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教案

2024-06-051

《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教案(精选13篇)

《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t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诵读t领悟t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t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t检校侍中,领导周t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研习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

  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四、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五、从课文中找出几条成语,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之)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垂拱而治

《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教案 篇2

  知识目标:

  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能力特征:

  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巧。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意见。

  教学要点:

  1、学习本文作者真诚而委婉的劝谏艺术。

  2、品味本文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1、问答法。

  2、探究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巩固背诵。(学生先根据内容层次试背,再齐背。)

  二、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略)

  三、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忠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四、研习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出示投影:

  (一)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下愚”,称唐太宗为“明哲”?

  (二)能否将“臣闻”改为“臣以为”?

  (三)能否删去文中“承天景命”一句?

  (四)能否将“诚能见可欲”改为“是故见可欲”?

  小结: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

  五、品味语言特色:

  1、委婉谦虚。

  2、多用比喻,生动形象。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谈谈其表达效果。

  对偶句: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排比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小结: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画线句的出处,说说引用的作用。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出自《诗经大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篇》“君则舟也,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诚能见可欲(出自《老子》上篇:“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引用了《易经》“卑以自牧”的意思。)

  垂拱而治(出自《尚书成武》“垂拱而天下治。”)

  小结:“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金”“字字有出处”“事事有依据”

  (强调积累下列成语:局安思危、戒奢以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垂拱而治、纵情傲物、载舟覆舟、长治久安、竭诚待下)

  六、延伸拓展。

  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边)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明确: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剀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七、课文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身。

  八、作业布置。

  1熟练背诵全文。

  2请结合上学期学过的《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等篇目,谈谈你对文学史中烛之武、邹忌、触龙、魏征等论辩艺术的感悟,他们的才能何在?说辩技巧何在?成功的奥妙何在?

  3古人的说辞奥妙无穷,对于处在现代社会中的现代人,对于面临现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的现代人,不断提高说话技巧,有何借鉴意义?

《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魏征的高超的劝谏艺术。

  能力目标

  1、掌握作者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

  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

  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

  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课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征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

  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征。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未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由于他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魏征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己,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足见魏征在当时的影响。

  衔接语:魏征是以善谏著名的,善在何处,谏有何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谏太宗十思疏》。

  三、解题

  谏:规劝

  十思:十条值得思考的情况

  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

  衔接语:魏征向太宗规劝了十条值得思考的情况,那他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呢,我们先了解一下背景。

  四、背景介绍(多媒体显示)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收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于是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

  五、指导诵读

  听录音,学生纠正字音、注意断句,同时体会思想感情。后找一学生试读(任挑一段),教师指点方法。

  六、疏通文意:

  衔接语:学习文言,大纲的要求是能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现象,那么同学们考虑一下,理解词句含义、积累文言现象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讨论后明确:实词、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古今异义等。

  1、师生共译第一、二段:疏通文意,重点解释实词、虚词、古今异义

  2、学生齐读第三段后以前后桌4人为一学习小组自主探究学习,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作答

  要求:①同学间互相的探讨,解答疑难。

  ②个别较难的翻译,同学间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③按类别归纳。(投影出示本文文言现象积累)。

  3、文言句子的翻译:(教师指导学生翻译,并渗透方法)

  例:①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用威风怒气来吓唬

  方法:a、抓关键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b、单音词语双音替

  c、倒装语序倒过来。

  ②臣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衔接语:魏征是一代名臣,他们中的治国境界是什么?(学生答:文武并用,重拱自治),君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做到什么(十思)

  ①投影出了十思内容,学生集体朗读。

  ②提问,十思侧重于规劝皇帝不要做到什么?对我们有无启发?

  衔接语:作者提出的十思,语语坦诚、字字惊心,太宗之所以最终能接受践行,并不仅仅是魏征的赤胆忠心,更由于他巧妙的思路与说辞它在一、二段已为十思铺平了道路。

  ③找一学生读第一段,提问:文章先以什么引出话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分析:比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衔接语:观点只是魏征一家之言,不足以让人完全信服,那么怎样才能让其观点有据可依呢

  ④学生自读第二段,提问:作者概括了一条什么普遍规律?

  分析:

  借鉴古人论述,将君与民关系比作水与舟,多方论证居安思危重要性,切中要害、令人警觉,那么如何居安思危呢?顺其自然的作者提出了十思。

  学生分析教师总结,本文思路:

  思考清晰,先说人君当思,为何要思,后谈思什么,环环紧扣,也把魏征高超任讽谏艺术体现的淋漓尽致。

  八、鉴赏高超的劝谏艺术:

  ①从思路上看,妙在何处?(先深入浅出分析思之重要而后投十思,易接受)

  教师分析:其实联系到我们的写作,那就是不一定要开门见山,而荡开一笔,打伏笔,蓄势,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从文章的用语上能否分析一下他们的高妙之所在?明确、下愚、明哲、臣闻(而非臣以为)

  点拔:魏征在讲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太宗是很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文中语言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极富艺术魅力,难怪唐太宗会从善如流呢。

  ③与《忌讽齐王纳谏》对比讽谏艺术之不同?

