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课文《散步》教学设计

2024-06-053

课文《散步》教学设计(精选14篇)

课文《散步》教学设计 篇1

  【背景及说明】

  《新课标》的课程目标的总目标规定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其中第7条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就是把每一个在阅读中的学生都视为一个独特的自我,这样才能做到目标中所说的在阅读中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要求。《散步》这篇文章,正是情感体验的上乘佳作,我想抓住这个契机,对学生实施一次情感教育。但是,认识到一篇文章的好与上好一堂课的距离,我又有一点紧张,如何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我觉得必须面对和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散步虽然是家庭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但是,这篇文章是以成人的角度来思考和叙述的,展现的是家庭中的母子之情、父子之情、祖孙之情,平时,初中学生对这样的情景虽时而所见,却不一定具备情感上的深处体验。当然,简单的做法是,教师通过宣讲明白无误地告诉他们,或者让学生通过多次阅读去感悟。但又使我体会到,能感动教师的,不一定能感动学生。如果找不到共鸣的地方,你在台上激动不已,学生则可能无动于衷,出现教学中常见的现象,这是既尴尬又失败的课堂。那么,怎样上好这堂课呢?作为一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又该做点什么呢?

  【建议思考的问题】

  1、课堂上如何实施课前的教学设计?

  2、课堂上的亲情感和责任感的目标如何实现?

  【案例描述】

  在教学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时,我制定了这样一个学习目标:感悟散文中的亲情。于是在学生朗读全文以后,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请找出文章中你最欣赏的语句,并说明理由,学生经过思考后找出第四自然段,理由很简单,文字优美。但静观课堂气氛,感觉比较平淡,学生似乎在配合老师完成彼此所认同的课堂教与学的任务,缺乏体验到该文章的语言之美,亲情之美,而且参与回答基本是那些比较听话,认为回答问题是天经地义的同学。对这样的现象进行反思,我认为这个教学目标是必要的,但提问的方式可以有所改变,应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是,我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时换了另一种方式提问,你和家人散步吗?有。几乎是全班同学满脸灿烂的回答。那么,给你留下感受又是什么?这样的提问激起了层层波澜,一瞬间,课堂上呈现出与前一课堂截然不同的热烈气氛,下面是关于场景的部分实录。

  【教学实录】(部分)

  生1:我的感受最深的是:有一次和妈妈去散步,那一次我和妈妈手牵着手,不知道天气太冷,还是妈妈的慈爱,让我感到暖烘烘的,那天,妈妈给我讲了我小时候的趣事,我们很高兴,至今,我的手上还感到还有妈妈的余温。

  师:你给大家描述了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生2:我的感受最深的是;小时候上幼儿园的时候,我简直就是一只小懒虫。每天,奶奶背着我上幼儿园。那时,我觉得奶奶的背很宽、很广,趴在奶奶的背上,我觉得特舒服。如今,我也上初中了,奶奶的背也有些驼了,我常想,奶奶的背是不是小时候背着我而驼的。

  师: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生3:我曾见过别人一家子的散步,令我感受很深。一个小男孩,他们的父母也许都是哑巴,只见小男孩走在他们的中间,他的手不停地在胸前晃动,也许是打哑语,他们的父母只是一味地笑,是那么欢乐。

  师:你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幸福的画面啊!想不到,我们的同学对散步感受如此真实、细腻。现在,我们可以驱谴我们的慧眼和灵感到文章里去散步,首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谈一谈你的感受又是什么?

  学生1:孝心

  学生2:亲情

  学生3:温暖

  学生4:敬老爱幼

  的确,这样的散文内涵,由于有了散步感受的感情作铺垫,又有问题的激发,学生不再是应付老师,而是神情活跃,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自然而然地进入解决课文,研讨问题的情境之中。我又灵机一动,设计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说明喜欢的理由,学生们颇有兴趣的寻找,再纷纷而毅然的举起手。

  生1:我喜欢第四自然段。因为这段是一处优美的环境描写,交代了全家人散步的美的背景,也暗示了老人对生命的向往。(接着,该生便声情并茂地读了起来。)

  生2:我要补充的是,春景也有新生之意,这也说明母亲在风烛残年之时,家庭的温馨使她的生命获得了新的生机。

  生3:我要选第七自然段,因为这段母亲眼中看见的景色很美,油菜花,桑树,鱼塘,表明了母亲对生命的向往。(朗读略)

  生4;还有一个字用的好,我非常喜欢。摸,表现了老人疼爱孙子的感情,这个孙子可真幸福。(一阵笑声)、

  生5:我喜欢第六自然段,因为,分歧的产生是全文的关键。我的选择举局不定,表明了我既有敬老之心,又有爱幼之心。特别是最后决定走大路,也看出我非常孝顺。

  师:同学们能够对我的情感理解,非常了不起,(一片掌声),同时,也可以看出我的责任重大。

  生6:(怯生生地)老师,我能否喜欢一个字?(得到我的赞赏后)熬,因为熬字能够使一个老年人,得到了家人的悉心照顾,又过了一年。

  师:讲得真好,能结合这篇文章来理解文中的词,达到我们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课后可以进一步地探讨。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应当如何进行?我觉得课堂设计非常重要。同样的目的,不同的课前设计,结果回怎样呢?也许我的前一堂课也会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但是,让学生感到语文学习的兴趣,以及正确理解亲情感和责任感是难以企及的。我认为,课前教学设计应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说话的机会和展现自我机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会焕发青春活力。

