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我的叔叔于勒》
课本剧《我的叔叔于勒》(通用13篇)
课本剧《我的叔叔于勒》 篇1
我:每当我坐在桌旁,就会想起我的童年时光,那时我们并不富裕,但却是令人十分难忘的。想到这里,我仿佛又回到了50年前。
父:于勒,这么早你出去干什么?怎么不吃早饭就走?
勒:哦,不吃了。(于勒身穿很整齐的衣服,显得很匆忙,出门去)
旁:就这样,又到了晚上。
母:孩子们,吃饭了。这么晚了于勒怎么还没回来?
(于勒喝醉了酒,穿一件破衣服在外叫门)
勒:开门……
(父亲开门,并去搀扶于勒,于勒坐在椅子上)
勒:今天又输了,害得我把衣服都赔上了。明天……明天我一定要赢回来。
我:就这样日复一日,家中的钱都被父亲拿去替于勒叔叔还债,家里的生活变得拮据起来,有时还会有许多陌生人上门讨债。
(二人急促敲门,上门讨债,语气很仗义,很蛮横)
讨债人:于勒住这儿吗?
母:是的先生。(母亲有些紧张,但表现得很镇静)
讨债人:他欠了我们五百法郎,打算到什么时候还?
母:您先别急,过两天我们就还。
(讨债人退场)
我:就在那天晚上,于勒叔叔回来后,父亲给了他钱让他还债,但是第二天还是毫不留情地把他送走了。我们目送着于勒叔叔的船渐渐消失在天边。
旁:自从于勒走后,便好久没了音信,哈佛尔小镇里没有了于勒这个人并没有丝毫改变,人们依旧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菲利普的家人也不再提起于勒这个人,人们几乎把他忘记了。
(邮差来送信)
邮:菲利普叔叔,有你的信。
父:(上场,接过信):谢谢你,我的信吗?会是谁来的呢?(父亲接过信,拆开,先看署名)哦,我的天啊!是于勒来的信!
母:(母亲闻声赶来,很惊讶,接过信,一看,确定)哦,真的是于勒的信!(气愤,读信,全家人都围在母亲身旁,包括邮差)(大女儿读信)亲爱的…………(教材上)
(邮差要走,母亲挽留)
母:奥伏伦,今晚就留下来吃饭吧!今天是我们最高兴的日子。
(全家人围在一起吃饭)
父:奥伏伦,你和索非亚怎么样了?打算什么时候订婚?
奥:哦,我们还没有决定呢?
索:(害羞)妈妈~~
母:哎,都这么大了还害羞。
旁:于勒的来信成了菲利普家庭的福音书,他们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菲利普的家人认为于勒的归来是一桩十拿九稳的事。为此,他们还拟订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于勒的钱购置一所别墅。
(全家人再次围在桌旁,商讨怎样花这笔还未得到的钱)
母: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等我们拿到钱,我一定要把家里的伙食好好改善一下。
父:唉!如果于勒回来,那会家人多么惊喜?等我们拿到钱,我一定要建一所最豪华的别墅,让你们也过上快活的日子。
大姐(玛利亚):我一定要买一条最漂亮的裙子,到那时,我穿着最美丽的衣服,让整个城市里的姑娘们都羡慕我。
索:我要用这钱去和奥伏伦度过一个难忘的蜜月。
旁:在索非亚婚后的一个星期天,菲利普一家又乘上了开往哲尔赛岛的客船,准备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
(孩子们正在那边嬉戏,父母在看海)
母:你看,这海多美!
父:是啊!要是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该多好啊!
旁:菲利普夫妇正欣赏着海上的美景。
(两位阔太太在那里吃着牡蛎)
勒:卖牡蛎呦……新鲜的牡蛎呦……谁买牡蛎呦……
(父亲回头,看见二阔太太正吃牡蛎,转身问两个女儿和妻子)
父: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母亲很不痛快地说)
母: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
(母亲转身面向我)
母: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们向那个老水手走去)
母:走吧,若瑟夫,我们到那边去。
(卖牡蛎的没看见他们走过来,表情很自然,父亲看清于勒后显得很紧张,看了一眼奥付伦,然后转身走向母亲。低声说,但有些不太确定。其他人开始吃牡蛎)
父: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哪个于勒?
父:(有些口吃)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的会以为就是他哩。
母:(有些害怕,说话吞吞吐吐)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会这样胡说八道?
父: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母亲站起身来走向于勒,站了许久,细细端详。回来,语速很快地说)
母: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父亲走向船长,我跟随其后,拿出烟给船长点上,说几句客套话,问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然后提到船上的船员)
父:您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人倒很有趣。您知道点儿这家伙的底细吗?
(船长非常不耐烦,冷冷地回答)
船长: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了什么田地?
(父亲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
父: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父亲回到母亲身旁,神色慌张,母亲赶紧问)
母: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父:(结结巴巴)是他,真是他。咱们怎么办呢?
