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案例与评析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案例与评析(通用15篇)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横折,横折钩”两个笔画和“木字旁,草字头,绞丝旁”三个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美丽,富饶的地方,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我们欣赏了一幅画,大家还能不能背下来?
生:能!
(背诵)
师:谁能说说,这幅画中画了哪些景物?
生答,师小结:画了山水花鸟。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幅画,不过这是一幅动态的画。
设计这个导入环节是为给学生理解“画中游”做铺垫。
出示课题,齐读。
指导识记生字“排”“游”。
(这两个字都比较难记,先指导识记,可以分散难点)
识记“排”,指读后问:你准备怎么记这个字?
生1:它的左边是提手旁,右边是“非”。
师:很对。课文中讲的竹排,谁能上来指一下。
(生上台指)
师:对。大家看竹排就是一根根的竹子并列绑在一起,这个字的右边就像竹排的样子。
这时,下面有学生说词,但教师未让学生站起回答
师:竹排上有谁?他看到了什么?
这一环节是指导学生先看图,而且是用小男孩的眼睛来看,为下一步的课文理解打基础。
我们来看一下课文是怎样讲的。
在过渡时可加一段教师的景色描述和情感渲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过渡得有些匆忙。
二、初读,学习生字
1、 自读课文,对照生字表画出生字。
2、 出示生字卡,检查认读,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它的。
在这一环节中可让学生扩词,以体现由字到词的学习过程。平时教学中要求能扩词的学生可以扩词,讲课时为了节约时间未做相同要求。指读过程中指导了“游”的识记,评课时认为这个字较难,而且没有代表性,可换一个字。比如“苗”,主要让学生熟悉记忆方法。
3、 课件出示词语,开火车读。
幻灯片出示的词语是课后的练习题,用同一个字组了两个词,学生基本能读过。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练习扩词。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悟(这里缺乏教师的语言过渡)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评课:教师的语调过于平淡,而且没让学生仿读,失去了范读的作用。看来自我认知与他人评价是有差距的,我以为自己的读已经有了抑扬顿挫,看来还需努力。
2、自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因为学生预习比较充分,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来读,这样评价时更有针对性。
3、指名读,学生评议,教师指导。
在这一环节中指导学生重点理解“绿油油”一词。问:你见过什么东西是绿油油的?生答了许多。其中一名学生答“海带”,反应到脑子里的是深绿色的干海带,又想也许在海里真是绿油油的?但没细想,让学生坐下了。评课说确实是绿油油的。
理解“鱼米乡”。生一答:玉米很香。生二答:鱼和米很香。生三答:是鱼和米的故乡。自然都不对。评课认为在这里缺乏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包括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如此。今后要注意改正。
理解“画中游”。本来以为前面的铺垫已经足够学生理解为什么说是在“画”中游,但前面几名学生还是没答对。评课认为可以在分句讲解时出示课件中的相关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际讲课中更注重语言引导,希望学生们能通过自己的想象把诗中的美景展现在脑海中。但教师的语言功力显然不足,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这一环节总的感觉是浮光掠影,针对性不足,对朗读的指导不太到位。虽然教师尽力想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文章的美并用朗读表现出来,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这一目的。这与学生的年龄与理解力有关,也与教师的引导不力,预设不足有关。学生的互评更是浮在表现,虽然到后来个别学生的个别语句似乎读出了韵味,但因时间关系未再深入,没有让其他学生仿读或赛读。也就是说未能充分利用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
4、齐读。
前面既然指导不足,这里的齐读自然听不出有什么进步。
5、试背。
四、课堂拓展
出示江南图片及诗词,教师读
(出示了《江南春》,《忆江南》,《江南曲》及“杏花春雨江南”。图片精美,诗文更美,听到了学生的赞叹声,只可惜教师的读又没体现出来。也有评课认为出示的诗文过难,学生不好理解,不如找些小诗,儿歌之类。)
五、作业
回家请家长帮忙搜集描写江南的诗词。
(评课意见同上。)
【评课】
1、语调平淡,对学生的朗读引导不足。语文课堂应该有语文特色,要注意过渡环节的语言渲染,不要干巴巴地生硬转入。
2、组织课堂教学不是很及时,对一年级的学生应该随时注意他们的课堂纪律,并用鼓励性的方法加以引导。
3、对学生缺少鼓励性的评价。
【个人感悟】
以上几点可以说自己教学中一贯的弱点,特别是过渡环节的语言渲染,只要在备课时多下点功夫,应该是不难做到的,主要是思想上意识不足。对学生的课堂组织刚开学时还比较重视,最近有些放松,或者说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少了,学生也有些自我放松。对学生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自己还做得很不够,常常需要特意提醒才能做到。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2
【教学内容】阅读教学。
【教学理念】
动态生成,利用阅读期待调动阅读的积极性。
图文并茂,利用生动形象的插图读懂抽象的诗歌语言。
绘声绘色,引发丰富的联想感受江南风景如诗如画之美。
【教学目标】
1、理解儿歌所描绘的内容,了解什么是“竹排”。
2、学会自主提问,并能想办法解决提出的问题。
3、形象地感受江南风景的秀美,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自主质疑,生成学习内容
(出示课题──《小小竹排画中游》)
师:。读了课题,小朋友最想提什么问题?
