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人教九上
《香菱学诗》人教九上(精选15篇)
《香菱学诗》人教九上 篇1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东风中学 邓夏芳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初步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2.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进一步明确鉴赏人物的方法。
3.学习香菱苦志学诗的勤奋与坚韧的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明确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教法学法设计: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浅近,人物形象鲜明,因此本文以自学为主,让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合作交流来分析人物鲜明的个性,欣赏作品塑造人物的高超的方法。进一步明确鉴赏人物的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自学指要:1、收集有关曹雪芹资料。了解《红楼梦》梗概。
2、阅读《红楼梦》中有关香菱的章回,全面了解香菱的身世遭遇。
3、观看录像《香菱学诗》
3、认真阅读《香菱学诗》,理清情节,把握主题。
4、分析人物形象,写阅读笔记。
教学步骤:
一、 考一考,导入课文
1、被誉为我国“古代小说顶峰之作”的一部小说是
2、请说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并说出一个与之相关的情节。
人物 情节
3、(出示香菱图片)还记得她是谁吗?昨天我们看的是录像,是视觉的艺术,今天我们来欣赏文字的艺术。
二、理一理,故事情节
问:概述香菱学诗的过程。
拜师——读诗——论诗——写诗 学生说出其他答案,只要合理即予肯定。
二、 赏一赏,人物形象
理清了小说的情节,我们说人物。人物是小说的重点,是作者传达心声的必需,关注人物,我们就会与作者贴得更近。今天这节课,就是一节文学欣赏课,要赏的便是这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1、请拿出你的阅读笔记,说说你眼中的香菱。
学生交流:香菱聪明、悟性好,好学,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执着、可爱等等(此处把学生说的板书于黑板上,说得合理即鼓励)。
2、在学生分析人物的同时,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明晰: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
3、议一议,问题探究(小组讨论)
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香菱的刻苦、黛玉的指导、大观园的环境)
从香菱的学诗经历中,你有何所获?你觉得该怎样对待语文学习呢?
4、这样一个精华灵秀,可爱可敬的女子,在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却看到暗示她的一生的判词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香菱其实是《红楼梦》中出场最早的一个悲剧人物。判词中说其“平生遭际实堪伤”。你能说说香菱的“平生遭际”吗?
5、请你总结一下,你在分析人物形象是用了什么方法?
五、小结:《红楼梦》是一部奇书,毛泽东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当代作家王蒙说:“《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何不读读《红楼梦》丰富我们的人生,延长我们的“寿命”?
六、布置作业
1.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说,林黛玉是羸弱多病、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书中也说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可我们的课文中并没见到这样的黛玉,你觉得文中的黛玉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按照课堂上的分析方法,写一篇《香菱学诗中黛玉性格分析》于作文练习本上。
2、《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各个栩栩如生。学习这篇课文后,希望大家有兴趣,也能钻进去,瞧瞧更精彩的内容。
《香菱学诗》人教九上 篇2
[课内语段精读]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 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 '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疑惑. 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 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 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场,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 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黛玉听说,便命紫娟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 '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 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 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 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 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1、写出文中提到的几位诗人所处的朝代极其原名:
陆放翁是指 (朝代)的
王摩诘是指 (朝代)的
“老杜”是指 (朝代)的
李青莲是指 (朝代)的
2、唐代的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结合第一段,说说黛玉替香菱解了什么“疑惑”?
3、黛玉说香菱“不出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她是不是把写诗看的太简单了?结合课文谈谈,她为什么这样讲?
4、黛玉对香菱的学习进程按程度的深浅作了合理的安排,其表现在文中哪些词语上?
