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七年级上册《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北京版七年级上册《扁鹊见蔡桓公》教案(精选12篇)
北京版七年级上册《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始末,刻画两个人物,表现中心意思的写作方法。
2.使学生认识讳疾忌医的严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渐、听信忠言的重要意义。
3.使学生理解间、居、复、益、应、还、走、及、是以、索等词语的意义,和汤、齐、还等字的通假用法。
教学设想
1.本文是学生升入中学后第一次学习的文言文;就此开始训练学生掌握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参看注释,借助字典、联系句意、文意理解词语的含意,通过准确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语的含意,准确理解句意乃至文意。
2.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对应地刻画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物,表现了中心意思;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叙事的层次,分析逐次对应刻画两个人物的表现力量,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本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解释词语,口译课文。
教学过程
1.由学过的当代作家的三篇现代文引到将学的古代作家的这篇文言文,引出《扁鹊见蔡桓公》(板书课题)。
联系注释①简要说明:《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期韩国的公子,研究刑名法术,是当时重要的思想家。《喻老》这篇文章,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文中叙述扁鹊见蔡恒公这则故事,本意是用它来比喻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策划困难的事,从它的容易处开始)、“为大于其细”(做大事从它的小处开始)的观点。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名医,人们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蔡桓公,即蔡侯。“讳疾忌医”(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这个成语,就是从《扁鹊见蔡桓公》这则故事中总结出来的。
2.要求学生看注释,查字典,理解词句,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3.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释词义,并与现代汉语中的该词进行比较。
间:在“立有间”中,当“一会儿”讲;用在表动作的词语之后,表示动作的时间。现代汉语中常用它的“中间”义项,表示两者之间,如同志间、两山间。
居:在“居十日”中,当“过了”讲;用在表时间的词语之前,表示隔了一段时间。现代汉语中常用它的“住”、“住所”等义项,如同居,故居。
复:在“扁鹊复见”中,当“再”、“又”讲。现代汉语“旧病复发”、“死而复苏”等常用词语中的“复”,与此义同。
益:在“不治将益深”中,当“更加”讲。现代汉语“精益求精”、“老当益壮”等常用词语中的“益”,与此义同。
应:在“桓侯不应”中,当“回答”讲。现代汉语“应答”、“应声”等常用词语中的“应”与此义同。
还走:在“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还,同“旋”,当“回转”、“转身”讲;现代汉语中的还,无此用法。走,当“跑”讲;现代汉语“奔走”、“走马灯”等常用词语中的“走”,与此义同;但一般单用一个“走”字,不同此义。
及:在“汤熨之所及也”等句中,当“达到”讲。现代汉语“及格”、“及龄”等常用词语中的“及”,与此同义。
是以:在“臣是以无请也”句中,当“因此”讲;是以,即“以是”;以,因为、由于;是,这,此。现代汉语说“因此”,而不说“是以”。
索:在“使人索扁鹊”句中,当“寻找”讲。现代汉语“搜索”中的“索”,与此义同。
简谈古代汉语中的通假:通假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通假字。
“扁鹊望桓公而还走”句中的“还”,念??ā?,当“回转”、“转身”讲,是“旋”的通假字。
“汤熨之所及也”句中的“汤”,念?à??,当“用热水焐”讲,是“烫”的通假字。
“火齐之所及也”句中的“齐”,念?ì,当“药剂”讲,是“剂”的通假字。
4.先要求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再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正确。
5.指定学生一人口译课文,从开头译至第二句“桓侯又不应”。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蔡桓公)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这(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恒侯没有回答(不理睬扁鹊)。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还是没有回答(不理睬扁鹊)。扁鹊(又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
6.指定学生一人口译课文,从“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译至末尾。过了十天,扁鹊(进见时)远远地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热水焐,药剂敷,可以达到、治好;肌肉里的病,针灸,可以达到、治好,肠胃里的。病,火剂汤药,可以达到、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管的,(医生)没办法了。(桓侯的病)现在到了骨髓,我因此不再说话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各题。参照课后练习一、二,进一步体会课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文章的层次;两个人物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学过程
1.由上节课的口译课文,引到本节课分析课文(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理清本文叙事的层次。
依据课后练习二的提示,本文可以怎样划分为三个层次?各自写出了什么?
第一层:开头至第二句“桓侯又不悦”,写桓侯不听扁鹊的三次忠告。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至“臣是以无请也”,写扁鹊断出桓侯的病已经不可救药。
第三层:“居五日”至结尾,写桓侯病死。
3.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对应描写的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物(板书:扁鹊桓侯)。
(1)课文怎样描写扁鹊一次进见桓公的情景和桓公的反应?这有什么表现力量?
扁鹊一次进见桓公,“立有间”,他站着看了桓公一会儿,经过细心观察,准确断出病情以后,才对桓公说:“君有疾在腠理”,说桓公“有疾”,有点小病,实事求是,毫不夸张。“不治将恐深”,深知如果不治,病情将会发展。“将恐深”,语气和缓,劝告桓公及早医治,以免小病发展成大病(板书:断出得了小病,劝告及早医治)。
桓公的反应:先是说“寡人无疾”,否认有病,拒绝扁鹊的劝告;再是在扁鹊离开后又对左右的人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更表现出对扁鹊说他有疾、劝他医治的很大反感,毫无治病之意(板书:否认有疾,拒绝医治)。
(2)课文怎样描写扁鹊二次、三次进见蔡桓公和蔡桓公的反应?这有什么表现力量?
