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庄 周 买 水

2024-06-053

庄 周 买 水(精选12篇)

庄 周 买 水 篇1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作者简介:

  刘国正,1926年出生,北京人,诗人、杂文家、语文教育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刘征,是他从事文学活动而用的专名。在诗坛上,他以《三戒》《老虎耻告示》《移山逸事》等一系列寓言诗佳作,被推为寓言诗人的头一把交椅。他的杂文针砭时弊、见机而发、把握时代、标明方向,写有《庄周买水》《复印的运用》《庄周与鲋鱼》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除了诗与杂文外,刘先生着力最多的就是语文教育,多年来,在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育的实践指导以及理论前瞻等方面,广泛参与,写下大量论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他对语文教育的独到见解。

  二、类文荐读

  1.荐读张聿温的杂文《请教赵树理》。

  请教赵树理

  张聿温

  一日,刘家走出了男女数人,结伴来找当年太行山区的名作家赵树理。赵树理认得是二诸葛、三仙姑、金旺、小二黑和小芹,全是他的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的人物,连忙热情地让座、倒茶,并询问他们为何而来。这几位异口同声,说是前来请教,但听那说话的口气,却不无质问揶揄的味道。

  二诸葛:赵作家,当年我抬手动脚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结果吃过“不宜栽种”的亏,这我忘不了,也不翻案。可是我不明白的是,怎么隔了四五十年,我那一大套又时兴起来了呢?你看现在的电话号码、汽车牌子什么的,不都讲究个“六六顺”“发发发”吗?还有,县城、省城也都有了看相、测字、算卦的,并不见有谁出来管一管。我为小二黑定亲,让他娶童养媳,小二黑死活不同意,区长批评我:“老汉你不要糊涂了,强逼你19岁的孩子娶上个12岁的小姑娘,恐怕要生一辈子气。”现在看,区长的批评也不全在理,差7岁就不行啦?如今还有20岁的大姑娘嫁个六七十岁的老头子,报上登了不少呢!

  三仙姑:赵干部,您是政府人,懂政策,你对我没有好感,是我表现不好。不过有一条,我如今特别后悔,悔不该早生几十年。要是今天,我卖点老俏,谁敢说三道四?搽个美容霜抹个粉的,谁能说我“看起来像驴粪蛋上下了霜”?我每月初一、十五顶着红布摇摇摆摆装扮天神,有30年历史,业务够熟练的了。看如今有些女人学不了几天就靠跳大神赚大钱,实话说,我还真有点不服气呢!还有,我后悔没有坚持把小芹许给吴先生,要不,兴许小芹都定居美国了,我呢,也成了侨属了。

  金旺:赵树理你当年制造了一起冤案,至少判我XX年徒刑是重了。我不就是喜欢捆人打人耍个威风,派上民兵给自己割柴,拨上民兵给自己锄地,浮收粮,私派款,多吃多占吗?有什么大不了的。现今个别干部,比我还凶,你都能治了?我当村政委员,把我老婆选为妇救会主任,这也算我一条罪状?我同意三仙姑的看法,悔不该早生几十年哪。

  小芹:老赵同志,我有一点看不惯,都解放这么多年了,怎么还有逼亲、换亲、买卖婚姻这类丑事?更叫人恶心的,是个别妇女卖淫、当“三陪”,听说有的文化还不低,是大学生哩。我文化不高,都知道追求婚姻自由,她们怎么就不知道呢?难道文化程度高了,生活水平改善了,思想觉悟反而降低了吗?

  小二黑:老赵同志,我接着小芹的话茬说两句。当年咱解放区,民主生活、法制宣传比现今有些地方强得多。金旺、兴旺兄弟在村里作恶,还不是栽在民主会上。会后选举,他俩和金旺老婆都落了选。金旺、兴旺捆我,我反问一句“无故捆人犯法不犯”,他就不敢那么嚣张了。现今个别人可比金旺兄弟横多了,你要问他犯法不犯,他眼一瞪:“老子就是法,有本事你告去。”为什么这些干部的水平也比过去降低了呢?

