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做不好
这样做不好(精选14篇)
这样做不好 篇1
一、教学要求
1学习劝说别人不要做有损于公共利益的事情,说话有礼貌。
2培养学生关心身边的事情,勇于表明自己的态度。
二、教材说明
“这样做不好”是引用人们对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进行劝说的通常说法。文中两幅图分别画着两件不该做的事情:一件是几个小男孩在草地上踢足球;一件是一位阿姨在院落中的水龙头处洗萝卜,水龙头开着,盆里的水已经溢出来了。图中都有人在一旁劝说。
教学的重点是说出这两件事的做法为什么不好,该怎样劝说。
三、教学过程
1以题激趣。揭示话题,读读题说说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质疑。如,究竟做了什么,为什么不好?教师相机解题,出示图片。)
2看图谈话,了解图意。
(1)图上的谁做了什么不好的事?
(2)在一旁的人正在干什么?解释“劝说”。即用讲道理的方法使别人不要这样做。
3分组讨论。可5—6人一组讨论书上第二题。再推选两位代表准备汇报,一人说一幅图。
4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使学生认识:在草地上踢足球会伤害小草,破坏环境美化,影响别人休息。开着水龙头洗菜太浪费自来水了。重点指导学生劝说时要讲出道理(不一定讲全),语句完整,态度大方,有礼貌,采用温和的语气。
5分组准备表演。即一组选一幅图演一演。可加上被劝说的人的语言、动作。
6汇报表演,评评哪组演得好。
7课后延伸:鼓励学生在学校、家里发现不该做的事大胆劝说。
四、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1课时。
这样做不好 篇2
一、教材简说
“这样做不好”是人们对不良行为进行劝说的通常说法。文中第一幅图是几个小男孩在草地上踢足球,一位大姐姐在旁边劝他们不要在草地上踢足球;第二幅图上一位阿姨在洗萝卜,水龙头开着,盆里的水正哗哗地往外流,一位小朋友看见了,劝说阿姨要节约用水。
本文教学重点是学生通过讨论弄明白“在草地上踢球”和“浪费自来水”这两件事的做法为什么不对,该怎样劝说。
二、学习目标
1学习劝说别人不要做有损于公共利益的事情,说话时要有礼貌。
2关心身边的事情,能勇于表明自己的态度。
三、教学过程
(一)以题激趣
揭示话题:读读题,说说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二)看图谈话,了解图意
1图上的哪些人做了不好的事?
2在一旁的人正在干什么?(了解“劝说”:即用讲道理的方法使别人不要这样做。)
(三)分组讨论
1各小组自由讨论:这样做为什么不好?你会怎样劝说他们不要这样做?
2各小组讨论后,推选出两位代表准备汇报,一人说一幅图。
(四)全班交流
1在交流中使学生认识:
(1)在草地上踢足球会伤害小草,破坏绿地。
(2)开着水龙头洗菜太浪费自来水了。
2要求学生劝说时要讲出道理(不一定讲全),表达要清楚,说话要态度大方,有礼貌,采用温和的语气。
(五)情境表演
1分组准备表演:各组选一幅图演一演,加上被劝说人的语言、动作。
2各组汇报表演,评评哪组演得好。
(六)课后延伸
平时学生在家里、公园里、商场里、学校里、村子里也常会看到一些不良行为,可让学生举例说一说,以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可以讨论怎样制止不良行为。
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我们见到别人做得不对,要及时劝说、阻止,但劝说的方法要得当。
四、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1课时。识字(二)
1比一比
美丽的农家小院,温馨的生活场景。其间有黄牛、花猫的悠闲,有鸭子、小鸟的嘻闹,还有杏子、桃子、苹果、红枣的甜蜜。琅琅上口的韵文,诵读间会传达出一种暖暖的情感。一个大,一个小,一边多,一边少,是一种简单的比较,一种充满童趣的比较,在韵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依稀看到一个孩子在院子里跳跃、玩耍的身影,听到孩子清脆的童音……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写字。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种笔画和1个偏旁。
2知道“多—少”、“大—小”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习正确使用量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1)要依据课文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做到认字和学词相结合,学词和认识事物相结合。鼓励学生在诵读韵文中熟悉量词的用法,逐步学习正确使用量词。
