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语文教学反思最新

2024-06-053

语文教学反思最新(通用14篇)

语文教学反思最新 篇1

  教学本课时,我抓住课题,引出最后一节,引学生读好的基础上认识了“——”(破折号)和“……”(省略号)引导如下:

  板书课题,并指导学好了“世界、美丽”两个词后,让学生再补充课题

  师:课题后还有一个字是……(呀)谁来读读

  指名读,(读得真棒,你突出了“多”,让老师觉得世界好美啊,老师也忍不住要读了。)

  带读,读出赞美。

  师:这是课题,也是课文中的一句话,好好读课文找找。

  生读课文,找到:“原来世界这么美丽呀!”“世界多美呀——”

  重点指导读最后一节。

  师引读:“叽叽,叽叽,小鸡是在说:(孩子读)世界多美呀”突出“多”男女生赛读,孩子们读出赞美的语气。

  生:老师,这儿有条横线。

  师:会读书,这叫“破折号”。

  (还没写好)生:老师什么叫破折号啊?

  师:问得好,不过我们来读读课文这几句,聪明的孩子就会明白了。

  师导读:叽叽,叽叽,小鸡是在说:

  生齐读:世界多美呀

  师:怎么美呢?

  生:蓝湛湛的,绿茵茵的,碧澄澄的.……

  师:嗯,老师听出世界好美呀,我们再来赞赞它。

  再同上读一读。

  生:老师,我知道了,有解释的意思

  师:聪明,在这里,破折号就是解释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读。

  师生再读。

  师:小朋友们,蓝湛湛的是什么?(天空)绿茵茵的呢?(树木和小草)碧澄澄的是(小河)真聪明!我们添进去再读这一节。

  师:看后面还有……(省略号)什么意思?(以前讲过)

  生:还有很多美丽的景色没有写出来。

  师:还有什么呢?

  生:红通通的太阳

  生:红通通的果子

  生:黄澄澄的稻子

  生:雪白雪白的云朵……

  师:说得好,在书上写一个你自己喜欢的吧,再自己读读。

  师:世界多美呀,我们再读最后一节,来赞赞它。

  生齐读。

  ……

  反思:慢慢地渗透标点的理解,有助于孩子读好课文,也可以让理解变得简单生动。

  在引导孩子们理解“——”(破折号)时,我本来想给孩子讲的,转念一想,讲了也是妄然。让孩子们读吧,也许读读,他们能懂呢。于出现了上面的引读,没想到,孩子们还真的能理解好呢。

  看来只要我们运用好方法,再难的也有它解决的方法。

语文教学反思最新 篇2

  教学实录

  师:今天要和同学们一起阅读的是一篇说明文。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一下目录的第一页,这一页共列出两个说明文单元,我们要阅读的说明文就在这两个单元里,同学们还不知道是哪一篇,现在给你们一个条件:这篇文章的标题很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你们猜是哪一篇,看谁猜得快猜得准。

  (学生看书后纷纷举手)

  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是哪一篇了,你们真聪明!好,你来说。

  生(1):《死海不死》。

  师:完全正确!但你能说明一下为什么你猜是这一篇呢?

  生(1):这个题目叫“死海不死”,既然是“死海”,可又为什么说它“不死”,这就在读者心里造成悬念,引起了阅读的兴趣。师:刚才好多同学都举手了,你们猜的也是这一篇吗?有猜别的课文的吗?

  生(众):也是这一篇。

  师(指一学生):那你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吗?

  生(2):同意。我认为这个标题本身包含着一对矛盾:“死海”和“不死”,使读者产生疑问,急于想去读文章,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这个题目对读者有吸引力。

  师: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有补充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哦,“英雄所见略同”,看来你们一个个都是小英雄!(笑)不过,我还有个问题想考考各位英雄:标题上有两个“死”字,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生(3):前一个“死”字指没有生命,第二个指淹死、死掉。

  师:完全正确。你课前有没有看过这篇课文?(生摇头)那你怎么能回答得这样正确?

  生(3):我在地理课上学到过。

  师:啊,真好!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语文课上,这叫知识的“迁移”(板书“迁移”)。学习中经常注意“迁移”,知识就学得活了。现在请同学把书合拢,暂时不要看课文,大家回忆一下地理课上学到的关于死海的知识,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指一在偷偷看课文的学生)哈,你违规了,不许偷看!