  记得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这堂课能够真正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这堂课,我真正明白了课前教学设计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条永远流动的河。课堂应该是有生命的,我愿永远把握这生命的脉搏。

课文《散步》教学设计 篇2

  《散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课文通过对老中少三代人的分歧,最终有一种完美的处理,来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散步》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所选文章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本文是一篇文字浅显,情感温暖的美文,作者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亲人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对亲情的赞美,是一篇从平凡小事中写亲情的典范作品,题材极其平凡,意蕴却十分丰富。

  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的主要内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但对生活的观察不够细致,缺乏生活体验,又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尊老爱幼的观念比较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因此正确的引导尤为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教学,指导学生作比较阅读,体会文章的遣词造句,从而理解文章主旨。抓住文中关键性语句引导研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的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精巧的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赏析语言,对重、难点进行突破;

  2.联系生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2.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教学难点:

  结合自身实际,理解、感悟文章的亲情美。

  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突破方法:

  反复朗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难点:

  结合自身实际,理解、感悟文章的亲情美。

  突破方法:

  朗读品析、研讨点拨、多媒体课件辅助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教法与学法

  教法:

  运用情景导入、朗读品析、研讨点拨、多媒体课件辅助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学法:

  反复、对比朗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

  1.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

  2.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生:

  1.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2.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探究新课堂

  散步

  共1课时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的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精巧的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赏析语言,对重、难点进行突破;

  2.联系生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2.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师:(一)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

  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围坐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既使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美好感人的故事。

  (二)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正是由于父母对我们无私的爱,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搀扶着他们走近暖暖的春日,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板书:散步莫怀戚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走近作者:

  莫怀戚,重庆人,当代作家。现为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曾著有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自读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分歧一霎那水波粼粼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与括号内的词语换用?为什么?

  (1)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信任)地点点头。

  (2)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度)过了一个严冬。

  3.“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

  4.家庭出现分歧时,文中说:“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其原因是:

  ①

  ②

  ③

  后来“我”决定委屈儿子的原因是

  ①

  ②

  5.第④段中“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师:散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样的分歧?决定权在谁?

  生:自主探究

  师生互动:

  (1)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本不愿出来。(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面行文埋下伏笔。注意“熬”字)

  师板书:母亲走大路(承上)

  (2)儿子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

  师板书:儿子走小路(启下)

  (3)决定权在我,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

  师板书:我妻子

  2.师: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假如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母亲会怎样想?如果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母亲走大路,妻子和儿子会怎样想?)

  生:自主探究

  (1)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

  板书:责任重大

  (2)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

  3.师:分歧是如何解决的?

  生:自主探究

  “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母亲改变主意,决定走小路,走不过去时让儿子背上,既照顾了孙子,又帮儿子解决了难题,体现了母亲的善解人意,疼爱子孙。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个好办法。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她走不过去的地方,让我背着他。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4.师:如何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生:合作探究

  师:在点拨基础上提升

  母亲给我们以生命,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师:设身处地

  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5.师:找出最能打动你的语句,把你的感受和同学分享一下。(根据时间灵活撑握)

  生:合作交流

  在师生、生生互动基础上明确:

  (1)我选择了走大路。在尊老和爱幼的天平上,作者倾向了尊老。因为母亲老了,剩下的时日已经不多了,儿子还小,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从中可以看出我是孝子。妻子善良、贤惠。母亲慈爱,儿子活泼可爱。家庭成员之间互敬互爱,温馨和睦。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包含着老人对子女的依赖如同子女幼小时对父母的依赖这样的人生哲理。体会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

  (3)“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儿子发现奇趣:两对母子走在田野上,表现了儿子天真可爱、聪明活泼。

  (4)“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母亲老了,儿子成长了,挑起了生活的担子,这样母亲自然听从于儿子;而我的儿子还年幼,现在一切也要依靠父母。我身上的责任重大。我们应该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5)课文第四节景物描写。

  充满春的气息,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

  心灯

  一只捕蟹船上住着老艄公和他的儿子。常常,他们爷俩高挂桅灯,摇着一叶扁舟到海里捕蟹,那满舱的星光,满怀的明月,是老艄公岁月里恒开不败的花朵。可惜,老艄公害上了眼疾,几乎致盲,但仍陪伴儿子下海捕蟹。

  一夜,艄公父子正在捕蟹,突然阴云乱滚,恶浪汹涌,狂烈的风哗啦一声就拍碎了桅灯,顿时他们被卷入了黑色的漩涡,覆舟在即。“爸爸,我辨不出方向啦。”儿子绝望地喊。老艄公踉踉跄跄从船舱里摸出来,推开儿子,自己操起舵。

  终于,蟹船劈开风浪,靠向灯光闪烁的码头。

  “您视力不好,怎么还能辨出方向?”儿子不解地问。

  “我的心里装盏灯呢。”老艄公悠悠地答。

  人可能平淡,可能暗淡,甚至可能遁入黑夜,但是惟独不能心中缺少一盏灯。只要心中装盏灯,踩到哪里不是光明?