生1:竹排是什么呀?
生2:“游”是不是像鱼一样在水里游泳,小竹排是怎么游的呀?
生3:这个“画中游”很奇怪,人们能走进画中去吗?
师:会提问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答案在哪里呢?就在我们的儿歌里。小朋友认认真真地读几遍儿歌就知道了。
生:自由朗读儿歌。
生3的问题问得出人意料,不在预设的教案中,但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在“刃上”实在是有价值,让我豁然开朗,这节课我得让孩子们真正走进“画中”,要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江南如诗如画之美景。同时我发现带着阅读期待的生3,在接下来的课堂中思维异常活跃。
二、形象感知,理解儿歌内容
师:刚才读了儿歌,小朋友找到答案了吗?
(部分学生回答找到了,个别学生说没找到)
师:请找到答案的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刚才看了儿歌下面的图画,我就知道什么是竹排了。
师:你真聪明,谁和他一样,也是通过看图知道的。
(许多学生赞同举手)
师:(出示教学挂图)能告诉大家,什么叫竹排?
生1:(指着图中的竹排说)是用竹子做的。
生2:我看到竹排是用竹子扎成一排的。人可以坐上面。
生3:我看到它像船一样,用一根竹竿插在水里,手再撑一下,船就可以前进了。
(边说边比划着划船的动作,其他学生笑着跟着比划)
师:看来,图画还真能帮助解决问题呢!老师不仅看过画,我还坐过竹排呢,谁想问问我有关竹排的问题呀?
(学生争着举手,表情十分兴奋)
生1:老师,竹排是用几根竹子做的呀?
生2:老师,你坐在竹排上是不是自己撑竹竿的呢?
生3:老师,坐在上面舒不舒服?
师:呀,老师就算长十个嘴巴,也来不及回答你们的问题,可不急,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照片,你们看看就知道了。
(每个小组一张照片,学生围着看,相互交流着看感受)
师:说说你们看到的吧。
生1:哇,你坐的竹排好大呀,可以坐五个人呢!
生2:老师,原来有一位叔叔帮你们撑船呢!
生3:水这么绿,像绿宝石一样,我也想做上边,肯定很舒服。
师;小朋友以后一定有机会坐竹排的。小小竹排的确很有意思,我们江南还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呢!这首儿歌里也写到了,画中也出现了,让我们再读读儿歌,找找哪些句子画中画了。
(生再读儿歌)
生1:我从画里看到了“禾苗长得绿油油的”。
生2:我从画中知道了“鸟儿唱、鱼儿游”。瞧,鱼儿在水中跳舞,鸟儿在空中唧唧喳喳地唱歌。
生3:我还知道了什么叫“顺水流”?
师:是吗?你来说说吧!
生3:就是水往哪儿流,船就往哪儿走。
师:真是了不起的发现。
(老师带头鼓掌,其他学生也报以掌声)
人教版教材的插图不仅精致美观,而且和课文内容十分契合,富有童趣,《小小竹排画中游》就提供了一幅生动的插图,图中的人物是个八、九岁的娃娃,画面色彩明丽,情境逼真,于是,诗歌中抽象的语言就化成了鲜明的表象。解释“顺水流”的小朋友就是问“人怎么会进入画中”的孩子,连我都情不自禁为他的发现喝彩。
三、放飞想象,创造鲜活情境
师:刚才小朋友读得认真,看得仔细,所以有了了不起的发现,现在请你们舒舒服服地闭上眼睛,听一段录音,用心听的小朋友眼前就会出现很奇妙的风景,就会听到有意思的声音。
(放课文录音《小小竹排画中游》,学生闭目静听,听到儿歌中描写风景的部分,有几个学生嗤嗤地笑,尤小元兴奋地叫道:“我看到了!”)
师:睁开双眼,把你们看到和听到的告诉大家。
生1:我看到了绿油油的禾苗、青青的草地。
生2:我看到了许多竹子,还有几间小房子呢!
生3:我看到鱼儿在水中快乐地跳舞,它对燕子说:“你快飞过来和我一起玩吧”。
生4:我听到燕子在高兴的唱歌。
师:唱什么歌呀?
生4:5113535565 3432 ……(腾达用“当”唱起了曲调欢畅活泼的《小叮当》),我觉得燕子是在唱这首歌。
师:呀!小燕子唱地多高兴呀,我们也和他们一起唱吧!
