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拿 来 主 义

2024-06-053

拿 来 主 义(通用13篇)

拿 来 主 义 篇1

  目  标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色。 

  2、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1、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2、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3、学习运用比喻论证方法。

  教  具

  学  具

  预  习

  要  求

  教 师 活 动 内 容 、 方 式 学生活动方式、内容 旁   注

  一、介绍背景: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了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当时的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此文,提出了“八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二、指导学生复读课文: 

  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然后组织讨论。 

  问题:1、课文的第五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提示:承上启下) 

  前面四段讲的是什么问题?后面五段讲的又是什么问题?(提示:前四段:揭示什么是“送去主义”及实行之的危害性。后五段:论证什么是“拿来主义”及为什么要实行之。

  三、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1、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拿来主义”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带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而实行“送去主义”是卖国,从长远来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实行“拿来主义”刻不容缓。即,破“送去主义”,立“拿来主义”。 

  问:因此,文章的结构该如何划分呢?

  讨论、明确: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5-9):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要求: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问:第一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

  讨论、明确:A、这一句,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因为其实质是什么都是“送去主义”。B、三个“送”的事例:先送古董,没回音;再送古画、新画,“发扬国光”;最后送“梅兰芳”。(注意:作者的矛头并不是对人。) 

  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A、“抛来”指那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带不良动机;B“抛给”指有目的带恶意地输出。

  四、小结: 

  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就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政府在“学”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 

  因此,“送去”之外,还要“拿来”!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消化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目  标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色。 

  2、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1、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2、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3、学习运用比喻论证方法。

  教  具

  学  具

  预  习

  要  求

  教 师 活 动 内 容 、 方 式 学生活动方式、内容 旁   注

  一、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略) 

  二、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略) 

  三、研读第二部分: 

  要求: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方法。 

  指名朗读5、6、7段,注意对吝啬、髓、蹩的正音。 

  问:第五段中哪些词语有讽刺意味? 

  明确:“摩登”、“时髦”--“…什么都成了送去主义”;“吝啬”--“丰富”、“大度” 

  问:第六段的“送来”和“拿来”有何区别? 

  明确:A、“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经济、军事、文化侵略和掠夺,同“抛给”; 

  B、“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      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问:第七段中“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明确:“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

  问:第八段批判哪几种错误态度?第九段阐述了“拿来主义”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比喻论证有什么作用?

  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A、怕:徘徊不敢走进门的  

  头(逃避主义者);B、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的昏蛋(虚无主义者);C、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的废物(投降主义者)。 

  以上三种态度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应该是: 

  占有:这是前提;B、挑选:这是关键,没有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C、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关于几个比喻:“鱼翅”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人治病);“烟灯、烟枪”比喻可做反面教材的一类(留一点,大部分毁掉);“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糜的东西(走散)。

  四、研读第三部分: 

  要求学生朗读后,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结论,我们要拿来;2、具体做法;3、结果;4、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5、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问:本段共五句话,如果是五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五个问题呢? 

  明确:1、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2、对文化遗产应怎样区别对待?3、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4、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5、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五、总结全文: 

  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仍是建设民族新文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现实意义:鲁迅的见解,与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主张是一致的,这写对我们今天,是仍有借鉴意义的。 

  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 

  先破后立,破立结合;B、运用比喻论证,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C、语言犀利。 

  六、布置作业 :补充

  [1]

拿 来 主 义 篇2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的写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    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par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弄清什么是“拿来主义”。

  2.难点: 认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

  第 一 课 时

  预习思考题:

  1.本文议论的核心是什么? 通过什么材料来阐述论点的?

  2.找出本文运用的比喻论证,理解比喻论证的作用。

  3.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倾向是什么? 怎样批判继承文化遗产?

  4.什么叫“拿来主义”?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引言: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同学们可能看过一些。如: 《三国演义》、《水浒传》、唐宋诗词、明清笔记小说、《西厢记》、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古代的和外国的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 学习鲁迅的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解题:

  本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本文采用先破后立,以反论正,“拿来主义”在正反结合之中得到了深刻、鲜明的阐述。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 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词语补释:

  礼尚往来: 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 崇尚、重视。

  大度: 气量宽宏。

  自诩: 自夸。

  残羹冷炙: 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炙: 烤肉。

  冠冕: “冠冕堂皇”的省语,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冕: 古代帝王的礼帽。

  勃然大怒: 因生气而非常愤怒。

  玄虚: 空洞不可捉摸的东西。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 (第1--4自然段)着重批判“送去主义”,揭露、谴责国民党反动派在学术与文艺(学艺)方面媚外卖国的可耻行为。

