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孤独之旅》初三语文教案

2024-06-053

《孤独之旅》初三语文教案(精选17篇)

《孤独之旅》初三语文教案 篇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信

  胡智慧

  ①父亲来信了,内容非常简单:“慧: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达,你妈非常担心。每次归队后都应先写信。父。”

  ②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

  ③到远离家乡的辽北当兵,有了写家书的必要。但现在老了点,当军官了,潜意识总认为与做农民的父亲无话可说,而所谓家书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的报平安而已。父亲却认真得很,不但对我每次报平安的信仔细答复,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父亲的信很短,一般不超过一页纸,有时只有三五句话,无非是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要学会照顾自己等等。

  ④父亲的信是很随意和马虎的,有时写信的纸好像是随手捡来的,正面还有无关的字迹,反面才会有几句嘱托。而且家中好像也没有一只真正能用的笔了,父亲能找到什么样的就用什么样的,所以给我的信中常常有各色笔迹。我曾提醒父亲不要用红色笔写信,但父亲“顽固”依旧。战友们读到家书的时候,往往都是激动异常,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而我读父亲的信却很少有这种感觉。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似乎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我总是平静地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然后收起来,留意一下这是父亲的第几封信。

  ⑤探家的时候,我开玩笑般对母亲提起父亲的信,想让母亲告诉父亲,如果没事就不必经常写信了。在我看来,父亲那些没有多少意义的信是不值那几角邮资的。而母亲的回答却出乎我的预料:“你爸写这些都成习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一样。”像把我丢了一样?我不禁一怔,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在心中升起。

  ⑥偶然翻看父亲专用的那个抽屉,意外地发现一沓信封,每个信封都贴好了邮票,而且都写上了我的名字。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此时此刻,我不由泪流满面:我已是高空中的风筝,或许永远没有回归的那一天;而父亲却在用信拉起一根长长的线,以便知道他的孩子在何处飞翔啊!

  ⑦到部队后,□□□□□□□□□□□□□□□□□□□□□□□□□□□□□□□□□□□□□□□□□□□□□□□□□□(50字)

  (选自《时文阅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版)

  1.“到部队后”,“我”会怎样做?请发挥想像,用一两句叙述性语言补写在上面的方格中。(不得超过50字)

  2.本文第3节写父亲来信“认真得很”,而第4节却说父亲的信“很随意和马虎”,这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4节画线句子中的“像”字与下文哪句话相照应?请用波浪线在文中划出。

  4.本文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但是很感人。写出你最受感动的一处,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与详解

  1.①我也买了许多信封,写上父亲的名字。②我将会经常给父亲写信。③告诉他我在部队一切都好。(或答“我也像父亲那样……”)

  思路分析:此题为给短文续写结尾,因此,答题时既要在内容上与原文紧密联系,又要注意文中“我”对父亲的感情变化,注意揣摩“像把我丢了一样?我不禁一怔,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在心中升起。”这一句,体会“我”对父亲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不矛盾。写父亲“认真得很”,是从父亲来信的“仔细答复”和及时、主动的角度来说的;写父亲“随意马虎”,是从父亲来信的信纸和笔迹来说的。角度不同,故不矛盾。(意思对即可)

  思路分析:此题要我们仔细揣摩语句的含义,越是看似矛盾的词语,越应认真体会其深刻的含义。除了了解这些语句的表面含义之外,还要仔细体会前后语句的内在联系,从而准确做答。

  3.“你爸写这些都成习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一样。”(或“偶然翻看父亲……名字。”)

  思路分析:“像”是我对父亲“顽固”地坚持给我写信的行为的一种猜测,说明我还不能完全理解父亲的做法,而下文中与之呼应的语句,应该是能够揭示父亲始终挂念我的语句,而这一内容往往又不是父亲自己直接说出的。