  九、思维拓展

  当今社会,我们虽然政通人和,国富民强,但也存在一些骄傲忘本的人民的父母官们,他们用自己腐败的双手写下了共和国最不协调的音符,请同学们试举一些例子,而后根据存在问题也给他们写上几点值得思考的问题。

  十、课文总结

  “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纪的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十一、布置作业

  ①积累本文中的文言知识。

  ②针对文中的某一哲理性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并写成文字。

  十二、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教案 篇4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测验

  一. 基础检测(20分)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chǎng)之长者          浚(qùn)其泉源

  b.虑雍(yōng)蔽             正身黜(chù)恶

  c.克终者盖(gài)寡          董(dǒng)之以严刑

  d.垂拱(gǒng)而治           仁者播(bō)其惠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枚:加强自身修养

  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以怒而滥刑                       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项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闻达于诸侯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二.阅读欣赏(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9题(25分)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5.下列加点的实词含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                    b.善始者实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春华秋实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长也

  振长策而御宇内                       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6.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克终者盖寡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而况于明哲乎

  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d.而况于明哲乎

  臣闻求木之长者                       青取之于蓝

  7.下列加子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历代帝王,接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刚开始做得好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8.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4题(25分)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贞观政要·任贤》)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汝离间我兄弟               ②魏征为太子洗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③往事息隐

  ⑤但其尽心所事               ⑥从容对曰

  ⑦征慷慨自若                 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11.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

  b.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

  c.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象仇敌一样

  d.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

  12.“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

  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13.斗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给以重用。

  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14.翻译下面文段中划线的句子

  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1)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魏徵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2)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大唐新语》)

  (1)德素以闻太宗。

  (2)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

  (三)写作训练(30分)

  15、以“居安思危”为话题,用整散相结合的句式,写一段话,至少有两处整句,150字即可。

  附答案:

  1、a.浚 jùn。

  2、d.百司,百官。

  3、a.a项中两个“以”都是“因为”的意思;b项的“哉”,前一个表疑问语气,后一个表肯定语气;c项的“所”,前一个是代词,代动词“加”涉及的对象,后一个“所”与“为”共同表被动;d项的“则”前一个是“就”,后一个作“是”讲。

  4、b.略。

  5、a.a项:听说;懂得;闻名。 b项:实在,确实;果实,这里作动词用;果实。c项:威吓;举起;举起。 d项:水流;流动;水流。

  6、a.a项两个“盖”都表推断语气;b项两个“而”,前一个表转折,后一个表承接;c项的两个“之”前一个代词,后一个结构助词;d项两个“于”前一个“对于”,后一个“从”。

  7、d.“终苟免”: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

  8、c.不是作者的观点。

  9、略。

  10、c 。

  11、c.

  12、a 

  13、a(三者是同一人)

  14、①窦德素把房玄龄等询问之事告诉了唐太宗。

  ②我不理解陛下为什么责备他们,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谢罪。

  15、略。

《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阐释“十思”内涵及现实意义;

  2、援引内容的理解;

  3、设喻方法的分析及把握。

  教学重难点

  解读援引内容;阐释“十思”;学习设喻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1、字词及文言现象。

  2、文意的把握。

  二、明确目标

  解读援引内容;阐释“十思”;学习设喻的论证方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请学生阐释对“十思”的理解。

  2、教师归纳如下

  这“十思”是:为人君者,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戒自己;在将要大兴土木、营建宫室的时候,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得到安宁;考虑到居位的崇高而且危险,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以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襟怀广阔应像能容纳滔滔百川的浩瀚江海;外出游猎,要想到网开一面,不要赶尽杀绝;担心懈怠情绪的滋长,就要想到做事情应善始善终;不愿自己耳目蔽塞就应想到虚心采纳下边的意见;畏惧邪恶奸佞之人干预朝政,就想到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对臣下的加恩,要想到不因个人的喜好而谬加奖赏;进行惩罚,要想到不因个人的恩怨而滥施刑法。

  3、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4、请学生回答对文章援引内容的理解。

  5、教师总结

  ①“载舟覆舟”,暗引《孔子家语》:“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申居安思危的鉴戒之意,紧扣文章起段。

  ②“谦冲而自牧”活用《易经》“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语。“江海下百川”,暗引《老子》语,作为比方。这两句,是两两相对的对偶句,都指出了培养自己谦虚德性的重要。

  6、教师讲解设喻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回忆第一册教材中《拿来主义》一文中比喻论证的运用),结合本文一例解释。文章开头三句,形成排比。一、二两句先设比喻,然后第三句揭示正意。文中第一次点出“思国之安”的“思”,与“积其德义”的“德义”,是全篇立意所在。先用人所熟知的客观事物的道理作比,引出治国安邦的根本所在,摆事实讲道理,令人不容置疑。

  总结、扩展

  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不妨找一找自身存在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

  作业布置

  1、归纳各部分的论述内容及论证方法。

  2、理解“十思”的内涵。

  3、掌握文言字词。

《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 理清文脉,背诵全文。

  2. 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 欣赏作者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4. 领悟“十思”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1.题解

  简介作者及疏的有关知识。此处注意要突出介绍作者直言诤谏的勇气和胆量。

  2.吟咏、品读课文

  A 教师范读,要注意读出语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B 试读,边读边正音。

  C 粗读,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

  D 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G 熟读,读出意蕴,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

  1.品读、背诵课文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理出课文的文脉,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诵课文。

《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教案(精选13篇)《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t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