5、第二段中,作者一共写了八处“笑”,一处“笑吟吟”,七处“笑道”,这是否太罗嗦了?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谈谈你的认识(至少两处):
6 、第二段香菱所引的王维的三联诗句印证了宋代 (人名)对王维诗和画的评价,“ , ”,请在下面默写一首你所喜欢的古代诗歌,并谈谈你的体会:
诗歌: , 。
, 。
体会:
[课外美文赏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从香菱学诗谈起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见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态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教,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她,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论语• 公冶长>>载: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着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人谈到教训,往往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象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如弟子.”意思是说,[甲]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底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逊雪三分白”的 ,而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 ,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濯,因仅有战功而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的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
1. 根据你的理解,在第(4)段横线处写一句话,使文章结构完整:
2. 在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从文中[甲] [乙]处抽出来的,它应放在哪一处?为什么?
4.本文题为“从香菱学诗谈起”,在文中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谈?谈了什么观点?
5.用“//”划分本文的结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6.文中列举了许多名人的事例,如果把第(5)节和第(6)节中的例子交换一下,可不可以?为什么?
[片段作文练习]
描写一个场面或一件事,如某项体育比赛,文艺演出或家庭琐事,注意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课内语段精读]
1.南宋 陆游; 唐 王维; 唐 杜甫; 唐 李白2.律诗押韵“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看古人的诗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的”,黛玉说“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课内语段精读]
1、不矛盾。表现出范进的热衷功名,利欲熏心。头脑中除了中举之外已无其它的念头。2、合理,表现出作者对范进这样的人的厌恶、鄙视。3、胡屠户是为掩饰自己说瞎话而假笑,众邻居是嘲笑胡屠户说瞎话而笑。4、(举例略)因为范进中举之后就是老爷了,就意味着升官发财了。表现出世态的炎凉,中举前饿了三两天也无人问津,中举后一个个巴结讨好,深刻地揭露了趋炎附势的世风。5、因为来的是些老爷,而胡屠户只不过是个杀猪的,身份卑微,所以不敢出面,反映出封建社会的森严的等级观念。6、(举例略)用讽刺、夸张的手法更能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中心,也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7、(略)
[课外美文赏读] 1、①一会儿②接待客人③村中无正当职业的人④释放、放了2.因为范进中举之后就意味着升官发财,所以大家都来巴结讨好。3.不是实话,因为胡屠户只不过是个杀猪的,根本没有资格与那些老爷们同桌吃饭,胡屠户这样说只不过是出于虚荣而吹牛罢了。4.范母去世,大做佛事;和尚被拘,一帖解放5.不好,用以突出范进中举前后变化之大,表现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罪恶。6.受张乡绅指使,想得到和尚的良田。7、因范进要做佛事而写一个帖子给知县,便得以释放,流氓们也因张乡绅的帖子被释放,表现出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腐朽,徇情枉法,官官想卫。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3.不是,黛玉这样讲是有前提的,一是先细心揣摩透了王维的五律一百首,再是读杜甫的七律一二百首,然后再读李白、陶渊明、应、谢、际、庾、鲍等人的诗,加上香菱又及其聪明好学,有了这些条件,方说“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4.且把 然后 再 次再 然后5.不罗嗦,字面同,内涵却不相同。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是教者的询问,是亲切、温和的笑,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这里的笑,既有亲切,又流露出读完书后的轻松。6.苏轼(苏东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课外美文赏读] 1.怎样才是虚心好学呢?(怎样做才算是虚心好学呢?)(意思相近即可)2.谦逊(谦虚、虚心);雅量)3.乙处 与上下文衔接,过渡自然。4.从“不耻不知 不耻下问 不耻相师”三方面来谈。 要“虚心好学”5.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6.不可以,因为马克思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不耻不知”的道理的,贾思勰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不耻下问”的。7.(略) 但例子一定要能够证明中心论点。
《香菱学诗》人教九上 篇3
播放《红楼梦》主题曲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
生:《红楼梦》。
师:对,是《红楼梦》。大家知道这是一部怎样的作品?作者是谁?
