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三峡之秋》课堂实录

2024-06-054

《三峡之秋》课堂实录(精选17篇)

《三峡之秋》课堂实录 篇1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后,回答。

  生: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写了三峡在中秋节这一天早晨、中午、下午和夜晚的景色。

  师:很好,你很会读书,不仅读得快,而且边读边想,抓住了文章的结构,大家如果都像他这样读书的话,你们也很棒的!

  师:既然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我们就按时间顺序来学学吧!请大家细细地读一读写早晨的段落,想想这一段作者写了三峡的哪种事物,它有什么特点?你能感觉到什么?

  生自由读,然后汇报

  生:读了这段话,我知道作者主要写了橘树和柚树。

  (对于学生的发言,只要正确,就肯定。然后再请学生汇报,不需要教师重复多遍这个问题。)

  生:我知道三峡早晨的橘树和柚树很美。你看太阳还没出来,露水闪耀白色的光,给橘树和柚树撒下一层洁白的霜,好漂亮。

  生:其实露水是变化的,开始像一层洁白的霜,后来太阳出来了,露水就消逝了。

  师:你读懂了橘树和柚树上的露水在发生变化,真能干!

  生:我从“橘树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感受到橘树和柚树真的很美。

  师:你们读了这段,有哪些想法?

  生:我感觉三峡秋天的早晨空气很“清新”。

  师:就像用筛子滤过似的,是吧?

  生:我从“明净”一词感觉到三峡的早晨很明朗干净。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有露水啊!

  师:哦,橘树和柚树的叶子是绿色的,果实是黄色的,现在被露水一洗,就……

  生:绿色的被洗得更绿,黄色的洗干净了,在阳光的照耀下,变成金色的了。

  师:所以课文中有词在描写这种景色,是哪个?

  生:明净

  生:绿叶金实

  生:明丽

  师:在这种环境下,你想干什么?

  生:我想唱歌。

  生:我想伸出手去接住一滴露水。

  生:我想抱着橘树柚树摇一摇,让露水洒在我的身上。

  生:我想吹一曲竹笛。

  师:对呀,老师觉得三峡的早晨就像一曲笛子独奏,轻快明朗。你们听……

  播放笛子独奏《三峡情》

  师:你们知道该怎么读这段吗?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一读好吗?

  学生自读

  指名读,评读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早晨这一段,你们说说,我们刚才做了些什么?

  生:找到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事物。

  生:了解这种事物的特点和变化。

  生:还要在文中去抓住重点词语去理解秋天的特点。

  生:我们刚才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课文了。

  师:很好,大家学得很用心。那现在就带着这些要求去读读后面三个时间段,你喜欢哪个你就选择哪个去读。

  学习自学,然后汇报。在汇报的同时,把音乐素养与语文感悟充分融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段后的真实感受。以下是一些同学的发言。

  中午:

  生:我从“翻滚着、呼啸着”想到了龙。

  生:我感觉中午的三峡很热烈,就像一首雄浑的交响乐曲,豪迈,奔放。

  生:我想起了邓老师教过我们的《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下午:

  生:黄昏到了,一切静下来了,我觉得应该读得平静而轻缓,就像课文中那句“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

  生:刚才听他读这一段,我有一种感觉,我好像在听吹箫,那么轻,那么悠扬。

  生:我听过葫芦丝,也挺像这种味道的。

  生:我家有一盘萨克斯演奏曲,里面有首《回家》非常好听,黄昏到了,最能够想起家人,最怀念家乡。

  生:我想起了八册的时候邓老师教我们的那首《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你们能举一反三,这是学习语文的窍门,恭喜你们找到了这把钥匙。这段确实是有点舒缓而轻柔,但是有你们所说的这么多的离愁别绪吗?在课文中去看看!

  生:老师你说得对,长江在黄昏时候像“一条明亮的小溪”,读的时候应该稍微慢一点,但是还是要很快活的样子。

  夜:

  生:“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我感觉到三峡到了夜里,是那么宁静,我好想抱着长江,给他唱首《摇篮曲》。(众笑)

  师:是啊,长江白天太累了,夜晚也该让他休息了。可是长江生命力又是那么活泼,它是不甘于平庸,不会把时间白白浪费的,你听,夜里,他醒了,望着渐渐升起的月亮,明亮的眼睛眨巴着,他想干什么呢?