扁鹊二次、三次进见蔡桓公:先后指出“君之病在肌肤”、“君之病在肠胃”,准确地断出了桓公病情的发展;两次说出“不治将益深”,表明了深知如果不治病情将会越发严重;“将益深”,语气肯定,劝告之中更包含有警告的意味(板书:断出病情发展,警告务必医治)。桓侯的反应:先是在扁鹊两次警告之下,“不应”,“又不应”,都不回答扁鹊,不理睬扁鹊的警告;后是在扁鹊离开后,两次“又不悦”,更表现出对扁鹊警告他务必医治疾病的很不高兴,固执地毫无治病之意(板书:不听警告固执拒医)
(3)课文怎样描写扁鹊四次进见蔡桓公的情景和蔡桓公的反应?这有什么表现力量?
扁鹊四次进见蔡桓公:先是“望桓侯而还走”,远远一望,转身就跑,断定桓公的病已经恶化到了不可救药,即使桓公此时让他医治,也已无法可施,只好赶快离开。后是对桓公派去问他的人说:“疾在腠理,汤烫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这不但说明了桓公已经病入骨髓,无法医治——自己所以“还走”、不再警告医治的原因,而且表明了有病必须及早医治的道理(板书:断定不可救药,不再警告医治)。
桓侯的反应:虽然“故使人问之”,也只是由于不明白扁鹊为什么“还走”,而派人去问;而在派去的人回报扁鹊的答话(课文此处虚写派去的人的回报)以后,却毫无反应。他仍然没有动心,始终没有醒悟(板书:仍不动心终未醒悟)。
(4)课文写出了故事什么样的结局?全文表现了两个人物的什么特点?
扁鹊在桓公病发,派人寻找他时,“已逃秦矣”,表明他在第四次进见桓公“还走”后,就逃出了蔡国,以免被桓公叫去治那已经没法医治的病,还有得罪的可能。全文表现出他医术高明,为人机警(板书:医术高明,为人机警)。
桓公直到病已不可救药,浑身剧烈疼痛起来,才派人寻执扁鹊,终致丧命。全文表现出他讳疾忌医,终致丧命(板书:讳疾忌医,终致丧命)
4.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表现了什么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这两个人物,表现了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板书: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对待疾病如此,凡事都要防微杜渐,为人更要善听别人的忠告,接受别人正确意见。这都是学习本文应该获得的有益启示,也正是本文表现出的哲理。
5.学生默读、进一步体会课
北京版七年级上册《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扁鹊见蔡桓公》是一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寓言故事。通过叙述扁鹊为蔡桓公“四诊病”而蔡桓公却“四忌医”的情节,着重塑造了扁鹊这个古代神医的形象,在轻松的叙述中渗透了生活哲理。根据教材特点及单元教学目标,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掌握常用实词的读音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多角度发掘寓言文本的寓意,进行个性化解读。
3.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
一、激情入境:“我能行﹗我一定能行﹗”
师:同学们,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下面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句话,请大家随着老师的板书大声读出来。(教师板书:“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板书完后,要求全班同学齐读两遍。)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古文《扁鹊见蔡桓公》,希望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团结协作,积极探究,圆满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相信大家一定行﹗
(以激励性语句作为开场白,容易激活兴奋点,增强学生自信心。在学习者情绪高涨之际,及时抛出学习任务,明确要求,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活动一:“我会说”(时间:5分钟)
1.各小组同学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扁鹊,《韩非子》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注明资料来源。
2.小组长指定一名成员宣读整理结果,其他成员可进行相关补充。
(此设计意在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及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时,既锻炼了口头表达,又便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三、活动二:“我能读”(时间:10分钟)
1.小组合作,初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标注“腠、桓、还、汤熨、齐、遂”等字音。
2.学生听教师范读,进一步纠正字音,体会朗读节奏及语气。
3.各小组自由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如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生配合读、小组之间赛读等等。读完后展开自评与互评。
(“古书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里去,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领悟。)
四、活动三:“我会译”(时间:15分钟)
1.明确目标。各组从文中挑出2—3个较难理解的句子,写在白纸上。
2.邻近两组交换“目标”,利用工具书,理解句子含义。
3.各组代表宣读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订正及补充。(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关键实词如“间、将、居、益、索”等的含义。)
4.开展集体评议,总结。
(初中生学习文言文仍应以正确理解文意﹑句意,积累文言词语为重点。但假如还是以传统的教师串讲为主,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主动性,效果未必佳。不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合作探究的精神,促进学生的整体提高。)
五、活动四:“我会析”(时间:20分钟)
1.教师发放学习资料(一)如下:
论题一:本文是如何记叙扁鹊和蔡桓公见面的情形?填写下表:
见面次数及时间扁鹊蔡桓公
第一次
第二次(居十日)
第三次(居十日)
第四次(居五日)
结果(居五日)
六、活动五:“我会演”(20分钟)
1.小组分工合作,改编剧本,分配角色,进行排练。
2.即兴表演。各组推选代表分别扮演扁鹊、蔡桓公及旁白到讲台前表演。
3.集体评议,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编剧奖”。予以表彰。
(课本剧从改编到排练,在到演出到评价,整个过程放手让学生组织,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体现了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适当创新。)
七、活动六:“我会背”(时间:10分钟)
1.准备:各小组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
2.各组开展背诵比赛。
3.集体评议,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小组予以表彰。
(在学生背诵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指点背诵方法,如可按照叙事层次来背,可抓住关键词语的变化来背等等。)
北京版七年级上册《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2、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3、学会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2
2、难点:目标3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诵读常规训练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同学们知道有个成语叫“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三、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或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
A、抽查几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论
B、教师就关键处纠正,并示范朗读。
五、串译课文。
1、教师讲解几个难句。
2、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
3、抽几对学生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评价。
4、教师做小结。
投影提示:几个词的古今义差别:
(1)同义有别
疾:小病病:大病
(2)古今异义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复古义:再一次今义:重复
益古义:更加今义:有好处
索古义:寻找今义:绳索
5、学生自由作评:蔡桓公为什么会病死?