  (学生思考、回忆,片刻后陆续举手)师:为了使回忆有条理,请按照以下几点逐一来说:

  板书:1、地理位置;

  2、得名原因;

  3、海水趣事。

  生(1):死海的位置在约旦和巴基斯坦(众插话:巴勒斯坦)巴勒斯坦中间。

  师:巴勒斯坦在亚洲西部,巴基斯坦在亚洲南部,和我们中国接壤。这两个国家的中文译名只差一个字,而且都是亚洲国家,很容易记错,建议这位同学课外去找世界地图或亚洲地图查一查,以后就不会再搞错了。谁来说“得名原因”?

  生(2):死海的海水含盐量特别高,水里各种动植物都不能生存,所以叫死海。

  师:哦,死海的海水含盐量高,这是它的特点,由于有这个特点,就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谁能说说是什么现象?

  生(七嘴八舌):人不会淹死。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无人举手)

  师:我估计同学们都知道,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是吗?(指定一学生)这位同学戴着眼镜,看起来挺有学问,你来给大家说说看。

  生(3):人在死海里不会下沉,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淹不死,因为……因为海水含盐量高,所以人不会下沉。

  师:为什么海水含盐量高,人就不会下沉?你总得讲出点道理来。

  生(3):海水含盐量高,它的质量就大。

  师(追问):那如果扔进海水里的是一块铁呢?它会下沉吗?

  生(3):我想会下沉的。

  师:那么人为什么不下沉?光说海水的质量大,恐怕还不够吧?我知道你心里明白,问题是怎样把心里明白的道理准确地表达出来。

  生(3):(思考片刻)海水的质量比人体的质量大。

  师:说对了。但表达上还有一点点不足,想一想,在数学里如果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是怎样表达的?你这句话如果能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那就更好了。

  生(3):海水的质量大于人体的质量。

  师:那么铁块为什么会下沉?

  生(3):因为海水的质量小于铁块的质量。

  师:好!“大于”“小于”的“于”怎么解释?“大于”“小于”一般用在什么情况下?

  生(3):“于”是“比”的意思,一般在两个数作比较的时候用。

  师:说得真好!我说你有学问嘛,果然没看错人!(众笑)

  师:关于死海的知识,同学们都已了解;这篇课文属于说明文,关于说明文的知识,估计同学们也已经知道了不少。你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如果还要老师重复地教,你们觉得有劲吗?(众:没劲!)是呀,我也觉得没劲。因此,我想我们在决定这篇课文里哪些知识需要老师教之前,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什么知识可以不教”。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这篇《死海不死》看一遍,然后根据课文后面练习题的要求想一想:练习题要求我们掌握的知识哪些可以不教?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小声议论议论,互相交流。

  (学生看课文,小声议论后纷纷举手)

  生(1):我认为课文里用到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以不用教。

  师:说说理由。

  生(1):课文里为了使说明更加具体准确,用了一些数字来说明海水含盐量高,如“135.46亿吨氯化纳、63.07亿吨氯化钙、各种盐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等等,这种说明方法一看就知道,完全可以不教。

  生(2):我同意他的意见,但还有点补充。课文在说明海水含盐量高的时候用了很多数据,使用这些数据的作用是使读者对死海海水的含盐量究竟高到什么程度更加明确了。这些道理也很简单,不教也懂。师:是啊!你们看,“135.46亿吨”、“63.07亿吨”,这简直都是一些天文数字!我在读到这些数字的时候,对死海海水的含盐量的印象就特别强烈。这两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课文里的这些数字说明和它的作用,的确一看就明白。不过如果不教的话,有关的一些知识是不是能够掌握,我还是有些不放心。例如,课后练习中还要我们区别“确数”和“约数”,并且要求知道什么情况下用确数,什么情况下用约数。这些知识不教行吗?

  生(1):我认为行。

  师:哦,你挺自信,好样的!认为可以不教的同学请举手(绝大多数同学举手)。看来,还有一小部分同学似乎还缺少一点自信。(指一不举手的学生)你是认为还要教的,是吗?

