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教学案例《童趣》
新课改教学案例《童趣》(精选13篇)
新课改教学案例《童趣》 篇1
昌乐县教研室 高雪山
教学目标 :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指导学生识记文言词汇,理解并积累“明察秋毫”“风声鹤唳”“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成语的意思及妙用;品位文中的精彩语句。
3、让学生学会观察、联想和想象,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标 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
教学重点:
着重从阅读和写作方面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习惯。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导读、品读、探究法
思路设计:这是一篇文言短文,根据文体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这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大体按照诵读感知——品读赏析——探究讨论——延伸拓展——总结评价几个步骤进行学习,(新课标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强调学法指导,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时数:1课时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
教学流程:
一、联想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从童年走来,每当想起童年时,一件件趣事就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一件、两件、三件……每一件都是那么有趣,那么令人回味无穷。不过,老师今天想听同学们讲述一下自己的童年,把你童年中最有趣的事讲给大家,我们一块来分享你的乐趣,好吗?(生二、三人讲童年趣事)
噢,原来,同学们的童年也有如此多的趣事,这也许会成为你一生永恒的回忆。其实,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真、最纯、最令人难忘的时期,常人如此,那些伟人,名人也一样。说到这里,同学们能联想到哪些名人或伟人的童年趣事呢?(生可能想到《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等,教师也可展示几幅童趣画面。)
(图像可以创设情境,为课堂注入活力, 进一步激发情趣,创造阅读期待。)
教师过渡:可见,名人的童年也和我们一样,充满了童真、童趣。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年有哪些趣事?我们一块来欣赏他写的一篇非常有趣儿的文章——《童趣》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指导学生看课文注解①了解作者和出处。)
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哪一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你从注解①中了解了什么?
教师补充:关于课文的出处和作者老师再补充几点:作者沈复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首先是一个落魄的商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但沈复并非如此,从他的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中我们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从中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今天,我们就通过读他的《童趣》一文来体味这种趣味兴致之真。
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我们不能忽视题目。从这个题目看,课文的重点应落在哪个字上?(师板书“趣”)
(引导学生回忆童年趣事——联想所了解的名人童年趣事——探究清代文学家沈复有哪些童年趣事,导入 课题,简介作者。新课导入 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种交流式导入 ,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和谐气氛, 从而以最佳状态进入新课教学。)
二、感知积累
(一)指导学生试读课文
下面,我们就来看作者是怎样写这种“趣”的。
教师指导文言文诵读方法:请同学们注意: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任务是诵读,诵读的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清句读和停顿:三是读出语气和感情。下面请一位同学试着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读的是否符合要求。(重视学习过程,注重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自荐选读课文段落或朗读全文,提示听者注意字音、停顿、感情方面是否恰当,还要注意根据文字展开想象。然后师生共同评读,即谈谈自己为什么这样读或者建议别人怎样读,(尊重读者的劳动, 尊重听者的建议,相互取长补短。从而能够很好的处理读音、停顿、感情等,实现了培养学生语感的目标。并通过后面的练习读文加以巩固。)
教师强调指导:(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①字音 童稚[zhì] 拟[ní]作 鹤[hè]
凹 凸[āo tū ] 庞[páng]然大物,
拨[bá ]山倒树, 癞虾蟆[lài há ma]
②句读、停顿
③要读出一种轻松、愉快、自得其乐的语气来。
(二)学生自由诵读(为学生提供感受和体验揣摩的机会)
(三)概括课文内容。(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和把握)
(四)合作学习。四人为一组,借助小字注释,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可以每人讲一节,也可以推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请求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举手问老师。教师不断巡视,及时了解合作学习的情况,并参与到小组的讨论和争议中去,然后在了解学生合作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面对全体同学强调重点字词,如果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全班合力解决,必要时点拨深化。(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翻译,不求字字落实,学生能对照注视说出大意即可。)
(五)师生共同解疑,教师还要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师:课文中还有几处,因为没有注解,老师没有读懂,请同学们帮我解决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心之所向则……
③徐喷以烟,使其…… ④蹲其身,使与台齐
⑤以丛草为林 ⑥吞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生:(主动帮老师解决以上问题)
(老师以求教学生的方式检查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师生间的交流合作。)
师:另外,从此文中,我们还学到了一些成语,或联想到一些成语,有哪些?
