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卜 算 子

2024-06-056

卜 算 子(通用14篇)

卜 算 子 篇1

  李之仪

  【自学指导】

  1. 充分感受词作浓郁的民歌风味,平易通俗,明白如话的语言。

  2. 反复朗读,体会词句复叠回环,构思新巧的特点和质朴的情感美。

  3. 正确理解作品表达的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

  【课文提示】  1. 李之仪,宋代词人,苏轼的学生。  2. 《卜算子》词牌名,取自宋代黄庭坚“似挟着,卖卜算”;又称《百尺楼》《楚天遥》《缺月挂疏桐》。前、后片各四句,共44字;前、后片均于第2、4句押韵,用仄声韵。【朗读课文】【课文简析】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          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   这首词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这首词的上片,描绘抒情女主人公面江而思;下片表现这个女子的内心愿望,即表现她希望爱情天长地久的愿望。全词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语言平易通俗,明白如话;词句复叠回环,构思新巧。  上片以长江起兴。开头两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一句说“我”,一句说“君”,构成文句的重叠复沓,诗意的相对相映。一住江头,一住江尾,既显示空间距离之远,又蕴含相思感情之长。从中,我们感受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和伤感。三、四句,是从前两句自然引出。江头江尾万里遥隔,只能天天望江水,“日日思君”来,而“不见君”又是非常自然的了。这里的“江水”也许是一种隐晦,不限于山水。“共饮长江水”,女主人公的内心又感到一点安慰。“共饮”一词,反映了人物感情的波澜起伏,分外深婉含蕴。“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既写出虽然彼此不相见,但是还能同住长江之滨,能“共饮长江水”;又写出女主人公内心自我安慰的情感。  下片以“此水几时休”呼应“长江头”、“长江尾”;“此恨何时已”呼应“思君”句。“只愿”仍紧扣长江水,承“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江水东流,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用“几时休”表明主观上希望恨之能消失;“何时已”又暗透客观上恨之不休。江水永无休止,自己的相思之恨也永无消止。“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两句,写出相思绵长无尽,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不变。  如果说,前面的叹息中有女主人公的不满和迁怒的话,“共饮” 的安慰已平息了内心的冲动,主人公开始冷静的思考。于是,“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自然而生。恨之无已,正因爱之深挚。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是感情的深化和升华,也是一种理智的反思和顿悟。“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这两句表达了主人公希望爱情地久天长的美好愿望。  词的上片韵字是“尾”、“水”,押ei韵;下片韵字是“已”、“意”,押i韵。开口度有变化,语调上扬,加重了全词结句的抒情语气,表现了山水隔绝而爱情永恒的主题,给人以江水长流情常在的感受。  这首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悠悠长江水,既是万里阻隔的天然屏障,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相爱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卜算子》质朴优美,真挚可爱。【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1. 辨字组词:  休(   )      已(   )      似(   )  体(   )      己(   )      拟(   )2. 《卜算子》中揭示地理距离遥远、暗寓相思之情悠长的语句有哪些?3. 《卜算子》以什么为抒情线索?4.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写出主人公什么思想感情?5.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两句,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思想感情?6.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直抒胸臆,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愿望?7. 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8. 这首词刻画了一个什么形象?9. 通过图书馆或因特网,抄录三首古典爱情诗词。【拓展学习】朗读汉乐府《上邪》,回答问题。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1. 解释划线的词语。①江水为竭  (    )    ②夏雨雪   (    )2. 这首诗列举了哪些不可思议的自然现象? 3. 作者为什么要举这么多自然现象?4.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什么形象?【课外作业】1. 完成“学习建议”。2. 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3. 预习《李清照词二首》。【教学后记】

卜 算 子 篇2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卜 算 子 篇3

  《卜算子 咏梅》教案设计与说明 

  比照欣赏 相映生辉

  --------《卜算子 咏梅》教案设计与说明

  教师思考:

  梅花是我国的名花之一。她具有色、香、姿、韵的外形美和内质美,一向被视为坚贞高洁和顽强不屈的象征。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赞美梅花的的佳作。《卜算子 咏梅》是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一组里一篇课文。这是毛主席词作中的精品。全词以昂扬饱满的情绪,乐观向上的精神,豪放粗犷的风格,描绘了“梅”独特的性格,超凡脱俗的气质。作品语言通俗,耐人寻味,画面感强。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水平和文学积累,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特殊身份,对学生构成了一定的吸引。