生1:《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
生2:《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之作。
生3:这部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现实。
师:不错,课文下面的注释中介绍了《红楼梦》的主题及作者的概况。一起读一读,记一遍。
(生齐读)
师:下面老师补充介绍一下曹雪芹的有关情况。曹家从清代初年起至曹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祖上深得康熙帝的信任。到雍正初年,其父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职;一年后被抄家。待到乾隆即位,父亲被起用,家道稍稍复兴。到曹雪芹二十出头的时候,曹家再次遭重大打击。从此,这个百年望族就一败涂地了。曹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他善画,就*卖画维持生活。在这期间,他花了十年时间写成巨著《红楼梦》。大家知道书中有哪些人物?
生1:有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
生2:有贾探春、惜春、李纨、香菱。
生3:有刘姥姥、晴雯、袭人。
师:《红楼梦》了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特别是美丽的青年女子形象。课文里的主人公香菱只是书中一个次要人物,但作者也把她造得光彩照人。首先来了解一下这个人物,看课文注释。(生默读注释)
师:香菱是一个悲剧人物。她本出身于一个乡宦人家,在当地也算望族,但香菱幼年时遭拐卖,长大被人贩子一卖两家,后被呆霸王薛蟠生拉死拽弄到家里,成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这次恰巧薛蟠外出经商,香菱跟宝钗住进了大观园,终于得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本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课前大家已预习了这篇文章,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1:香菱学诗。(底下学生窃笑)
师:稍详些。
生1:香菱向林黛玉学作诗。
生2:香菱如痴如醉地学习作诗。
师:“如痴如醉”用得好。
生3:香菱写诗改了三次,终于成功了。
师:我发现大家忽略了文章的前一部分内容。
生4:文章写的是黛玉指导香菱读诗、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学作诗的经过。
师:概括得挺完整。正如大家所说,香菱学作诗三易其稿,第三稿写成后拿给黛玉看,众姐妹称赞说:“这首诗不但写得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见,香菱作诗成功了。那么,香菱作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边默读边用笔圈点。五分钟)
师:接下来将你的思考所得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生小组内交流,气氛热烈)
师:大家讨论得很热烈,看来我可以把黑板上的“?”改成(生插嘴:冒号)没错,冒号,希望等一下还可以画上圆满的句号。(生会心地笑)展示一下交流所得吧。
生1:香菱学诗成功是因为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师:不错,很会抓重点词。她“苦志”表现在哪里?
生1:第1段中写“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可见她专心刻苦。
师:香菱“苦志学诗”的表现文中还有一些精彩的描述,再找找。
生2:第8段中写“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可看出她的苦心专心。
生3:第6段中也有,“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斜视。一时探春笑道:‘菱姑娘,你闲闲吧。’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嗽狭恕!彼驯鹑说乃祷岸嫉背闪耸希媸亲帕四я恕?br>
生4:第4段中写“茶饭无心,坐卧不安”。她已经废寝忘食了。
生5:第5段中有,“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上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只见她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
师:你为什么把宝钗的语言也读进去?
生5:这也可反映出香菱学诗的刻苦、专心。是侧面描写。
师:说得有理。这部分对香菱作了哪些方面的正面描写?
生5:有动作、神态描写。
师:能从动作神态中揣摩出人物的心理吗?
生6:“坐在山石上出神”,她可能在想如何写诗,神游其中;“抠土”,她正在苦苦思索;“皱一回眉”可能是想不出好词句;“含笑”是因为突然有所领悟了吧。
师:分析得真好。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香菱的苦心终于换来了成功。曹雪芹用细节将人物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你将精妙之处分析得细致入微。请大家继续探讨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生7:香菱很有学诗的热情,她兴趣浓厚。如开头写她的语言“我这一进来,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
师:有道理。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自然地齐背本句)香菱正是达到了好之的境界,无怪乎她学习要成功了。
生8:香菱还很讲究学习方法。比如第2段香菱把自己的读书体会讲给黛玉听。
师:不错。香菱有所领悟后,就敢于把体会说出来。可平时老师让大家谈体会,有些同学就是紧闭金口,坚决不说。(有学生掩嘴而笑)下面一起来读香菱谈读诗体会这一处。
(生齐读“我看他《塞上》一首”至段末)
师:香菱读诗用了哪些方法?
