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孤独之旅》语文教学设计汇编

2024-06-054

《孤独之旅》语文教学设计汇编(精选13篇)

《孤独之旅》语文教学设计汇编 篇1

  《孤独之旅》

  陕州中学  张素端

  一、     导入  新课:

  二、     走近作者: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主要文学作品集:

  《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大水》、《追随永恒》、《三角地》等。

  长篇小说:

  《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

  三、学习目标:

  1、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2、品味表现主人公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

  3、审美欣赏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领会优美的意境

  4、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塑造坚强的人生

  四、学习方法:

  1、速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2、跳读——品味细节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3、赏读——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4、研读——在交流体验思辨中,加深对“孤独”“成长”“哭泣”“坚强”“责任”等情感的认识,在探究中自主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五、整体感知课文

  1、速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情节

  2、明确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偏远的芦苇荡放鸭,经历了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磨练,最终在暴风雨之后“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六、品味赏析

  跳读课文,品味一下作者是通过对人物的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过程的?

  (请找出文中有关语句分析他的成长过程)

  细节描写:前景茫然 —— 害怕孤独 —— 面对孤独 —— 战胜孤独     

  语言描写:  幼稚  ——   懦弱  ——   坚强  ——   激动

  七、合作探究

  1、 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请赏读课文,欣赏环境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小组合作找出有关语句加以分析

  (鸭群、芦荡、风雨)

  作用:渲染孤独的气氛,造就杜小康坚强的性格

  2、“孤独之旅”的含义是什麽?

  (1)离开同学、学校,离开村庄、人群,交流减少,寂寞空虚。

  (2)对自然环境恐惧,对前途恐惧

  八、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人物(主人公):  杜小康

  情节:           恐惧孤独 ——  面对孤独 —— 战胜孤独 

  环境(自然环境):渲染孤独的气氛,造就坚强的性格

  九、拓展

  杜小康给你留下什麽印象?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麽?

  十、当堂检测

  (一)、填空:

  1、《孤独之旅》选自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作者是( 曹文轩  )。本文主要刻画了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他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  恐惧  )孤独、(  面对  )孤独、(  战胜   )孤独,最终经受住了“磨难”,“长大了”“坚强了”,与鸭子一起成长起来。

  2、文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渲染孤独的气氛,造就坚强的性格)。

  (二)、说话训练

  每个人都在不断成长,通过生活中一些小事,懂得关心别人,热爱劳动,懂得某种道理等。请以“我长大了”为题谈谈自己成长的经历。

  十一、送几句名言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  巴尔扎克

  好的木材并不在顺境中生长;风越强,树越壮。

  ——马里欧特

  在寒冷中颤抖过的人倍觉太阳的温暖,经历过各种人生烦恼的人,才懂得生命的珍贵。

  —— 怀特曼

《孤独之旅》语文教学设计汇编 篇2

  知识目标:

  1、结合《草房子》,了解“孤独之旅”的前因后果,引发学生阅读《草房子》的兴趣。

  2、细读文本,理解文中杜小康在这趟放鸭之旅中的心理变化轨迹。

  3、培养学生在成长途中的抗挫折意识。

  教学过程:

  (每个环节请括号注明渗透什么知识点?贯穿什么理念?)

  一、谈“昨天的杜小康”

  有个男孩,他年龄和大家差不多,是个班长,而且还是班上成绩最好的一个学生。除此之外,他家还是当地最有钱的人家,当别的同学穿着单衣哆嗦着进入冬天时,他却拥有一年四季穿不完的衣服;当别的孩子即使到了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当裤带时,而他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拥有了一条油汪汪的皮带;当别人几乎还没有见过自行车是啥样子的时候,他已经骑上了专属于他的自行车。这个男孩,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不过,今天我们要去认识的杜小康可不再是这样的了。下面,让我们跟着他,去走一趟孤独之旅。

  (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放鸭之旅”中成长的杜小康,激起学生对《草房子》的阅读兴趣,让原著来帮助学生更一步了解文本中的形象。)

  二、感受“今天的杜小康”

  1、阅读第一段

  人离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二是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    ——曹文轩散文:《前方》    ppt显示

  ①杜小康就要离家了,他的离家原因是曹文轩讲的哪一点? 

