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自然
感受自然(通用17篇)
感受自然 篇1
从以下三项活动中任选一项。
我有一个“朋友”
暂时放下你的功课,与老师或家长打好招呼,和小伙伴一起,投向自然的怀抱,开始一次愉快的秋游。游玩过程中,请你像《山中访友》的作者那样,让景物像人一样活起来,同它展开心灵的对话,试着结交几个自然界的“朋友”。秋游结束后,在班里组织一次活动,以“我有一个‘朋友’为题,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一两个自然界的“朋友”,并说说以它为友的原因。
二、走过四季
寒来暑往,四季更替。你已经经历了十几回这种周而复始的变化。季节的体验一定给你留下了许多挥之不去的记忆。由于性格和经历的不同,人们对四季的感受也千差万别。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呢?请你与同学交流一下对四季的感受,再具体描述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季节的独特景色。
三、心中的美景
不管是生活在喧闹的都市,还是在宁静的乡村,每个人对大自然都有一份浓浓的向往、依恋之情,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幅属于自己的自然图景。画面上也许有万顷碧波,也许有林间小路,也许有当空皓月……请你闭上双眼,对心灵的呼唤,追寻你心中的自然之梦,然后用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语言把它描述给同学听听,力求把他们也带进你的美景之中。
以上活动,都为你提供了一次接近自然、的机会。请你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描摹现实世界或想像世界中的一种景致,希望你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间。
感受自然 篇2
何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首先它要达成语文学科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其次它实现目标的途径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再次是强调多种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多种学习手段的综合运用和多元文化激烈碰撞。
这里我设计的就是这样的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重视 “学生的亲身体会、亲自实践”。要让学生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沉浸于大自然中,围绕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开展活动,获得对大自然的亲近而美好的感情,借此将关爱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浸润在学生心灵深处。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力和想象力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学生从中既可得到人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从而激发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然而,如本次活动,因要考虑的因素太多,我们根本无法开展。我很迷茫,不知道这类综合性活动要不要上,该如何去上。因此,这次教研活动中,我选择这一课题作为公开课,就是想借此提出我的疑虑,让老师们共同探讨:怎么处理这类教材内容。
这节课教学目标我确定为:
1、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2、与大自然展开心灵的对话,体验自然的生命和灵性,认识并探索自然。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4、培养积累好词佳句、古诗词的习惯。
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我把教学环节设计为4个步骤:
1、美文欣赏导入。
2、物我心灵对话。
3、回忆四季体验。
4、学习情景交融。
课前我做了一些准备:布置学生摘抄关于写景的好词佳句及古诗词。仔细观察自己周围的景物,看看有什么特征,积极的去发现美,描绘美。但是没有做好学生的心理准备工作。有很多老师听课,学生很拘束,课堂上怎么鼓励都不敢起来发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讨论也不够热烈。课后又私下对我说:老师,其实我会说,就是不敢起来。这也许是一个因素,但我觉得,更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活动,没有真切的实际体验,要他们说,觉得没有内容可说。而会说的,说得也很空泛。在交流中不善于把现实生活中发现的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些是模仿书中的描写。不过,能模仿已经走出了可喜的一步,我想,经过老师的指导,便能逐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课后,教研组进行评课,老师们对我这节课提出了许多宝贵中肯的意见。我在教学设计上充分考虑到本节课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自我展示。能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收集积累课内外知识的习惯和课前预习的习惯。构建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愉悦的学习氛围。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及时评价,鼓励创新,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教态朴实、大方,语言流畅、亲切、自然,特别具有亲和力。