  生(3):我想教一教不会有坏处,再说我也不大有把握。

  师:确数和约数你能区别吗?(生点头)那你说说看,刚才那位同学从课文里找出的那些数据是确数还是约数?(生答:“确数。”)你能找一个约数的例子吗?

  生(2):“传说大约两千年前”、“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都是约数。

  师:找得很对嘛!约数在表达上都有一些明显的标志,你知道吗?

  生(2):一般都用“大约”、“左右”、“上下”这类词。

  师:如果不用这些词,能表示约数吗?

  生(2):我想也行。

  师:请举个例子,最好能造个句子。

  生(2):(思考片刻)“这条鱼有七八斤重”。

  师:好极了!你关于约数的知识掌握得很好嘛,你应该有充分的自信,是吗?

  生(2):是的。

  师:刚才有同学说用“确数”可以使说明更加准确,那么用约数是不是说得不准确了呢?

  生(3):约数和确数相比,当然不够准确。

  生(4):我认为不能这样说,主要看在什么情况下用,有的时候用确数反而不准确。

  师:怎么会用确数反而不准确?能举个例子来说吗?

  生(4):(思索片刻)比如要我现在说出您的年龄,我只能说大约六七十岁(笑声),因为我不知道您的实际年龄;如果我肯定地说您65岁,而您实际上不是65岁,那不是反而不准确了吗?

  师:言之有理!啊,这位同学举手,有什么意见要发表吗?

  生(5):我认为课文里有个地方运用确数和约数有点自相矛盾。46页上有这样两句:“海水平均深度146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既然平均深度是个确数,那么最深的地方也应该是确数,否则怎么算得出平均深度呢?如果最深的地方用约数,那么平均深度也只能是约数。因为平均深度是根据从最浅到最深不同的深度计算出来的,根据约数怎么可能计算出确数来?

  师:说得真好!我同意。同学们这样会动脑筋,真让我高兴。我看关于列数据说明的方法,同学们掌握的知识比我预料的还要多,完全可以不必教了。大家再看看,还有哪些知识可以不教?

  生:后面练习题中要求区别课文中三个“死”字的含义,我认为这也很简单,不教也懂。

  师:对,标题“死海不死”中两个“死”字,刚才同学们都已说过,不必再重复了。那“死海真的要死了”这句中的后一个“死”字的含义呢?

  生:是“干涸(hé)”的意思。

  师:完全正确。这个“涸”字很容易念错,可你念对了,很了不起。你是怎么念对的?

  生:下边的注解上有注音(笑)。

  师:大家别笑,他读书注意看注解,这种好习惯不是每个同学都有的。我再提示一下,看看下面这些词语是不是也可以不教?(板书:游弋、谕告、执迷不悟)

  生(1):我认为可以不教。

  师:我欣赏你的自信。但你要说出可以不教的理由,因为其中有的词估计同学们语文课里没学到过,比如“游弋”、“谕告”。

  生(1):“游弋”虽然没学到过,但书上有注解;“谕告”也没学到过,但回去查一查词典就知道了。

  师:说得好说得好,语文课上没有学过的,完全可以查词典自学嘛!同学们课外有没有查词典的习惯?(众:有!)这是个好习惯,一定要坚持下去,让词典成为你们的一位终身老师。那么这些新词我们就不讨论了,再说这篇课文新词也很少,有些词结合上下文也都不难理解,比如“执迷不悟”。

  下面是不是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一下:你们认为要学好这篇课文,哪些知识还是需要老师教的?大家前后左右可以议论议论。

  (学生看书、小声议论)

  师:谁先来说说?

  (无人举手)

  师:(继续启发)你们知道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

  生(1):是说明文。

  师:说明文是个大类,包括各种产品说明书、书籍的出版说明和内容提要、词典的释文、影剧内容介绍、除语文以外的各科教科书及讲义、知识小品,等等。文章

  文章

  凡是以说明事物或事理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本都是说明文。(指一学生)你说说看,这篇课文是说明文中的哪一种?

  生(1):是知识小品。

  师:(问全班)他说得对不对?同意的请举手。(多数学生举手)你说对了。但什么是知识小品,你知道吗?

  生(1):不知道。

  师:知识小品有什么特点,知道吗?