  (原载《中国青年报》)

  阅读提示:张聿温是位军旅杂文家,其杂文创作十多年来十分活跃,已有几本杂文集问世。为了创新,他在形式上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请教赵树理》就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篇。

  这种形式看来有点荒诞。去“请教”的一行5人,都是赵树理1943年5月创作的《小二黑结婚》中的人物,属于作家悉心创造的艺术形象;被“请教”的作家,在“文革”中因受“四人帮”的反动路线残酷迫害,早于1970年不幸在太原逝世。杂文作者靠着丰富的想象,穿越了时空、阴阳及真人和艺术形象的诸多界限,巧妙地让他们相谈于一堂,别有一番情趣。

  小说中的5个人物相伴造访小说作家,赵树理“连忙热情地让座、倒茶,并询问他们为何而来”,其言行举止彬彬有礼,不愧为人们爱戴的作家。来访者说起话来虽然“不无质问揶揄的味道”,却也都合乎人物各自的身份,如对被访者的称呼,就有“赵作家”“赵干部”“赵树理”和“老赵同志”四种,其“请教”的内容因人而异,各不相同,皆符合角色思想发展的轨迹。如二诸葛、三仙姑,在小说中都是思想落后的人物,他们“请教”时,在勉强承认自己当年的缺点的同时,对照现今社会上愈演愈烈的不良风气,振振有词地竭力为自己辩护;当年被人民法院判了XX年徒刑的金旺,竟用现今生活中个别比他“更凶”的违法乱纪的干部没有全被惩处而指责赵树理“制造了一起冤案”;小说中先进人物小芹、小二黑面对现实也都向赵树理发出了质问:小芹说,“都解放这么多年了”为什么不仅“还有逼亲、换亲、买卖婚姻这类丑事”,而且还有“卖淫”“三陪”这些令人恶心的事。小二黑由于当年被金旺兄弟非法捆绑批斗过,对民主和法制问题特别敏感,质问狂称“老子就是法”的“现今个别人”比昔日的金旺兄弟还“横”,其政策水平何以比过去的干部“降低”了。

  如此种种“质问”,所揭露的我们现实生活中诸多丑恶现象,虽属司空见惯鲜有新意,但因均出自读者熟悉的艺术形象之口,使杂文平添了一些鲜明的形象性和浓浓的趣味性,促使读者做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深化了作品的立意。面对小说人物诸多的“请教”,受到“质问揶揄”的赵树理该如何答对呢?大概作者认为任何回答都是多余的,便让他保持沉默,不置一词,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思维空间,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这样的结尾是高明的。

  〔选自《中学生阅读》(高中版),元惠评点〕

  2.荐读凡夫的寓言《瘸蝉》。

  瘸  蝉

  凡  夫

  一场大雨过后,孩子们抠开湿地上的小洞,把手指伸进去。蛰居在小洞中的蝉的幼虫不知是计,张开前爪,把手指紧紧抱住。结果,便被孩子们拖出来,放进了知了笼中。

  蝉的幼虫身上裹着一层角质的铠甲,就像一团黄泥,在笼中笨拙地爬行着。这些丑陋的小东西是如何变成美丽的蝉的,这可真是一个谜!

  苏格拉底同孩子们商量,请他们把知了笼交给他,让他保管一夜,答应第二天一大早就把它还给他们。

  孩子们爽快地答应了。

  于是,苏格拉底获得了一次机会——一次观察蝉是如何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机会。

  蝉蜕壳总是在夜间进行的,苏格拉底决定彻夜不眠,不让这神秘的过程从眼底错过。他沏了一杯酽酽的咖啡,瞪大双眼,守候在知了笼旁边。

  那些丑陋的小东西开始沿着知了笼的栅栏,一步一步慢吞吞地往上爬行,爬到一定的位置后,便停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就像泥塑的一样。

  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过去了,这些泥塑一样的小东西始终一动也不动,似乎没有一点变化。一直到天快亮的时候,苏格拉底发现,其中有一只背部裂开了一道细细的缝儿,就像有谁在泥塑上划了一刀。接着,其他幼虫的背上先后都出现了细缝儿。虫儿的身体开始颤抖,细缝开始变大,渐渐,露出了一抹象牙般的玉肌。

  虫儿痛苦地颤栗着,背部弓起就像一个驼子。这驼的背越弓越高,虫儿的颤栗也越来越剧烈。

  是刀在剥皮么?是火在烧身么?是剑在剔骨么?是针在穿心么?苏格拉底看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心中不由跟着颤栗起来。

