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五柳先生传教案

2024-06-054

五柳先生传教案(精选17篇)

五柳先生传教案 篇1

  1、知识目标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翻译语句,了解意思;品析语句,积累名句

  2、能力目标

  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3、思想目标

  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导入

  师:这一学期,我们还学习了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游记》,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现在让我们从作者写的自传《五柳先生传》中,更直接的认识陶渊明。

  新授

  总结

  作业

  1、背诵文章

  2、把拓展的内容收集到课外知识本上,并再收集2个

  课文节奏划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教案 篇2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语文教学以新课程理念和语文课标为依据指导。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2)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3)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二、内容与学情分析:

  《五柳先生传》是长春版八年级上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短小精美的文言作品。作者陶渊明运用记传体,假托五柳先生之名表明自己特立独行、不与世俗苟同的内心情怀,通过对自己的志趣、爱好体现出一名高洁的隐士不凡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

  教学本课,重在指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手法,了解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以点拨为主,多练习朗读。分析课文引导学生从性格、思想、爱好、生活、著文等各方面进行,通过讨论,感悟陶渊明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等鲜明的思想性格。教学本课,我确定了两方面的学习重点:一是对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文言常识等双基知识进行落实;另一重点为通过对传记文章的写法的解读,即把握文中从传记任务的籍贯、性格、志趣、爱好等方面的具体情形,来感悟到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的高远。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语文的人文性,让语文课有着朴素的语文味。

  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认知情况:课前我让学生做了朗读、解决字词工作的预习。《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眼前的学生在学习中犯有不深入文本、学习应付被动的劣性,况且一贯对文言文学习有畏难心理。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差,预习、习题巩固等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可以说学习经常是临时突击,为了考试而学习。学生的认知及感悟能力是有限的。

  三、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关的文言词语的含义。

  2、了解古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特点。

  3、学习运用朴素洗练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志趣。

  4、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理解陶渊明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3、4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4及对陶渊明读书方式“不求甚解”的领会。

  教学方法:讨论 、朗读

  四、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预习)

  (一)导入: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中,东晋时期的历史上,只涉及到两个人物,一个是书法家王羲之,另一个人物是诗人陶渊明。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曾有这样一句话;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一篇而已。由此可见陶渊明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今天我们来学习《归去来辞》的姊妹篇《五柳先生传》。

  (二)学生熟读课文,初悟文章。

  1、学生出声反复读文章,三遍以上。

  2、教师范读,正音,规范朗读停顿节奏。学生齐读,看诵读情况。

  3、学生有感情再读,教师了解学生领会情况。

  (三)解决字词问题,进一步领会内容。

  1、把握实词的音形义。

  2、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重点以及记忆方法。

  3、翻译全文。

  (四)结合文体知识、作者介绍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1、介绍文体知识:本文是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之名为自己写的一篇自传。

  (大屏幕)传记文,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字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它的内容是真实的。

  之后教师举例介绍传记文章的特点。

  2、学生了解陶渊明的常识知识以及东晋时代的社会情况:

  学生先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之后教师提炼要点:

  资源:(大屏幕)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东晋末年,社会的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上级派一官员到彭泽视察,有人深知此事马虎不得,劝陶渊明好生准备,不料陶渊明却说“我不能为五斗米俸禄,卑躬屈膝,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当即脱去官服,辞官回老家去了。从此不再做官。后世用“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示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名利奔走逢迎。

  (五)布置思考题:阅读本传记后,思考: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

  (六)作业:1、翻译全文并练习背诵课文。

  2、整理本文字词及文学常识。

五柳先生传教案 篇3

  教学目标:1.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3.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字词;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教学方法: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阅读这篇课文,要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课时安排:安排一课时。 

  -、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划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词句。 

  四、理解词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并翻译这个句子: 

  ①亦不详其姓字(  ).                 ②因以为号焉(  )              ③不求甚解(  )_                    ④造饮辄尽(  )_               ⑤环堵萧然(  )_                    ⑤箪瓢屡空,晏如也(   )_ 

  ○6不戚戚于贫*(   )_               ○7不汲汲于富贵(   )_ 

  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泽课文大意(2-3人);思考。 

  ○1 “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2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润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3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木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4“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否相同? 