生1:她把诗句和自己从前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理解很到位。
生2:她会运用想象。“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
师:联想,想象,这些都是读诗的好方法。香菱还注重对词的品味,抓住重点词去理解,有好词句就背下来,注重了积累。这与我们学语文是多么相象啊。香菱有学习兴趣——乐学,讲究学习方法——善学,有可贵的学习精神——苦学。还有另外的原因吗?
生:她有一位好老师——林黛玉。
师:这位老师好在哪里?
生1:黛玉善于鼓励,她开始就对香菱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可让香菱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生2:她让香菱多读,先读一百首王维的诗,再读一二百首杜甫、李白的诗。
师:多读确实是学诗的好方法,能用前人的话印证一下吗?
生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师:看来林黛玉真是位深谙教学方法的老师啊。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为什么要先读王维的诗,再读杜甫李白的呢?还有,为什么黛玉不赞成香菱读陆游的诗歌?陆游的诗不好吗?
师:问得好,挺会动脑筋嘛。大家不妨思考一下。
(生陷入思索。片刻,无人作答)
师:看来这问题还把大家给难住了。我来解答吧。首先请大家看陆游这首诗的题目(生看注释)可知这是休闲之作,谈不上有什么深邃的意境。古人云: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对休闲之作,黛玉是瞧不上眼的。所以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生若有所悟)为什么要依次学三人的诗句呢?这跟他们的诗歌特点有关。王维的诗富有诗情画意,前人评论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善写真景,抒真情;李白是(生接上来说:浪漫主义诗人,很有想象力。)
生:明白了。黛玉先让香菱感受诗歌意境,再让她明白要有真情实感,然后发挥想象力。
师:你的悟性不错。让我们继续探讨黛玉的为师之道吧。
生1:黛玉对香菱写的诗进行了评论,指出存在的不足。
生2:黛玉还让她重写了三……不,是两次,对学生的要求严格。
师:所谓“严师出高徒”嘛。
生3:黛玉在香菱读了诗后还与她“讲究讨论”,让香菱说自己的见解,这跟老师平时让我们说体会差不多。
师:大家眼光都很犀利,很善于发现!讨论到现在,香菱成功的原因已比较明确了,两个人物形象也渐渐鲜明了吧?请各用一句话评论香菱、黛玉。
生1:香菱是一个乐学、善学、苦学的人,黛玉是一个善于教导的人。
生2:香菱是一位勤奋用功的学生,黛玉是一位诲人不倦的老师。
生3:香菱是一个聪明勤奋的学生,黛玉是一位学识渊博、循循善诱的老师。
师:评得到位。香菱写诗三易其稿,用我们的眼睛来发现一下,前两首弱在何处?
生1:第一首措辞不雅,没什么感情。
生2:第二首变成写月色了。
生3:第二首也没融入自己的感情,只是在说月色很美。
师:第三首诗歌好在哪里?
(生自读,同桌讨论)
生:老师,“砧敲”“绿蓑”是什么意思?
师:“砧敲”是指妇人捣衣的声音,香菱此处化用了李白诗境,妇人月下捣衣,表达对远在边疆的丈夫的思念。“绿蓑”本指渔翁,此处指江上之人,秋夜闻笛,勾起对亲人的无尽思念。其他诗句理解还有疑问吗?
生:“半轮鸡唱五更残”“红袖夜倚栏”跟表达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生1:我理解是黎明时分送别亲人,所以写黎明还是写离别。
生2:“红袖”就是指女子吧,“倚栏”也是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温庭筠不是写过“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吗?
