ②年老糊涂而驼背

  b.①只是让他进来  ②年老糊涂而驼背

  c.①只是让他进来  ②头昏年老而驼背

  d.①但是命令进来  ②头昏年老而驼背

  5.好道术者受其诳惑,如斯婴孩矣。( )

  a.喜欢道术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这种小孩子一样了。

  b.喜欢道术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样了。

  c.喜欢道术的人受到他欺骗迷惑,像这种小孩子一样子。

  d.喜欢道术的人受到他欺骗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样了。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道士面容显得很年轻,自言三百余岁,因而京都很多人不惜财物来求他那可长生不老的丹砂,并向他请教。

  b.几个朝士到道士住宅时,道士自己饮酒喝茶正酣,守门人报说道士之子求见,道士作色叱之。坐客劝说他才答应一见。

  c.一白发老者入前而拜道士,道士叱之入中门。道士后对坐客说,这是他的小儿,因不服丹药才这般衰老。

  d.坐客更加把道士当成神了。后来有人私下问道士的亲朋,才知道那个驼背的老人就是他的父亲。

  附参考答案、简析及译文

  1.d(诘:询问。)

  2.d(颦蹙:皱眉头。)

  3.a(肆:店铺。作色:做出样子。)

  4.b(但:只是。昏耄:年老糊涂。)

  5.c(受:受到。诳惑:欺骗迷惑。斯:此。)

  6.b('道士自己饮酒、喝茶正酣',误;应该是道士和几个朝士饮酒、喝茶。)

  【译文】

  长安国都完整兴盛的时候,有一个研习道术的人,声称得到了服食丹砂的妙诀,面容像二十岁左右,自己说已三百多岁了。京城里的人非常羡慕他,以至于运送财物求丹砂,横陈经书请教,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当时有几名朝官来到他的住宅,他们饮酒喝茶正畅快时,有个看门人报告说:'您儿子从村庄来,想要拜见您。'道士变了脸色呵斥了他。座中客人听到此事,有人说:'您儿子远远赶来,见一见有什么不行呢?'道士皱眉头不高兴了好一会儿,才说:'只是让他进来。'一会儿,看见一个老人,鬓发银白,年老糊涂而驼背,他赶紧上前拜见道士。拜见完毕,道士呵斥他进了中门,慢慢地对座上客人说:'我的小儿子愚笨痴呆,不肯服食丹砂,因此到了这个地步。都不到百岁,就衰老得像这样了,我早已把他赶到村庄里了。'座中客人更加把他当作神了。后来有人暗中追问道士的亲朋,他们才说:'那个驼背的人就是道士的父亲。'喜欢道术的人受到他欺骗迷惑,像小孩子一样。

  感悟人生

  高一(7)班 江丹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让我读后深有感触,人的一生不正是由'志与力'主宰的吗?从古到今,不管是名人还是伟人,或是最平凡的普通人,每个人的成就,每件事的成败,都在于对'志与力'的把握。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不错,平坦的大道谁都可以通过,简单的事情任何人都能够办到;但是要想看到非常之观,做出一番事业,就得下大功夫了。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就要走常人没走过,不敢走的道路,这也是他能与众不同的原因。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见有'志'是做大事必不可少的条件。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往往是一个人的精神作用在他遇到困难时支撑他坚持下去。

  不仅是做每件事要有'志',更重要的是人生要有理想。母鸡的理想是一把米糠;海燕的理想是飞越重洋;昙花的理想是短暂一现;海棠的理想是四季开放。理想是美好的。什么时候建立了理想,什么时候就开始了真正的人生。周恩来在二十三岁时就能说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样的话,他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远大的抱负,所以周恩来在后来能成为如此有为的人,深受着中国人民的爱戴。苏联革命家加里宁说:'怀抱着各种理想的幻想,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种宝贵的品质。'

  一个人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但理想不是空中飘浮的气球,不是茶余饭后的阔论,也不是心血来潮的兴致,而是力量的源泉、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人生好比是一次夜行军,而理想就是前进的火把。只有伟大的目的,才能产生惊人的毅力。

  朋友,如果你有伟大的理想,再加上坚持不懈地努力,你的人生就会精彩。即使你尽了力而没有达到目标,那你也将无悔于己,难道不是吗?