  文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意思是木一样的。“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实际上应该是“以(之)为”,意思是“把(它)当作”,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 

  ○5“欣然”、“萧然”中“然”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在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多种,可作“然而”“样子”“这样”解。这里的“然”是用作形容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 “欣然”是高兴的样子,  “萧然’是冷冷清清的样子。 

  五、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l)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明确:“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明确: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明确: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台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六、总结全文。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1.学习五柳先生甘守贫*、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德和情趣 

  ⑴、破房、破衣、陋食——自得其乐。 

  ⑵、文静而不多言谈——寻求真知。 

  ⑶、嗜酒旷达——不矫情、不放肆。 

  2.学习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古人的性情品德 

  教学过程: 

  1. 简介“传”文体的特点。 

  2. 简介作者。 

  3. 简介此文写作的背景。 

  4. 教师范读课文。 

  5. 应注意的字词 

  辄(        )吝情(        )短褐穿结(        )箪(        )晏(        )黔(        )汲汲(        )俦(        )衔觞(        )欤(        ) 

  6. 分析课文结构 

  ⑴、(1节)介绍了五柳先生的家境、习性及其志趣。 

  ⑵、(2节)用史传的结尾格式加了一个赞语,集中陈述了传主安贫守节的性格特征和卓尔不群的理想。 

  7. 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应注意如下词语: 

  何许:何处 许,地方,处所。 

  详:详细地知道。 

  因:因此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号:别号,人名外的自称。 

  焉:语气词,表决定,相当于“矣”。 

  (依史传体例开头介绍传主的性字、籍贯。) 

  不求甚解:不追求过细的理解。这里指不拘泥于字面,不执著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只求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 

  会意:对书中的精神实质有所领会。 

  性:人的本性。 

  嗜:喜爱,爱好。 

  旧:指老朋友 

  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或:有时。 

  置酒:准备酒。 

  招之:邀请他。 

  造:到……去。 

  辄:每每,总是。 

  尽:指喝完。 

  期:期望,希望。 

  曾不:一点也不。曾不连用加强否定语气。 

  吝情:感情上计较,指留恋、顾恋。 

  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 

  萧然:冷落、空旷的样子。 

  短褐:粗布短衣。 

  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 

  箪:盛饭食的圆形竹器。 

  瓢:舀水的葫芦。 

  晏如:安然自乐的样子。晏,平静,安逸。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自娱:使自己欢娱。 

  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 

  自终:自己过完一生。终,终了,结束。 

  (家境、习性、卓尔不群的志趣) 

  8. 讲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赞;史传文章结尾的评语。 

  戚戚:愁苦的样子。 

  汲汲:急迫追求的样子。 

  极:推究。 

  兹:代词,此,指五柳先生。 

  若人:这样的人,指黔娄。 

  俦:类。 

  衔觞:口衔酒杯,指饮酒。觞,酒杯 

  以乐其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乐,使……快乐。志,心意,志向。 

  9. 板书 

  性字、籍贯——无性字、无籍贯  

  家境  ————贫寒 

  习性—————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五柳先生             好读书    (不求甚解,求真知、会意于精神)   卓尔不群  

  志趣    好喝酒    (任性旷达、不矫情、不放肆)  

  好写文章   (颇示己见、忘怀得失) 

  10. 布置作业 

  略 

  教学目的:

  1、熟读全文,掌握生字的读音,理解文中语句的意思。 

  2、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以及他消极避世的思想。                 

  3、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追求高雅的志趣。 

  教学重点:1、熟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 

  2、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教学难点:从正反两方面来对照体会五柳先生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教学设想:从读入手,了解文章大意,以突出文言文特色;通过引导学生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感悟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并贯穿写人的方法,从而延伸到运用语言的目的上。 

  教学模式:感知 - 品析 - 延伸 

  教具准备: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 回忆古诗《〈归园田居〉(其三)》,引出作者陶渊明。 

  2、 就《桃花源记》一文提问: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感知 

  采用多种形式读课文,正字音,理解语句的意思。 

  三、品析 

  1、 引导学生分别从生活、爱好、性格等方面来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2、 结合图片,进一步感受课文内容。 

  3、 讨论:对五柳先生性格中的一点或两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任选两题或三题) 

  1、 背诵全文。 

  2、 完成课后练习三 

  3、 给自己或他人写一篇小传。 

  4、 以好朋友的身份给他写封信和他聊一聊,表达你对 

  他的看法。 

  附板书: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生  活                贫  穷 