师:现在能评论这首诗歌了吧?
生:这首诗句句写月,有句句写离别。感情很真挚,立意很好。
师:可以说,诗中抒发的正是香菱内心深处的蕴积已久的感情——对亲人的思念。有了这种感情,诗歌中就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难怪大家评论说“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下面一起朗读这首诗。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香菱学诗取得了成功,我们的探讨也挺有收获。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生1:学习要像香菱那样刻苦,才能学好。
生2:学习要坚持不懈,一次不行,再做第二次,直到成功为止。
生3:学习应该有兴趣。像现在我们一说起学习就只会说很苦,自然就学不好了。
生4:学习还要讲究方法,一味死读书是不行的。
师:对我们学语文有启发吗?
生1:有,我认为学语文也要多读,才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生2:学语文也要多积累,有好句就要背下来。像我平时就是不肯背,到用的时候觉得脑子里空空的。
生3:学语文要多写作文,放开胆子写。平时总因为怕作文,就不敢写,有时还偷懒。
生4:我认为还要有一位好老师,香菱学诗如果没有黛玉这位学识渊博,又善于教导的老师,进步不能这么快。
师:我正努力朝这个目标前进,希望不会让大家失望。(生会心地笑)
师:刚才大家谈了很多,确实,曹雪芹不仅给我们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也教给我们许多学语文做学问的好方法,真应该感谢他。课后请大家把心得写成一篇短文,题目就叫《从香菱学诗说起》。
教学反思:
《香菱学诗》的教学安排了两课时,回顾课堂,我有几点思考:
1、 应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会给老师很多惊喜。
2、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很重要。
3、 阅读中要注重阅读迁移。把课文当作一个例子,让学生学有所得。能思考,会表达,同时得到一些对学习、人生的有益启示。
另外,也感到有些不足之处,比如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不够到位,有关宝钗及大观园几乎忽略。希望自己也能不断提高,做一个学生所期望的好老师吧。
《香菱学诗》人教九上 篇4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六重对话的阅读方法。
2.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教学重点:多角度理解人物行为的意义。
教学难点:作者创作人物形象的目的。
主要方法:对话分析法。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并配上红楼女子图片)。
师:听着这曲《枉凝眉》,让我们走进文学巨著《红楼梦》!《红楼梦》是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铸就的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文学巨著。有人说;“平生不读《红楼梦》,满腹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之高。为什么这部书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们且以其中的一个片断来品析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香菱学诗》。
【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学习观照的阅读方法。2.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标题是个主谓短语,假如在标题中添进一个字,来形容香菱学诗的状态,你觉得应填什么字?香菱学诗(苦、乐、善、喜、痴…..)
作者曹雪芹是怎样评价香菱学诗的?[从文章第八自然段找出八个字---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师:可见曹雪芹对香菱学诗是给予了高度评价,那么香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她的身世和故事背景又如何呢?
