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 阵 子
破 阵 子(精选17篇)
破 阵 子 篇1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行路难、凉州词、咏煤炭、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 阵 子 篇2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配套预习内容:
1、搜集有关辛弃疾的生平资料。
2、搜集小学初中学过的有关辛弃疾的词并背诵。
通过课文注释,记住以下词语的意思:
挑灯 梦回 八百里 分麾 炙 翻 沙场 点兵 作 的卢 了却 身后 可怜
3、结合课文注解疏通词的基本大意。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析体味作者的心境。
2、概括词的主题思想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背诵。
二、重点与难点:
1、品词明意。
2、概括主题和理解作者的感情。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打出辛弃疾的图片,由此引出小学和初中学过的辛弃疾写的词,并且与学生一起背诵,随后引出风格迥异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ppt)
2、检测预习。
二、听录音范读:
1、学生模拟范读录音。
2、教师点评。(读不到位,一是没吃透词的基本意思;二是不了解词的写作背景;三是没理解词的主题和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悟:
1、指明学生根据掌握的字词意思疏通词的基本大意。
2、学生读一读词的基本大意。(ppt)
3、介绍写作背景。(ppt)
4、全体学生再一次齐读课文。
四、品析上下阕:
1、作者明明喝醉了酒,却还要挑灯看剑,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作者虽已隐居乡间,但心中仍在忧国忧民,不忘战斗生涯。
2、“梦回”二字是何意?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梦回”是指,梦醒的意思。告诉我们,句子以下描写的战争场景不过是作者旧梦重温。
3、作者梦中的战斗之前的场面是怎样的?你能概括出来吗?
明确:吃牛肉,听乐曲。
4、你能从词中看出作者写的是哪个季节?有何依据?这个依据不仅能说明季节,还能起什么作用?
明确:秋季;“秋点兵”的“秋”,这个“秋”字不仅点明季节,还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5、请你用词中原句描绘出战斗的场面,这个场面给读者一种怎样的感受?
明确: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给读者一种将士铁骑飞驰,弓弦雷鸣,万箭齐发,场景壮观而激烈的感受。
6、战争是残酷的,可是作者并不反对战争,相反,他还是一个主战派,为什么呢?你能用词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明确: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7、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8、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五、概括主题:
这首词的题目里有一个很响亮的字,谁能把它找出来?
“壮”。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大家能说出这个“壮”字的含义吗?
明确:雄壮、悲壮。最后一句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这里的“壮”还有为“悲壮”的含义。
作者化“雄壮”为“悲壮”,由理想回到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者有抗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却只能在沉醉后的梦里驰骋沙场,心中有壮志未酬的悲情。
六、小结全文:
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前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七、学生细细体味,把品析的心得融进词中,再读全词。
八、 背诵检测。
破 阵 子 篇3
晏 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破 阵 子 篇4
望江南
【晚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这是一首写离情愁思之词。一个女子,清早梳妆打扮,倚靠栏杆,眺望江面,期待着爱人的帆船归来。然而从早晨到日暮。干帆过尽,始终不见爱人踪影,因而"肠断白苹洲。“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写景抒情,生动含蓄地刻划出了思妇对爱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过尽干帆,可见思妇望江时间过长。她独倚江楼眼望江面对每一只船都寄予了深切的厚望。希望朝思暮想的爱人正在那驶过来的某一只小船上,但热切的希望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过尽千帆皆不是“皆不是”三个字包含了多少情思。有焦灼而又充满希望的等待,有失望苦恼的无奈,其情之深之真,可想而知。不言相思而相思之情毕现。”斜晖脉脉水悠悠"境界扩大,于广阔的画面之中包蕴了丰富的内容。干帆过后,不见爱人,看帆徒使人伤感,不看也罢,她把目光投向那水天相接的远处,但见一抹斜阳静静地照着江面,江水无语东流。面对此景,“此时无声胜有声”,主人公孤独寂寞之感便真切呈现于读者眼前。
渔家傲①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②
衡阳雁去无留意。③
四面边声连角起,④
千嶂里,⑤
长烟落日孤城闭。⑥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⑦
羌管悠悠霜满地。⑧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①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②塞下: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③衡阳雁去的倒文。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④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角:军中的号角。
⑤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⑥长烟:荒漠上的烟。
⑦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⑧羌管:羌笛。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品评】
一○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这恰与《苏幕遮》仿佛。但它的题材与风格却是有别于《苏幕遮》的。首句“寨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过片后“浊酒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
“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不言而喻,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
但范仲淹到延州后,选将练卒,招抚流亡,增设城堡,联络诸羌,深为西夏畏惮,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此词慷慨悲凉,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江城子
