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精选15篇)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篇1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二)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解题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第三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教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具体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文言现象。
2、完成练习二—五。
3、难句的翻译。(教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提名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思考练习一。
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比喻说里,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况于明哲乎?”接着进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使国家常常治久安,就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总结历史教训,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历史现象: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时,“殷勤深”,能够“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难免得意洋洋,以致“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为行路”。心态不同,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深慎”,这是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民关系比作水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精警。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从反面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骄傲;“了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最后作者说明: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垂拱而治”。 “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
4、联系背景说明本文的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了隋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就从魏征进《十思疏》的贞观十一年来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宫殿,多次巡游、打猎。老百姓为了服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大臣进谏,他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于是,魏征在这一年从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这里,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代灭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良药。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体会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体会语言特点,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二. 品味语言
1、思考:语言的特点?
明确:本文也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宋以来就受到文选家的重视,但其文学价值往往被政治价值所掩盖。作者是初唐时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古朴,散文也比较好。和同时的人比较起来,他受六朝以来浮艳文风的影响较少。
唐人奏疏很多,传诵至今的只有魏征、狄仁杰和陆贽等几家。
《十思疏》是一骈体文。唐代奏疏习惯上都要用骈文写,就是后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运动的韩愈也还用骈文来写奏章。然而《十思疏》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一方面它充分利用骈文对偶、排比的形式来表达真情实感,一方面又敢突破骈文的形式束缚,它一不避三排,起句就是三句组成的排比句;二不避首尾虚字,如虽、终、也、哉等;三不避散句。同时不用事、不用典,不咬文嚼字。魏征虽然是有名的史学家,但是《十思疏》中看不到他作繁复的引证,看不到典故。只用了两个浅显的比喻。这是同当时追求形式的文风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敢于冲破落后传统的束缚,不拘一格的创造精神,在骈俪风气占统治地位的初唐 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
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
2、自由朗读,体会语言之美。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四.课堂答疑
五.诵读、背诵
六.布置作业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 理清文脉,背诵全文。
2. 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 欣赏作者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4. 领悟“十思”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题解
简介作者及疏的有关知识。此处注意要突出介绍作者直言诤谏的勇气和胆量。
2.吟咏、品读课文
A 教师范读,要注意读出语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B 试读,边读边正音。
C 粗读,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
D 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G 熟读,读出意蕴,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
1.品读、背诵课文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理出课文的文脉,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诵课文。
2.文言知识注释
在背诵的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对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做一些注释说明。
或者让学生找出他们认为难懂的词语、句子,教师给予解释。
3.文言知识训练
完成课后的字词练习。
4.课外延伸
1.政坛上的魏征有善谏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坛、史坛上的魏征。
2.《贞观政要》一书自古以来被奉为帝王学习的经典,了解一下此书。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篇3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附: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篇4
1.解题:
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作者与作品:
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各哦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三.分析第一段:
1.补充注释:
(1.臣闻求木之长者 求:追求,想要。 之:取消独立性。
(2.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根,今—事物的本质。
(3.欲流之远者 流:泉流,名词。
(4.必积其德义 其:他们。
(5.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而:却
(6.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固:稳固
(7.臣虽下愚 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
(8.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神器:帝位。重、大: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
(9.不念居安思危 念:考虑。
(10.戒奢以俭 以:用,实行,厉行。
(1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亦:也。以:而,却。
(12.塞源而欲流长也 流:水流,名词。
2.学生齐读本段,然后自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
3.分析回答问题: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
答: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答: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3.起义句中前两个分句对第三个分句起什么作用?
