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水乡歌语文教学反思

2024-06-056

水乡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5篇)

水乡歌语文教学反思 篇1

  10月31日我参加了在我校举行的太仓市公开课教学活动,执教了二年级的语文《水乡歌》一课,本次课堂教学是我第一次进行市级的公开课教学,说实话情绪有点紧张。但是在学校领导和前辈的鼓励下,我自信地走上了讲台。我想,即使自己达不到最最理想的效果,但这个过程也一定会让我有所收获的。这堂课还有幸得到了教研员薛老师的指导,记得第一次试上完后,薛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一次细致的指导,可以说老师的评课一针见血,直达釜底。“你与文本的对话体现在哪里?”薛老师的一句话便点中要穴,是的,语文课又怎可绕道而行呢?在薛老师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后,我又对文本进行了仔细的参透,尽力将老师的意见内化为自身的体会,在领导和前辈手把手地引领下,我成功地完成了公开课教学,那几天虽然很累,但我很欣慰,因为我始终相信有付出才会有收获,付出得越多,收获也越多。

  如果说上课是一次课堂教学的实践和展示,那么评课就是一次深层次的剖析,上完课后下午我们进行了评课活动,虽然我的课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但是薛老师后来仍向我指出了几个细节之处,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小语姓“小”。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个片段:引导学生回答:水乡人民的生活是怎样的?有一个小朋友马上举手回答:“是优美的”。显然答案不合适,当即,我问小朋友:你们觉得生活用优美这个词语合适吗?孩子们否定了这个答案,那个小朋友便失望地坐下了。随后便有学生接着回答了“幸福”“快乐”等词语。听到我满意的答案我很高兴,之后的教学顺利进行。老师在评课时就向我指出,如果当时孩子回答了“优美”,他显然是感受到了水乡人民的生活是美好的,但没找准词语,如果要用优美,改成“水乡人民生活的环境是优美的。”这样引导岂不更好吗?是啊!这样既让小朋友明白了优美这个词语来形容生活不合适,也让他们知道了优美一词正确的用法,可谓一举两得啊。听了老师的评课后,顿觉茅塞顿开。这种细节之处其实更能体现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机智,我想这也是我今后的努力的方向。

  公开课已在上周二告一段落,但我的思考并未结束,例如:语文课如何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如何把握好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如何进行有效的引导才能使课堂更精彩等等,这些都是我上完课后一直在思考的。这次的教学实践只是我教学生涯的一次小小练兵,以后的路任重而道远。在这里我想再次谢谢给予过我帮助的老师们,没有你们就没有我这次的成长和提高。

水乡歌语文教学反思 篇2

  一.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学习理论,把情境教学放在学习环境四大要素的首位,就是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环境或氛围,其目的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其情感体验,达到对外作品内容具体而深刻的理解。授课伊始,通过《江南水乡》影音资料的播放,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在如诗如画的水乡的风光中,学生直观感受到水乡风光的秀丽多姿。这样不仅较好地弥补了学生对不乡感性上的不足,同时激发学生形成急欲探究新知识、想通过课文内容来佐证影象形象的内驱力。正是带着这样情趣与内驱力,当对学生说对“欣赏了水乡的秀美风光,如果同学们能在读一读水乡歌,一定会有一方不同的感受”时,学生便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读书活动中去。再如:在三段的精读教学中,设计以画促读,创设情境,学生学习兴趣也极大地激发出来。画要画好,课文必须要读懂,学生便饶有兴味地去读课文了。三段的画方法也有不同,第一段在充分读之后交流水乡的水是什么样的,得出水乡水多、水绿、水清,先读好这一段再指导学生作画。第二段在自由读后,教师作画,通过课文让学生感受到船的多,再画多些帆船,教师画上云朵,由画到文,想起书上哪句话?指导朗读(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由画促想,这么多船在干什么?在小组充分交流后,有感情读第二段。先自读第三段,师小结,水乡人们通过辛勤劳动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看到这么多的帆船你能听到他们在唱歌吗?这一段虽未画歌,但通过图引导学生认识到水乡人民生活的幸福,真正做到以画促读,未关笔墨却体悟深情的目的。

  二.开掘文本,激活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发资源的途径很多,其间有一条取之有效,行之便捷的渠道,这便是文本的二度开发。引导学生透过教材表层,触摸到文本内最深、最广、最鲜活的东西。这样,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逼仄空间里解放出来,自由驰骋,自主翱翔,而且能有效填补教材的空白,加深学生的感受。在片段二的精读教学中,当学生说出他发现船不仅多而美时,我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之后。启发学生闭眼想象“你看到什么”、“这么多船在干什么?”“一时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很好地被激活,有的说“我看到了渔民们在船上捕鱼”、有的说“水乡的人们坐在帆船上采莲”、还有的说“我看见船只正载着一箩又一箩的虾、蟹”等,学生丰富的想象及时填补了本小节的空白,从而较好地领会了文本所要表达“水乡人民为创造幸福生活而辛勤劳作着”这一内涵,同时也为领会第三小节“歌唱美好新生活”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超越教材,催化创新。

  语文教学不能过度囿与教材本身,要有适时、适度依于教材、超越教材的勇气和意识,将学到的书本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加以检验、盘活和运用,达到学以致用,催化创新。这是新课标倡导的新型的学习理念。片段三教学中,在学生充分感受到水乡美的基础上,我适时点拨:水乡美,我们的家乡也很美。进而播放太姥山风光、丰富的物产图。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或模仿文中的诗句夸一夸自己的家乡。有了文本学习的“厚积”,加之原汁原味生活素材的感官刺激,此时学生便“情动而辞发”,创新思维的火花随之迸发。于是就有了,“家乡什么多?柚子多。柚林一片连一片,世界名果美名扬。”的妙语佳句……这些都是学生自主读书后所生发出来的深层次的知识迁移,虽经教师提出,但接下来全由学生“主体”完成。超越教材,沟通生活的过程,实则是进一步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课本知识的过程、催化知识创新的过程。由于这过程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学生感兴趣、愿学、乐学,收到“课尽情亦浓”的效果。