母: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父:(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怒)我就知道……(教材)
(把5法郎给了我,走开了)
我: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勒:2法郎50生丁。
(把钱给于勒,于勒找钱给我)
旁:若瑟夫把钱给了于勒,心中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先生,这是10个铜子的小费。
(于勒赶紧感谢,抬头看着我)
勒:上帝保佑您,我年轻的先生!
(我拿钱交给母亲)
我:妈妈,这是找回的钱。
母:(很诧异)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消费。
母: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父亲拍一拍母亲,指一下女婿,暗示不要再说了)
旁: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我: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课本剧《我的叔叔于勒》 篇2
教学设想:《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名篇。要在教学中体现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就应当遵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学生触摸文本,感悟习得语言的精华后,进行个性化的阅读,结合交流、研讨和教师的点拨启发,去深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小说中的主题。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允许是多元的。”所以我的设想是在小说主题金钱说、虚荣说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做更深一步挖掘,要求学生抓住小说中人物的形象,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品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摒弃传统教学中给人物贴标签的做法,真正地去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并做出合乎情理的评价。在阅读鉴赏中,让学生认识到“人间自有真情在”,我们的社会并不都是弥漫着污浊的铜臭之气。
一、教学目标
1.触摸文本,感悟语言的精华,品味作品精雕细啄的语言张力。
2.初步掌握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的方法。
3.个性化地鉴赏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
1.如何看待小说中的人物,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2.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写片断短文。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1.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曹植的《七步诗》。
教师总结。《七步诗》的内容是哥哥曹丕为了政治上的争权夺利而残酷迫害弟弟曹植。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我的叔叔于勒》则由于弟弟在经济上的穷困潦倒致使手足形同陌路。
2.复述小说内容
学生运用小说三要素,结合于勒在三个不同时期,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
教师适时板书:
败——恐怖(祸水)
富——希望(福星)(语言、动作、神态)
穷——恐怖(仇恨)
3.触摸文本、感悟语言
圈画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结合于勒的两封信,你认为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自读、圈画、讨论。鼓励学生说出个性化的见解。学生可能会有各种认识:游手好闲的无赖、善良老实的人、不甘现状热爱生活的人、自食其力的有自尊的人等,只要能依据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4.突破重点、分析鉴赏
学生分角色朗读37-47节。教师可做朗诵示范。
小组讨论“我”对于勒叔叔的态度如何,“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师可启发引导,(1)小说组织材料的线索。(2)作者理想希望的寄托。
让学生理解作者独到的构思。
教师进一步挖掘,提问: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思夜想的于勒,你能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中的原因吗?生活中,你会不会犯于勒兄嫂的错误,如果有,学了这篇小说,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荐代表发言。可能有的认为有女婿的原因、于勒的贫穷、菲利普夫妇的经济不宽裕、虚荣心、社会制度等原因,只要学生能依托文本,敢于表述自己个性化的见解,教师应该鼓励。
5.精彩语言研读赏析
学生可自主圈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词语或段落。教师有重点地与学生鉴赏评价。
比如:
(1)开头写到:“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欣喜呀!”,父亲为什么说这句永不变更的话,你能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吗?
(2)结尾写到:“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种写法是不是重复和罗嗦,你能体会其中蕴涵的深意吗?
又如:菲利普全家到哲尔赛岛旅行前后都有一段景物描写,比如“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和“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同一片海,描写为什么有如此的不同,你能结合“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论来解释吗?
6.质疑问难
学生可以从小说的情节构思、人物形象、语言等方面来质疑,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有思考深度的问题。
7.自选作业
(1)“假如于勒后来发大财了,在他回家拜望哥嫂的过程中偶然间听说了‘哲尔塞’岛旅游途中的事情,会出现怎样的局面?”结合人物描写的手法想象会发生怎样的事情。
(2)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情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请学生续写。
课本剧《我的叔叔于勒》 篇3
九(4)班 陈小敏
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于小说,应该能运用简洁的语言理清其脉络,品析人物的言行,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提炼小说的主题,表明自己的看法。还应该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的启迪。
遵循课标中的指导思想,在设计《我的叔叔于勒》时,我着重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更好地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构建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模式。
教材简介: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是本单元第三课。课文通过于勒的故事,着重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态,引发我们对社会人际关系的思考。
二、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储备点:熟悉莫泊桑及其作品
能力培养点:通过人物的个人简历来梳理故事情节:
理解通过人物的情态、语言、动作来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体验点:体会拜金主义对人性的扭曲:
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
三、对教学对象的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上册的课文,学生已经有了学习语文的独特体验,也具备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有很强的表达欲望。
四、对教学理念的思考及教学方式设计
本节课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入学习当中,努力创设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独特感受,将集体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作为教学组织方式。
五、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思考及设计:
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利于激发和支持学生想象的情景,如用温馨的亲情画面激起情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检测预习内容,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情景。
教师不局限于使用信息技术,还应该鼓励学生超越多媒体所展示的内容。
六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组画面。看过之后,你有何感想?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课文《我的叔叔于勒》。
展示课题
看画面,谈感受,读课题。
运用温馨的图片,唤醒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课前热身
大屏幕展示作者资料和需要掌握的字词(需要学生回答的先隐藏起来。)
学生抢答
迅速地了解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梳理情节
大屏幕展示于勒个人简历的相关内容,待学生归纳后,出示课件。
根据教师的提示,快速浏览课文,准备抢答,填写于勒个人简历。
以于勒为线索,了解故事情节。
品析人物
教师提问:在于勒身世变化的同时,他的亲戚变没有?其中,谁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并用两三个词语概括其特点。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找出描写印象最深刻人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和周围的同学交流,可以读,也可以演,并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中去品味人物,得出他们自己的感受。
提炼主题
教师提问:1、本是兄弟,关系怎么会忽好忽坏呢?