  明确:无奈 

  (借助曹文轩的一句话来作为解读文章的一个窗口,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纵向的深入,深化文章的主题。)

  ②你们从哪个词读出了无奈?

  明确:只好 

  (品读语言,培养学生语感。)

  ③他为什么会感觉无奈呢?

  明确:杜小康父亲为挽救家道而设计的“放鸭之旅”,于是,年少的杜小康在被命运抛出原来的生活轨道的时候,即使一万个不愿意,也只能带着对“明年春天”的等待,带着对这个 “鸭蛋”的期盼,无奈地“离家”去放鸭了。

  (检测预习情况,对故事的主要内容的复述)

  资料链接:夏天,杜小康跟着父亲,赶着那群已经一斤多的500只鸭子离开油麻地一带的水面。船是被加工过的,有船篷,有一只烧饭的泥炉。船上有被子、粮食和一些生活必需品。他们要将鸭子一路放到三百里外的大芦荡去。因为,那边鱼虾多,活食多。鸭子在那里生活,会提前一个月下蛋,并且会使劲下蛋,甚至会大量地下双黄蛋。那时,就在苇荡围一个鸭栏,鸭蛋就在当地卖掉,到明年春天,再将鸭一路放回油麻地。ppt显示

  2、阅读2--27自然段

  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曹文轩散文:《前方》    ppt显示

  (能让学生带着一种“精神预设”走进文本,走进杜小康,同时也能让小说教学更显宽度。)①请同学们阅读2到27自然段,在离家去芦荡的路上和到达芦荡的头两天,杜小康有怎样     

  的心理感受?请大家一起找出直接表明他们心理的词语。

  明确:茫然和恐惧、害怕、胆怯、恐慌。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筛选信息的能力。)

  ②一路上风景不错,跟着父亲的杜小康怎么会恐惧呢?(提示:通过环境描写去感受人物心理。)

  1、无家:“就什么都没有了”、“熟悉的树木……遥远之物”、“陌生的天空……从未见过的面孔”、“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为了无家的漂游者”(家里本来有母亲、有朋友、有学校、有熟悉的环境)

  2、.无声:“没有其他声音……使人感到振奋”、“杜小康想听到声音……不可能”

  3、无知:“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

  4、无人:“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第一缕炊烟……惟一的炊烟”

  5、无尽:“以后的几天,都是这一天的重复”

  6、无助:“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紧紧地挨着父亲,迟迟不能入睡”

  7、无期:“明年春天”

  8、带着挽救家道的使命去放鸭,而不是去旅游的,这种精神压力让人恐慌。

  9、父亲的精神缺席:“杜雍和沉着脸……置之不理”、“仿佛稍微慢一点下来,他也会像儿子……茫然和恐慌”、“父亲显然是有所慌张的”

  (学生带着情感体验,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中,感受杜小康的恐惧,在品读文字的同时,对这份无奈和恐慌身临其境。)

  3、阅读第三部分

  ①日子一天天过去,杜小康碰到了最大的敌人“孤独”,请同学们找出体现“孤独”的词句?

  明确:1、无法比拟的孤独:“……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

  2、无人可见的孤独:“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3、无话可说的孤独:“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

  4、无处不在的孤独:“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5.无法忍受的孤独:“我要回家……”

  (品味语言,让学生通过想象力,感受语言背后的文字空白)

  ②面对这份孤独,杜小康接受了现实,请你研读文章暴风雨来临后的段落,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

  明确:1、父亲“几乎晕倒在地上”,而杜小康却“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还是分头去找吧。”(从“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到“我要回家”再到现 在的“还是分头去找吧”,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杜小康从逃离孤独转变成了直面孤独。(勇敢)

  2、“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 “将一些芦苇踩到……”(坚强)

  3、“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 “抠了”、“嚼着”(乐观)强调动词“抠”的字形

  前方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它又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

  ——曹文轩散文:《前方》  ppt显示

  (品味语言,在动作描写、环境描写中感受人物形象)

  小结:放鸭旅途中的孤独,成了杜小康成长的舞台,“不断地壮大和发展自己”;暴风雨下的杜小康,学会了坚强、勇敢、乐观,直面孤独,甚至享受孤独。

  ③ 品读“蛋!爸!鸭蛋!鸭下蛋了!”这份惊喜,杜小康为什么如此惊喜?