  4.略。

  思路分析:找到文中最能表现父子之情的语句。

《孤独之旅》初三语文教案 篇2

  1.把握小说内容,理解小说主题,感悟“成长”的含义。

  2.欣赏小说饱含诗意的语言,体会细腻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老人说:孤独是生了一大堆儿女,到老了却没有一个留在身边。老师说:当我站在讲台上,精心准备的课却无法激起学生们学习热情的时候,我会觉得我成了一个孤独的表演者。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感到孤独的时候呢?咱们一起交流一下。(学生自由发言)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孤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孤独之旅》,一起来感受下主人公杜小康的孤独并且看看他是如何面对孤独的。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背景资料

  本文节选自《草房子》,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经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富裕的生活、优异的成绩,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然而,一次意外变故,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目标导学二:梳理小说情节

  1、初读文本,找出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明确:人物:少年杜小康。

  环境:远离家乡,孤独偏僻的芦苇荡。

  情节:贫困失学后,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2、再读文本,梳理具体情节。

  明确:开端: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目标导学三:评析细节,品读“孤独”

  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杜小康的“孤独”呢?请同学们用横线标记出体现“孤独”的句子,圈画出关键词语,做上批注,然后分享交流。

  要求:

  1、按照情节的顺序,依次作答。

  2、分享的时候,先有感情的读出你找到的句子,注意句中涉及“杜小康”以及指代杜小康的“他”都读作“我”,把“杜雍和”读作“爸爸”或是“父亲”。

  品读示例:

  (1)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我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我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明确:环境描写及语言描写。眼前的环境营造了一种迷茫而陌生的氛围,“我”离熟悉的油麻地越来越远,内心充满抗拒和孤独,甚至请求父亲让“我”回家。

  (2)父亲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他对我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儿赶向前方。

  明确:神态描写及动作描写。父亲内心十分沉重,虽然不忍心,但是依然坚决地前行,面对父亲的漠视,“我”感到十分孤独。

  (3)当我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我害怕了——这是我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我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

  明确:环境描写。面对眼前无边无际的芦苇荡,“我”产生了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

  【教学提示】

  在品读“孤独”的过程中,注意向学生点明环境及人物描写等,注重分析细节的作用,将朗读与评析方法相结合。突出此时杜小康的无奈、茫然、恐惧、害怕、胆怯的心理。

  【学法指导】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②渲染故事气氛,增强故事真实性。③烘托人物形象。④推动故事情节。⑤暗示社会环境。⑥深化主题。

  目标导学四:面对孤独,收获成长

  1、当知道“孤独”不可避免的时候,“我”是如何面对孤独的?请结合具体的语段谈谈。(分享解读的过程如目标导学三)

  (1)后来,我和父亲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明确:“我”和父亲已经学会适应现实环境,面对孤独。

  (2)我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我居然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我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我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明确:经历过生活的艰辛,感到辛酸,但是并不悲哀,表明此时的自己已经接受现实变得坚强。

  (3)我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我没有哭。我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明确:“我”经过了风雨的考验,在困境中磨练了自己,终于敢于面对现实,并勇敢地战胜了自然界和人生中的风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了。

  2、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说文中的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并能在困难中成长,越磨练越坚强的孩子。

  他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孩子。

  他是一个碰到困难不退缩,遇到委屈不怨天尤人,遭到挫折不颓唐,积极地面对一切挑战的坚强的孩子。

  3、鸭群是杜小康最亲密的伙伴。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描写这些鸭子,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

  明确:杜小康失学后,去放鸭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他是不能回避的;在孤独中,鸭群是他的伙伴,他也只能从鸭子身上得到心灵的安慰;在风雨中他保护鸭群,感到成长的艰辛和喜悦;最后鸭子下蛋,不仅是放鸭的成果,也是杜小康人生的一段成果,其中的甘苦都化在“下蛋了”的惊喜中。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1、转换人物角度,利用朗诵,让学生更加感同身受。

  2、将人物心理、环境描写等分析融为一体,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涵。

  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限制,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是很到位。

《孤独之旅》初三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阼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建议:

  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默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重点朗读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1)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2)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3)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4)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