  爱  好                读书  嗜酒  著文章 

  性  格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精  神                安贫乐道

五柳先生传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1、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难点突破】

  可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写法,对课文内容中的难点,教师应予以注意: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能仅将这句话的意思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抠字句,而要求其真谛。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阅读这篇课文,要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学情分析】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文言词汇,在复习本课时,可让学生反复朗读,重点掌握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词语,文言文的常用词也适当练习。有些句子只要了解整体意思即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课题:五柳先生传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可据学生情况处理。

  四、知识点梳理

  1、文学常识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

  2、掌握重点字词句(侧重课下注释)

  3、反复朗读,回答问题

  ⑴ 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特点。

  五柳先生对名利看得很淡,对物质生活没有过高的的追求,安贫乐道,文中反映他这种思想性格特点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名利。

  五柳先生是作者的自画像,因此这样的性格和思想正表现了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于贫穷的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气节。

  ⑵ 本文写人的方法与特点。

  文章虽短,但抓住了五柳先生的主要特点,并围绕其主要思想性格特点来组织材料,因而写得栩栩如生,寥寥几句话,五柳先生的鲜明形象便跃然纸上。

  本文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围绕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记叙了他好读书、性嗜酒 常著文章自娱这三个爱好,这样的爱好正体现了其淡泊名利,不汲汲于富贵。文中在表现五柳先生安于贫穷的方面,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描写了他的住宿的简陋,短褐穿结,革瓢屡空描写了他在吃穿方面的简陋。文章把记叙与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地刻画了人物。

  ⑶ 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

  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⑷ 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醉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⑸ 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⑹ 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否相同?

  文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意思是不一样的。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实际上应该是以(之)为,意思是把(它)当作,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

  ⑺ 欣然、萧然中然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在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多种,可作然而样子这样解。这里的然是用作形容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欣然是高兴的样子,萧然是冷冷清清的样子。

  五、课堂检测(当堂反馈)

  六、布置作业

  体会课文中个性鲜明的写人手法,并口头作文,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

  【板书设计】

  性格:娴静少言 不慕名利

  生活:环堵萧然 宴如 不慕名利

  五柳先生 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 率真自然

  志趣 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 安贫乐道

  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

五柳先生传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五柳先生性格、思想、生活及其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2.学习作者朴素、洗练、自嘲、自赏的语言风格。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展示画像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你是怎样知道的?谁知道有关他的故事轶闻?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师板书)

  二、研读课文

  1.自读质疑

  教师引语:这位五柳先生可是个性格鲜明的人,同学们一读就知道了,请先对照注释和课后习题自读课文,读出声来,边读边圈点勾画,有问题可以问老师。

  学生自读、自疑,学会自学。

  2.听读体会

  教师引语:看见同学们读,老师也想吟读一番,听听老师读出了什么语气?

  学生听教师范读,并初步体会作者自赏自嘲的语言风格。

  3.齐读感悟

  教师引语:让我们齐读课文,读出感情。

  4.寻读探究

  教师引语:通过几遍朗读,我们对五柳先生有了个大体认识,你眼中的五柳先生是怎样的人?尽可能依据文中的语言想像出来。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小组边读边讨论。

  学生交流,教师只听,不作评价,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即可。

  课堂设想:通过朗读与讨论,了解五柳名字的来历,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为自己立传,好读书、性嗜酒、家贫、著文自娱及东晋的历史背景,能从中感受到陶渊明的性格及追求即可。

  5.品读交流

  教师引语:陶渊明以自赏自嘲的语言写出了自己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形象,语言特别有味。你最喜欢哪一句?找出来进行赏读。

  学生交流,师生共赏共品。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相关资料:很多文章引用好读书,不求甚解一句,却往往忽略每有会意,事实上,陶渊明强调的是看书要讲究心领神会,求其真谛,不能死抠字句。陶渊明喜欢读《山海经》,曾写过13首关于读《山海经》的诗,说有一次读《山海图》,他觉得自己仿佛穿越时间、空间,窥破了宇宙间的玄奥,兴奋得手舞足蹈,无以复加。这便是会意的境界。

  ②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相关资料:东晋文人嗜酒,是一种逃避生活的方式。

  ③短褐穿结,革瓢屡空,晏如也。重点理解晏如。

  ④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理解戚戚、汲汲。

  6.熟读成诵

  教师引语:好句子就要背下来,师生同读佳句及段落,当堂背诵。

  三、能力拓展

  教师引语:东晋以后,很多文人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以陶渊明自况,这正是中国文人张扬个性、自我欣赏的风骨。下面,我们再看一篇《老舍自传》。

  老舍自传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地。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断学师范,遥奠教书匠之基。及壮,湖口四方,教书为业,继学师范。每购奖券,以得未彩为荣也。二十七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请一生朗读,想一想两篇传记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似点?