  本文与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为同题作品。毛主席在创作本词时就曾提到“反其意而用之”,所以两词在风格上对比鲜明。教材也在正文之下收录了陆游词的全文并加注了简要的说明,这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契机。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出于以上的考虑,我认为:将两词对照起来,引导学生自读研讨,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设计及说明

  信息资料:

  1、搜集古今诗人的咏梅作品。

  2、师生查阅1961年国内社会背景的资料。

  3、分别查阅关于两首作的赏析文章。

  教学要求:

  1、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对两首咏梅词的比照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文积累。

  2、能够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丰富认知

  1、由“你见过梅花吗?你了解梅花吗?”引入。

  2、以“多彩的梅世界”为题,组织同学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诗文、图片、乐曲等)由搜集人自行介绍。(详细内容、搜集渠道、自我感受)。

  3、在师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评、互评。(针对搜集信息的质量、渠道、展示效果等方面)

  [搜集信息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倾听学生的汇报,及时地给予评价,可满足学和的成功需要。相互的交流,扩大了每个学生的信息量,促进了合作与发展。同时所搜集资料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为课文的进一步理解作了铺垫,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积累。]

  二、进行新课,了解背景,理解全词。

  1、根据学生的搜集的资料,引出课题,并结合学生旧知弄清词牌、题目等。

  2、启发学生根据预习,提出问题。

  3、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搜集的资料,小组合作,读文研讨。

  [从学生的自主质疑中,教师可以及时获得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教学走向,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阅读能力。]

  三、汇报交流,明确理解,感情读背。

  1、指读课文,互相评价。

  2、结合自己小组喜欢的词句,畅谈学习收获。

  3、有感情练读,教师相机指导,尝试背诵。

  四、巩固练习,丰富积累。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并试着说出这样填的理由。

  ( )的梅花

  2、在搜集的资料中,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内容,介绍给同桌,择优抄写在积累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对照,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回顾旧知,创设学习情境。]

  2、出示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故设疑问:同样是描写梅花,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巧妙布疑,诱发学生思索。]

  二、由疑而入,自主学读,理解研读。

  1、教师介绍毛主席写“咏梅”时的小故事,重点指出“反其意而用之”,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两首词在内容描写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体现教师主导,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培养初步的作品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把搜集的关于两首词的赏析文章,发给各小组,鼓励各组根据阅读理解,探究发现,深入体会两词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此活动有扶有放,提高并促进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问题设计适于探究,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通过理解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阅读欣赏能力。]

  三、交流研讨,促进理解,个性表达。

  1、学生结合本组的学习,交流理解与收获,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评价。

  [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和理解是语文教学的追求。如何使学生的表达更科学、更严谨、更规范,教师引发的多形式评价和巧妙的点拨是关键。这个环节对教学的教学功底有着较高的要求。]

  2、学习小结。

  四、深悟情感、创意表达。

  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词句的理解或对梅花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均可。)

  [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便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利于教学活动的高效益。学生在创作表现中深刻地体会了词句的妙处,理解了文章的感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2、成果展示,相互评价。

  五、感情读背,升华理解。

  [有余力的学生可选择陆游的词作来进行读背练习。]

卜 算 子 篇4

  教学目的:1、整体感词里的艺术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

  2、 学习衬托的手法

  3、背诵这两首词

  重点难点:重点 教学目的1、3

  难点 教学目的1

  课    时:一课时

  教    法:诵读、点播、赏析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请同学回忆上学期的两首词,略微点评,温故为知新做准备。

  二、听范读感知这两首词

  三、自读疏通词语

  卜算子:词牌名   咏梅:题目        咏:用诗词叙述

  犹:还,仍然                       俏:俊俏,美好的样子

  烂漫:色彩鲜艳而美丽。这里是形容盛开的样子

  寂寞(jimo):孤单冷清              苦:竭力,尽力

  任凭:一任                         零落:凋谢

  四、诵读、点播、赏析

  1、 请学生试读,略评

  2、 点播分析

  (1)、 词里的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那些词可以点明它生活的环境?