  生:他想看他的妈妈还在不在。

  生:(指着前面那位同学说)他还想听他的妈妈给他唱摇篮曲。(众大笑)

  师:可是长江到了夜里是个很乖的孩子啊,他会像他妈妈哭闹吗?

  生:不会。

  生:他想让他的妈妈给他讲个故事。

  师:对呀,我们一起来当他的妈妈,给他讲个月亮的故事好吗?

  师:你看啊,秋天的三峡真的是多才多艺呵!既会吹笛子,还会吹箫,吹萨克斯,吹葫芦丝,演奏交响曲,还能和我们唱唱《摇篮曲》,讲讲故事;有时候他像个小孩,活泼可爱;有时候像个姑娘,温柔甜美;有时候像条龙,翻滚呼啸;有时候像首小夜曲,宁静轻柔。它能够随着时间不停地变换自己的身份,能够应付各种各样的变故,从容大方,变化自如,所以作者说三峡的秋天充满了……

  生:成熟的秋的气息。

  师:对,成熟的三峡的秋天。那总的说起来,这时候的秋天是个什么人呢?

  生:成熟的人。

  生:中年人。

  师:因为,这一天,正是……

  生:中秋。

  师:用比较坦然、欣赏的语调去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师:学了这课,你最想做什么?

  生:我想画三峡的秋天。

  生:我想用竖笛吹一首曲子。

  生:我想唱《三峡情》。

  生:我想唱《长江之歌》。

  师:呵,你知道得还真不少,我这儿准备了一首《长江之歌》,大家一起来听听。

  课堂在“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歌声中结束。

《三峡之秋》课堂实录 篇2

  一。课前交流。

  自我介绍,知道我姓氏之后,你们怎么称呼我?感觉很亲切,今天一下子多了那么多的学生。在这里我可告诉你们个小秘密,20年前的我和你们一样,也是这所中心校的一名小学生呢?所以我们是名副其实的校友哦,你们现在还可以称呼我什么?今天我旧地重游,并且再一次跨入母校的课堂,你们谁能找个词来形容一下我此时的心情?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么聪明,把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形容的如此恰当,那我也来揣测下你们,看我说的对不对?你们都很喜欢旅游,喜欢和爸爸妈妈出去玩,对吗?但有个地方你们迄今为止没有去过,那就是中国的十大旅游胜地之一长江三峡。我猜的对不对?不要紧,我也没有去过,今天我们就随着作家方纪一起去“神游”一番金秋的三峡。(板书课题,)

  一起读读课题。(齐读)多好的题目啊,简单的四个字便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检查预习

  课下同学们都搜集过三峡的相关资料了,谁来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三峡?

  你们了解的可真不少,在搜集资料、预习课文的过程中,三峡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找个词来形容下?

  你们用了那么多美妙的词语来形容三峡,可见三峡景色确实是秀丽无比,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景色的?哪些词语显示了是按照时间顺序?(注意了写作顺序,文章就会显得很有条理)

  四、合作交流

  现在我们就随着作家一起去三峡旅游了,我们真的来到了三峡,看到了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树,月光,那里的一切,此时你带了相机,你最想拍下秋天三峡的什么景物?大家自由读读课文,找找看,找出来后就把相关的句子多读几遍,提起笔来。把你喜欢它拍它的理由写在一边,读书要学会做记号。这是留下你思考的痕迹。老师说明白了吗?开始吧

  (教师巡视)我发现大多数同学把喜欢的句子画下来了,我知道你为什么画这一段。加上批注,为什么画这一段,这叫会读书。

  五,品读体验

  师:通过刚才的静思默想,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很多感触和收获,对了,带相机了没有?你的眼睛就是级的摄相机,谁来说,在三峡你最想把什么拍下来??

  生:我喜欢拍橘柚树。

  指导书写“橘”字

  师:是呀,橘柚树是三峡秋天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师:真是会取景的小摄影师,能把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吗?

  师:我知道有很多小摄影师也拍了橘柚树,但和这位拍的橘柚树不一样?谁来说?(课文还有哪些地方也描写了橘柚树?)