引导理解讳忌疾的害处。
六、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二三
B、默写本文。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法。
3、练笔。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12。
2、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诵读常规训练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请一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另一优生表演,以激起兴趣。
三、学习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学习方法: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抽查二位学生
归纳:按时间顺序。
3、提问: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独立思考,抽查回答:
(l)君有疾在膝理,不治将恐深。
(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3)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提问: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他的讳疾忌医?
讨论并归纳:
(l)“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固执、自信。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对医生猜忌、反感。
(3)不应“又不悦”说明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5、提问: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桓侯遂死。
提问: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6、请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三、小结
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
四、练笔
根据课文的中心,自己写一篇体会,谈谈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
五、板书
见蔡桓公疾在腠理寡人无疾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肌肤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肠胃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今在骨髓故使人问之
居五日,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使人索扁鹊
北京版七年级上册《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4
学习要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
2、理解本文的深刻意义。
3、了解本文叙事层次分明、人物刻画传神生动的写法。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本文的深刻意义。
学习难点:理解本文的深刻意义及在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桓公立有间腠理还走汤熨火齐
2、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填空:
本文选自《 》,《 》是家重要著作。韩非,时期重要家,先秦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二、检查导入:
1、导课。
2、检查预习,听写字词:
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听写词语。
3、学生简介作者及其背景,老师适当补充。
教师补充:
(1)、韩非,战国时期韩国贵族,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著述十万余言,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继承了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建立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法家思想体系。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2)韩非的文章长于推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他与孟子、庄子、荀子并称为战国散文四大家。代表作有《孤愤》、《五蠹》等。
《韩非子》中常常用寓言故事阐明事理,明白易懂,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等,都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朗读课文,老师指导:注意把握语气。
2、读懂文意。要求: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试译课文。
3、老师强调以下词语和句子解释翻译。
(1)、解释下列词语:
有间:腠理:将恐:居十日:
益:不应:还走:故使人:司命之所属:
无奈何也:无请:索:遂死: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③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④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⑤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二)、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3、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4、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他的讳疾忌医?
5、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6、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7、扁鹊和蔡桓公各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扁鹊见蔡桓公》复习笔记
一、文学常识
1、作者:战国末年韩国公子韩非,先秦法家学说代表人物,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其散文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善用寓言说明问题,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为大家所熟悉。他与孟子、庄子和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2、出处:《韩非子?喻老》 “喻老”: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