2、作者想通过于勒的遭遇告诉我们什么?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展示板书。
学生可以立刻回答出:这一切都是因为——钱。
结合自己的社会经历,谈出最深刻的感受。
和教师一起完成板书。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表达自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升华感悟
教师提问:此时此刻,你想对我们文中的人物说点什么?你想对谁说?
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
引导学生认识拜金主义对人性的扭曲,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
拓展延伸
请充分挖掘你的想象力,续写语段:
哲尔赛岛到了,菲利普一家正准备下船,这时,突然从背后传来一声:“喂,菲利普!”………
发挥想象,续写语段。(课后完成)
在充分认识人物的基础上,用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方法,加深理解。
七 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可以是教师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并照顾到每一位同学,在本课的课前热身和梳理情节的教学环节中,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信息技术手段在创设情景方面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氛围,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课前热身就“寓学于乐”,提高了学习兴趣;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梳理情节就由难而易,品析人物就因繁就简,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个感官等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胜,再加上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指导,有助于实现让所有学生参与学习,让所有学生有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学有所获,更能体现课改精神。
教学点评
1.在新的各科课程标准中,普遍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层面的教学目标,体现了中小学教学目标综合化、多样化的趋势。《我的叔叔于勒》这一案例从教学目标的界定、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信息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
2.《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根据有关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了全面的、综合化很高的教学目标,通过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对课文情景的理解。为了引导学生实现上述目标,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学习任务,而且各任务及其教学环节切换比较自然,引导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自主学习,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学习、理解、和体会。
3.本案例体现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上述多种教学目标,并服务于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原则:
利用信息技术突出显示文学常识和生字词,可以快速地检查预习情况。
利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支持学生发言。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设计板书,深化主题。
课本剧《我的叔叔于勒》 篇4
《我的叔叔于勒》是19世纪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的小说作品。主要是通过发生在亲兄弟之间因贫穷而不认弟的故事讲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以及小人物的辛酸。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对小说的结构和特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亲情观、人生观。要想在一两节课的有限时间里,诠释这篇经典作品,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尝试“长文短教”法。打算用两个课时,重点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第一课时紧紧抓住文体特点,把握小说三个要素,精心设计了几个环节,特别注意到了环节之间的自然衔接。
首先,从人物出发,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圈点出人物,理清人物关系。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于勒称呼、心理、采取的行动的变化,完成对表格的填写。在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对课文材料进行筛选,培养学生的速读和提取重点信息的能力。同时,表格的填写,对文本又再次熟悉了。为情节的梳理作好了铺垫。
其次,对情节复述的处理。在表格填写的基础上,结合书后练习,请学生从逻辑、心理、技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讨论交流后选取喜欢的角度进行复述。然后,相互点评。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协作和评析能力。
再次,对重要文段的处理。根据最能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的高潮部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放手让他们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这个环节,在后来看,成了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很多学生都参与进来,提了好多问题,而且他们相互的解答也完成的很好,掀起了一个课堂学习气氛的高潮。
再其次,对主题的把握。通过文中“父亲看着女婿给她(母亲)使了个眼色”这处细节描写中,父亲心理的猜测,引出金钱在人物亲疏关系上的决定作用,自然而然的得出本文的主题——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以及小人物的辛酸。再次用填表的形式提示性的完成,增加了文章线索的理解和概括主题的规范化训练,为今后的主题归纳打下基础。
最后,对主人公的把握。课前我想通过讨论,把这个环节设计成本堂课的又一个高潮。果然,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用人物描写中神态、动作、心理等重要字词概括了人物性格,围绕主人公是谁这个问题,分别找出自己的根据,展开了积极的交流与讨论。之后,我不失时机的点评并且给出了小说主人公判断的标准和方法。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巩固了教学成果。
整个课堂,虽然容量很大,但是思路很清楚,每个环节都是紧紧相扣的,上个环节为下个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使得每个结论的得出都是水到渠成的。教学的整个过程始终贯穿“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真正让他们参与了课堂,在潜行中收获了知识,锻炼了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因此,教学预想完成的很成功。当然,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在复述故事情节的时候可以再简洁点,上一个同学复述了,不足的地方同学点评后,下一个同学
课本剧《我的叔叔于勒》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