  [评语]

  这是一篇根据所给的作文材料而定话题写的作文。江丹同学写出了自己对'志与力'的感悟,'志'归结为'理想','力'归结为'毅力'。她能联系实际,谈出了自己的切身体会。语言也很流畅。

  附作文题: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此乃王安石游洞之感悟,若荡开思路,不禁想到人生。倾听彪炳史册者的足音,触摸名人伟人的人生历程,回望自己走过的足迹,乃至品味普通人的平凡人生,深切感受到'志与力'在人生中的主宰地位。请以感悟'志(或力、或志与力)'为话题,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关于《谏太宗十思疏》一文的两个问题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魏征的高超的劝谏艺术。

  能力目标

  1、掌握作者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

  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

  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

  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课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征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

  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征。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未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由于他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魏征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己,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足见魏征在当时的影响。

  衔接语:魏征是以善谏著名的,善在何处,谏有何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谏太宗十思疏》。

  三、解题

  谏:规劝

  十思:十条值得思考的情况

  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

  衔接语:魏征向太宗规劝了十条值得思考的情况,那他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呢,我们先了解一下背景。

  四、背景介绍(多媒体显示)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收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于是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

  五、指导诵读

  听录音,学生纠正字音、注意断句,同时体会思想感情。后找一学生试读(任挑一段),教师指点方法。

  六、疏通文意:

  衔接语:学习文言,大纲的要求是能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现象,那么同学们考虑一下,理解词句含义、积累文言现象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讨论后明确:实词、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古今异义等。

  1、师生共译第一、二段:疏通文意,重点解释实词、虚词、古今异义

  2、学生齐读第三段后以前后桌4人为一学习小组自主探究学习,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作答

  要求:①同学间互相的探讨,解答疑难。

  ②个别较难的翻译,同学间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③按类别归纳。(投影出示本文文言现象积累)。

  3、文言句子的翻译:(教师指导学生翻译,并渗透方法)

  例:①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用威风怒气来吓唬

  方法:a、抓关键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b、单音词语双音替

  c、倒装语序倒过来。

  ②臣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衔接语:魏征是一代名臣,他们中的治国境界是什么?(学生答:文武并用,重拱自治),君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做到什么(十思)

  ①投影出了十思内容,学生集体朗读。

  ②提问,十思侧重于规劝皇帝不要做到什么?对我们有无启发?

  衔接语:作者提出的十思,语语坦诚、字字惊心,太宗之所以最终能接受践行,并不仅仅是魏征的赤胆忠心,更由于他巧妙的思路与说辞它在一、二段已为十思铺平了道路。

  ③找一学生读第一段,提问:文章先以什么引出话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分析:比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衔接语:观点只是魏征一家之言,不足以让人完全信服,那么怎样才能让其观点有据可依呢

  ④学生自读第二段,提问:作者概括了一条什么普遍规律?

  分析:

  借鉴古人论述,将君与民关系比作水与舟,多方论证居安思危重要性,切中要害、令人警觉,那么如何居安思危呢?顺其自然的作者提出了十思。

  学生分析教师总结,本文思路:

  思考清晰,先说人君当思,为何要思,后谈思什么,环环紧扣,也把魏征高超任讽谏艺术体现的淋漓尽致。

  八、鉴赏高超的劝谏艺术:

  ①从思路上看,妙在何处?(先深入浅出分析思之重要而后投十思,易接受)

  教师分析:其实联系到我们的写作,那就是不一定要开门见山,而荡开一笔,打伏笔,蓄势,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从文章的用语上能否分析一下他们的高妙之所在?明确、下愚、明哲、臣闻(而非臣以为)

  点拔:魏征在讲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太宗是很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文中语言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极富艺术魅力,难怪唐太宗会从善如流呢。

  ③与《忌讽齐王纳谏》对比讽谏艺术之不同?