  明确:1、父亲的承诺:鸭子下蛋了便可以回家了,学费也有着落了,可以说,“鸭蛋下蛋”是他这段孤独之旅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 “前方”,正是对“鸭蛋下蛋”的期待支撑着他面对孤独。

  2、收获的喜悦:鸭子下蛋了,表明他的这段日子的付出都有了回报了,一个孩子,第一次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也第一次品尝到了生活的赐予,他的内心该是多么的激动啊。

  (结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体悟杜小康情感。)

  三、拓展“孤独”

  ①题目为什么不是“成长之旅”、“放鸭之旅”,而是“孤独之旅”?

  明确:抓住“孤独”在小说和杜小康中的意义,言之有理即可。

  (分享学生对“孤独”的理解,检测“培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抗挫折意识”落实情况,让学生把课堂走向生活。)

  小结:“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孤独之旅走完了,而我们的小康他还得借着不同的路向前流浪,明天,他还有无数个陌生的前方在等着他。

  布置作业: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把语文走向生活,体现人物关怀,引导学生会孤独的积极认识。

《孤独之旅》语文教学设计汇编 篇3

  一、学习目标

  1、体验成长的感受。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学习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学习重点

  1、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学习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学法指导

  勾画圈点读书法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孤独之旅》作者是________,选自________,本文主人公是________。

  2.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陌(    )生    (2)觅(       )食 (3)空旷(      )

  (4)胆怯(       ) (5)yíng(       )火虫  (6)逃cuàn(         )

  3.理解句子“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的含义。

  学习研讨

  1.小说结尾写道:“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的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这是一种什么描写?如果把这节文字删掉有什么不好?

  2.从课文中找出最令你感动的一处文字,并说明你为什么会被感动。

  3.回忆你的成长历程,请将在你的成长道路上对你的“长大”有较深影响的一件事用一段话写出来。

  延伸拓展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一个出身贫苦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而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

  这天傍晚,他奔走了一整天,又累又渴又饿,可身上只剩下一毛钱。他决定向一户人家讨一口饭吃。

  可是,当一位天使似的姑娘打开大门时,他却有点不知所措了。他不好意思张口要饭吃,只求姑娘给他一口水喝。

  姑娘看出他的疲惫和饥饿,微笑着给了他满满一大杯牛奶。

  男孩饥不择食地喝完牛奶,嗫嚅地说:“我应该付你多少钱?”

  姑娘仍旧微笑着对他说:“您不用付钱。妈妈经常教导我们要‘施以爱心,不图回报’。”

  泪水涌上男孩的眼眶,他轻轻地说:“那么,就请您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

  其实,男孩本来是打算退学的。如今,他仿佛看见上帝在朝他点头微笑,他觉得浑身有劲,男子汉的豪气又迸发出来了。

  若干年之后,有一位来自小城镇的姑娘得了一种罕见的重病。当地的医生束手无策,只好把她送到大城市去,请专家会诊治疗。

  一位有名的医生参加了会诊。当他看到病历上记载的家庭住址时,他马上直奔病房,来到病床前,他一眼就认出了:这位病人就是当年送过满满一大杯牛奶给他喝的天使。他回到办公室,决心竭尽所能,回报这位“施以爱心,不图回报”的姑娘。

  经过艰辛的努力,手术成功了,姑娘渐渐康复。这位医生要求医院把账单送到他的办公室,他付清了一切费用,并微笑着签上自己的名字。

  姑娘坚持要知道她应该支付多少医药费。可是,当账单送到她的手上时,她又不敢看,因为她确信:这笔费用将会花去她所有的积蓄。或许,还不够。最后,她还是鼓起了勇气,颤抖着翻开了这一沓厚厚的账单。末尾的签字锁定了她的目光,她不禁轻声读了出来:

  “医药费——满满一大杯牛奶。霍华德•凯利医生。”

  1.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尽管它显得有些巧合。人们之所以传诵这个故事,是因为它颂扬了________的高尚品德。

  2.“满满一大杯牛奶”产生不了多少热量,可它可以让男孩“觉得浑身有劲”,打消了退学的念头,直至走向成功,你觉得其中原因是什么?