3、扁鹊:秦越人,战国时医学家,因医术高明被人以“扁鹊”称之。起死回生、妙手回春
二、主要内容
1、层意:
第一层:(开头至“望桓侯而还走”),写扁鹊四次行拜见蔡桓公。
第二层:(“桓侯故使人问之”至“臣是以无请也”),写扁鹊对桓侯病情的分析。
第三层:(“居五日”至文末),写桓侯讳疾忌医而不治身亡。
2、中心:本文阐明了“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的道理。
3、启示:
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要像对待疾病一样,不可讳疾忌医,而应该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
三、人物性格分析
1、扁鹊——医术高明,尽职尽责,机警果断,认真负责;
2、蔡桓公——刚愎自用,讳疾忌医,蛮横残暴,固执己见。
四、通假字
1、“还”同“旋”,回转、掉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2、“汤”同“烫”,用热水焐。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3、“齐”同“剂”,药剂、汤剂。——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五、虚词
1、之
①桓侯故使人问之(代词。指扁鹊)
②君之病在肌肤/君之病在肠胃(助词。的)
③马之千里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北京版七年级上册《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5
七年级下册第25课教学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
教材分析:
《扁鹊见蔡桓公》是一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寓言故事。通过叙述扁鹊为蔡桓公“四诊病”而蔡桓公却“四忌医”的情节,着重塑造了扁鹊这个古代神医的形象,在轻松的叙述中渗透了生活哲理。根据教材特点及单元教学目标 ,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 如下:
1. 掌握常用实词的读音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 多角度发掘寓言文本的寓意,进行个性化解读。
3. 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过《〈论语〉八则》、《寓言三则》等文言文,已具备了必要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分析方法,培养了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此外,初一学生性格活跃,表现欲强,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文言讲析方法,势必会磨灭他们学习的兴趣,无法收到教学实效。所以根据学生特点,我采取了“主体参与式”语文学习活动设计,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合作探究,去相互质疑,相互解惑。
设计理念:
1.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在做中学”的观点。
2.《语文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计划两课时,教学过程 拟采用“主体参与式”语文活动设计。第一课时开展4个活动——“我会说”;“我能读”;“我会译”;“我能析”。旨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锻炼口头表达;学会熟练诵读文言文;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故事大意;多角度解读文本。第二课时进行3个活动——“我会演”;“我能背”;“我来写”。意在让学生通过编演课本剧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充分展示自我;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能当堂成诵;锻炼想象与联想能力,续写与仿写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关于扁鹊、《韩非子》、蔡桓公的相关资料;准备《新华字典》、《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
教师:划分学习小组并确定组长;复印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激情入境:“我能行﹗我一定能行﹗”
师:同学们,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下面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句话,请大家随着老师的板书大声读出来。(教师板书:“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板书完后,要求全班同学齐读两遍。)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古文《扁鹊见蔡桓公》,希望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团结协作,积极探究,圆满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相信大家一定行﹗
(以激励性语句作为开场白,容易激活兴奋点,增强学生自信心。在学习者情绪高涨之际,及时抛出学习任务,明确要求,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活动一:“我会说”(时间:5分钟)
1.各小组同学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扁鹊,《韩非子》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注明资料来源。
2.小组长指定一名成员宣读整理结果,其他成员可进行相关补充。
(此设计意在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及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时,既锻炼了口头表达,又便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三、 活动二:“我能读”(时间:10分钟)
1.小组合作,初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标注“腠、桓、还、汤熨、齐、遂”等字音。
2.学生听教师范读,进一步纠正字音,体会朗读节奏及语气。
3.各小组自由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如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生配合读、小组之间赛读等等。读完后展开自评与互评。