  九、思维拓展

  当今社会,我们虽然政通人和,国富民强,但也存在一些骄傲忘本的人民的父母官们,他们用自己腐败的双手写下了共和国最不协调的音符,请同学们试举一些例子,而后根据存在问题也给他们写上几点值得思考的问题。

  十、课文总结

  “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纪的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十一、布置作业

  ①积累本文中的文言知识。

  ②针对文中的某一哲理性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并写成文字。

  十二、板书设计:

关于《谏太宗十思疏》一文的两个问题 篇5

  教学目标

  ①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②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理论结构。

  教学重难点

  难点:①援引内容的理解;②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③“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的把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要点

  1.疏通字词。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论证结构。

  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同学们一定特别熟悉,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什么呢?(纳谏)。纵观贞观一朝,诤臣如云,而魏征秉性耿直,无所忌讳,堪称第一人。魏征跟随太宗十余年,先后陈谏二百多条,言辞切峻,颇中弊端。更为难得的是,他的有些言论疏奏并非一事一时而发,而是高瞻远瞩,充分展示出他的政治远见。这篇《谏太宗十思疏》作于贞观十一年,当时,所谓的“贞观之治”正处于颠峰期,天下大治,而魏征却提出要居安思危,实在是具有战略眼光的。

  二、明确目标

  1.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

  2.理清文章的结构。

  三、整体感知

  1.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用铅笔画下有疑问的字词。

  2.本文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使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1)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2)德义:德政与信义。

  (3)明哲:明智的圣人。(4)不胜:不堪。

  (5)景命:大命。(6)殷忧:大忧。道著:道行显著。

  (7)克:能够。(8)胡:北方民族;越:南方民族。比喻相距遥远。

  (9)董:督责。(10)苟免:苟且免罪。怀仁:怀念仁德。

  (11)奔车朽索:用腐烂的绳索驾驭飞奔的马车,比喻事情的危险。

  (12)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己调养。

  (13)盘游:游乐盘桓,此指打猎。(14)敬终:终了时仍不忘恭敬。

  (15)谬赏:错误的赏赐。(16)不言而化:不多言语而百姓受其教化。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三个自然段,自然地分为三段。

  (1)分析第一段。

  ①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师生共同完成。

  ②教师小结

  第一段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个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说明“积其德义”的重要性。

  补充讲解史料:太宗称帝不久,召集魏征、封德彝等大臣讨论如何治国的大政方针。太宗说:“现在处在天下大乱之后,想要治理好国家实在不易。”魏征说:“不然。人民遭受了战乱之后,治国正容易见效。这比如给饥人吃饭,给渴人喝水,是不费力的事。”封德彝说:“不对。三代之后,风气坏了,所以秦朝要用严刑峻法来治理。汉朝也不能恢复三代用道德、文教来治国。这不是不愿意恢复三代的德治,而是想恢复,但形势不许可。”魏征听丁,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德治、法治,在人倡导,德治就得出德治的结果,法治就得出法治的结果。如果说秦汉时风气已坏,不能变好,那么现在的人早该变成魔鬼丁。”唐太宗赞成魏征的意见,注重德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边地蛮夷都来归服的局面。该事例说明魏征非常重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治国主张以及这个主张的正确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要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十分强调地提出这一问题,是很有眼光的。

  (2)分析第二段

  第二段论述创业与守成的难易问题,提醒太宗要予以高度重视,创业与守成,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在这道上疏中尖锐地提出了“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竭诚则胡越为一体”,阐述了“善始者实繁”的原因,讲的是创业。“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则阐述了“克终者盖寡”的原因,讲的是守成。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创业难守业更难”,因为在胜利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而终于丢掉江山者大有人在。“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真是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反复玩味这段文字,一个封建时代的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臣义士的形象,呼之欲出。

  (3)分析前三段

  第三段提出“十思”,系统阐释“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展开分析下一课时)

  总结、扩展

  补充影音材料,对比唐太宗和周厉王对待谏谤的不同态度。

  附:板书设计

  谏大宗十思疏

  魏征

  一、提出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二、创业与守成

  三、十思积其德义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总结文章的论证结构。

关于《谏太宗十思疏》一文的两个问题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

关于《谏太宗十思疏》一文的两个问题

关于《谏太宗十思疏》一文的两个问题(精选12篇)关于《谏太宗十思疏》一文的两个问题 篇1  关于《谏太宗十思疏》一文的两个问题  赵...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