  生读第二段。

  师:同样是写橘柚树,比较这两个自然段的描写,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不一样

  (第一段通过橘柚树的叶与果实的变化来体现三峡秋天成熟的气息,第二段侧重写橘柚树上的露水、阳光,体现三峡秋天早晨的明丽。)(随文板书:明丽)

  ③ 小结:同样的景物,描写的侧重点不同,体现出来的特点也就不一样。

  (2)“长江”

  ① 生读相关句子,谈感受,补充。

  ② 还有谁拍到了和他不一样的长江?你找到了吗?(学生找句子,汇报

  对比句子。

  ◆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

  ◆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自己小声读读这三个句子,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点拨学生的发现:比如当学生讲到我发现了长江变化很大,中午热烈,下午平静,夜晚宁静,老师点拨:对啊,长江气象万千,变化多端;当学生讲到我发现作者第一,二句用了比喻的手法,第三句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长江的变化,此时教师点拨:是啊,同样写长江,巧用修辞手法,就能凸显出同一景物在不同时候的不同特点)

  C、长江的这些特点,中午的热烈,下午的平静,夜晚的宁静,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吗?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争取把这些特点读出来,老师有个经验,可以把书读好,想不想知道?

  在朗读的时候把自己放进课文中,像自己真的到了那里看到了那里的景物似的,边读边想像,看脑子里出现了什么画面,也就是“过电影”。注意:把你感受写在脸上,把你的体会融进你的声音里。

  (生练读)

  ③ 指导“中午”的长江。

  A、长江中午的热烈,你能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吗?指名读。

  B、评读。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建议?(你觉得好在哪里)

  你觉得哪些词语重读更能突出长江的热烈?

  教师抓住“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等重点词进行指导。

  再次指名读。

  C、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长江的热烈吧。(齐读。)

  (3)① 如果说中午的长江是一个热情似火的帅小伙子的话,那么,下午长江就是一位??夜晚的长江就好像一位????

  (温柔文静的姑娘,沉睡的婴儿)

  下午的三峡——这位文静的女孩可是很有耐心的,她来的早去的迟,爱美的她披着什么而来?谁用相机捕捉到了??

  生找描写雾的句子。

  ▲雾中的长江是这样的平静而朦胧,能谁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这种朦胧、轻柔的感觉,你能把它读得轻些、慢些吗?

  夜终于来了,喜欢拍三峡夜景的同学,你拍到了什么?

  B、指导“渔火”、“灯标”。

  生读句子,谈感受,补充。(指名读)

  ▲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多像长江那朦胧的睡眼呀,

  师:夜晚的三峡是如此寂静,长江沉沉欲睡了,你要用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声音告诉大家?

  生:轻轻的,舒缓的(读)(▲把它读得轻些,慢些,不要打扰了这夜色的宁静。)

  师:我发现你拍的照片里面,除了长江朦胧的睡眼,还有一艘驳船呢,糟糕它好像发出汽笛声了,夜晚的长江是不是不能用寂静来形容了?

  (补充,以动写静的写法,可举例:《鹿寨》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藉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等)

  师:你们拍的长江夜景真美,我第一次来三峡,你乐意做我的导游吗?此时,我们乘着轮船正行驶在三峡之中,姗姗来迟的夜色刚刚笼罩了三峡,小导游,开始介绍吧。

  (你的语气轻缓,让我享受到了长江夜色的宁静)

  (4)“月亮”

  过渡:三峡的夜景有一样景物不能不拍摄。那就是——月亮。这时候的三峡尽管已是深夜,万籁俱寂,但月亮在这一段中却唱起了主角,江水睡了,月光却动了:

  ①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这样的月色可用那个词语来形容?(有人说三峡的月色是独特的)

  师:刚才我们在三峡走了一趟,拍下了不少的照片,但我们学习课文得深入课文,得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的琢磨,读完了以后,你肯定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新的感受 ,下面就让我们再认真仔细的读读课文第六段,注意把你读懂的地方用波浪线划划。(学生自己读)

  师:好,停,你读懂了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标点或者是一段话都要跟同学交流分享下,谁来?

  理解,三峡的月色到底独特在哪儿?

  (因为山是墨一般的黑,所以月光显得特别的皎洁,课文的词语就是“清冽”;因为山高、峡谷深,所以月光才会像瀑布那样凌空而降,像素锦那样直挂下来,)

  3.是啊,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神奇美妙的月色!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展现出来吗?请自由读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

  师:你们班里读书的同学是谁?