(“古书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里去,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领悟。)
四、 活动三:“我会译”(时间:15分钟)
1.明确目标。各组从文中挑出2—3个较难理解的句子,写在白纸上。
2.邻近两组交换“目标”,利用工具书,理解句子含义。
3.各组代表宣读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订正及补充。(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关键实词如“间、将、居、益、索”等的含义。)
4.开展集体评议,总结。
(初中生学习文言文仍应以正确理解文意﹑句意,积累文言词语为重点。但假如还是以传统的教师串讲为主,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主动性,效果未必佳。不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合作探究的精神,促进学生的整体提高。)
五、 活动四:“我会析”(时间:20分钟)
1.教师发放学习资料(一)如下:
论题一:本文是如何记叙扁鹊和蔡桓公见面的情形?填写下表:
见面次数及时间
扁 鹊
蔡 桓 公
第一次
第二次(居十日)
第三次(居十日)
第四次(居五日)
结果(居五日)
论题二:扁鹊在第四次见到桓侯时,为什么“还走”?最后,扁鹊为什么要离开蔡国,逃到秦国去?
论题三: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说说扁鹊和蔡桓公各自的性格特征。
论题四: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严重,为什么后来会变得无法医治?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2.小组合作讨论,将讨论结果写在材料上。
3.各小组代表宣读讨论结果,集体评议总结。
答案参考如下:论题一答案略。论题二:扁鹊“还走”是因为桓侯的病由轻而重,终至不可救药。扁鹊逃到秦国去是为了避免惨遭迫害,这体现了他的机警果断,也从侧面反映出蔡桓公为人的蛮横与残暴。论题三:扁鹊——医术高超,尽职尽责,机警果断;蔡桓公——刚愎自用,讳疾忌医,蛮横残暴。论题三:启示如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不可主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知著,及早加以提防等等。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明确古人运用故事意在说理的写作目的,在对文章寓意的理解上,要尊重学生个性化感悟,鼓励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
六、 活动五:“我会演”(20分钟)
1.小组分工合作,改编剧本,分配角色,进行排练。
2.即兴表演。各组推选代表分别扮演扁鹊、蔡桓公及旁白到讲台前表演。
3.集体评议,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编剧奖”。予以表彰。
(课本剧从改编到排练,在到演出到评价,整个过程放手让学生组织,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体现了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改编剧本时可鼓励学生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适当创新。)
七、活动六:“我会背”(时间:10分钟)
1.准备:各小组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
2.各组开展背诵比赛。
3.集体评议,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小组予以表彰。
(在学生背诵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指点背诵方法,如可按照叙事层次来背,可抓住关键词语的变化来背等等。)
八、活动七:“我会写”(时间:15分钟,可适当延伸到课外)
1.印发学习材料(二),各小组组织阅读。
阅读材料《扁鹊见蔡桓公之网络版》:
2002年蔡桓公初学上网,甚喜网聊QQ,曰:“网上MM乃真佳丽也,远胜后宫诸妃。”2003年SARS来临,蔡桓公曰:“网聊真好,网上办公更好,不过那是臣子的事,我只管聊天,足不出宫,瘟疫远矣。”2004年雅典奥运会亚洲区预选赛前夕,蔡桓公网聊不忘加油蹴鞠,废寝忘食,朝政荒废。
时光飞逝,公已网聊两年,并已学发会手机短信约mm。某日。扁鹊拜见蔡桓公曰:“君有疾,不治将深!”公曰:“吾有病?你丫才有病!君不见吾牙口好,身体特棒,吃嘛嘛香?!”蔡桓公满脸不屑,心里很不痛快。 “此为表象,君之疾在于骨髓,实乃顽症,不治将恐深!”公曰:“你认为吾相信么?给吾个相信的理由?”“不信拉倒!”扁鹊掉头即走。
不日,扁鹊复见蔡桓公。扁鹊曰:“君有疾,不治将深!“蔡桓公不悦曰:“吾都说过N遍了,吾本无疾,你丫聒噪什么?是不是欠揍?”扁鹊曰:“那为何颈歪手颤?”公曰:“实乃偶然!昨夜着凉矣!”扁鹊:“错!看似偶然,实乃必然!你天天网聊,病已入肌肤!不治将深!”“你丫即便说的天花乱坠吾亦自岿然不动!嘿嘿,吾就不信,吾气死你!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蔡桓公洋洋得意道。扁鹊晕倒。
不几日,蔡桓公就要召见网上mm了,恰逢扁鹊复见蔡桓公。扁鹊曰:“君病已入肌肉,不治将深!”蔡桓公冷笑不答,扁鹊曰:“君病在结蒂组织,缺少血气和劳损过渡!”蔡桓公冷笑依然。
过几日,蔡桓公双肩肌肉微酸,扁鹊复见蔡桓公。远远见蔡桓公神采飞扬,眉飞色舞。扁鹊曰:“君病即入骨髓,不治将深!”蔡桓公不悦道:“做人要厚道,吾已在线约到mm,快上手了,你厮休泼冷水!”扁鹊叹曰:“此乃颈椎病前短暂的回光返照,有何狂喜?可怜呀!”蔡桓公大怒。令侍从将扁鹊乱棍击出。网上应招MM如愿入宫,不似今日之“恐龙”,确是貌似貂蝉,妩媚百态,公喜极曰:谁说网上无美女,遂册之为Q妃,宠爱有加。
数日后,扁鹊复见蔡桓公,蔡桓公正痛苦万分,豆大的汗珠如雨般落下,扭脖昂头,甩手不停。扁鹊立即转头就走,但在蔡桓公有气无力地叫喊中停了下来。
“吾真的有病,可能不久就要辞世,你能不能让吾死个明白?”扁鹊:“真想知道?”“愿闻其详!”公郑重道。“其实,最可悲的是人之有病却不察,自欺欺人沾沾自喜无疑于掩耳盗铃,惟有欺骗自己而已!首先你没有正视你有病的现实,其次,你没有充分估计电脑、电视及手机的危害,相反你疯狂消耗自己的体力,可悲之极!其实,你最根本的病灶在于现代文明,这样的新玩意和你的猎奇好色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你的下场!……” 桓公大惊,顿觉全身有如蚁啮。曰“至此,该当如何?”
扁鹊曰:“随我到太医院来。” 检查、化验、中药、西药……几千两银子随手去矣。
居十日,桓公体痛未除,更觉心虚头痛矣,乃复见扁鹊。扁鹊曰:“君之病似在脏腑……” 检查、化验、中药、西药……几千两银子又去矣。
居十日,桓公又添肚病矣。桓侯乃复见。扁鹊曰:“君之病或在肌肤……” 检查、化验、中药、西药……几千两银子再去矣。
居十日,体痛如故,桓侯大惑,乃复见。扁鹊曰:“君之病在腠理,取正宗砭(Bian)石(箴石,针石也),俗称'扁鹊石',每日摩擦于痛处可矣。”公每日令Q妃以扁鹊石为朕摩颈烫手,公手不离扁鹊石,颈不离扁鹊石。居五十日,桓公病愈。
居十日,桓公悔死矣:“几两银子之"扁鹊石"(砭石),奈何费我万金?产于何地?鲁国!泗水?传令泗水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把“扁鹊石”都给我收到宫里。“ 扁鹊暗曰“你能上网,我们医院当然早就现代化了”。又曰:“你想把扁鹊石具为己有,没门,我早以备足百吨藏入孔庙以便传世了!”