(师生一起拍手继续唱“小叮当”)
汉语言文字特别具有灵性,一年级小朋友的纯真无邪,何必去理性地分析意蕴丰富的词语句子呢?借助联想和想象这对羽翼,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在眼前展现,一组组新的情景图仿佛可触可感,孩子终于走入自己构想的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图画中。而我则感觉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四、水到渠成,回归质疑提问
师:小朋友来到这么美的地方,说什么话来赞美赞美呢?
生1:哇,好美的风景呀!
生2:我太高兴了,可以坐竹排了。
生3:我不想回家了。
师:我呀,简直象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小朋友,现在你知道了什么叫“小小竹排画中游”了吗?
生4:知道了,就是一种感觉,风景美得就像是一幅画。
师:对,怪不得诗人会说:“江南鱼米乡……”
生接:小小竹排画中游。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3
3、小小竹排画中游
一、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口、日、中"3个字。认识2个笔画"横折"和"横折钩"和3个偏旁"山、 、 "。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记生字和朗读课文。
2.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他们体会到祖国的江南是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的地方。
三、课前准备:
1.挂图(多媒体)
2.生字词卡片
3.一盒表现江南风光的民族乐曲和录音机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示课题
1.学生一边听表现江南风光的民族乐曲,一边看图。
2.板书课题后提问: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如:小竹排是什么?小竹排怎么能在画中游?)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师范读课文,学生划出生字新词。
2.学生借助拼音认读生字新词,读课文。
3.认识3个偏旁。
4.老师检查抽读字词读音,并正音。
三、放松操时间。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一句。
(1)齐读。利用挂图理解"竹排"是什么?
(2)利用教具(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理解"顺
水流"的意思。
(3)指导朗读。
(4)看图,指导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开火车抽读生字新词。
2.背诵第一句课文。
二、创设情景,学习课文,体会情感。
1.播发乐曲,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江南水乡美丽的风光。
2.学习第二句。
(1)指名读。利用挂图理解"密"的意思,并能举例说明。
(2)认识"禾苗",知道"绿油油"是表示颜色的词。并能用"ABB"的格式说词语,比比看谁说得多。
(3)指导朗读、背诵。
3.学习第三句。
(1)出示挂图(录象带),教师讲述:江南一
带小河多,河里有许多鱼虾,那里还种了很多水稻,水稻成熟了可以碾成大米,所
以把江南一带叫做鱼米乡。
(2)教师演示课件,一边结合挂图,一边说,江南鱼米乡多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小小竹
排就像在画中游。
(3)指导朗读、背诵。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1)播发乐曲,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2)看图,背诵全文。
三、放松操时间。
四、指导写字。
1.正确认读生字新词。(多种形式)
2.认识两种笔画。
3.指导写3个生字。
(1)读字卡。(多种形式)(2)学生书空。
(3)字开花。(4)老师范写,边写边讲重要的笔画,并讲清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练写。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4
【设计理念】
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用立体化的文本去撞击学生的心扉,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学生在读中识字,读中感悟,读中欣赏。读出美感,读出韵味,美读移情,培养语感。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口、日、中”3个生字;认识笔画“、”和3个偏旁“山、”。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尝试看图模仿课文创编小诗。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美丽、富饶的地方,萌发热爱祖国、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课前背诵古诗《江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诵读古诗,激发兴趣
1、看课件诵读古诗《江南》。
2、谈话创境:
小朋友,在这首古诗中你看到了江南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3、你知道江南在我国的什么地方?(出示中国地图了解大概位置)这节课我们要好好地去欣赏、了解咱们自己的家乡——江南。咦?大家平时出去旅游乘什么交通工具?今天我们乘坐的是江南特有的一种交通工具——出示“竹排”,指名拼读。你坐过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排”字吗?让我们怀着阳光般的心情,快乐出发吧!
二、情景渲染,揭示新课
1、欣赏江南风光: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美景?看到这么多的美景,你想说些什么?
2、揭示课题:小小竹排画中游(学习“中、游”,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这两个字。)
三、初读诗歌
1、动画朗读。
2、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怎么办?
3、同桌互读,和朋友互帮互学,共同分享进步。
4、读给全班小朋友听,伺机指导:如“绿油油”中的“油”应读yōu,练习用“绿油油的什么”说话。(课件出示课文)
5、分组读,齐读课文。
四、趣学生字
1、出示生字(带有声调的),请你自已认读几遍。
2、指名认读。
3、同桌互相说说哪几个生字我以前就认识的,在哪儿怎样认识的?哪几个生字我有好办法来记住它?