(2)本课12个生字`,在字音上,“苹”是后鼻音,“少”是翘舌音,要提醒学生注意读准确。“杏、桃、苹”等字的偏旁和字义有关,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这一特点,感知生字的形义联系。结合认“堆”,让学生认识这个偏旁。
(3)可以采用游戏的方法巩固识字,如,摘苹果、用字卡摆图形(老师读生字,学生用字卡摆加号、拱桥……)、用大转盘识字。
2写字。
本课要求学生书写“牛、羊、小、少”四个字,书写指导要重视范写,重视练习,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发现写好字的基本规律:四个字的竖画都要压在竖中线上,竖画两边的部分基本对称。结合“小”字的书写指导,使学生认识这个新笔画。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区别“少”和“小”的写法。
(二)朗读感悟
1词语的朗读首先要强调读准字音,注意词语中后缀字的变调,比如,“鸭子”、“桃子”、“杏子”中的“子”要念轻声。在读准词语的字音后,要让学生连起来朗读图下的八个词语。这八个词语语音和谐押韵,意义有机整合,适合读得轻快、跳跃。在读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第一行词语都是动物名称,第二行词语都是果实的名称。
2韵文浅显易懂,节奏感强,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儿童朗读。应及早让学生接触韵文,朗读韵文,使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朗读的乐趣,体会语言的韵味。
3朗读适宜采用多种形式,可以采用小组赛读、同桌互读、一边拍手一边读等。
(三)实践活动
教学中可结合课后练习“我会说”,进行量词使用的说话练习,还可以通过提供实物或图片等方式进行拓展性训练,比如,一堆土豆、一个青椒、一块蛋糕、一颗葡萄、一袋饼干;还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的样子自编韵文,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使用量词。
(四)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一)创设情境,看图学词
1利用谈话或情境图创设一个农家小院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看图说说图上有哪些东西。
3利用词语卡片认读词语,并认读其中的生字:黄牛、花猫、鸭子、小鸟、杏子、桃子、苹果、红枣。
(二)尝试朗读,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韵文,自己想办法读通韵文。
2说说在朗读中遇到的困难,相互交流通过自学认识的生字,并交流记字方法。
3认读生字:边、多、少、群、颗、堆。
4再次自由朗读韵文。
(三)朗读韵文,体会韵味
1练习朗读韵文,要求把这段韵文读得很好听。
2个别朗读,师生共同点评,指导读出节奏感。
3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韵文。比如,当作拍手歌来读,配上动作读,伙伴间对读。练习之后进行朗读展示。
(四)拓展运用,自编韵文
1说说课后练习“我会说”中的物品,要用上量词。
2看看农家小院里还有哪些东西?用上量词说一说。
3引导学生自编“比一比”的儿歌。
(五)巩固生字,指导写字
1采用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2朗读教师选编的带有本课生字的句子和儿歌。
3指导写字。
这样做不好 篇3
一、教学要求
1学习劝说别人不要做有损于公共利益的事情,说话有礼貌。
2培养学生关心身边的事情,勇于表明自己的态度。
二、教材说明
“这样做不好”是引用人们对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进行劝说的通常说法。文中两幅图分别画着两件不该做的事情:一件是几个小男孩在草地上踢足球;一件是一位阿姨在院落中的水龙头处洗萝卜,水龙头开着,盆里的水已经溢出来了。图中都有人在一旁劝说。
教学的重点是说出这两件事的做法为什么不好,该怎样劝说。
三、教学过程
1以题激趣。揭示话题,读读题说说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质疑。如,究竟做了什么,为什么不好?教师相机解题,出示图片。)
2看图谈话,了解图意。
(1)图上的谁做了什么不好的事?