三、多边观照,深入理解
1.简要介绍香菱身世和故事的背景,引出话题。【结合三幅图片简介人物身世。】
明确:香菱,原名英莲(谐音应怜),是乡绅甄士隐的独生女,掌上明珠。三岁元宵节观灯走失,几经人贩子拐卖,最后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作侍妾,命运坎坷、饱受摧残的香菱最终年纪轻轻不幸重病而亡。这样一个苦命女子在《红楼梦》里却不同凡响,她进入薛家后被薛蟠呼来唤去,饱受折磨。正巧薛蟠外出做生意,薛宝钗便将香菱带进了大观园。她一进园,“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便往潇湘馆中来”找黛玉学诗。本文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师:一个普通的侍妾学作诗,大家会怎么看呢?今天开始我们“另眼看香菱,众口说学诗”
对话探究旅程(大屏幕出示),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这一事件的意义。
2.宝玉、探春等人对香菱学诗的看法。【对话一】
下面请第一小组同学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看看宝玉和探春兄妹的看法,先告诉大家你从课文中何处找到了哪句话?再分析他们的态度。
片段一:香菱品读诗(大屏幕出示)
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宝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越发倒学杂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
探春笑道:“明儿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
片段二:香菱初作诗(大屏幕出示)
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
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片段三:香菱再作诗(大屏幕出示)
探春笑道:“凡会作诗的都画在上头,快学罢。”
由以上语句可以看出,宝玉等人对香菱是同情的,因而对其学诗是赞赏的,鼓励的,认为她学诗是夙愿得偿,是本性的回归。
3.宝钗对香菱学诗的看法。【对话二】
提问:宝钗是薛蟠的亲妹妹,平日里是家中对香菱的人。连“香菱”这个名字都是宝钗取的,况且宝钗的才华并不逊于黛玉,香菱要学诗,为什么不向宝钗学呢?请找出文中宝钗对此事评价的语言:(大屏幕出示)
⑴你本来呆头呆脑,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⑵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
⑶可真是诗魔了。
⑷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这里有四个评价语:“呆”“疯”“魔”“仙”。从这些词语中显然可以看出宝钗并不赞成香菱学诗。宝钗带香菱入园,本就是让她过几天清闲日子,当然不希望她苦学;宝钗所受的封建传统教育,也让她不赞同女子用功读书;内心深处,宝钗深知知书而达“理”,她更不希望憨厚的香菱明理后,便如林妹妹般陷入悲时伤势,多愁善感。宝钗对香菱是怜爱的,这一方面出于她对香菱身世的同情,另一方面她怀着为其兄赎罪的心理。加上她毕竟是大家闺秀,对香菱学诗也不便强硬的反对,尤其是看见香菱的矢志不移,也只能半嗔半怪,由她去了。
4.黛玉对香菱学诗的看法。【对话三】
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孤高自许的女子,照她的性格,别说一个侍妾,就是园中的姐妹,她也不甚亲近,为什么单单极其热情、周到地教香菱学诗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联系两人此时相同的生存背景以及诗歌对她们而言的相同意义及作用来答题。)
文中黛玉从”立意要紧、多读经典、鼓励练笔、严格要求“等方面煞费苦心地教香菱学诗,正如文中她对宝钗所说的“圣人说,‘诲人不倦’,她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么?
显然不是。原来黛玉与香菱都是寄人篱下,孤苦无依,而其内心又都有着强烈的诗意人生的追求。孤寂病苦的日子里,诗是林黛玉的良药,是她忠实的伙伴,更是她心灵的寄托。所以,当身世相近的香菱找到黛玉要学诗时,黛玉不仅没把香菱当下人,也没把她看作普通的姐妹。而是将她引为同道了,她说:“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要知道黛玉是很难得这么由衷地肯定一个人的。【原来是际遇相同、追求相同而已。】
5.香菱对自己学诗的看法。【对话四】
作为侍妾,大观园中的平儿等人都不学诗,香菱为什么要学诗呢?就是因为她出身诗书人家的天性使然?是一时心血来潮的冲动?显然不是。
我们可以从从文中找到香菱学诗的目的。(原文:只是心里羡慕,学着玩罢了)那么羡慕什么呢?
出示该回目: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提示(羡慕雅)
(大屏幕出示)
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但是,蕙质兰心的香菱是不会甘于沉落的,对诗的向往恰是她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因为香菱善良贤淑,所以即使在生活的最底层,也没有失去希望。
6.作者对香菱学诗的看法。【对话五】
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香菱是一个下人,作者为什么要写她学诗呢,作者究竟对香菱有怎样的感情呢,寄托了作者这样的情怀?
虽然同为下人,香菱不同于袭人、晴雯和平儿、鸳鸯等人,她憨厚隐忍之间,还有一份读书人的慧根,且有好学勤奋的精神。显然,曹雪芹对香菱
《香菱学诗》人教九上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