  1.给加粗字注音。

  ①桅灯②扁舟

  ③漩涡④踉踉跄跄

  2.用“‖”给文章划分段落结构,并归纳段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老艄公是个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①人可能平淡,可能暗淡,甚至可能遁入黑夜,但是惟独不能心中缺少一盏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那满舱的星光,满怀的明月,是老艄公岁月里恒开不败的花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散步分歧——

  母亲走大路(承上)

  我妻子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走小路(启下)

  课时作业设计

  1.文末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言外之意?请简单说一说。

  2.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什么故事?反映了一家人之间怎样的思想感情?

  3.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教学反思

  《散步》一文体现着浓浓的亲情,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求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感受亲情。

  对于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反复的朗读,不仅可以增强语感,同时也便于领悟文章感情,因此在教学环节中要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分析,从而理解文章主旨。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下,积极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在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

  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讨论法,读与写(读与说)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方面)。

  参考答案:

  学情诊断:1.qíshàlín2.(1)答:“信任”只是“相信”的意思。“信服”,有“信任、佩服、服从”的意思。(2)答:“熬”是忍受艰苦的生活之意,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度”比较平淡,且不能融入作者的感情。3.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小时侯我依赖她一样。4.原因:①母亲听我的②儿子听我的③妻子在外也听我的原因:①母亲年迈难走小路②不愿意一家人分开5.景色描写。美好的景物烘托了一家人和谐、美满。

  检测小结:1.wánpiānwōliàngqiàng2.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以捕蟹为业的老艄公和他的儿子;第二部分(第2~5段):写老艄公在风暴到来时的举动;第三部分(第6段):作者由此引发的感想3.文中的老艄公是一个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心的顽强的人4.①这个句子说明人的命运经常会发生变化,惟独不能缺少的是信心②这个句子说明老艄公一生勤劳,以及老艄公乐观的思想性格。

  课时作业:

  1.①从字面上看,形容他们走得非常小心,因为走得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②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应该是这样。

  2.《散步》一文主要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这家人互敬互爱、相互体谅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3.从课文中心的角度:责任从深度:我的世界相关链接:教学设计七年级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课文《散步》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领会文章主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3、品味精巧别致,自然朴实的语言。

  学习重点:

  1、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一、预习导学:

  1、初读课文,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分歧( )shà( )时chāi( )散各得qí( )所委qū( )

  水波lín lín( )( )你就背( )着我我背( )上的嫩( )芽

  2、根据原文填空。

  (1)母亲____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2)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____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3)我的母亲又____过了一个严冬。

  (4)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____着,有的浓,有的淡;

  (5)小家伙突然____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6)我的母亲____高大,____很瘦,____不算重;儿子____很胖,____幼小,____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____,____,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感觉这篇文章中哪些词语和句子写得好,把它画出来,有感情的朗读并赏析。(注意分析景物描写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3)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请给这个家庭以及每个家庭成员一个恰当的修饰词

  ( )的家庭 ( )的我 ( )的母亲

  ( )的妻子 ( )的儿子

  二、课堂导学。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是家庭中的一员,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都沐浴着家的温暖,当我们高兴时,家是撒欢的场所,当我们遭遇不幸时,家又是避风的港湾。那你们认为家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重要吗?(学生回答)好,既然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是如此重要,那我们都要尽力的维护好它,但光靠一个人的力量够吗?(学生回答)每个人在家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此都应该尽自己所能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莫怀戚笔下的这个家庭是怎样的?它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

  (1)默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一家人散步遇到了怎样的.分歧,分歧是怎样解决?

  (2)、从这篇文章中,你读懂了什么?(从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的角度你会懂得不同的道理,你会有不同的联想)

  (3)、一次散步让我们懂得了很多,想到了很多,这是因为每个人物身上都闪耀着亲情与道德的光辉,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深刻,小组选定两个人物,结合课文内容予以评价。

  (4)、“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从字面和“我”的思想态度两方面思考)。

  4、课堂展示。

  5、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板书:小事情表现大主题)。所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其实,在我们经过的平凡日子里,都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就像文中提到的那转瞬即逝的一幕幕将永远留在我们心底久久回味,从而使我们更爱自己的家人,更珍惜亲情,珍爱生命。这就是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

  三、拓展延伸:

  北风乍起时

  看完电视以后,一整晚他都睡不好,第二天一上班匆匆往深圳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

  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冷空气南下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你寄……”

  儿子漫不经心地答道:“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

  他絮絮不休,儿子不耐烦了:“知

课文《散步》教学设计

课文《散步》教学设计(精选14篇)课文《散步》教学设计 篇1  【背景及说明】  《新课标》的课程目标的总目标规定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