生:(可能回答“明察秋毫”“怡然自得”等,如果想不到“风声鹤唳”教师可提醒。)(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到此为止,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和理解,为下一步的品读赏析奠定了基础。)
三、品读赏析
课文追忆了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地读一遍课文,品味文中精美的语句,把你认为最有趣的地方推荐给同学们,并说明理由,好不好?
(生品读、推荐精彩语句,师生共同交流,欣赏)
如:①余忆童稚时……(憨态可掬,童真童趣融于其中)
②心之所向,则……也(想象奇特)
③徐喷以烟……怏(非童稚不能为也)
④忽有庞然大物……(照应上文“以…为…”,儿童特有的感受,非世俗成人所能想到)
⑤神定……驱之别院(物我同趣,令人哑然失笑)
(指导学生仔细读课文,品味文中精彩语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再造文中景象,学生间互相交流感受)
四、探究讨论
指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就课文结构、内容、写法、顺序、语句理解等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四人一组,合作选题,集体研究。教师准备以下课题:
这些趣事,是作者通过仔细观察,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来的。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那么,读了这一课,你能就课外结构、内容、写法、顺序、语句理解等方面提出一个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探讨吗?
(教师准备以下课题:)
①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
物内之趣——细察其纹理。
物外之趣——依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在文中一是指童年乐趣,一是身处尘世难得的闲情
②从作者的作文思路入手,请说明第3段置于文中的合理性。
③从情景联想出发,“怡然称快”与“怡然自得”的情趣在文中是怎样产生的?
④第四段作为一个儿童故事,其童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五、延伸拓展
(课件展示周作人的一篇散文,体味其中的童真童趣)
其实,文中所写的童趣,我们同学也可能听说过、见过,甚至经历过,所以读起来特别亲切。下面我们来看周作人的一次童年经历,共同体味一下其中的童趣(展示文章)
苍蝇不是一件很可爱的东西,但我们在做小孩的时候都有点喜欢他。我同兄弟在夏天乘大人们午睡,在院子里弃着香瓜皮瓤的地方捉苍蝇。苍蝇共有三种:饭苍蝇太小,麻苍蝇有蛆太脏,只有金苍蝇可用。金苍蝇即青蝇,小儿谜中所谓“头戴红缨帽,身穿紫罗袍”者是也。我们把他捉来,摘一片月季花的叶,用月季的刺钉在背上,便见绿叶在桌上蠕蠕而动,东安市场有卖纸制各色小虫者。标题云"苍蝇玩物",即是同一的用意。我们有时把他的背竖穿在细竹丝上,取灯心草一小段放在脚的中间,他便上下颠倒的舞弄,名曰“戏棍”;又或用白纸条缠在腿上纵使飞去,但见空中一片片的白纸乱飞,很是好看。倘若捉到一个年富力强的苍蝇用快剪将头切下,他的身子便仍旧飞去。
希腊路吉亚诺思(Lukianos)的《苍蝇颂》中说:“苍蝇在被切去头之后,也能生活好些时光”,大约两千年前的小孩已经是这样的玩耍的了。
六、总结收获
课文我们已学完了,我们读文章也是为了写,请同学们从写作的角度说一下你学习这一课的收获。((引导学生总结写作特点)
七、结语。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童年时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情趣,以及身处尘世时那种超然物外的闲情,认识到了童心的纯真,童趣的美妙。同学们,让我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持一颗童心,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附:板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说明
昌乐县教研室 高雪山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有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其中以人为本,按照学的规律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是语文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理念,从这一点出发,我设计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中《童趣》一课的教学方案。在设计这一课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设计导语 时,我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童年趣事,并结合自己的知识阅历,联想名人的童年趣事,从而自然地导入 课题。
2、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 中,我先让学生感知课文、积累知识,然后让学生品读课文、探究学习并进一步延伸扩展,最后谈阅读收获。
3、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机会。在感知和积累阶段,我让学生自己尝试诵读、翻译;在品读赏析阶段,我让学生自主感受精彩语句赏析;在探究学习阶段,我又让学生自主选题、合作研究;在总结收获阶段,我又让学生针对文章写作方面的特点自由发表见解,所有这些,都着眼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4、从终身学习的观念出发,加强学法指导,为学生以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于是,在感知积累阶段, 我注意指导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引导他们学会积累;在总结收获阶段,我又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进一步把握课文,强调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运用,做到读写结合。
5、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注意吸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精华,既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又决不忽视基础知识教学。在这一堂课中,我用了近一半的时间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知识和文化常识,并在延伸拓展中介绍了周作人的一篇散文,通过这些方式,来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注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综合体现。在设计中,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能力的训练;既给予学生思考的过程,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既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又注重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在最后的结语中,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将这种情感目标直接展示给了学生。