  生(1):不知道。

  师:你都不知道?(生点头)那你怎么知道这篇课文是知识小品呢?

  生(1):我是瞎蒙的。(笑声)

  师:不,你肯定不是瞎蒙的,你心里肯定有一个关于知识小品应有的“样子”,而这篇课文正好符合你心里的这个“样子”。是这样吗?

  生(1):我心里没有样子。(笑声)

  师:那你为什不说它是产品说明书或别的什么说明性文体,而偏偏要说它是知识小品呢?你在说的时候心里肯定有过一些选择的,是不是?

  生(1):是的。

  师:好好想想,你在各种文体中选定知识小品,当时是怎样想的?

  生(1):因为它是介绍关于死海的知识的,文章很短小……所以是知识小品。

  师:说得对呀!知识小品就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篇幅又很短小,所以叫“小品”。你看你说出了知识小品的一些重要的特点,你明明知道,怎么说不知道呢?

  生(1):这是我看了课文后临时想出来的。

  师:这更了不起,说明你的思维很敏捷,很有判断力。我早说过你不是瞎蒙的嘛!(笑声)下面请大家再来看看知识小品除了篇幅短小、具有知识性以外(板书:“知识性”),还有些什么特点。

  生(2):知识小品写得比较生动有趣,能吸引读者。

  师:说得很好。刚才那位同学(指生<1>)的意见如果可以用“知识性”三个字概括的话,你能不能把你的意见也用个什么性来概括?

  生(2):趣味性,生动性。

  师:他说了两“性”,但我们只要一个“性”就够了,请同学们两个中选一个,要说出选择的理由。主张选“趣味性”的同学请举手。(绝大多数学生举手)看来大多数同学都主张用“趣味性”,谁来说说理由?

  生(3):“生动性”一般指语言描写方面,趣味性好像指文章内容方面的。比如这篇《死海不死》,在介绍死海海水的特点和死海形成原因时,插进了一些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内容很有趣。师:谁还有补充的?

  生(2):知识性、科学性是知识小品的本质属性,趣味性是知识小品的重要属性。

  师:(指生<1>)他说得比较完整;(指生<2>)他补充得也很好。看来同学们的悟性都很高,知识也掌握得很好,学习这篇课文原本要求重点学习的“列数据”的说明方法、确数与约数的区别和作用等等,都可以不教;关于知识小品的文体特点,同学们也自己从课文中悟出来了,也不用我再喋喋不休地介绍了。就是说,同学们在有些方面已经达到了不需要老师教的地步,我真为同学们高兴!不过,关于知识小品的特点,尤其是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问题,同学们大概是第一次遇到,因此建议同学们接下来再化点时间深入讨论一下。限于时间,我想从“三性”中选择一个来讨论,就作为这堂课学习的重点。同意吗?

  生(众):同意!

  师:三性中选择哪一个?

  生(1):趣味性。

  师:为什么选趣味性?

  生(1):因为我们自己写作文要能够吸引读者,也应该有点趣味性。看看作者是怎样引起读者兴趣的,也许对我们自己作文有启发。

  师:大家同意吗?

  生(众):同意!

  师:既然大家同意,那就请把课文再好好看一遍,边看边想:课文的哪些地方引起了你的兴趣?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引起你的兴趣的?现在请大家看书。

  (学生看书,偶有小声议论)

  师;都看好了吗?现在请发表意见。要求每人至少准备一条意见。

  生(1):课文的标题,“死”和“不死”互相矛盾,使读者产生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

  生(2):还有课文最后一个“死”字,死海要干涸了,课文里却不说“干涸”,而说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字用得很巧妙,能引起读者兴趣。

  生(3):课文为了说明死海海水含盐量大的特点,写了个罗马统帅狄杜处死奴隶的故事;后面又讲了个关于死海形成的民间传说,这都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都很好,但他们说的都是比较明显的趣味性的表现。有些趣味性要用心体会才能发现,这就要用点心思了。谁再来说?(教师继续提示)建议大家从材料的组织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好好琢磨琢磨。邻座的同学可以议论一下

语文教学反思最新

语文教学反思最新(通用14篇)语文教学反思最新 篇1  教学本课时,我抓住课题,引出最后一节,引学生读好的基础上认识了“——”(破折...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