  3.对故事里的医生(男孩)和姑娘,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4.这个故事不长,但处处都有照应。你能找出运用了照应写法的地方来吗?请你至少举出两处,并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1)照应之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应之二,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传统美德也很重视感恩报德,你能举出三个有关的成语(或谚语、格言、诗句、故事等)来吗?

  孤独之旅【预习导学】

  1.曹文轩  《草房子》  杜小康

  2.(1)mò  (2)mì  (3)kuàng  (4)qiè  (5)萤  (6)窜

  3.其实他的哭是委屈的哭,是激动的哭。因为这样艰辛的生活本不应该由他这样幼小的身体和心灵承担;他承受了这样的“磨难”,“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所以激动得哭。

  【学习研讨】

  1.这是细节描写。不能删去。它既照应了上文杜小康风雨中寻鸭“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的情节;同时再现了杜小康的坚强、成长与收获。那带血的父亲的脚印,那带血的群鸭的羽毛,含义深刻,余味无穷,让读者读后沉思良久。

  2.略     3.略

  【拓展延伸】

  1.施以爱心,不图回报

  2.“满满一大杯牛奶”使得处在困境中的男孩看到生活中仍然存在着爱心,于是重新燃起希望,振作起来,继续拼搏奋斗。

  3.此题答案开放,可以从精神品德方面,也可以从文学鉴赏方面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关键要说出喜欢的理由,表现出一定的评价鉴赏能力。

  4.(1)“给了他满满一大杯牛奶”与“送过满满一大杯牛奶”照应。(2)“施以爱心,不图回报”与“回报这位‘施以爱心,不图回报’的姑娘”照应。

  好处:使文章前后呼应,上下连贯,线索清晰,结构完整,突出表现中心。

  5.成语:知恩图报。

  谚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故事:结草衔环。

《孤独之旅》语文教学设计汇编 篇4

  教学目的

  1、体验成长的感受。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学习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体验成长的感受。

  ⑵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难点: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课文题目《孤独之旅》是编者加的,文章题目本身可以多种多样,它所体现的是作者的不同侧重点,比如,可以侧重于人物、可以侧重于情节或主题思想等。节选的文章似乎可以给出不同的题目,例如:父与子、小康放鸭记;放鸭、放鸭之旅;成长之旅等。那么,相比较于《孤独之旅》,课文的题目则侧重于什么呢?老师认为,是为了更加诗意化地表达小说的主题思想,用其他题目都把文章坐实了。只有“孤独”一词,本身是忧郁而诗意的,它与诗歌的浪漫特质相符。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与哲学家等,无不是在“孤独”中升华和创造的。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说:“孤独是所有杰出人物的命运”!但是,“孤独”虽是每个人都有,却又是非常抽象的一种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而曹文轩却用文字和他独特的风格,把“孤独”很好地传达了。

  简介作家指导阅读: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作品有:《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随永恒》《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等。其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以诗意化的笔触和意境来表现一切,追求小说的语言美、意境美和含蓄美。本文选自长篇小说《草房子》。

  了解背景

  《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全书共9章,作者写了男孩桑桑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的事件。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麻油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生活的富裕,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但他父亲因一次撞船事故而破产、生病。杜小康只好辍学,帮父亲去治病。父亲病好后,借钱买来了500只苗鸭,要杜小康一道乘小船到三百里以外的芦荡去放鸭,那里有活鱼虾,鸭子吃了长得快,还能产出双黄蛋。节选部分就从这里开始。

  人离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二是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

  ——曹文轩《前方》

  二、探究生趣

  (一)整体感知:走入孤独之旅

  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四个字概括):

  讨论并归纳: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道破落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们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二)研读课文:聆听孤独之声

  从文中划出体现杜小康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句子,体会“孤独”的含义。

  学生读书,圈点勾画,交流发言。教师引导点拨,齐读重要语句。

  Ppt展示一些线索语句:

  1.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②

  2.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9322;

  3.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4.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5.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

  6.在心里清楚了一点:他们已经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7.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8.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9.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10.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

  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

  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苇荡时——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感到孤独

  时间一久——不再忽然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麽?