(2)在一旁的人正在干什么?解释“劝说”。即用讲道理的方法使别人不要这样做。
3分组讨论。可5—6人一组讨论书上第二题。再推选两位代表准备汇报,一人说一幅图。
4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使学生认识:在草地上踢足球会伤害小草,破坏环境美化,影响别人休息。开着水龙头洗菜太浪费自来水了。重点指导学生劝说时要讲出道理(不一定讲全),语句完整,态度大方,有礼貌,采用温和的语气。
5分组准备表演。即一组选一幅图演一演。可加上被劝说的人的语言、动作。
6汇报表演,评评哪组演得好。
7课后延伸:鼓励学生在学校、家里发现不该做的事大胆劝说。
四、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1课时。
这样做不好 篇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特别强调指出:小学阶段应“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语文一年级上册这样做不好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
一、转变观念,泰然迎接生成
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上,我们老师为了“平安”,为了不影响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为了防止非预设生成让自身在课堂上下不了台,就会不知不觉地采用多种手段,包括语言、眼神、脸色以和课堂的纪律教育等,对同学的非预设生成采取漠视的态度。这样就使课堂教学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处于封闭的状态。“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发生的效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效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叶澜教授在进行“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的研究时,提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和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由于参与教育活动有诸多复杂的因素,因此教育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不时生成,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课堂教学,卸下包袱,告诉自身: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同学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同学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这是同学发展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
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课堂上面对多姿多彩的生成因素,我们就能泰然地迎接,并加以智慧的推进。如在以上的教例中,教者就能果断地放弃预设的教学程序,巧抓生成契机,从而迎来了未曾预约的精彩。
二、以“预设生成”促“非预设生成”
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向课堂预约精彩,课前教师必需要有充沛的预设生成的准备。因为较多地预设生成能促成有意义的非预设生成。
在备课中,教师不只要认识到同学是学习的主体,更应该明白同学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起发明者,是教学的资源。因为,他们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上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思维水平,会有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在考虑教学活动方案时,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假设,以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能够对小朋友的不同反应有所应对。如在设计《两只小狮子》中“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一句的朗读指导(指名读──评议──再读)时,我曾预设了如下几种可能。可能一:指名读,读错或读破了,引导读准、读通,再挑战读;可能二:指名读,读得平淡没有力度的,引导评议时,指导看图(小狮子滚、扑、撕、咬的图片或动画)模仿动作,再读;可能三:指名读,读出了感情的,可让读的小朋友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听的小朋友说说他(她)哪儿读得好,或听读后,有什么感受,好像看到了什么等。三种可能相辅相成,在具体的实施中,无论出现哪一种情况,课堂上同学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能得心应手地以预设生成促进非预设生成,并有效利用生成性资源指导、组织同学朗读、感悟、体验。这样的课堂生机盎然。
三、开放时空,促进生成
备课中,教师必需预设弹性的问题,预留弹性的时间,开放时空。
所谓弹性问题是指问题具有挑战性、容纳性和针对性,能有效地激发和导向同学进行动态生成的思维活动,即思维注重于拓展同学的视野,激活同学的生活经验,促进同学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教材情理的共鸣。如新课程提倡小朋友们在生活中识字,把同学的视野引向课外;倡议以小朋友自身喜欢的方式识记字形,结果识记的方法丰富多彩,有以汉字特有的形状识记的(如“排”有一小朋友说右半边像两排小朋友在排队;“飞”字,一个小朋友说它的撇和点像一对小翅膀等),有以汉字的构字规律识记的(如同偏旁归类,形声字归类等),小朋友们拥有了思维的自由,放飞了心灵,个性得以充沛展示。
人的思维活动有特定的节奏,有时顿悟,有时冥想。课前,教师应根据预设的问题相应预设师生互动学习活动的时间。节奏太快,同学跟不上,预设生成不充沛;节奏太慢,同学容易游离于主流活动之外,预设生成同样不充沛。如以上的教例中,课始让同学自由看图,“看看图上讲了一件什么事?”假如不给同学充沛的时间(珍贵的二分钟),同学就不能静下心来,专注于看图、考虑,可能也就不会出现以后那份意外的精彩的生成;反之,在四人小组交流自身曾在公园、绿化带上所见的情境时,三分钟后,课堂生成已相对充沛。
这样做不好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