2.分层布置写作训练。
A层:仿照本文及阅读材料(二)写一篇《扁鹊见蔡桓公之现代版》
B层:写一篇读后感
C层:展开想象,以《假如我是 (扁鹊或蔡桓公)》为题写篇文章
(从网络上下载了一篇文章给学生阅读,意在沟通课堂内外,开发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同时针对部分学生沉迷网吧的现象进行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健康的娱乐观。)
教学后记: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审美底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的重要功能是现代文教学所不能代替的。
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总是以教师串讲为主,以学生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为主,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是作为知识的探索者,而是被动的接受者,时间长了,逐渐丧失了学习古文化的兴趣,生动鲜活的文言文变成了呆板生涩的文字材料。
为了打破传统文言文的教学模式,贯彻课程标准新理念,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采用了“主体参与式”活动设计,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只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只作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活动中的伙伴,学生才是主动的学习参与者,是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解决者,是创造过程及创造乐趣的享受者,是发展的主体因素。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我以小组教学为主,小组成员分配上兼顾好,中,差三类学生,教育面向了全体学生,从客观上实现了教育公平,既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又保证了学生的整体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以讨论,表演,展示,竞赛等便于学生自主参与,协同工作的活动为主要方法,符合学生年龄及认知特点,极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造意识。
为了避免活动教学沦于“热闹”的表象,在每一个环节中精心设计了要求及论题,教师随时注意点拨评价,引导学生积累知识点,将学生思维引向纵深处,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上,个性化的解读文本。
当然,回顾本课设计,也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如:活动环节是否过于繁琐?能否加以整合?时间分配上是否合理?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如何更多更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这都是值得反思和改进的。
(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 赵云燕)
北京版七年级上册《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扁鹊见蔡桓公》是一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寓言故事。通过叙述扁鹊为蔡桓公“四诊病”而蔡桓公却“四忌医”的情节,着重塑造了扁鹊这个古代神医的形象,在轻松的叙述中渗透了生活哲理。根据教材特点及单元教学目标,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 掌握常用实词的读音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 多角度发掘寓言文本的寓意,进行个性化解读。
3. 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过《〈论语〉八则》、《寓言三则》等文言文,已具备了必要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分析方法,培养了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此外,初一学生性格活跃,表现欲强,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文言讲析方法,势必会磨灭他们学习的兴趣,无法收到教学实效。所以根据学生特点,我采取了“主体参与式”语文学习活动设计,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合作探究,去相互质疑,相互解惑。
设计理念:
1.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在做中学”的观点。
2.《语文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计划两课时,教学过程拟采用“主体参与式”语文活动设计。第一课时开展4个活动——“我会说”;“我能读”;“我会译”;“我能析”。旨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锻炼口头表达;学会熟练诵读文言文;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故事大意;多角度解读文本。第二课时进行3个活动——“我会演”;“我能背”;“我来写”。意在让学生通过编演课本剧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充分展示自我;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能当堂成诵;锻炼想象与联想能力,续写与仿写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关于扁鹊、《韩非子》、蔡桓公的相关资料;准备《新华字典》、《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
教师:划分学习小组并确定组长;复印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激情入境:“我能行﹗我一定能行﹗”
师:同学们,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下面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句话,请大家随着老师的板书大声读出来。(教师板书:“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板书完后,要求全班同学齐读两遍。)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古文《扁鹊见蔡桓公》,希望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团结协作,积极探究,圆满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相信大家一定行﹗
(以激励性语句作为开场白,容易激活兴奋点,增强学生自信心。在学习者情绪高涨之际,及时抛出学习任务,明确要求,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活动一:“我会说”(时间:5分钟)
1.各小组同学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扁鹊,《韩非子》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注明资料来源。
2.小组长指定一名成员宣读整理结果,其他成员可进行相关补充。
(此设计意在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及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时,既锻炼了口头表达,又便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三、 活动二:“我能读”(时间:10分钟)
1.小组合作,初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标注“腠、桓、还、汤熨、齐、遂”等字音。
2.学生听教师范读,进一步纠正字音,体会朗读节奏及语气。
3.各小组自由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如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生配合读、小组之间赛读等等。读完后展开自评与互评。
(“古书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里去,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领悟。)
四、 活动三:“我会译”(时间:15分钟)
1.明确目标。各组从文中挑出2—3个较难理解的句子,写在白纸上。
2.邻近两组交换“目标”,利用工具书,理解句子含义。
3.各组代表宣读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订正及补充。(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关键实词如“间、将、居、益、索”等的含义。)
北京版七年级上册《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3.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3。
2.难点:目标2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你们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三、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
,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或听课文录音模仿朗
A.抽查几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论
B.教师就关键处纠正,并示范朗读。
五、串译课文。
1.教师讲解几个难句。
2.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
3.抽几对学生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评价。
4.教师做小结。
投影提示:几个词的古今义差别:
( 1)同义有别
疾:小病 病:大病
(2)古今异义
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复 古义:再一次 今义:重复
益 古义:更加 今义:有好处 索 古义:寻找 今义:绳索
5.学生自由作评:蔡桓公为什么会病死?
引导理解讳忌疾的害处。
六 、布置作业 :
A:课后练习二三
B:默写本文。
22.扁鹊见蔡桓公(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法。
3.练笔。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1 2。
2.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请一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另一优生表演,以激起兴趣。
三、学习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学习方法: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抽查二位学生
归纳:按时间顺序。
3.提问: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独立思考,抽查回答:
(l)君有疾在膝理,不治将恐深。 (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3)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提问: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他的讳疾忌医?