水乡歌语文教学反思 篇3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课程标准四条基本理念中的第三条,它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我在教学《水乡歌》一课时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一、重视自主学习。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外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坚持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我在《水乡歌》这篇课文的处理上就是采用了这种自主性原则。

  首先,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找出不懂的生字词,同学之间互相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再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在解决生字词的时候,我又运用画一画、演一演、换一换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之后,在朗读时也采用了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己评自己,哪些地方处理得好,哪些地方还有欠缺,然后再互评。这样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二、重视朗读。

  我认为诗歌的教学中,朗读非常重要,在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提高了学生的很多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积淀语感的能力、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等等,同时,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加强朗读。首先,听读,即听课文朗读录音,初步感受课文内容,确定朗读标准。其次,自读,加强课文内容之间的联系。再次,在全班范读,然后自评。最后,同桌之间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组合朗读、问答读,再齐读等。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同时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三、重视了拓展。

  《水乡歌》是一篇篇幅短小,但语言优美的小诗歌,学生们读起来朗朗上口,于是,我就抓住了这篇课文的优势,在读书、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试编类似的小诗歌。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课堂上也热闹起来了,经过思考、组织材料,学生编出了《家乡歌》、《花乡歌》、《草原赞歌》……一首首、一篇篇,学生思维的火花在闪烁,学生的激情在燃烧,这样的安排,既巩固了课文的语言形式,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续编能力、组织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了学生展现的舞台。

  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把这种方法继续下去,也会继续探索,让教学更加完美。

水乡歌语文教学反思 篇4

  《水乡歌》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7单元中的一篇优美的诗歌。诗歌抓住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特点,勾勒出一幅鲜明,形象,秀美的水乡风光图。诗歌赞颂了水乡秀丽的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诗共三节,字数相等,匀匀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第一小节写水多,说明水乡的自然资源丰富;第二小节写船多,表现水乡人民的勤劳;第三小节写歌多,说明水乡人民生活的幸福。诗歌每一小节的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琅琅上口,是一篇训练朗诵的好材料。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能借助拼音自己朗读课文,有一定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能力。下面,我从以下几点,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反思:

  一、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知识事为新知识的构建引路搭桥,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接触过描写水乡识字词串,对水乡有一定了解,已经形成一定感知。在教学中,学生初读前,就要求让学生读了课文后就联系之前学过的《识字1》来说说你对江南的印象,这一步通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发挥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为以后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文配有描绘水乡风貌的插图,在教学中我就以此突破学生难理解的疑点,对于“白帆片片像云朵”的指导,我就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进行想象,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境界。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画,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使学生再现表象,形成新表现,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产生强烈的愿望去阅读课文。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还有很多令人遗憾的地方。如读的不够充分,不到位,精读部分能读懂了,但离读美还有一些距离。还有就是练习续写、仿写诗歌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够强。叶圣陶曾说过:“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读是阅读的基础,运用才是学习的目的,要使学生真正将课文中的规范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必须设计迁移运用的练习,让学生在说写中学会运用规范的语言。上好一节课是要千锤百炼的,再给我一些时间,我会上得更好!

水乡歌语文教学反思 篇5

  《水乡歌》是一首诗歌,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歌抓住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特点,给读者勾勒出一幅鲜明、形象的水乡风光图。篇末点睛之笔又使人如闻劳动的愉快歌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美好。诗歌每小节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悟情,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语言美,领略水乡的风光美,重点抓好识字教学。下面,我从以下几点,谈谈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一、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产生主动探索的强烈欲望。举个例子,在教学诗歌第一、二节,采用帮扶方式,逐步放手,由第一节的细细品味,到第二节学生主导。而在教学诗歌第三小节时,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小问号,和同桌商量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疑问:歌声装满一箩又一箩是什么意思?新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然后通过大家互相讨论交流,解决了问题。有了问题,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实现语文再创造。

  二、做到随课文识字,将识字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学习“处处绿水荡清波”时,先让学生按自己的方法识字,再通过字理识字法,理解了“荡”原来指芦苇草,所以是草字头。芦苇草长在水边,所以左下脚是“三点水”,右下脚的部件多像风儿吹来芦苇草左右摆动的样子。然后通过听音乐想象画面、动作演示和朗读感悟,体会到微风吹来,绿水随着清波一起一伏的样子,使学生深深地陶醉在水乡美的意境之中。这样边读书边识字,利于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做到学用结合,发展学生的识字能力,激发识字兴趣。

  三、重视朗读训练,在读中品,品中悟,悟中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在读书过程中,力求借助动画的展示,音乐的渲染,语言的描绘, 通过形式丰富的阅读,让学生入情入境,由境生情,将朗读和理解词句于一体。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品词品句,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

  但上完课后感觉设计的内容还是过多,在引导的语言上还有待历练,以及对学生的点拨和评价上还应加强语言的精炼和准确。以后在课堂教学上应多注意时时刻刻以生为本;多关注学生的学情;使得自己的设计以及教学理念能更加贯彻到位!

水乡歌语文教学反思

水乡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5篇)水乡歌语文教学反思 篇1  10月31日我参加了在我校举行的太仓市公开课教学活动,执教了二年级的语文《水乡...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