在物我心灵对话环节中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足,没有真正做到彼此沟通,在讨论过程中对后排学生关注不够,导致有的学生没有积极参与活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不能畅所欲言。让学生选择自然的一物做朋友,并与之展开对话,只有程度较好的同学做得不错,多数同学不知该怎么说。此时,我及时进行引导,但反而易限制学生的思维,以至于学生无法放开了说。好在我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让学生设计环保标语,此内容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比较简单,在我们校园内就有许多环保标语,学生会说了,敢说了。让孩子教孩子多留心身边的资源来帮助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教学气氛。且为大自然设计标语,也是在让学生与自然展开心灵的对话,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比如,有个同学为小草设计的标语是:“谢谢你给我的关爱。”“我正在成长,请勿打扰。”用小草的口吻来向人们诉说,提醒人们爱护小草。学生思维活跃,真正感悟到了自然的生命与灵性。
对于学生的发言,有许多精妙之处,表示了肯定,在一位男同学结结巴巴地描绘他喜爱的季节景物特点时,表扬他激励他,这位平时表现不是很好的同学此后对待学习的态度就有一个根本的转变,这以后的几节课,他不仅能较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还常常督促旁边的同学认真学习。关注学生的发展,我抓住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但有的同学的发言我给予的肯定和激励不够到位。比如两位学生组合,进行蓝天和白云的对话,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描写,两人的口语表述确实精彩,我只作了简单的评价,没有就说的内容作具体分析。
在学习情景交融写法这一环节中,时间也显得较仓促。这样,整堂课虽然教学内容很完整,但教学重点不够突出。究其原因,是在处理教材时考虑太全面,面面俱到,所以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的活动落到实处。俗话说得好“面面俱到就等于面面不到”,这样下去势必走入处处刨坑的境地,被流程模式所累。如果将这堂课的内容分成两个课时来完成,这节课就让学生感受自然,下一个课时再指导学生描写自然,坚持一得,可能更好。所谓“一课一得”,是指在每堂语文课上,除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必要的朗读品味之外,只确定一个重点。因为目标明确,任务单一,学习的时空相对宽松,就可以变着法儿引导学生去深入感受、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也就是说,课堂上目标单一了,教师就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来关注学生的动态变化,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需要而上课,达到高效的发展学生的目的。
这次的教研活动令我获益非浅。新课改,我需要不断努力!
感受自然 篇3
○教学目标
①热爱自然,体验自然,陶冶情操。
②学会观摩。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通过联想和想像,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与自然的沟通。
③通过“认养”树木、草地,培养学生与大自然进行对话,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环境的责任感。
④学会在观察与欣赏过程中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①观察自然、体验自然。
②联想、想像。
③表达感受、心理、体会。
○课程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①学生提建议,制定计划。
②学生可自由结合,分组观察、体验。
③走进大自然。带领学生走上嘉定山,“认养”树木、草地。
④与大自然对话的同时,侧重于对自然美景的沉浸与遐想。
○活动过程
①播放《神奇的大自然》录像片段,激发学生欣赏大自然的诗情画意。
②分小组交流:
a.你喜欢哪一个季节的画面?
b.你是否喜欢这个季节,为什么?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③小组选出发言代表全班交流。
④春、夏、秋、冬四个小组,代表发言。
a.表明自己的立场,谈出自己的感受,说出缘由。
b.可与意见分歧者争论,鼓励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⑤教师小结:无论你喜欢哪个季节,都无可厚非,因为这是你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人不能代替。
⑥结合嘉定山一游,小组交流:
a.你“认养”了哪棵树、哪片草地,为什么要认养它?你将会怎么做?
b.你“心中的美景”是怎样的?
⑦全班交流。
⑧学生点评,教师总结。
○活动小结
学生通过有意义的“走进大自然”活动,开阔了胸襟,陶冶了情操。通过“认养”活动,学生对自然和环境更加关注。因为有了真切的感受,所以学生们有感要发,有情要抒,学生思维和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极佳。同时,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以前的作文学生要么无话可说,要么假话连篇?