讨论并归纳:
(l)“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固执、自信。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对医生猜忌、反感。
(3)不应“又不悦”说明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5.提问: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桓侯遂死。
5提问: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6.请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三、小结
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
四、练笔
根据课文的中心,自己写一篇体会,谈谈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
抽几分班上交流。
五、板书
扁鹊见蔡桓公疾在腠理寡人无疾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肌肤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肠胃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今在骨髓故使人问之
居五日,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使人索扁鹊
六、作业
A类 1.课后练习第一、四题。
北京版七年级上册《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文言文的字词句翻译。
2、以桓侯的病情发展为线索。
3、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1、古今异义的词语。
2、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寓言蕴含的道理: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韩非及《韩非子》。
1、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孤愤》、《五蠹》、《储说》、《说林》、《说难》等篇。
2、《韩非子》代表了法家思想。
3、文化常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4、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候人,著名的民间医生,是中医传统诊断的奠基人。四疹法:望、闻、问、切。
二、检查预习。
读课文。注停顿和读音。
三、范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
四、疏通字词。
步骤:1、出示句子。
2、学生逐字逐句来翻译句子。
3、其他学生指正并翻译。
4、老师归纳,指出重难点的字词。
1、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疗将恐深。”
见: 谒见,拜见。 疾:小毛病。 腠理:皮肤的纹理。
将恐:恐将,恐怕要。 深:厉害,严重。
析:此句话点明了故事中的两个人物:蔡桓公和扁鹊。
“立有间”:诊断的准备。
扁鹊诊断准确,劝告诚恳。
2、桓侯曰:“寡人无疾。”
“无疾”断然否定有病,盲目自信。
3、扁鹊出,桓候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出:离开。 医:名词,医生。 之:结构助词,无义。
好:喜欢。 不病:没有生病。
以(之)为功:把(这个—指治“好” 病)作为功劳。
析:桓侯对扁鹊进行了毫无根据的讽刺,表明了他极其不信任医生,讳疾忌医,盲目自信。
4、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复:又,再。 益:更加。 居:止,停。
析:第二次诊断病在肌肤,证实了不治将恐深的预测。
5、桓侯不应。扁鹊出,桓候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注:内容意思大体相同,难度小,可以让学生自己翻译。
6、居十日,扁鹊望桓候而还走。
还:同“旋”,旋转,转身。 走:古今异义字,跑。
析:扁鹊一言不发。转身就跑,使文章在平缓的叙述中突起波澜,引却悬念,自然导入下文桓侯派人发问。
7、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故:特意。 汤 ;同 ‘烫’,用热水焐。 之 :结构助词,无实义。 所及:所达到的部位。 及:达到。
针石:金针、石针。 火齐:火剂汤。齐同“剂”。
析:这句话是重点句子。要记忆,理解和翻译。它揭示了桓侯病情的逐步发展。
8、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今:现在。 臣:古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也是自谦的自称。 是以:即以是,因此。 请:过问,拜见。
析:“是”的具体内容要指出。
9、居五日,桓候体痛,使人索扁鹊,己逃秦矣。
体痛:全身疼痛。 索:求,寻找。 矣:语助词,“了”。
10、桓侯遂死。
遂:于是,就。
五、总结。
1、通假字三个。
2、古今异义字。
3、三个难句的翻译。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2、背诵课文。
北京版七年级上册《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9
扁鹊见蔡桓公
天山二中:赵佟青
[教学目标 ]:
1. 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
2. 了解本文叙事层次分明的特点,体会人物的鲜明个性。
3. 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一系列数字的含义的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寓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
成语“起死回生”——扁鹊(秦越人)——《扁鹊见蔡桓公》
二. 复习巩固: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间 疾 益 故 索 还 火齐 汤熨
三. 朗读课文:
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四. 提出“突破口”,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35,5,4,3,2,1”这几个数字在文中分别表示什么?
五. 解决“突破口”:
35——蔡桓公由病到死经历35天(故事持续的天数)
5——故事发生的5个场景
4——蔡桓公病情加重的4个过程
3——扁鹊提出的3种治疗方法
2——故事中有2个主要人物
1——意料之中的1种结局
六. 延伸“突破口”:
这是一个悲剧故事,根据扁鹊的性格特征,发挥想象,为逃秦后的扁鹊续一个圆满的大结局。
七. 小结:
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作比,作者韩非的目的是什么?