密州出猎①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②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③
亲射虎,
看孙郎。④
酒酣胸胆尚开张。⑤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⑥
会挽雕弓如满月,⑦
西北望,
射天狼。⑧
【作者】
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朝进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一生历尽仕途坎坷: 神宗年间,以“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罪远谪惠州、儋州。卒谥文忠。他是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 一时。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于传统的花间词风外别立一宗。又以诗入词,开拓词境,推尊词体,对北宋词坛多所革新。
【注释】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④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
借以自指。 ⑥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
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品评】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 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 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 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
武陵春:调名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所述武陵渔人游历桃花源事。又名《武林春》。《词谱》以毛滂词为正体。双调,四十八字,平韵。
尘香:尘土里有落花的香气。
双溪:水名,在今浙江金华城南。
拟:准备。
舴艋舟:小船。
评解:
这是词人晚年避乱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所作。其时,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历尽乱离之苦,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所以词情极为悲戚。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评曰:“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所论甚切。
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首句用笔极为细腻:其意不过是说风吹花落,却不从正面着笔,而落墨于“风住”、“花已尽”的结局。尘土因花落而香,说明落花遍地,而这又反照出风之狂暴。一句中有三层曲折,确是匠心独动。次句写日色已高,而犹“倦”于梳头,从侧面揭示情怀之苦、心绪之乱,笔法略同于其早期词作《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起来慵自梳头”,但一为生离之愁,一为死别之恨,巨细深浅均有所不同,作者在遣辞上易“慵”为“倦”,正显示了二者之间的差别。三、四两句是漱玉词中并不多见的直抒胸臆之笔。之所以一改含蓄风格,当是因为汹涌澎湃的情潮已漫出心堤,无法遏制,只好任其自由渲泄。“物是人非事事休”,说明她生活中原有的美好东西已尽皆丧失,无一留存,虽是放笔直书,却具有高度的概括力。
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闻说”二句宕开一笔,写自已有意泛舟双溪,观赏春光,精神似稍振起。但“只恐”二句复又折回,跌衬出更趋深重的愁情。“愁”本无形,难以触摸,而今船载不动,则其重可知、其形可想。这是其构思新颖处。此外,下片中“闻说”、“也拟”、“吸恐”六字前后勾连,也是揭示作者内心活动的传神笔墨。
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集评:
《唐宋词百首详释》:全词婉转哀啼,令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本非悼亡,而实悼亡,妇人悼亡,此当为千古绝唱。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本词感情深切真挚,构思新颖巧妙,语言浅近而含蓄深沉,无论是直抒愁苦之情或细写内心的微妙变化,都很生动感人。
破 阵 子
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
吹角连营:各个军营接连响起号角声。
“八百里”句:广布八百里范围的将士分熟肉吃。麾下:部下。炙:烤熟的肉。
“五十弦”句:各种乐器齐奏军歌。翻:演奏。塞外声:雄壮悲凉的军歌。
“沙场”句:秋天在战地检阅军队。
“马作”句:战马像“的卢”那样跑得飞快。的卢:刘备的战马,曾“一越三丈”使刘备脱险。
“弓如”句:弓弦像惊雷那样响。
“了却”句:完成了皇帝托付的天下大事(指收复中原)。
“赢得”句:获得了不朽的荣誉。
这首词是写给他的朋友陈同甫(陈亮)的。首句叙写了现实生活,“看剑”表现他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事。从“梦回”句起到“赢得”句止,通过写梦,从各个角度来想象抗金军队的雄壮军容和自己为国家立下不朽功勋。结句笔锋急转,“可怜白发生”是梦醒后的叹息,表达了雄志未筹而年纪以老的境况。这首词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情调激昂,描绘生动,形象鲜明,用词精炼,艺术造诣很高。
破 阵 子 篇5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背诵积累本课的这首词,积累传统习俗中形成的文化。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揣摩词人的思想情感,品味语言,培养语言感受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体会词的意韵之美,培养学生对本民族特有的文学样式的喜爱。
【学习重点】
1.以读带品,以写带品,以品促读。
2.以想象为基础设计活动,深入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
【学习难点】
以品读的方式破译背景。
【学习流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1.给加点字注音。
麾下炙( )( )霹雳( )( )
2、解释词语:
麾下:
炙:
翻:
沙场:
了却:
八百里:
五十弦:
3.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属山东)人,南宋大词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注意安定民生,打击贪污豪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词作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浑。有《稼轩长短句》。
4.有关陈亮:
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与世长辞。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5.写作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1188年。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1188年,两人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6、朗读指导。