○学生习作
青岛的春天
青岛的四季中我最喜欢春天,因为青岛的春天不冷不热,又是百花齐放的季节,山上满是野花,花园里也到处是花,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青岛的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一个季节。请闭上眼睛想一下,马路边上、山上、街心花园里,到处一片嫩绿,所有的树木都长出了新芽。冬天走时遗留下来的雪也都被春天那温暖的阳光和那柔和的春风吹化了,蒸腾到了天上那最无人知的地方。居民楼上的窗户都为迎接春天而洗得发亮,太阳一照,亮晃晃的,还挺耀眼的呢!花儿也长出了透亮的花苞.,好像里面装了些金银财宝,舍不得给人看似的。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用泥巴筑成巢,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小草也一点一点地往外钻,看得人心里喜洋洋的。
花苞也渐渐绽开了笑容,仔细一看,呀!嫩黄的花蕊原来是蜜蜂的“金银财宝”!蜜蜂扑着那可爱的翅膀,贪婪地吸吮着春的蜜汁,花丛里的蝴蝶也闻“春”而舞了,天上的风筝也渐渐多了,各式各样的“蝴蝶”、“蜈蚣”、“孙悟空”飞在空中,牵引着地上的顽皮孩子跑来跑去,追寻着心中的梦想……
转眼间,春天已过去了一半。
春末了,商店里摆出了冷饮专柜,尽管没到夏天,但有嘴馋的,买上雪糕吃着。渐渐地,山上的野菊花全开了,从远处望去,山上一片金黄。孩子们忍不住花的诱惑,伸手来采,却看见看山的老爷爷慈善的眼神写满了忠言:他们也有生命呀!
小鸟唧唧喳喳地站在枝头上唱歌,恋恋不舍地送走了春天,斑斓的夏天要来了……
青岛23中学 初一1班 李 琦
习作点评
青岛美,青岛的春天更美,美在百花齐放,美在飞鸢满天。小作者以她稚嫩的眼睛,看到了青岛的明净、纯真,看到了青岛的魅力、春的生机;以她质朴的心灵让我们读出可爱的青少年对青岛春天的无以言表的热爱!
感受自然 篇4
语文综合性活动
感受自然———享受四季的美
活动目标:
1、 热爱自然,体验自然,陶冶情操。
2、 体悟自然的生命和灵性,认识并探究自然,欣赏自然中的诗情画意。
3、 学会在观察和欣赏过程中与别人交流,把观察的景、物和内心感受说给别人听。说话内容具体,语言较生动有一定的感染力。在此基础上写一篇文章。
教学准备
教师 1、准备相关材料。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1、平时注意观察自然。2、积累描写自然的诗词歌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回忆一下刚学不久的几篇课文,朱自清的-----,老舍的------,何其芳的 -------,李汉荣的------。我想同学们都记忆犹新,那时同学们和老师曾陶醉在朱自清为我们描绘的诗情画意的春景中,领略了老舍为我们描画的温暖如春的济南冬天,向往何其芳笔下浪漫多情的秋天;还和李汉荣一起结交了不少自然界的朋友。我想,不管是生活在喧闹的都市,还是在宁静的乡村,每个人对大自然都有一份浓浓的向往、依恋之情,每个人都有一幅属于自己的自然图景。画面上也许有万顷碧波,也许有林间小路,也许有当空皓月。正是这种回归情结,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再和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
二、师生活动 生生活动:
(一)第一环节 绘四季美景。我们知道大自然在每个季节都有它不同的美,首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图景,描绘一下你喜欢的季节,然后谈谈自己对四季的感受。同学互评。(展示图片)
(二)第二环节 诵四季诗文 。大自然是诗人笔下的宠物,大自然在诗人笔下同样美丽。这一环节我们通过诵四季诗文来感受四季的美。请欣赏第一首,看到这幅图,你们能想起哪首诗,请把它背出来;(春风来了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姹紫嫣红,百花争艳,这是美丽的春天) 再来朗诵第二首诗;自古以来人们看到秋风来了,黄叶落了,总是感到无尽的萧瑟和悲凉,但今天老师所选的诗歌都没有这种色彩,因为老师觉得秋天也有它独特的风韵,下面来朗诵秋天的诗歌,(教师配乐朗诵);我们再来欣赏冬季的诗文,请同学们朗读。
(三)第三环节 唱四季歌。播放四季歌。在歌声中想象和享受四季的美。
(四)第四环节 四季诗文及常识竞赛。
三、通过刚才的欣赏和享受,我想,同学们对大自然的美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确实我们每天都在享受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大自然遭到了人类的破坏,(展示图片)为了使我们周遭的环境更加美。提倡环保。
三、活动延伸:学生活动:根据这次的活动谈谈你们的感受并把它写出来。
感受自然 篇5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走过四季 描述美景 课型:综合 第_1_____课
备课日期 : 年 月 日 讲课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1、学会观察,能抓住景物的特征,通过联想想像,加深对自然的理解。
2、学会在观察与欣赏过程中与他人交流,积累。
3、初步学会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模仿掌握写景的方法,具体的描写四季景物。
