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的语言美
《散步》的语言美(通用17篇)
《散步》的语言美 篇1
《散步》的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同橄榄一般,越嚼越觉得有滋味。下面从三个方面作具体分析。</PGN0220A.TXT/PGN>
(一)情趣盎然。“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二)含义丰富。“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里”就可能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谱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篇章。
(三)意在言外。“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她的眼睛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PGN0220B.TXT/PGN>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出处同“二”第二则)
《散步》的语言散发着清新淡雅的芬芳。阅读这种语言的感受像是背着花篮和作者一同散步,一边交谈,在不经意间往花篮里采摘几朵并不名贵却很雅致的花朵。
纵观整个行文,无生僻华丽的词语,更无令人费解的句子,除文末有几分含蓄外,其余则明白如话。但通俗而不庸俗,明了而不直露。
句式的整齐与错杂,音韵的铿锵与连绵,语意的对举与反衬,似乎都是信手拈来,无丝毫的刻意雕琢。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三个句子看来熟悉的字眼很多:无非就是“我的话”“她的话”,“前面”“后面”,“妈妈”“儿子”,读来却能撩起几多思绪,几多羡慕:慈母与孝子爱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羡慕之余却又悟出:生命原本这样,代代相因,生生不息。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一个“平顺”,一个“有意思”,这分明是描摹母亲和儿子的口吻,加之运用顶真辞格,读时格外真切,琅琅上口,富有韵感。
“我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一“老”一“小”,一个看为“强壮”,一个视为“高大”,这种回环复沓的句式和遣词的变化既使句子饶有趣味,又很好地表现了“我”复杂的心理。
“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我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此种对举在文中是常见的,它构成了句式的对称美,同时也为文章的内容服务,作者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一边是长辈,一边是后代,也处在生命之链的关节上,这里既有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又体现了作者挚爱生活,品尝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
(出处同“二”第一则)
《散步》的语言美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通过诵读品味提高审美情趣。
2、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以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味关键语句,提高品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体味文中的真挚情感。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平时在家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吗?在散步的途中有没有让你难忘的事?今天我们将跟随作家莫怀戚一起作一次心灵上的漫步。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解词语(课本下注解)
2.快速抢答,了解课文所写主要内容。
明确:
(1)本文的中心事件是散步。时间:初春;地点:田野;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有儿子;
(2)故事梗概:我一家人在初春去郊外散步,母亲本不愿出去,但在我的劝说下,也出来了。“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在岔路口,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而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还很多。于是我委屈儿子,顺从母亲,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在我决定走大路的时候,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到了一处给走的地方,我蹲下身子,背后走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走来就是整个世界。”
(3)从全文来看,主要写了以下情节:
“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人一起散步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了儿子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
三、合作探究,理解亲情
教师:
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呢?(学生讨论得出)
“我”:孝敬、有家庭责任感、讲原则、不宠爱孩子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谦让、疼爱孙子、善解人意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而搅了一家人出游的兴致)
妻子:贤良、孝顺、家庭责任感
“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贤良
当“我决定委屈儿子”,妻子没有丝毫的执着;
“我蹲下,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儿子:调皮、活泼可爱、聪明、听话
“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当“我决定委屈儿子”时,儿子并没有哭闹,对此变现出非常地听话和理解
教师总结:本文无论写谁,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一种永恒的情感:亲情。而这份情感作者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板书:以小见大)。所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四、真情告白:
说说家中的亲情故事
五、质疑问难,美点追踪:
莫怀戚的《散文》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真善美的颂歌。你觉得这篇散文美在哪里?