总之,我认为:这一个教案,在过程设计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既秉承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华,又积极渗透现代语文教学的理念,其指导思想与新课改的目标完全相吻合,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课改教案。
新课改教学案例《童趣》 篇2
本节课我得到一点启示:对初一学生而言,文言词汇的积累和文言翻译这一环节还是尤为重要的。我深知古文言文教学定要与时俱进,但一篇文章如果你连它怎么翻译都一点搞不懂的话,那其它的什么理解分析就更谈不上了,因为古言文不像现代大那么简明易懂,掌握翻译方法还是必要的,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过程申我应该在这方面下点功夫。就《童趣》这篇课文的翻译而言,针对学生对古言文翻译一无所知的情况,有必要详细讲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比如换字,加字这样的翻译方法,应该从大中多举例子进行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原来文言文的翻译并没有想象中的难,文言文跟现代汉语联系还是很密切的,这样学生就能树立信心,培养对文吉文的兴趣。另外对重点字词的翻译也应当详细讲解,通过字词的教学,使学生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实用有效的。
此外,我觉得上课时应显示出十足的激情和豪情,要让自已先热情饱满,语调抑扬顿挫,表情丰富,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灵动,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
针对以上种种情况,我觉得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逐步探索与改进,在反思中醒悟,在醒悟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让自已的语文课扎实而又灵动,让学生都能热爱语文,热爱文学。
新课改教学案例《童趣》 篇3
学习目标:
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重难点点拨:
1. 正音解词:
童稚(zhì) 藐(miǎo)小 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lì)云端
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 土砾(lì)
壑(hè) 庞(páng)然大物 蛤蟆(há ma)
2. 读好停顿,注意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9)盖/一癞蛤蟆。
【自主学习】
1、 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2、 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3、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4、 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第1自然段“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合作探究】
1.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2.字同义不同的字——一词多义
观:昂首观之 (看)作青云白鹤观 (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 (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 (观察)
神:定神细视 (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 (感受、想象)
时:余忆童稚时 (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 (经常)
之:昂首观之 (代词,它。指蚊子)故时有物外之趣 (助词,的)心之所向 (主谓间,取独。)驱之别院 (代词,它。指癞蛤蟆。)
为:项为之强 (因为)以丛草为林 (当作,作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被)
以:徐喷以烟 (用)以丛草为林 (把)
其:必细察其纹理 (代词,指所观察之物)蹲其身 (代词,指自己)神游其中 (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通假字
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⑤成语
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3.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满阳光、充满诗意、充满幻想、充满诗意,冰心称赞童年为“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
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
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
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童年是一支自己射出很快飞逝不见的箭;
童年是一块糖,甜在心里;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
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童年是那无忧无虑四处游荡的风;
童年是妈妈的摇车不停地摇啊摇;童年是奶奶的传说充满好奇与幻想;
译文: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群蚊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暗暗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一想,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真就变成鹤了;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我因此高兴得拍手称快。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聚精会神地看,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蚁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的部分当成丘陵,低陷的部分当成沟壑,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仔细观察,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东西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蛤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导、学、练
训练一
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代文学家。
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5分)
⑴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
⑵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 )