  该帮帮这些可怜的虫儿们了!苏格拉底打开知了笼,非常小心地从笼中取出一只虫儿,以极其轻柔的动作剥开束缚虫儿的硬壳,帮助它抬起头,伸出尾巴,蜕出翅膀,抽出六只腿。这工作是这么难做,苏格拉底完成这套程序,足足用了近20分钟。

  苏格拉底浑身浸透了汗水。他本来还想再帮一只虫儿的忙,但已经没有这个勇气了。

  更为糟糕的是,苏格拉底后来发现,那些凭自己的力量完成蜕变过程的蝉儿们,虽然多经历了一些痛苦的煎熬,抖一抖,都展开了美丽的翅膀,变成真正的蝉;而经他帮助的那只蝉儿,翅膀却始终缩成一团,怎么也展不开,而且它的六条腿也是瘸的,爬动起来左摇右晃,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第二天,孩子们看见爬满笼子的美丽的蝉,高兴得又蹦又跳。他们实在不忍心让这美丽的小东西再关在笼子里,打开笼门,让它们恢复自由。蝉儿们鸣叫着从笼中飞出,飞进了绿阴。末了,笼中只剩下了一只蝉,一只缩着翅膀瘸着腿的蝉。

  (选自《真情》XX年第6期)

  阅读提示:苏格拉底做了一件事与愿违的事,在他的努力帮助下,一只蝉终于失去了飞翔的机会。在为蝉惋惜的同时,你是否想到了一些为我们的热情和爱心所伤害的人?

  三、阅读方略

  杂文阅读指导(三)

  杂文的写法:

  形象说理,叙议结合

  杂文是文艺性的政论,目的在于说理,手段则要求形象化。杂文的艺术构思和文字表现,一般都是以形象刻画为血肉,议论、说理为筋骨,具有叙议结合、或寓理于事的特点。

  杂文写作常用的形象化说理手法有以下几种:

  ①讲故事。所谓讲故事,就是凭借作者自己广博的生活见闻和知识修养,抓住历史与现状、中国与外国、日常生活与经国大事间的各种内在联系或相似点,通过讲述故事、传闻的方式,起到借古讽今,以小见大的作用。

  ②打比方。这是一个粗略概括的提法,具体说来,则是运用各种各样易于发挥形象的喻拟作用的修辞手法。诸如比喻、类比、象征、拟人、借代等等,给作者所要说明的道理,披上通俗、形象的外衣。

  ③“立此存照”,这也是杂文形象说理的一种独特而常用的方法,其作用就像是抓住了对方可笑可恶的特点,给它拍了照,再予以放大展览一样。

庄 周 买 水 篇2

  【学习目标】了解本文的寓意:学习寓言式杂文的写法。

  【教学的重点、难点】文章所包含的寓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flash《庄周买水》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高一上学期我们学习了《秋水》一文,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而今天我们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刘征写的《庄周买水》一文,看看现代的河伯们、海神们在作些什么?

  二、作者简介

  刘征,可是语文有着很大的关联啊,我们的语文教材的顾问就有他。他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现代作家,又是写故事新编的好手。有作品集《刘征文集》和《刘征十年集》。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刘征的杂文:他的杂文不同凡响。《人民日报》几次评奖,他都获得第一名。他的杂文他二味:啦味和甜味。辣得令人痛快,甜到心的深处。有一种非凡诡怪的艺术魔力,有讽有刺,但是不剑拔弩张。读后得到启发,引起思考,与之共鸣,令人心喜。

  三、读课文,走进文本

  梳理思路;文中几个典故;初步感悟典故寓意。

  四、典故赏析

  庄周梦蝶

  “庄周梦蝶” ,道教掌故之一 ,典出《庄子•齐物论》。根据该书的记载,庄子梦见自己化成蝴蝶,翩翩而飞,竟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醒来之後,又觉得自己是庄周 。 到底是庄周做梦化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化成庄周?在道家与道门中人看来,不论庄周也好,蝴蝶也,其实不必进行人为的彼此区分,因为让思维处于物我一体的状态,彼此没有分别,大道也就在心中。

  濠梁观鱼

  《庄子•秋水篇》记载有庄周惠施同游濠梁观鱼事:一日,两人同游于濠上,见一群鲦鱼来回游动,悠然自得。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就是这一段简单的对话,对于我国的思想界、哲学界和文学界等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涸辙之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

  五、探究文章寓意

  提问:庄周为什么买水?怎样买的水?