  讨论明确:寒冷艰险的环境里;飞雪:寒冷的冬天;悬崖:险恶;

  百丈冰:寒;

  (2)、这个季节里自然界里一般有没有花盛开了?梅怎样这样开的?哪个词表现出来的?梅花的美展现出了梅花什么形象?寄托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点播赏析:一般花都因为畏惧严寒而凋零枯萎了。

  独有梅花不畏恶劣的天气,险恶的环境,迎着风雪,傲然盛开。

  俏:表现出来了。

  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

  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带着积极乐观的感情齐读上阕

  (3)、梅花在冬季开的那么傲然艳丽,装扮我们的冬天,给我们以力量,鼓舞,春天会怎样呢?像《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吗?哪些词表现出来的?在你的眼里梅花是什么样子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讨论、点播、赏析:俏-——正面;不争——反面;只——别无所求。

  表现梅花的谦逊无私。

  烂漫山花——笑:藐视困难的笑:苦尽甘来的面对胜利无比欣慰的笑;功成身退谦逊的笑;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笑。

  (4)、词里用是什么手法?

  讨论点播:衬托

  风雪、悬崖、百丈冰(俏)——衬托梅花的傲寒俊俏,不畏困难的形象。

  山 花 烂 漫  (笑)    ——衬托乐观向上,高风亮节。

  (5)该词的境界美在哪里?

  讨论、点播、赏析:给人以胸怀广阔,志向高远,乐观向上的境界美。

  小节:这首词通过对梅花形象的描绘,表现梅花坚忍不拔,对胜利充满信心和谦逊无私的精神,给人以胸怀广阔,志向高远,乐观向上的境界美。

  (6)理解诵读

  (7)对比赏析陆游的词

  疏通全词大意:远离驿站,那偏僻的残破的小桥边,梅花寂寞冷清的开放,无人观赏。黄昏时光已令你忧愁悲伤,更何况加上狂风鄹雨。

  从不在争奇斗艳上费心思,下工夫,也不理睬百花的嫉妒不满。凋零的花瓣在地上,被车碾碎,但你仍旧和以前一样,散发着淡淡的缕缕清香。

  同学们比较看看这个梅花是什么形象?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词的境界如何?

  讨论、点播、赏析:寂寞凄凉,饱受摧残形象。

  低沉孤傲

  消沉无奈

  两首词相同点在哪里?

  讨论、点播:1都写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写了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3都写了梅花的高尚品质。

  两首词不同点在哪里?

  讨论,点播:1、形象不同。陆游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打击摧残的形象。毛泽东词里梅花是傲寒俊俏,积极向上的形象。

  3、 感情基调不同。毛泽东的词,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充满自信的。陆游的词低沉孤高的。

  (8)、理解背诵该词。

  板书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陆游

  形    象 傲雪俊俏,积极乐观              寂寞凄凉,饱受摧残

  思想感情 乐观向上,充满自信              低沉孤高,悲观消沉

  境    界 气势恢弘,博大高远              狭隘局促,灰暗抑郁

  (9)、作业 :探究学习

  (10)、欣赏《红梅赞》歌曲

卜 算 子 篇5

  教案设计与说明比照欣赏 相映生辉--------教案设计与说明教师思考:梅花是我国的名花之一。她具有色、香、姿、韵的外形美和内质美,一向被视为坚贞高洁和顽强不屈的象征。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赞美梅花的的佳作。是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一组里一篇课文。这是毛主席词作中的精品。全词以昂扬饱满的情绪,乐观向上的精神,豪放粗犷的风格,描绘了“梅”独特的性格,超凡脱俗的气质。作品语言通俗,耐人寻味,画面感强。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水平和文学积累,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特殊身份,对学生构成了一定的吸引。本文与陆游的为同题作品。毛主席在创作本词时就曾提到“反其意而用之”,所以两词在风格上对比鲜明。教材也在正文之下收录了陆游词的全文并加注了简要的说明,这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契机。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出于以上的考虑,我认为:将两词对照起来,引导学生自读研讨,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学设计及说明信息资料:1、搜集古今诗人的咏梅作品。2、师生查阅1961年国内社会背景的资料。3、分别查阅关于两首作的赏析文章。教学要求:1、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对两首咏梅词的比照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文积累。2、能够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丰富认知1、由“你见过梅花吗?你了解梅花吗?”引入。2、以“多彩的梅世界”为题,组织同

卜 算 子

卜 算 子(通用14篇)卜 算 子 篇1  李之仪  【自学指导】  1. 充分感受词作浓郁的民歌风味,平易通俗,明白如话的语言。  2...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