二、课堂学习研讨。
1.解题。
2.用自己的话描述每阙的内容。
上阕:
下阕:
3.结合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要表达怎样的一种情感。
三.课堂检测:
1.表现词人愿为国家效力,梦中不忘戍边报国志愿的句子:
2.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概括再现战争激烈的场面的句子:
3.表明作者对陈同甫寄予希望的词句是:
4.表现作者强烈的杀敌报国愿望的句子:
5.渲染了出征前的战斗气氛,表现了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的句子:
6.直抒胸臆,表现词人建功立业如愿以偿的欣慰的句子:
7.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的句子:
破 阵 子 篇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味课文的意境。
2、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三、教学步骤:
A、导入:师生一起背诵学生曾经学习过的辛弃疾的两首词。
B、介绍词的常识、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
1、词的常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大家看,写在最上面的“破阵子”是题目吗?
不是,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沁园春”、“卜算子”一样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才是题目。
2、“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合注释1,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赋闲时写给他的好朋友陈亮的。我们知道,要理解诗必须先要了解作者。那有谁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所涉及的辛弃疾和陈亮两个人?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在北方。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同时,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
4、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C、整体感知
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子。对与词来说,我们姑且称之为“词眼”。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
“壮”。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大家能找出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壮”,这个“壮”字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我们梳理了课文后再来回答。
1、首先,先听一下录音,大家在书上注音;然后我请几位同学试着为我们朗读一下。
2、学生朗读,理解这首词的含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回:醒。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这时候作者回想梦中之事想到了下面的景象。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八百里:牛。(典故)。八百里分麾下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顺序为“分麾下八百里炙”的倒装,分给部下烤牛肉,以犒劳出征的士卒。
五十弦:瑟,泛指乐器(典故:以前都有50弦,因三皇之一的泰皇受不了它发出的悲哀之音,才下令改为25弦)。
翻:演奏。
“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秋”仅仅表示这时是秋天吗?不,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这两句是宽泛对偶,这样看来与“如”字相对的“作”字是什么意思?
作:像。这个字古今词义不同要注意。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霹雳:弓弦的响声。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君王的天下事是指什么?统一国家。
多想完成君主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3、我们梳理了整首词后,大家能否找出文中表现“壮”的地方?
这些句子表现出来的“壮”的内涵是什么?
壮:点兵出征、飞驰敌阵——壮观而激烈
雄壮:统一国家、名垂青史——雄心壮志
本词的文眼“壮”,仅仅是雄壮吗?
不是,最后一句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这里的“壮”还有为“悲壮”的含义。
作者化“雄壮”为“悲壮”,由理想回到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者有抗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却只能在沉醉后的梦里驰骋沙场,心中有壮志未酬的悲情。
“壮词”意即激昂奋发的壮行言辞,有壮怀激烈之意。词中描绘的`军营生活以及激昂奋进的战斗生活就是具体的体现。而末尾两句更为突出,它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把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与个人杀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4、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5、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6、如何理解这首词?
明确:这首词是词人爱国词篇中的代表作之一,虽是为鼓舞爱国壮士、好友陈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词人以早年战斗生活为基础,融梦境幻觉为一体,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场面,全词内涵丰富,造语豪壮,结构谨严,构想奇特,以梦境贯穿上下片,自出机杼,情感雄奇高昂。末尾“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7、齐读课文
四、小结全文
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前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诗。
2、把读完该词后的感悟用一段话表达出来。
六、板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沙场秋点兵——豪迈场面(志士热情)
↓
可怜白发生——冷酷现实(朝廷冷漠)
破 阵 子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其代表作品的风格
2.理解内容,体味意境
3.感悟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
破 阵 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