讨论并明确:
(1)尊老爱幼的人性美。(分析举例说明)
文章开篇写一家人去散步,母亲本不愿出来,但在我劝说下,也出来了。“她现在很听无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一个“慈母”,“一个孝子”,一个真诚的理解,一个绝对的信任,这种良性的因果循环正反映了古朴的伦理道德之美。
如在岔路口,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而“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还很多。于是“我”委屈儿子顺从母亲,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这个决定是明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尊老”的美德。
如就在“我”决定走大路的时候,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母亲疼爱孙儿,了解孙儿的心思,知道孙儿喜欢小路旁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小路尽头水波粼粼的鱼塘,于是决定自己克服困给,满足孙儿的心愿。母亲改走小路的决定,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幼”的传统美德。
如到了一处难走的地方,“我”蹲下身子,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从形象上看,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
(2)景物描写的意境美。
如对南方初田野的描写。冬去春来,“大块大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野的冬水也咕咕地起了水泡”。这“新绿”、这“嫩芽”、这“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
如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召唤。是啊,尽管“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正该抖擞精神,以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两段景物,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3)平易朴实的语言美。
1情趣盎然。“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慈子孝,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和温馨。
2言浅意深。“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无恙地过冬天而庆幸的心情。“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起“在家里”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这令人想起“男主外,女主内”的俗语。“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是很瘦……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
小结:齐读孟郊的《游子吟》
六、课后作业
1、积累本课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2、小练笔:我是这样做子女的。
《散步》的语言美 篇3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揣摩重点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了解“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4、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学会感恩的美好品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美。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学会感恩美好品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
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法设计:
诵读品味法点拨引导法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说事、品情、赏景、析意、悟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引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看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美景?——一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真美!就让我们在这春天的美景中散步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二)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有感情的朗读,特别要把读重音的字词在下面做标注。朗读后思考两个问题,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会读了吗?
检查生字词:分歧qí蹲dūn下熬过ao霎时sha粼粼lin
(四)归纳主要内容: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要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概括)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初春的田野散步。
多媒体展:散步
(小)事件——(大)主题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浓浓亲情:尊老爱幼
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责任重大:整个世界
“以小见大”的写法
三、深入阅读,品味语言:
默读课文,品味这篇文章清新、质朴,但是却又意味深长的语言。
多媒体展示:把这篇散文中最能打动你的字词句找出来,然后说一说为什么这些地方打动了你?
师生交流,品味语言
重点:怎么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儿子和母亲为什么是整个世界?这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母亲养育我,她老了,赡养她是我的责任;儿子是祖国的未来,养育他也是我的责任。其实这句话强调了我深深地责任感和使命感,富有哲理。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
怎样朗读这段呢?又有柔情又要厚重,重音要读出来。
(三)归纳品味语言的方法
我想通过刚才的品味,同学们应该懂得如何品味语言了吧?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品味呢?
关键的字词句、句式、修辞、标点符号。
四、推己及人,感受亲情
(一)说一说你的亲情故事,让我们分享你的感动。
(二)最后让我们用一首歌表达对的父母的感恩与祝福。
《散步》的语言美 篇4
【学习目标】:
理解深刻的文意 美读精妙的词句
品味诗意的语言 体会浓浓的亲情
一、情境导入(播放音乐《让爱住我家》)
如果说轰轰烈烈的人生是一种美丽,那么,平平淡淡的生活更见人间真情。下面,就让我
们一起走进作家莫怀戚的叙事散文《散步》,体会那字里行间流淌的浓浓的爱,浓浓的亲情。
(板书课题:散步。齐读课题)
二、学习指导
1、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完成以下学习目标
(出示字幕:学习目标 理解深刻的文意 美读精妙的词句 品味诗意的语言 体会浓浓的亲情)
2、按照以下学习指导,开始自学吧!
(出示字幕:学习指导 ★快速地浏览课文,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站在读懂课文的角度说明理由。★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三、展示交流
1、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2、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站在读懂课文的角度说说理由。(几生说)
3、这些标题都是可以的。不过,老师认为还是“散步”好。谁来帮老师说说理由?
★4、这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两对母子。多么可爱!(板书知识树:孩子 妻子 母亲 作者)喜欢这个小孩的请举手。
5、你喜欢这个小孩子的什么呢?(生说师板书:聪明 可爱 机灵)
6、表现在课文中的哪句话?生:“前面也是?,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7、多么聪明可爱的孩子!对孩子最大的赏识就是把他当时说的话,活灵活现地“克隆”一
遍。(谁来读读孩子说的话)(生读:“前面也是?”)
8、应该读出什么语气来(聪明、活泼、童真童趣、猛然发现规律的喜悦)
9、来,同学们,一起朗读这句话,读出孩子的个性来。(生齐读:“前面也是? ”)
★10、你认为“妻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生说师板书:贤妻良母)
11、表现在哪里呢?(“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12、言下之意是,妻子在家里,(生:不一定听我的。)
13、妻子为什么在外总是听我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尊重丈夫,给他个――面子。
14、在家里,就不同了,遇事大家商议,谁说的对听谁的,这就是内外――有别!
15、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位妻子的?(生:“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16、喜欢母亲的举手?