2、过程、方法:观察、积累、思维、感悟、方法、表达。
3、感情、态度、价值观 :热爱自然,体验四季,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描写四季景物;
教学难点 :思维、感悟、方法、表达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流程 : 教师活动 、 教师活动 、 设计意图 :
课前活动准备:
一、选取你最喜爱的本单元的诗文,朗读或背诵来感受自然的美。
二、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四季的诗歌或散文,准备课上交流。
三、找出印象最深的一次走进大自然的感受,与同学交流(可附相片)
(一)导语 :蓝天白云很美,红花绿叶很美,山水人家很美,四季景色很美,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你有一副好心情,用审美的目光去寻觅,用美好的心灵去感悟,你就会有表现美的激情与冲动。让我们感受自然,走进四季,学习描述美景吧!
(二)复习单元内容,展示讨论观察积累的材料。
1、学生抢答单元图片。
2、学生展示课内外积累的材料。(形式可多样)
(三)学习写好心中美景的方法。
1、介绍方法:真情 感悟 表达
观察、积累、思维、感悟、方法、表达
2、分析课文例子:一、分析卷面诗文的内容,并找出诗文的写作方法和表现手法。注:诗文内容包括(描述的诗文是什么季节?有什么具体特征?作者想要描述什么样的景色?等等。)
诗文的写作方法包括(形容词、动词、修辞方法、人的感官、想象、虚写、侧面描写、侧面烘托、动静描写、直接抒情、情景交融等等。)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抓住景物的特征,对景物直观描写,形容词、动词)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3、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抓住春天生长发展的特征描述。
比喻、拟人、排比。)
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抓住春风温柔,拟人、比喻、引用)
5、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春天的温暖,和人的喜悦。人的感官触觉、嗅觉、味觉、听觉、视觉。)
6、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想象、虚写。侧面描写)
7、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侧面烘托)
8、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以动写静动静结合)
9、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运用想象、拟人,直接抒情。)
10、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运用拟人,抒写人的主观感受。)
1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情景交融。)
(四)模仿前面学习的写作内容和方法,用一句或一段话,描述抒写四季中的美丽景色。
1、学生当堂写作。
2、按座次读自己的作文.
布置作业 :作业 :整理三单元,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学习本课所学的描写景物方法,写一篇描写四季美文。不少于五百字。
板书设计 : 感受自然
走过四季
描述美景
观察、积累、思维、感悟、方法、表达
感受自然 篇6
1、课型:作文课
2、教学目标 :
1、 认识秋天
2、 描绘秋天
3、 感悟秋天
(说明: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 ,目的是让学生在秋天里,感受自然界给予人的色彩、味道、神韵,充分体现出新课标所规定的作文课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捕捉事物特征的要求。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节课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3、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建构新的作文教学。学习策略有:搜集、积累、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拓展强化与感悟思索。
4、课前准备:
学生:1、留心观察周围的自然景物,从感官上认识秋天。
2、搜集有关秋天的词语。
3、搜集古人和今人描写秋天的精彩文章或诗篇。
教师:1、搜集有关秋天的画面,制作成多媒体辅助教学。
2、搜集古人和今人描写秋天的精彩文章或诗篇。
5、课时:1课时
6、教学设计 :
一、激发兴趣 导入 学习
教师: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我们北方四季分明,不同的季节都会带给我们不同的享受和乐趣。
提出问题: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喜欢这个季节?