(注意:这只是一个虚构的寓言故事。)
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这对于指导我们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
八. 布置作业 :
根据课文给你的启发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天山二中:赵佟青)
作者邮箱:
北京版七年级上册《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10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
一见桓公细心观察诊断病情。“疾”:小病。指出不治的后果固执、自信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
“益深”,不治“不应”“不悦”:讳疾忌医的神态三见桓公病情越发严重,的后果将更严重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不治的后果也越发严重依旧讳疾忌医四见桓公一望便知桓公已无可救药,转身就跑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桓公使人问扁鹊扁鹊答使者,指出桓公病情由轻而重,终于不可救药的发展过程并非觉醒,只是对“还走”不解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临死才“索”扁鹊,无济于事了,这是讳疾忌医的结果。
一、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遂死。时间线索清清楚楚。
二、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
一见桓公,“立有间”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君有疾在腠理”写他准确诊断桓公病情,“不治将恐深”是和缓的规劝语气。二见桓公、三见桓公,扁鹊用“在肌肤”“在肠胃”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四见桓公,转身就跑,这“望桓侯而还走”的动作,间接写出桓公病情严重的程度。“已逃秦矣”既表现扁鹊对桓公病情诊断的准确,又写出他的机警。
桓公讳疾忌医的特点也写得很传神。一句“寡人无疾”,固执、自信的形象跃然纸上,“不应”“不悦”,冷冰冰地拒医生于千里之外。扁鹊三见桓公都没有分析病情、介绍疗法的机会,可见桓公讳疾忌医的严重程度。
三、本文写人叙事是为了阐明道理。
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文中刻画人物是为了增强说理的生动性,扁鹊的善意规劝与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的目的在于揭示讳疾忌医者的可悲、可鄙。这样,本文阐明的道理更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四、文言词语。
(一)古今异义的词语。
间:一会儿、片刻。现代汉语中常用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如:邻里之间,两山间。
居:用在表时间的词之前,表示隔了一段时间,有“停留”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常作“居住”或“住所”讲。
(二)至今广泛运用的文言词语。
复:再一次、又。现在常用词语有“旧病复发”“死而复苏”等。
益:更加。现在常用词语有“精益求精”“日益严重”等。
及:达到。现在常用词语有“及格”“来不及”等。
索:寻找。现在常用词语有“索取”“检索”“搜索”等。
(三)现在基本不用的文言词语。
使:现在说“派”。
是以:现在说“因此”。
遂:现在说“于是”。
(四)通假字。
“通假”主要用“同音代替”的方式,只是由于语音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今天已经不同音了。
本文三个通假字都是重点词,因为都与正确理解句意有密切关系。(汤烫,齐剂,还旋)
北京版七年级上册《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11
一、设计说明
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将《扁鹊见蔡桓公》安排在九年级上册,把它处理为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通过叙述扁鹊为蔡桓公四次诊病、蔡桓公四次讳疾忌医的故事,揭示了一个人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的道理。这篇内容浅显的故事有一定的讽喻和劝诫色彩,今天读来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教学中宜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重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实词的读音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多角度发掘课文的寓意,进行个性化解读。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向课外拓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板书“扁鹊见蔡桓公”)刚才老师写“扁鹊见蔡桓公” 这个题目时,一定有同学在想:扁鹊和蔡桓公是什么人?他们是什么关系?扁鹊见蔡桓公后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学习第六单元22课。
导入二: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生病了,父母会怎样做?……大家说得不错,有病求医是基本的生活常识,可是就有人明知自己有病,也有条件医治,却因拒绝接受治疗最后死去。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学习第六单元22课。(板书“扁鹊见蔡桓公”)
(二)检查预习
1.请学生介绍韩非、《韩非子》和扁鹊,其他同学简要评价。
2.学生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师总结归纳并板书——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熟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疏通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积累相关词语)。
(3)理解主旨(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以理解课文的主旨)。
(4)积累背诵(在字正腔圆地诵读课文、理解课文主旨的基础上背诵全文,但本课不要求背诵)。
(三)学法实施
1.熟读课文
(1)初读课文,要求自由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习字词。
(2)自读检测(利用大屏幕检测自读效果)。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桓公(huán) 腠理(còu)
汤熨(wèi)骨髓(suǐ)
遂死(suì) 还走(xuán)焐热(wù)
②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间 好 应 熨 还
③给下列通假字注音并释义:
汤:音tànɡ,现在写为“烫”。
齐:音jì,现在写为“剂”。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价。
(4)师生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断句正确,语速恰当。
2.疏通课文
(1)再读课文,疏通文意。在比较流利地朗读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小组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放到全班讨论解决。
(2)全班交流,补充、完善小组学习的不足。
3.理解主旨
(1)请学生提出学习本课应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提示:①提出问题的角度:“略读课文”和“寓言故事” ;②提出问题的依据:“单元说明”和“思考与练习”。)
(2)师生一起归纳本课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扁鹊和蔡桓公是什么样的人?蔡桓公为什么会死掉?这篇课文有什么寓意?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上面三个问题。要求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做好组内分工,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4)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回答问题。
扁鹊:神医
蔡桓公:刚愎自用(固执己见)
蔡桓公的死因:讳疾忌医
寓意:防微杜渐
(四)分角色朗读
可以采用师生、小组、男女生等不同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积累拓展
大屏幕显示《北人啖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自由朗读《北人啖菱》。
2.复述《北人啖菱》的故事。
3.《北人啖菱》有什么寓意?(可作为作业课后完成)
(六)布置作业
北京版七年级上册《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12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拿来炫耀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北京版七年级上册《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