⑶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
⑷以土砾凸者为丘。( )( )
⑸凹者为壑( )(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4分)
明察秋毫:
鹤唳云端: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轻松课堂】4、文章所记闲情之趣有多种,请填写:(3分)
有想象之趣,比如:
有细察之趣,比如:
有童稚之趣,比如:
5、各写一个含有下列词的成语:(3分)
张( ) 昂( ) 素( )
6、翻译下列句子:(3分)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③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训练一
一、填空。
课文《童趣》选自《 》,作者是 代文学家 。课文详细叙述了两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帐中”看到“ ”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 ”的经过。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童稚( ) (2)鹤唳( ) (3)土砾( )
(4)丘壑( ) (5)癞蛤蟆( ) (6)藐小( )
三、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
(1)余忆童稚时( ) (2)项为之强( ) ( )
(3)果如鹤唳云端( )( ) (4)以丛草为林( ) ( )
(5)方出神( ) (6)兴正浓( )
(7)驱之别院( ) (8)则或千或百( )
四、古诗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练的语句,被当作成语保存到现代汉语中来。试从文中摘录这样的语句,并解释其大意。
1、( ) ----------------------------------------------------------
2、( ) ----------------------------------------------------------
3、( ) ----------------------------------------------------------
4、( ) ----------------------------------------------------------
五、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8、作者童稚时,时有物外之趣,关键原因是:
9、第三段中的“林”“兽”“丘”“壑”俱全一妙境完全源于作者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的是:
10、 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
所拔的“山”指的是: ,所倒之“树”指的是:
《童趣》答案
【预习感知】1、略 2、注音略。⑴能“僵”,僵硬;⑵鸣叫;⑶愉悦,高兴;⑷碎石;⑸山谷 3、略 4、“私拟作群鹤舞空”等句;“定神细视,以丝草为林”等句;“神定,捉虾蟆……别院” 5、略 6、因此常有超脱于尘世以外的乐趣。便在其中安闲自在地神游着。突然有一个大家伙掀倒“山”压倒“树”地走过来。 一、填空 《闲情记趣》 清 沈复 鹤唳云端 庞然大物 二、(略)三、(1)我(2)脖子 同“僵”僵硬 (3)果然 鸣叫(4)把 当作(5)刚刚(6)兴致(7)驱赶(8)有的 四、1、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见鸟类新长出的羽毛。2、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十分满足的样子。3、庞然大物:非常庞大的东西。五、8、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9、丛草、虫蚊、土砾凸者、凹者 10、癞虾蟆 土砾凸者 丛草
新课改教学案例《童趣》 篇4
东庐中学七年级(上)语文讲学稿
课题:5、童趣 课型:新授 时间:2003.09.09
执笔:徐晖 审核:初一语文组
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3.把握文言词语解释的最常见方法,积累一点文言词汇。
4.唤起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
学习重点:目标1、2、3
学习难点:目标2、4
学习安排:两课时
学法指导:
认真阅读“预习·导学”,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再仿照朗读示例,大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然后参照“文言词语解释示例”,联系上下文,粗知文章内容,练习用自己的话叙述出来。
学习过程:
一. 预习·导学
1.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1)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2) 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3)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2.查阅资料,了解一点作者和其作品的知识,写在下面。
3.照下面的朗读示例,大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要求读准句子的节奏、停顿。
示例:能/张目·对日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 作/青云·白鹤/观
(说明:“/”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4.文言词语的解释,最常见的方法是添字组词法和换用同义词替代法,如: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昂(抬)首(头)观之。请按此方法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 项( )为之强 ②作( )青云白鹤观( )
③果( )如鹤唳云端 ④以丛草为( )林( )
⑤为( )之怡然称快 ⑥兴( )正浓
⑦方( )出神 ⑧驱( )别院
5.在认真完成上面第3、4题的前提下,尝试着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把你不清楚词义的词语、不理解句意的句子都写在下面。
6.平常的事物或景象,经过想象和联想,往往会变得美丽而奇特,从而获得超出这一事物或景象本身的乐趣。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体验或经历吗?请用简洁的话叙述出来,写在下面。
二.学习·研讨
1、 导入 。
2、 简介作者、作品。
3、 朗读课文,读准节奏、停顿,粗知文章大意。
(范读、领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
正音:(1)项为( )之强 (2)鹤唳( )云端
(3)怡( )然称快 (4)凹者为( )壑( )
(5)土砾( )凸者 (6)二虫尽为( )所吞
4、 疏通文意,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逐段疏通,学生提问不理解的词语义,学生解答,师帮助,生在书上或讲学稿上做好记录,以便积累。)
5、 问题研讨。
(1) 你能梳理出文章的结构吗?试用简洁的话表述。
(2) 文章主要叙述了哪两件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能统摄这两件事的词语(主旨)是什么?
(3) 为什么说这两件事都有“物外之趣”(或者说,作者是如何获得“物外之趣”的)?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三.巩固·延伸
1、 背诵全文。
2、 积累文言
新课改教学案例《童趣》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