17、你为什么喜欢母亲?(这位母亲很理解儿子的心意,很疼爱自己的孙子。)
18、 把写母亲的有关语句读一读。生:“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很听她的话一样。”
19、小时候,孩子听母亲的话;长大了,母亲听孩子的话。话,是心声,是母子相互信赖的心声。
20、还有哪一个地方写到了母亲?找找看。(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
21、“还是走小路吧。”母亲怎么改变了主意?(满足孙子的要求。)
22、这就是对孙子的――(疼爱)
23、这里“摸摸”的.动作,“还是走小路吧”,应该读出什么来?(爱抚)
24、用心“摸摸”,轻轻地,慢慢地,柔柔地“摸摸”,从心里读出来(生读:母亲摸摸?)
25、把“摸摸”读到自己的手上来(再读)
26、把“摸摸”从自己的手上,转移到孙子的“小脑瓜”上来(生读语段)
27、母亲开始眺望远方,这远方,正是孙子向往的路径。可见,小路的景色很美。
(多媒体出示:“她的眼随小路望去波光粼粼的鱼塘。”)
28、谁来读一读?(一生读)
29、来,同学们,读出母亲的眺望――齐:“她的眼随小路望去:
30、通过读,把眺望的视线由近处推向远方――齐:“她的眼随小路?鱼塘。”
31、母亲看得远啊!既看到了美景,也预料到了路障,于是,母亲对我说―― 生:“我走
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32、母亲是早有预料的,不用惊慌,再读。(生再读)
33、母亲说这话时很放心,很坦然。读的时候要把这层意思表达出来。请听老师读。(师范
读“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34、你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慈祥、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师板书:慈善、疼爱孙子)
★35、喜欢作者的举手。
36、为什么喜欢作者?(注意与母亲交流、很孝敬母亲)
37、哪里看得出来?(“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38、言外之意是说,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伴同母亲的时日很短)
39、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伴随母亲的时日很短?(“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40、“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个“熬”字,说明了什么?(可见母亲挺过严冬不容易,每活过一天,十分艰难,很不容易。体现出生命的坚韧!)
41、说得好!总算盼来了春天。(多媒体演示句子:“这南方初春的生命。”)
42、大家看看,多美的春天!多美的语句!谁来读一读?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
43、想象新绿,那是新生命的诞生和希望。齐读―“这南方?
44、感受新绿,最是一年春好时,浓妆淡抹总相宜。再读――“这南方
45、二月里看见刚刚抽出的嫩芽,是什么心情?(惊喜)一-读出来: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46、听到与看到“咕咕地起着水泡”时的是什么心情?(自在和愉快)再读:“田里的冬水也?着水泡。”
47、这段话写得真美!生命真美啊!再次齐读这段话,用生命的美滋养我们的眼,用生命的美润泽我们的心。(齐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48、母亲毕竟老了,身体又不好,明年的冬天,能不能熬过去?于是,在产生“走大路”与“走小路”的分歧的时候,我决定――生:“走大路”。
49、作者说这话时语气怎么样?(干脆、利落)
50、读出这种当机立断。(生读语段:“走大路”)
51、读出这种充满孝心的当机立断。(生读语段:“走大路”)
52、读出这种委屈儿子,孝敬母亲的当机立断!(生读:“走大路”)(板书:孝敬母亲)
53、“我”孝敬母亲,断然决定“走大路”;妻子夫唱妇随;母亲疼爱孙子,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
54、春风和煦,阳光明媚,一家人向着那菜花――(多媒体演示段落) 生自由朗读这句话。
55、你读懂了什么?(生说师板书:责任 使命)“整个世界”指的是:在我和妻子心中的地位。
56、是啊,“整个世界”是由上一代,中年一代,下一代组成的,而中年一代不仅要承担抚养下一代的责任,更要承担赡养上一辈的责任。
57、好一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背上的”是――(母亲)
58、“她背上的”是――(儿子)
59、“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是DD(母亲加儿子)
60、母亲加儿子,就是――(整个世界)
61、我背上的加她背上的,就是我们一家。“一花一天国,一家一世界。”75、我背母亲是尊老,妻子背儿子是――(爱幼)
62、尊老爱幼,就是――(整个世界)
63、我背上的是生命的源头,妻子背上的是生命的――(延续)
64、生命的源头加上生命的延续就是――(整个世界)
65、(课件展示) “我们在阳光下就是整个世界。”指导朗读这一节。
67、来,同学们,一起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来。(生齐读)
68、瞧这“尊老爱幼”的一家子――(齐读)“我们在阳光下
69、醉过知酒浓,爱过知情重。再瞧这“尊老爱幼”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一家子――读: “我们在阳光下就是整个世界。”
四、升华主题
1、大家发现没有,这篇文章什么句子比较多?(对称句)
2、这种对称的句式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美,大家找找看,找一找对称句。
3、让学生读自己找的对称句。
4、(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对称句,让学生齐读)
5、听同学们那么有节奏地朗读,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这种句式多美呀!大家模仿着这样的对称句,说一句话。(师出示多媒体)