  课堂设想:只要能体会到作者的自赏、自嘲、自得、自乐即可。

  教师引语:其实,同学们也可以学习这种自赏自嘲的笔调,写出自己的个性风采。同学们也来介绍一下自己吧,可以是完整的小传,也可以只是一两句抓住某个特点,表现自己的个性。

  学生展示自我并交流。

  如:生1:喜欢足球,却被称为臭脚。

  生2:每每迟到,总被老师耻笑,一笑了之。

  生3:不戚戚于分数,不汲汲于名次。

  四、课堂收束

  这堂课即将结束了,相信大家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之旅上会有更多收获。网络、书店、图书馆,都是学语文的好去处,有收获,可以告诉我,有困惑,也可以告诉我。

  五、作业:

  整理自己的小传,写在作业本上。

五柳先生传教案 篇6

  (一)温故知新,析前热身。(大屏幕练习)

  1、给下列字注音。

  嗜辄吝褐 箪 汲 俦觞

  瓢 屡 娄 欤

  2、解释下列词语

  会意: 辄: 萧然: 晏如:造

  戚戚: 汲汲: 俦: 觞:

  3、文学常识填空

  陶渊明, 著名诗人。一名 ,字 ,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代表作有《 》、《 》、《 》等。

  (二)整体把握 ,品言知人。

  师问:根据传记文章体例,请同学们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请根据文中相关语句来回答。

  生明确:籍贯: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期在必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请同学们背诵相关的语句。

  师问:本文在行文中除了对陶渊明做了一般性的介绍外,还有赞文,那么.,何为“赞”?赞语中的话和“传”中的语句有什么关系?

  明确:(读书下注释)历史传记中常用"赞"来表达作者对所记人物的评论,本文是仿照史传体写的,“赞曰”是作者叙述完了五柳先生的生平事迹后对他的评论。赞是在传文后对五柳先生的评论。

  明确:照应关系。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照应“不慕荣利”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照应“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照应“不戚戚于贫贱”。

  “赞”中的语言对陶渊明的人格与品质进行了高度概括。

  (三)深入研析,体悟人物。

  师问:请大家结合文章具体语句来分析陶渊明的形象。

  明确:

  1、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中看出他生活贫穷。

  从“晏如也。”可见他安于贫穷,不以穷为耻。

  2、从“造饮辄尽,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中可见他的饮酒方式与目的的确与众不同,他饮酒不随礼俗,表现率真、真诚。

  3、写文章的目的是“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不是为了做官。可见淡泊名利。

  4、他的性格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师问:陶渊明辞官不做、退隐山林,足可见他淡泊名利,那么“闲静少言”怎样理解呢?

  明确:他与身边的农民是不同的,他少有精神上的知音,所以他的理想与爱好不被别人认同,所以他与别人没有太多共同语言,也就无话可说。

  (四)探讨交流,挖掘本质。

  1、问题:陶渊明读书的特点是不求甚解。今天我们也常用“不求甚解”,常含贬义。怎样理解陶渊明的读书呢?

  学生讨论。

  明确:

  陶渊明读书不在字句上多下功夫,而在乎领会文章的旨意。他读书意在与作者的思乡情怀相交融。真正把书读透,不只悟到人物的特征,更高境界是发现作者的神韵。

  师小结:读书有三种境界:浅者读书,读其字;中者读书,读其人;高者读书,读其魂。陶渊明属于高者的`境界。也只有这种境界才会让人废寝忘食。古代很多人读书多为敲开功名的大门,陶渊明的读书目的是“娱情”。

  他的另一爱好“写文章”, 从作者陶渊明的爱好中可见,他淡泊名利的人格。他的所做不违背自己的心灵。读书也好,写诗也好,都是满足心灵和精神的需要,不为功名。

  2、问题:在一般的传记文章中,都要交代人物的籍贯、姓氏等,而陶渊明在自传中不写清姓名,却假托“五柳先生”的名来作传,为什么?