请同学讲述自己的喜好,并说明其原因,与大家交流。
从而导入 现在正是收获的秋季,这节课,我们就上一节《走 进秋天》作文课,同时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就是认识秋天、描绘秋天、感受秋天。
(说明: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建构的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为课堂营造出一个和谐的写作氛围,在教学的开始就提出教学目标 ,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
二、资源共享 认识秋天
1、首先让学生找出标志着秋天的事物。(如:落叶、枫叶、秋霜、寒蝉、芦苇花、成熟的果实、中秋的月亮、菊花等等。)
2、然后让学生积累代表秋天的词语。(如:天高云淡、秋高气爽、落叶枯黄、层林尽染、寒蝉凄切、秋风萧瑟等等。)
3、最后教师补充,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和词语,实现师生课前搜集到资料在课堂上共享。
(说明: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并养成积累习作素材的习惯。从而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
三、探究合作 描绘秋天
1、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描绘出最令自己感动的秋天的场景,或绚丽、或多彩、或厚重、或肃杀、或冷寂,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对抗与撞击,在其描述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秋天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想象,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2、让学生搜集一些古人和今人描写秋天的片段,对这些优秀的文章进行朗诵,进而达到欣赏的目的。
3、在引导学生欣赏佳作的同时,进行写作指导。
片段1:峻青《秋色赋》
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 有灿烂绚丽的色彩。你瞧,西面山洼里那一片柿树,红得多么好 看。简直象一片火似的,红得耀眼,古今多少诗人画家都称道枫叶的颜色,然而,比起柿树来,那枫叶却不知要逊色多少呢。
方法:
1)、要抓住秋天的特点:通过比较来表现。
2)、视觉:颜色(大小、形状、图案)
3)、修辞:比喻、对比。
片段2: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秋雨打着他们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地压着大地。已经是深秋了,森林里那一望无际的林木都已光秃,老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藓掩住它身上的皱纹,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衣裳,它们只好枯秃地站在那里。
方法
1)、融入情感:喜、怒、哀、乐。
2)、要有层次:整体——局部、远——近等。
3)、要善于联想和想象。
4)、修辞:拟人。
4、学生看画面描绘秋天。分两步:
1)可以用“秋”字来描绘。
2)不着“秋”字,尽显秋意。
(通过以上二个环节,从而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 ——描绘秋天。)
四、心灵涌动 感悟秋天
1、先用一首古诗和一首现代诗切入,让学生从别人的感悟中有所延伸,学会用心灵来感受自然。
《落叶》
隋(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说明:由落叶对故林的留恋,联想到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秋水》
沈天鸿
我总是说:秋水在远方
总是忘了
这句话就是秋水
我说这句话时正是夏季
这句话一出口
秋水就已淹没了
我的脚背
站在秋水里我总是说:
秋水在远方
日子,就是这么过去
(由秋水的流逝联想到时间的匆匆而过,联想到时间的可贵。)
2、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自己对秋天的深入思索。
如: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团圆之乐和未团圆之苦 。
由秋天的天空联想到人应该有广博的胸襟。
由落叶归根联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等。
(这是情感态度和价值感的显现,强调学生的个体独立思考,通过对秋天的深入思索,激起学生内心的狂澜,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与人交流,并善于从他人身上学到知识。从而达到感悟秋天的目的。)
五、作业 :
把认识秋天、描绘秋天、感悟秋天三个部分连缀成文,写成一篇散文。
六、结语:
教师: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秋天的美丽,描绘了秋天的色彩,感悟到了秋天的深远,单单一个秋天,就让我们如此动容,那么,春天、夏天、冬天又何尝不是呢?这些季节所带给我们的思索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最后,希望我的学生勤于耕耘、勤于收获,每年都有一个成熟的秋天。无数个这样的秋天累加起来,就构成了我们充实的人生。
(这样设计是为了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永远带着思索去生活,并鼓励学生为收获的人生而努力。从而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和情感培养。)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刺激学生早已麻木的感官,让学生有意识地观察自然界,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学会亲近自然并善待自然,并
感受自然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