  故事,表达了一个——的主题。

  (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提示: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学生再次阅读课文,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高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写得好。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的角度和归纳的方法。

  2.学生提出探究讨论的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全班师生互动,鼓励独创性见解。

  如:可以让学生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拟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个好,为什么。通过这一练习,进而让学生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

  提示: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如: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提示: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如: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提示:

  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总之,杜小康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根据课文情节先后的顺序重新排列,或让学生据此复述课文。

  A.想上学(我不去放鸭子了,我要上岸回家)。

  B.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c.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

  D.杜小康摇摇头,

  “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F.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G.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都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

  H.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I.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经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J.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K.惊喜地发现鸭子下蛋了。

  四、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感受要充分肯定,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适当给予点拨与提示。

  五、课外作业 

  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了环境,人物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发展便失去了依据。请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孤独之旅》初三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及学情分析

  (一)课文解读:

  《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小说,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其实是杜小康的成长之旅。课文最大的亮点就是出色的环境描写,它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情景,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一群处于浮躁变动的青春期的孩子。这些孩子面对升学、生活的压力,在初三这一年,心理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变化。本文主人公杜小康和学生是同龄的孩子,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心灵的距离。环境描写很吸引学生阅读,但学生难以体会其作用,基于此,我在这堂课中通过多种形式,把暴风雨中杜小康战胜孤独长大这一部分作为突破点,让学生走进文本,再由点到面,深入文中感受人物在孤独的环境中的心路历程,同时结合学生自身体验,感悟生活,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知识目标:

  1、通读全文,概括出课文的故事内容。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了解其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2、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观观:

  学习主人公勇于战胜磨难的可贵品质,并能内化成自己的品德。

  (四)教学重难点:

  1、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体验成长的感受。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了解其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教学方法和策略

  1、本课以阅读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为主进行教学,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引导、相互启发、相互争论,激发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

  2、本文篇幅很长,通过多媒体展示,能快速切入相关文本、情景,有效的利用、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给学生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出示相关的图片,阅读与欣赏相结合,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乐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情画意“引孤独”

  (课前播放歌曲《当你孤单时你会想起谁》,直到上课。)

  同学们,当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当我们缠着父母撒娇,当我们对身边的幸福视而不见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这样一个人,他由于家道中落,被迫辍学,只得跟随父亲到茫茫无际的芦苇荡放鸭子?此时此刻,你会产生怎么的情感?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走进《孤独之旅》,和文中的主人公一起去旅行吧。(出示插图,引出课题)

  (教师采用悲凉的语调、怜悯的言辞,三言两语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营造了低沉的氛围,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力求引导到阅读中来)

  (二)成长故事“找孤独”

  学生迅速阅读课文,并要求能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多媒体――预习反馈)

  (三)合作探究“解孤独”

  1、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体会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知识点:离开同学、学校;离开村庄、人群;与父亲交流越来越少。

  对自然环境的恐惧;对前途的恐惧。)

  2、在这个牧鸭途中,杜小康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小组合作,跳读文中描写杜小康的语段,找出体现他心理活动的语句,并说说句子体现的是怎样的心理。)

  (分析时朗读相关语句:个别学生念、老师泛读、学生一起朗读。)

  (知识点:回避孤独——恐惧、害怕、胆怯

  面对孤独——长大、坚强、成熟)

  3、小结:从分析中,我们看杜小康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原来幼稚、软弱,后来坚强、勇敢、有责任心。)

  归纳:他的孤独之旅,其实也是他的成长之旅。

  (四)自然环境“悟孤独”

  这个孤单的少年,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呢?(他身边的环境是怎样的?)