答:前两个分句说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阐明的观点,也能对观点起到论证说明的作用。
(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
答: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答: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4.板书内容,做背诵指导:
四.作业:翻译并背诵第一段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篇5
我说课的题目是《谏太宗十思疏》,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向各位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课文简析
第四单元编选了《谏太宗十思疏》、《滕王阁序》、《师说》、《阿房宫赋》等四篇代表唐代不同时期创作成就的散文。唐代散文逐渐摆脱了六朝以来骈文的浮华之风,恢复了秦汉散文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传统。初唐时期,虽然仍以骈文为主,但已经透出新的气息。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尽管也多用对偶句式,却不受形式束缚,笔力雄健地阐明了居安思危和积德戒奢的道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成为后世奏议类文章的典范。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实词的词义、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古今语词用法的对比。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理解文章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及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学习作者用比喻排比手法正反论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居安思危、积德戒奢”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3、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诵读、领悟、背时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古今语词用法的对比。
②引导学生理解“居安思危、积德戒奢”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4、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逐渐从经验型走向理论型,他们逐渐摆脱对感性材料的依赖,应用理论来指导抽象思维活动,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出现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喜欢独立思考、寻根究底和质疑争辩。他们不但对文艺性的材料感兴趣,而且对理论性的`材料也感兴趣。但对《谏太宗十思疏》这样的奏疏还是有些难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对其探究学习给以指导和引导。
5、课时安排:两课时
二、说教法
新课标充分肯定“学生在阅读中应该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同时也要求教师协助他们唤醒自己的主体意识和强化他们的自我感觉。因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课前布置学生查资料法。
因为古文中的很多字、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一样或相近的,至于那些生僻字词或特殊句式,课文中又往往做出较为详尽的注释和解说,只要学生耐心认真地去读,大部分内容是可以读懂的。更何况在图书馆、网络上有许多解读性质的文章,对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作战情况、文字理解、主旨把握、特点分析等都做出了介绍和解说,只要学生花费时间和力气去查阅就可以得到。
2、反复诵读法。
古文具有音韵美和节奏感,不读就体会不出它的妙处。诵读能够增强学生对古文的语言感受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感知、理解、品味、融合,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层次和表现手法。
3、鼓励学生交换资料法。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找到的资料,交流自己的思想,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体现了新课标合作学习的理念。
4、引导学生质疑讨论法。
高一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寻根到底,质疑争辩,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相互讨论,可以促进全体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可以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5、点拨法。
对学生不能充分理解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点拨说明。
三、说学法
1、诵读法。
2、查资料自学法。
3、交换资料法。
4、质疑讨论法。
以上几种学习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常说:“伴君如伴虎”,更何况是讽谏帝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唐代就有一位智勇双全,敢于直言诤谏,据理力争,不怕触怒皇帝的魏征。下面我们来学习他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检查预习情况,巩固知识
一)检查带感情朗读
1、谁来读一次课文
2、谁再读一次课文
3、师范读课文
二)检查对作者及课文时代背景的了解
1、你对魏征知多少?谁来扼要地谈谈?
2、《谏太宗十思疏》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写的?谁来说说?
三)检查字词句的学习
1、抽问中下层学生对“凡百元首”、“善始者”、“克终者盖寡”、“则思三驱”的理解。
2、1若回答得好,就对学生进行表扬,若对回答的答案不够满意,学习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交流,找出最佳答案。
3、学习小组代表汇报词语学习:每组3~5个。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1、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怎样才能更准确的把课文翻译出来。
2、谁起来说说你的翻译。
五)学生齐读课文。
三:教师小结(对这节课的知识点进行简单小结,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爱学。)
四:布置作业:多读课文,第二课时下课前要求每人能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二、学生读课文。
三、内容分析
一)师:全文三个自然段,分别是说什么的?谁来说说?(回答后)
二)谁来补充?(补充后)
三)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四)师逐段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语句分析段意。
五)投影各段段意。如下:
1、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四:写作特点分析,师生共同找出典型句子分析,得出结果后投影。
1、骈散结合,语言流畅。
2、正反论述相结合,说服力强。
3、语句生动有力,多用排比。
五、文中思想在今天现实中有积极意义,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后派代表说说。
1、本文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具体怎样做?
2、如果采纳了太宗这些主张会换来怎样的结果?
3、这些主张在今天有什么意义呢?
六、读课文,整体再感悟
1、齐读
2、指名平时最具朗读技巧的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欣赏文采。
3、谁来试着把课文背诵下来?
4、全班一起背一次。
七、总结
八、布置作业
你对这篇文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就这一点写一篇读后感。
九、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段意:
1、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语言流畅。
2、正反论述相结合,说服力强。
3、语句生动有力,多用排比。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t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诵读t领悟t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t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t检校侍中,领导周t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研习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
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四、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五、从课文中找出几条成语,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之)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垂拱而治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篇7
【跟踪试题】
一. 选择题:
1. 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chang)之长者 浚(jun)其泉源
b.虑雍(yong)蔽 正身黜(chu)恶
c.克终者盖(gai)寡 董(dong)之以严刑
d.垂拱(gong)而治 仁者播(bo)其惠
2.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枚:加强自身修养
b.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 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 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以怒而滥刑 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 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项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闻达于诸侯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二. 填空题:
5. 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①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也。
②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惧谗邪,_______________;
④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6.魏征(580—643),字_____,唐太宗封之为__________,文集有《_______________》。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专用文体。
【提高试题】
三. 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7-10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7.下列加点的实词含义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 b.善始者实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春华秋实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长也
振长策而御宇内 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8.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克终者盖寡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而况于明哲乎
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d.而况于明哲乎
臣闻求木之长者 青取之于蓝
9.下列加子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帝王位高权重,处者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 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10.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 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 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 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日:“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贞观政要•任贤》)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汝离间我兄弟 ②魏征为太子洗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③往事息隐
⑤但其尽心所事 ⑥从容对曰
⑦征慷慨自若 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