  看一张环形图,有助学生理解庄周从若处出发,最后却回到若处的尴尬与无奈。

  提问:假如庄周买100吨水,钱都被谁赚去?为什么东海有水不直接卖?这简单的问题连庄周都疑惑了。  提问:《史记》上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那吴主任为什么敢那么大胆的说出其中的利害关系?是谁给了他这样的胆? 

  明确:是若大人的支持,他们官官相护或者强者欺辱弱者。因为最终的得益者是若大人他们几个卖水的,至于买水的人吃亏不吃亏可就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内了。

  至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本文的寓意——

  提问:寓言诗人拉•封丹认为读寓言,要从“身体”读出“灵魂”,即从所述故事中读出

  道理,请大家想想,这篇寓言式杂文 有什么寓意。

  明确:由庄周买水养鱼的经历,揭露了社会中腐败阴暗的一面:各级官员层层剥皮,加重百姓的经济负担。当然,这是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时出现的一种现象,是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的表现。官员下海以权谋私助长了腐败。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作者把社会转型时期官员将手中权力变为资本这一重大问题概括为庄周买水受阻这一典型情节,使历史人物庄周和神话人物海神若成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寓深刻的道理和鲜明的倾向于寓言之中,又体现了杂文大中取小、以小见大的艺术特点。

  这篇文章写于1988年,开篇就说“潮流不可阻挡”。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知道,这个潮流显然是指当时席卷中国大地的下海经商的大潮。各个领域包括文化领域都受到大潮的冲击,许多官员下海,许多文人也下了海。本文大中取小,虚构了庄周弃文从商的寓言故事。了解了这个时代背景,对于我们正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意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六、合作质疑

  同学们是语文学习的研究生,对本文你发现什么新问题?有什么需要同学们一起探讨的?

  预设问题:

  1.文章结尾一段,写甘霖欲降和庄周敲桶而歌,对深化主题有什么作用?

  2.作者为什么要着重描写庄周见到枯辙之鱼后的神情?

  3.作者说“无货”两字写的是苍颉体,苍劲有力,有何用意?

  4.庄子的呕心之作《南华经》只征订了三本,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师生讨论、发言、总结

  七、总体品味鉴赏。

  学生讨论回答:

  1.这篇杂文写得富有情趣,本文如何使人物形象鲜明?

  明确: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细节活画人物形象。如女秘书“耸耸肩”,“吴主任又黑又圆的脸上凝着经久不息的笑容”,一连串的“嘿嘿”,“哈哈”的拟声词的使用,活画出人物形象,并使之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2.本文主人公庄周和历史上的  庄周形象有何不同?与这一形象对比又有何作用?

  明确:历史上的庄周洒脱、豪放、飘逸,而本文却对这一形象进行了重新塑造:饱学之士在物欲横流环境下为谋生养鱼买水处处受骗受折磨。一个原先的精神巨人,现在却只能如没头苍蝇,不知何处能有个结局,心中只有茫然、彷徨、无奈与劳累。     对庄周形象的重新塑造,尖锐地讽刺官倒等不良现象,使文章中心更加鲜明,讽刺性更加彰显。 

  八、布置作业 

  [1]

庄 周 买 水 篇3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学习目标】了解本文的寓意:学习寓言式杂文的写法。

  【教学的重点、难点】文章所包含的寓意:文尾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有一则应用题:一百吨水,甲卖一元/吨,乙卖五十元/吨。因搞活动,乙的水打九折出售。问:买谁的更划算?

  经过解答发现,买甲的更划算,但买水人偏偏买了乙的水,这是为什么?还要从《庄周买水》说起。

  2.高一上学期我们学习了《秋水》一文,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而今天我们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刘征写的《庄周买水》一文,看看现代的河伯们、海神们在作些什么?