  1、请找出环境描写(芦苇荡、鸭群、暴风雨)的句子,轻轻朗读,说说它的作用。

  示例:句子(第21节)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赏析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地写出了芦荡的幽深繁茂(原句景色),反衬出小船的孤小,突出了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的真切(环境描写的作用)。

  总作用:渲染孤独的'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衬托杜小康的心理,造就他坚强的性格。

  归纳:(多媒体展示)

  “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烘托

  “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2、说一说、练一练:

  可以用怎样的环境来表现你的心情:高兴、悲伤、兴奋、苦恼、孤独……

  请选择一种心情,自己设置情境(比如考试得了满分;妈妈去外地了,家中只有我一个人;朋友要去远方求学了;爸爸买来了我渴望已久的物品……)

  学生思考、交流,老师适当点评。

  (五)各抒己见“话孤独”

  1、畅谈孤独(多媒体展示)

  孤独可以使人能干,也可以使人笨拙。——雨果

  孤独是一种正常并且健康的心态──如果程度得当的话。它标志着一种人格的成熟。它使人少了许多盲目。它使人在嘈杂的生活中有了一份保护身心健康的清静。——曹文轩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2、体验感悟

  你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过“孤独”吗?能不能与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体验和感悟?

  (学生畅谈)

  (六)教学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命中,成长是永恒的话题,无论孤独、苦难、挫折都是一种美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暴风雨,胆小、害怕的杜小康会找到十几只鸭子吗?没有暴风雨,杜小康会看到阳光下闪闪发光的羽毛吗?没有孤独之旅,杜小康能变得成熟和坚强吗?同学们,倘若你遭遇孤独,遭遇磨难时,请你们回想杜小康,学习杜小康,即使在孤独中,也要挺过去,风雨兼程,去收获那温热的鸭蛋!

  (七)学生作业

  1、课外阅读《草房子》。

  2、学习环境描写对人物的刻画,写一个片断。

  在《阳光总在风雨后》这首歌中结束本课教学

《孤独之旅》初三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感知文意,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成长的心路历程。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突破方法

  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画出文中体现心理历程的语段并加以分析,把握人物心理,体会主人公成长历程,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突破重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修饰,符合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体验法:在研读中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

  同学们,从这几句诗中我们能读出什么?(孤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去品尝一份孤独,这份孤独来自我们的同龄人杜小康,让我们一路跟着他,沿着他的足迹,去走一趟孤独之旅。(板书:孤独之旅)【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感受孤独,引起共鸣。

  二、朗读课文,感知“孤独”

  1.通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思考:文章写了什么事?

  杜小康和父亲一起去放鸭子,经受磨难,逐渐变得成熟、坚强的故事。 2.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家道中落,随父放鸭--撑船赶鸭,初到苇荡--苇荡遇雨,经受考验--与鸭共成长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设计意图】提炼内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三、细读课文,体会“孤独”通过大家对内容的理解,情节的把握,我们发现其实孤独之旅就是一次成长之旅。少年杜小康面对突然的变故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请同学们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找找文中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他的成长过程。

  1.思考探究:找找文中表现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他的成长过程。(请用圈点勾画法画出相关语句,用批注法标注他当时的心情。)

  忧伤、茫然——害怕、恐惧——坚强

  2.跟着杜小康走孤独之旅从杜小康的心路历程,我们能感受到杜小康就这样跟着父亲赶着鸭群向前流浪,流浪使他发现,这绝对不只是一趟放鸭之旅那么简单,事实上,一路流浪中,有一个被他们称之为“最大的敌人”的东西一直跟着他们,并离他们越来越近,那是什么?(孤独)是的,孤独。下面,就请大家进入文本,说说,你是从哪些词语、句子或段落中,读出杜小康的孤独来的,并陈述你的理由?(提示:可以从人物的心理语言行为描写、环境描写等方面去感受)

  茫然恐惧的孤独与世隔绝的孤独近乎绝望的孤独生活单调、精神空虚的孤独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杜小康心路历程的梳理,重点体味“孤独”的含义。让学生感悟孤独的同时,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四、合作探究感悟成长这些孤独一直跟随着他,那又是怎样的机会让杜小康在成长起来的呢?(暴风雨)可以说暴风雨给杜小康提供了成长的舞台。经历了这场暴风雨胆小、脆弱的杜小康成长为一个怎样的孩子呢?请同学们呢在文中找出体现杜小康成长的语句,并谈谈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让学生通过组内合作探究的方式,感悟杜小康由“孤独”到“成长”的过程。

  五、,拓展延伸,书写孤独

  1、同学们,大家有过孤独的感受吗?请你也写一写自己的孤独,完成后与大家交流。

  (在书写时,可以尝试通过人物描写和环境烘托来表现你的孤独和认识)

  2、孤独对于我们来说,与其说是磨难,不如说是什么?(磨练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大家想知道老师眼中的孤独吗?