6、说得太美了!诗一般的语言!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点,除了具有对称美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几生说)
五、拓展延伸
(播放公益广告视频《妈妈洗脚》):一位年轻的母亲端着一盆热水去为年迈的婆婆洗脚,年幼的儿子看在眼里,也端来一盆水,说:“妈妈,我也为您洗脚”
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亲情无处不在,它不仅在莫怀戚先生的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每一个人的心中,只要你用心观察。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家庭中的亲情故事。
六、结束语
同学们,在我们即将走出美文《散步》的时候,我想用一首歌的歌词来作为我们今天这节课的结尾。(播放《懂你》歌曲) 师生齐读《懂你》
《散步》的语言美 篇5
安徽省当涂县第二中学 汪茂吾 邮编 243100
莫怀戚先生的《散步》入选于人教社初语第一册第一课(《散文两篇》中的第二篇)。笔者在带领学生解读此文时,一致发现文中有一处用词欠妥。
为了准确地解析,请看该文倒数第二段: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细心体会,不难发现上文中“我想拆散一家人”中的“拆散”一词欠妥。《现代汉语词典》对“拆散”解释为“使家庭、集体等分散”,并举了“拆散婚姻”和“拆散联盟”为例。可见就词义的感情色彩而言,这是一个贬义词。而文中作者的本意显然是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想把一家人暂时分成两路走而“各得其所”。这种尊老爱幼的想法不用说是褒义的,而“拆散”一词用在此则违背了语境的要求,显得极不相称,如改成中性词“分开”就避免了这种尴尬。
据此,笔者以为把“我想拆散一家人”改成“我想分开一家人”,就比较符合语境,且更能体现“我”的这种想法的本意。以上系笔者一家之言,不妥之处愿与作者商榷。
本文已发表于《语文教学之友》03年第10期。
《散步》的语言美 篇6
《散步》教学片断:
师:(极有人情味地读课文)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读得特慢),稳稳地(读得特稳),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你是怎样理解“慢慢地”、“稳稳地”这两个词的意境的?想好了你就说。
生1:老师,我是这样想的:母亲年龄大,儿子年纪小,都怕摔,所以要“慢慢地”、“稳稳地”。
师:不要给老师说,直接给大家说就行。
生2:我是这样想的:“慢慢地”、“稳稳地”是为了让母亲、儿子尽情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生3:我是这样想的:我为了让母亲、儿子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所以要“慢慢地”、“稳稳地”。
生4:我孝敬母亲,是自己的一片孝心;妻子疼爱儿子,是一片爱心。如果飞快地背过去,好像有厌烦的意味。
生5:我也是这么想的。我想社会上所有的人都这样的话,世界将变成一个美好的人间。
(学生争先恐后,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气势。学生妙语连环,老师一副惋惜的表情)
师:老师还想听听大家的精彩发言,先听老师唱两句歌吧。(老师重复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师:来,让我们一起唱两遍吧!(学生已陶醉在这美好的境界里)
师:谁能举一个你身边的例子,说说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亲情、师生情、父子情、母子情等等。
(学生发言异常活跃)
[教学反思]
《散步》教学片断,紧紧扣住文中最能体现情感的关键词“慢慢地”、“稳稳地”,让学生通过自身对生活的理解去谈两个词语所表现的意境,在教学中强调“给大家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注重了学生全体。同时,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调动已有知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畅所欲言、自信表达的热情。有效的师生互动,真正达到了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设条件的目标。
[同行评说]
《散步》一文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和美温馨的亲情关系。教师在教法上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注重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已积累的丰富经验,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真正体现了“从学生角度出发”。
“不给老师说,直接给大家说”这里的“大家”既包括全体学生,也包括教师自己,它体现了互动教学中师生平等的关系,使教师真正做到了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良好“伙伴”,从而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
另外,师生的互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问答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最恰当的时机,在看似无疑之处设疑,让学生借助关键词“慢慢地”、“稳稳地”展开想象,进入意境,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深层的理解,让学生形成新的情感认识,从而在有效的互动教学中触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散步》的语言美 篇7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
《散步》的语言美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