  生讨论交流观点。

  明确:陶渊明是一个率真之人,做人做事喜欢不违背“真意”,他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谁,所以故意隐去不写。作为隐士而言,他的这一心理便容易理解了。“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见他很随便给自己起名号,可见“不慕荣利”的性格。

  师小结:在陶渊明的形象中,这便“不慕荣利”是核心,一切表现都由此出。

  师问:以上我们分析了陶渊明的形象,谁能总结一下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总结,师板书。“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率真坦诚 ”)

  师:让我们在了解了作者其人后,一起来背诵他的文章。

  学生分组背诵课文。

  3、师问:同学们注意文章语言使用上有什么特点?

  生看书。

  明确:

  生读例句:

  “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求甚解”

  “家贫不能常得”“不蔽风日”“曾不吝情去留”

  明确:作者的用意:东晋末年,社会的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他用这篇传文就是要表明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让我们看到前面提到读书的境界,现在我们自己已走到读书的第三境界:“读其魂”,陶渊明的“魂”是什么?就是他的“他情趣高雅、人格高尚、志向高远。“

  师: (板书:与世俗的格格不入,情趣高雅、人格高尚、志向高远,超凡脱俗。 )

  (五)个性品评,情感认识。

  问:陶渊明私谥靖节,历史上闪烁着他人格的魅力,今天,新社会、新时代,社会开放、文化发达,生活中的你怎样评价陶渊明?

  参考认识:

  我欣赏他勇敢地与黑暗的社会决裂,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的品格值得赞美,他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是可贵的。

  他的率真,如饮酒的方式在与人交往方面今天看来不是很好。

  我认为他与世俗格格不入,他采取逃避的方式不够积极。

  师总结

  我也有很多话想对陶渊明说,也想对大家说。在东晋黑暗、污浊、追名逐利的社会现实中,陶渊明辞官归隐,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志趣高雅,贫穷而有操守,不拘礼俗而自得其乐。他的诗文把田园风光与生活描绘的美好而快乐,开辟了田园诗风,因而文坛留名。但我们不能赞赏他用隐居避世的逃避、消极的做法来对待自己和社会。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如刘禹锡“二十三年弃置身”,而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希冀;苏轼,被贬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还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渴望;李白仕途受创,发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杜甫生不逢时,饥寒交迫,仍不改“大计苍生”之志。

  今天的我们面对物欲横流、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激烈的时代,更应激流勇进,学有所成,以后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造福一方,实现个人价值。

  (六) 师布置本课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练笔:仿本文形式写一篇自传,简练、真实表明自己。

  五、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地完成,并使用了多媒体课件,由整体到细节,由分析到讨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学生发言后精炼总结,这样的一堂课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学生的主体体现不够,教师的主导力量过盛。在语文课中,老师对某篇课文和课文所隐含的知识、技能的讲解也许是完全正确的,但如果学生没有与课文的语言文字的具体接触,没有具体的语言体验,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能力也不会有什么积累与提高。我认识到教师在备课中,要发挥教学实施的有效性,确定好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方法外,不可忽视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的深入了解,这一点对教学设计同样也有其指向性。 教学设计解决的是语文教学大方向的问题,教学的具体方式方法把这些语文教学大方向的“科学的把握”转化为“学生学到什么”、“学成什么样子”,这需要教师在课堂现场的操作。授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尤其是技巧和形式的选择包括多媒体的使用不可忽视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备课时教师要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解读文本,以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设想他们在阅读中哪里会出现“碰撞点”,或是疑问、或是欣赏。教学设计还要力求解放学生的思想,启动学生情感认知与体验之车,使他们勇于抒发个人对疑难问题的认识,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对话”中去,让课堂涌动学生自由的思想。

  学生对文本的认知应与作家、教师的理解是一致的,但由于学生的知识、眼界、理解水平的不够,他们不能在同等层面上与教师、文本展开切实的“对话”。这个时候教学的艺术表现在教师引导和促成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发展,当学生产生片面甚至歪曲的理解时,

五柳先生传教案

五柳先生传教案(精选17篇)五柳先生传教案 篇1  1、知识目标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翻译语句,了解意思;品析语句,积累名句  2、...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