  孤独,让我们的人生多了一份历练,变得更加坚强和无畏;

  孤独,让我们的人格变得更加成熟,少了很多盲目与追随;

  孤独,让我们的心灵远离了尘世的浮躁和喧嚣,多了一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宁静和超然。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生活体验,提升对孤独的认识:学会承受孤独,战胜孤独,并在孤独中成长。

  六、教师寄语,收获成长

  同学们,今天我们跟着杜小康,一起走完了这段孤独之旅,我想我们每个同学的内心一定品尝到了一份孤独的味道,酸甜苦辣咸尽在其中。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 ——曹文轩小说:《青铜葵花》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教后反思:

  1、教材认识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地成长历程,是一个小小少年成长的故事。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源自家景的“一落千丈”后,他跟随父亲到遥远的芦荡放鸭时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难以承受的孤独。

  2、设计思路

  “孤独”可以说是现代人比较普遍的一种情愫,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之中的孩子们不是缺少孤独而是缺少感悟。因此我在教学前,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以一首感悟“孤独”的小诗为导言拟定了这样的思路:

  一、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二、细读课文,体会孤独。

  三、合作探究,感悟孤独(体悟成长)。

  四、拓展延伸,书写孤独。“板块一”通过内容概述、情节梳理等方式引导学生感知“孤独之旅”,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板块二”通过细读课文,关注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引领学生走进“孤独”,体验主人公的孤独。 “板块三”引导学生从孤独中体悟成长,突破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体会成长的艰辛与疼痛。“板块四”则启发学生关注自我,书写并畅谈人生感悟,敢于面对孤独,并在孤独中收获成长、勇气和思想。整个课堂教学思路清晰且洋溢着淡淡的诗意,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对文本、对孤独有了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收获还不少。

  3、执教体会

  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学生对文本有真“感受”,真“体验”,一定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取极为珍贵的对文本的第一感受和体验。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本来就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的。这也和《语文课程标准》所建议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相一致。因此我以为任何问题提出之前都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文本。也就是让学生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但囿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我只能将第一板块的阅读放置课外,而第

  二、三板块中采取了两种阅读方式:细读和赏读,使学生对孤独的感悟落到实处,对文本的理解也比较深入。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步骤过于紧凑,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还是显得太少,甚至有些学生想回答都没有给予机会。不能放开手脚让学生尽情挥洒,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这节课还存在不少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课堂上创设情景还不够,也因为“孤独”的话题过于严肃,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永远告诫自己:敢于创新,敢于尝试!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教学才会相长。

《孤独之旅》初三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初步体会小说中环境、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教学的重点)

  二、通过品味语言来体验、品味孤独,指导学生勇敢面对孤独,健康成长。(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揣摩法点拨法文本细读法

  [基本理念]

  紧扣本单元和小说的主题,立足大语文,彰显语文味,由小说三要素入手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注重人文性的渗透,强化“积累”、“诵读”、“体验”、“生活”等角度的语文教育的回归。

  [教学思路]

  ①、课前发放课文材料,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进行预习,自行解决阅读障碍;

  ②、由歌词导入新课,展开学习,教师抓住小说三要素设疑激趣,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③、以课文插图为突破口,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抓住重点词句

《孤独之旅》初三语文教案

《孤独之旅》初三语文教案(精选17篇)《孤独之旅》初三语文教案 篇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信  胡智慧  ①父亲来信了,...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