  二、作者简介

  刘征,可是语文有着很大的关联啊,我们的语文教材的顾问就有他。他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现代作家,又是写故事新编的好手。有作品集《刘征文集》和《刘征十年集》。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刘征的杂文:他的杂文不同凡响。《人民日报》几次评奖,他都获得第一名。他的杂文他二味:啦味和甜味。辣得令人痛快,甜到心的深处。有一种非凡诡怪的艺术魔力,有讽有刺,但是不剑拔弩张。读后得到启发,引起思考,与之共鸣,令人心喜。

  三、朗读课文

  梳理思路;文中几个典故;文章寓意。

  四、分析课文

  1.文中典故:

  庄周梦蝶

  “庄周梦蝶” ,道教掌故之一 ,典出《庄子·齐物论》。根据该书的记载,庄子梦见自己化成蝴蝶,翩翩而飞,竟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 ;醒来之後,又觉得自己是庄周 。 到底是庄周做梦化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化成庄周?在道家与道门中人看来,不论庄周也好,蝴蝶也,其实不必进行人为的彼此区分,因为让思维处于物我一体的状态,彼此没有分别,大道也就在心中。

  仓颉造字

  这算得上是老古话了。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那时,当官的可并不显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濠梁观鱼

  《庄子·秋水篇》记载有庄周惠施同游濠梁观鱼事:一日,两人同游于濠上,见一群鲦鱼来回游动,悠然自得。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就是这一段简单的对话,对于我国的思想界、哲学界和文学界等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后人将他们对话的地方称为“庄惠钓鱼台”,它就在凤阳的临淮镇附近,它位于凤阳县临淮镇南郊老塘湖中,原为濠河边一个高岗。现在是麦田包围中的一个土堆,当地又称为胡大海钓鱼台。相传庄子和惠子以后,胡大海也曾于此垂钓。今天虽然“庄惠钓台”没有什么特别出众之处,几乎与荒冢野坟没有什么不同,(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可是千百年来老百姓的口就是碑,将一个两千多年来流传的故事一代又一代地延续到如今,就凭着这一点,钓台便有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涸辙之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注释:贷――借贷。

  诺――答应的声音。好、可以的意思。

  哉――文言语助词。呢、吗的意思。

  激――引导。

  邑金―封地上所得到的财产收入。

  肆――卖东西的铺子、商店。

  评点:作者用十分简练的文笔,描绘出一个吝啬鬼的形象,揭示出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诚心诚意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决不能只说大话,开空头支票。

  成语“涸辙之鲋”,比喻在困境中亟待救援的人。

  2、文章寓意

  提问: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是怎样的?

  绘一张环形图,有助学生理解庄周从若处出发,最后却回到若处的尴尬与无奈。(几个环节分别注明:1、庄周买水;2、海神若/一元一吨;3、河伯女秘书/十元一吨;4、吴主任/五十元一吨;5、提货票。最后的箭头指向2。)

  提问:为什么庄周无法直接从若那里提水呢?请在课文中找出答案。

  明确:第10、12自然段,也就是吴主任说的两段话。(“为了赚钱”“生财有道”等语。)

  让学生读一遍这两段。

  提问:如果你是买主,在经历了那么一圈却得到提货单,又听到吴主任这样说,会不会生气?

  明确:当然生气。

  提问:那吴主任为什么敢那么大胆的说出其中的利害关系?是谁给了他这样的胆?(或者问:他的这番话说明了什么?)

  明确:是若大人的支持,他们官官相护或者强者欺辱弱者。因为最终的得益者是若大人他们几个卖水的,至于买水的人吃亏不吃亏可就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内了。

  至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本文的寓意——

  提问:寓言诗人拉·封丹认为读寓言,要从“身体”读出“灵魂”,即从所述故事中读出道理,请大家想想,这篇寓言式杂文 有什么寓意。

  明确:由庄周买水养鱼的经历,揭露了社会中腐败阴暗的一面:各级官员层层剥皮,加重百姓的经济负担。当然,这是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时出现的一种现象,是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的表现。官员下海以权谋私助长了腐败。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作者把社会转型时期官员将手中权力变为资本这一重大问题概括为庄周买水受阻这一典型情节,使历史人物庄周和神话人物海神若成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寓深刻的道理和鲜明的倾向于寓言之中,又体现了杂文大中取小、以小见大的艺术特点。

  这篇文章写于1988年,开篇就说“潮流不可阻挡”。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知道,这个潮流显然是指当时席卷中国大地的下海经商的大潮。各个领域包括文化领域都受到大潮的冲击,许多官员下海,许多文人也下了海。本文大中取小,虚构了庄周弃文从商的寓言故事。了解了这个时代背景,对于我们正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

庄 周 买 水

庄 周 买 水(精选12篇)庄 周 买 水 篇1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作者简介:  刘国正,1926年出生,北京人,诗人、杂...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