  推荐读。(朗读这段,要抓住月光的动作,如“连在、对比、顺着、泻到、凌空飞降、挂”,这些词突出了动中有静。月光、山脉、江水浑然天成,相得益彰,朗读的时候要突出月光的动感,不要读得太静。)

  过渡: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多么神奇美妙的三峡秋天的月色啊!

  六、练笔

  1、随着作家我们欣赏了三峡早晨的明丽,感受到了三峡中午的热烈,享受到了三峡下午的平静,夜晚的宁静,一次又一次的陶醉在课文如诗的语言中,都说三峡“百里峡江诗万首,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节小诗,想不想读?

  三峡的秋天是明丽的

  绿叶金实 清香扑鼻

  成熟的气息飘满整个峡谷

  2、那么,在你们的眼里,三峡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也动手写上一节小诗。请你抓住三峡秋天某一个时间段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景物展开来写

  3、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4、交流小诗

  总结:多美的语言啊!如果把同学们刚才所写的连在一起,就是一首描写三峡秋天的绝妙好诗。

  七、 拓展阅读:

  这节课,我们一同感受着方纪先生笔下三峡秋天的丰富与美丽。回家之后,做两件事

  A.请阅读与三峡相关的诗文,如郦道元的《三峡》、刘白羽的《长江三日》、余秋雨的《三峡》。

  B.当好小导游,做个孝顺的孩子,领着父母一起游览下三峡秋天美丽的景色。

  这节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谢谢各位同学。

《三峡之秋》课堂实录 篇3

  之四

  佚名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世界闻名的风景区——三峡。(看录像)看后简单说说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去三峡旅游过的同学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一谈。

  二、检查预习

  读生字:橘(橘树)驳(驳船)

  学生互相解词:

  摇曳:摇动。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三、默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划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在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1)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2)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3)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4)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小结:本文语言流畅、优美,请你读读你喜欢的段落。

  五、指导朗读

  1、朗读的时候还应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读中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2、朗读练习

  附:板书设计 

  14 三峡之秋

  早晨——橘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雾青色而透明

  夜晚——长江宁静

  峡谷神秘

《三峡之秋》课堂实录 篇4

  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是“新世纪”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之(母亲河)的第二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通过认真细微地观察与体验,抓住了长江三峡中秋这一天中自然景物特点的变化,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描绘出绚丽多姿的长江三峡秋景。作者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长江三峡描绘的气象万千,充满生机和灵性。全文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江河,对伟大祖国母亲的赞美之情。

  设计思想

  课标中强调: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学生进入六年级后,在阅读中感受、理解、分析、鉴赏的能力都较之以前有大幅度的提高,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并依据自己学生的实际状况尽快查漏补缺。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设法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去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分析、品味文章的意境,去感悟作者要抒发的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母亲的炽热之情。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手法,通过反复吟诵、领悟作者精美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在今后的语文实践中去自觉地学习使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能力目标

  (1)提高有感情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3)培养写作能力。

  三、方法目标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四、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领略三峡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抓住三峡秋天特点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理解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背景信息。 学生:阅读课文;从网络或书本等地方搜集、整理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播放三峡图片导入

  1、同学们想不想旅游啊?今天我们就来“神游”一番金秋的三峡。

  2、简单介绍三峡的有关资料。

  3、欣赏三峡图片。

  4、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点评:这样的导课设计通过展示三峡的图片,交流有关三峡的信息,使学生初步了解三峡的地理位置与景观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要求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做到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相关词语。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画下来,写一写喜欢的理由,并试着读好它。

  2、全班交流

  (1)交流生字、词语的读音。(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2)交流文章的写作顺序。(板书:早晨中午下午夜晚)

  【点评:这样设计使学生在整体阅读中扫除障碍,理清思路,有助于教师依据学生的学情需要指导阅读,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理解、想象、感悟,在美读欣赏中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进一步感受文章所描写的景色美,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魅力。】

  二、品读欣赏,感受三峡秋景美

  1、理清文脉。 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作者

《三峡之秋》课堂实录

《三峡之秋》课堂实录(精选17篇)《三峡之秋》课堂实录 篇1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后,回答。  生: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写了三峡在...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