4、全班交流:教师及时总结学生的识字方法。(如:编顺口溜、编谜语、加一加、减一减等)
5、学习小组组织认读生字活动(去掉声调)。
6、识字游戏:小天使游江南。
7、出示词语宝典认读:
江南
江水
禾苗
树苗
树木
树叶
绿叶
果树
竹排
木排
两岸
两天
绿色
绿地
江河
长江
富春江
绿油油
三三两两
青山绿水
五、写字乐园
(学习写“口”“日”“中”)
1、师范写,学习笔顺,认识新笔画“?”;
2、观察田字格中的“口”: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写好“口”的要领:口字要写好,上大下要小。防止学生把“口”写成方块。)
3、示范指导、学生练写。
4、用同样的方法指导书写“日”、“中”,提醒学生注意“日”的第二笔书写是横折钩。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5
【设计理念】
1、情景中学文。根据课文创设情景,让学生始终在情景中读课文、学生字。
2、在读中感悟。本课教学,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在读的基础上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认识偏旁“山、扌、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知道祖国江南十分美丽、富饶。
【教学准备】
《小小竹排画中游》的课件、一个小男孩的剪贴画。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文
1、课件出示竹排:
⑴ 这是什么?
⑵ 你坐过吗?在哪里?
⑶ 想不想坐上去游览江南的美景?(师在黑板上帖了一位小朋友的剪贴画)
⑷ 这是一位江南的小朋友,叫丁丁,今天他要带我们坐上小竹排一起去旅行,欣赏美丽的江南风景,你们想去吗?
2、创设情景:
让学生想象自己坐上了竹排。
课件一边播放表现江南风光的民族乐曲,一边播放美丽的风景(课件上的小竹排在顺水漂,这时画面依次出现树木、禾苗、小鱼……)。
3、让学生说说,你刚才坐在竹排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自由谈)
4、有一首非常好听的儿童诗就是写刚才我们看到的景色,你们想读吗?
5、出示课题:
小小竹排画中游。
⑴ 学生齐读课题。
⑵ 你们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自由说)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帮助正音。(注意“两”是后鼻音,“绿”是撮口音,“流”和“游”的读音)
3、齐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1、师激趣:丁丁说,在这儿歌中藏了几位生字宝宝,他要带我们去认识它们。
2、课件上出示本篇课文中的12个生字(每个生字上注有红色的拼音)。
3、看看这些生字宝宝,哪些是你的老朋友,请在课文后面的生字中找到后打上√,和它打个招呼。哪些是你还不认识的新朋友,也在课文中找到,用〇圈出,然后读读拼音,看看字形,争取认识它,和它交上好朋友。
4、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随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人。
5、反馈:
⑴ 你和哪个生字宝宝交上了好朋友?你是怎么和它们交上朋友的?
⑵ 让会的学生自由上台当小老师来教其他学生,教师在旁边帮助表达不清楚的“小老师”。(在学生字的同时,认识偏旁“山、扌、艹”)
6、同桌拿出生字小卡片互相读。
7、开小火车读。
四、课中操
让学生起立,师生一起一边听歌曲《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边自由做动作。
五、美读课文,升华感情
1、这首歌好听吗?那个小朋友唱的这首歌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儿歌,你们能不能读得比她唱的还要好听吗?自己试一试。
2、学生自由读。
3、齐读:
认为自己已经读得很棒的,请一起站起来读(其他同学可以坐着读)。
4、指名读:
(可以多请几位,师生共同评价)认为自己已经超过那唱歌的女孩的,大胆地站起来读给小朋友听。
5、师生共同朗读:
师:丁丁听见我们小朋友读得这么棒,忍不住要和我们一起来朗读这篇课文了,现在我就是丁丁,你们欢迎我吗?那我们就一起来美美地把课文读一遍。
6、解决学生读完课题时,提出的疑问(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
六、快乐加油站
师:这时,我们坐的小竹排在岸边停了下来,我们来到了草坪上,呀,草坪上有许多五颜六色的野花和小蘑菇,真美啊!丁丁说,这野花的花瓣后面都有一个词语,你读出了,这野花送给你!而那小蘑菇后面藏了一个句子,假如你读出了,就送你蘑菇。(课件:点击花,就会跳出词语;点击蘑菇,就会跳出一个短句)
词语:江南 竹排 木排 江水 禾苗 树苗 树木 树叶 两岸 两天 绿色 绿地 中文 水流 河岸 江河 上游 排球 雨中 高唱
句子:
1、大白鹅在水中游。
2、两个人在河岸边(biān)画画。
3、江南鱼米香(xiānɡ)。
4、田里有绿绿的禾苗。
5、我在竹排上唱歌(ɡē)。
七、写字(书写“中”)
1、师:这时,我们来到丁丁家,丁丁家墙上贴了他写的一个字,是什么?
2、在黑板上出示“中”,让学生读一读。
3、学生在书上描一个“中”(一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案例与评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