  题目概括了主人公放鸭生活的全过程,“孤独”渗透于人物放鸭期间的全部生活空间和心灵空间。对杜小康来说,“孤独”含义是:

  ①、情感世界的孤独。杜小康离开学校,没有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远离人群;与父亲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心灵的沟通和交流。 ②、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离开村庄,来到一个无比广阔而又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幼小的心灵感觉到了巨大的孤独。

  ③、对未来的恐惧。慢慢放鸭,路何处是尽头?

  这一切构成了人生的一段“孤独之旅”。

  总之,小说通过杜小康与父亲离家到芦苇荡放鸭的经历的叙述,描写了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三)环境描写探究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的段落,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文中环境描写颇多,但这些环境描写是主要围绕三样事物展开——

  1.以较大的篇幅描写鸭子。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成了无家的漂泊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鸭子也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鸭群的变化折射杜小康的成长。

  2.以面对芦苇荡时的不同感受作为主人公心理成长的见证。

  3.暴风雨成了杜小康成长的催生力量。面对芦苇荡中极其可怕的暴风雨,杜小康在暴风雨中搏斗,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

  这样,文章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和舞台。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到了烘托、暗示、促进、推动的作用。

  (四)每位同学用“孤独是……”写一句话,在全班作一次朗诵。

  当我站在讲台上,精心准备的课却无法激起学生们学习热情的时候,我会觉得我成了一个孤独的表演者。

  三、总结固趣

  在孤独中成长,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身上,我们看到了安徒生童话中的“丑小鸭”的影子。安徒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忧郁而美丽的故事。一只丑小鸭经过流浪的艰苦与磨难,终于在春天来临的时候,丑小鸭长大成了白天鹅。两者都诗意化地传达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两者都抓住了这种诗意的成长契机。曹文轩作为安徒生经典作品的欣赏者,他小说中的主人公杜小康也与安徒生童话中的丑小鸭一样,都战胜了自己的弱点,在苦难和孤独中成长,生活中的考验与变故是他们成长的契机。桑桑的成长是以他生病为契机,纸月的成长与她的“无父”的遭遇密不可分。

  当他们父子二人因为放鸭误入他人鱼塘而再次陷入一贫如洗的困境时,当杜小康抬着病危的父亲回到油麻地时,他,已经不再是几个月前的那个杜小康了。虽然头发干枯、面容清瘦,但他“一双眼睛却出奇的亮,并透出一种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之神”。甚至当他后来在自己曾经读书的“油麻地小学”门口摆摊卖货时,“这个当初在油麻地整日沉浸在一种优越感中的杜小康,竟无一丝卑微的神色”,令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都颇感震惊。杜小康,已经是一个远远大于他自己的年龄的少年了,他真的长大了。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感动》

  成长的过程是充满了曲折与困难的。成长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几乎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需要“孤独”的“催化剂”,它是成长的一场洗礼。所以,孤独不仅是人生成长中的一种必然,也是人生成长中的一种必需。北大才子余杰曾说:“孤独就象篱笆,有了篱笆,才有自己的园地。”年少即诗人,孤独即诗人。丑小鸭也许就是你,就是我,就是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就让我们用诗意的眼光去欣赏我们的生活,去面对成长中的孤独和苦难,让自己诗意地成长、诗意地蜕变,直至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孤独之旅》语文

《孤独之旅》语文教学设计汇编

《孤独之旅》语文教学设计汇编(精选13篇)《孤独之旅》语文教学设计汇编 篇1  《孤独之旅》  陕州中学 张素端  一、 导入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