  文章起笔揭露“送去主义”及其由来,矛头直指反动统治集团。

  “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的保守政策。“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概述反动统治由盲目排外的“闭关主义”到奉行媚外的“送去主义”的演变过程。

  接着,紧扣第一部分的议论中心,列举三件事实,嘲讽“送去主义”的典型表现。作者信手拈来,就近取例,批判的锋芒,直向利用这几件事大肆宣扬“发扬国光”,“催进‘象征主义’”的反动政府和御用文人,而不是这儿位艺术家。

  所谓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叶在法国兴起的文艺流派,是资产阶级文学没落的表现,它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在创作上宣扬个人主义和神秘主义。鲁迅说“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是因为在别的文章中已经谈过,同时也不是本文要讲的内容,所以略而不议,目的在于说明: 反动政府已将“活人代替古董”去讨好帝国主义,贬低苏联和社会主义文艺,以险恶的居心推行“送去主义”,堕落到了何等地步! “也可算得一点进步了”这一反语,充满了对反动派丑恶行径的辛辣讽刺。“不知后事如何”中的“后事”,则是指盗卖文物,盗卖古代珍宝。反动政府以展览古董为名,行盗卖古董之实。“别的且不说罢”这一句把所要揭露的、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其实,国民党反动派搞“送去主义”何止是“学艺”方面的问题,比比皆是,增添了揭露的深刻性。

  思考: 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将会怎样?

  第二段进一步指出: 现在只有“送去”,没有“拿来”,反动统治阶级不是一向鼓吹“礼尚往来”的仪节吗? 可是现在没有人根据这一仪节说一声“拿来”。一是抨击“我们”即国民党当局既不敢,也不能“拿来”,讥讽奉行“送去主义”的顽固程度;二是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拿来”的要求,预示下文的论述。这里作者用“礼尚往来”四个字,是用反动派的手打反动派自己的嘴巴。

  第二课 时

  三、四自然段对“送去主义”以辛辣的讽刺和嘲笑,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内容(1自然段)

  学艺  实质

  危害

  先以进为退,“丰富”、“大度”是对反动派的自我吹嘘、自欺欺人的嘲讽。

  鲁迅指出,中国和尼采一样,究竟不是太阳。如果“只是给予,不想取得”,那么几百年之后,“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就揭露了反动卖国政府所将造成的严重后果: 亡国灭种,祸及子孙。“我们当然是化为灵魂,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一语是套用迷信说法,顺手一击。“磕头贺喜”、“讨”活画出所处的地位和神态,描绘出可悲的亡国奴景况。“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感情色彩浓烈,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榨取中国人民脂膏的吸血本质和恶劣伎俩,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

  在论述反动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后果时,作者并未直说,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明是坏,却说“不算坏事情”,再以敌人解嘲的话鞭挞敌人。“丰富”、“大度”不过是掩盖“送去主义”实质的遁词。\par    接着,与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一针见血指出“只是给予,不想取得”“是发了疯”,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势日益削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

  最后以开掘地下的煤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既深刻论述了它的危害,又辛辣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奴才相。笔法曲折,入木三分。

  第四自然段分别用了哪三个同义词? 怎样区别? 对“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应怎样理解?

  “抛来”、“抛给”、“送来”析: “抛给”不同于“抛来”,因为这些奖赏的东西不是漫无目的地扔来的,而是在磕头求赏后有目的地给予的。照中国古话来说即“嗟来之食”“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可反动派却象叭儿狗得到主人“抛给”的骨头一样,把抛给的“残羹冷炙”当做奖赏。一个抛字有力地把主子与走狗的关系揭示出来,这对丑类们是极大的讽刺。鲁迅又说“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送来”其实就是“抛给”,鲁迅故意为敌人掩饰,其实是对敌人的又一次嘲弄。

  因为“抛给”“送去”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是讳莫如深,同时暗指一九三三年国民党政府与美帝国主义签订的“棉麦借款”美国把剩余的棉花、小麦运来中国一事而言,这在当时是人所尽知,所以不想举出,这样更能发人深省,既对卖国政策进行含蓄尖锐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第一部分小结: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惧外→媚外(发展逻辑)

  着重批判“送去主义”,把它的具体内容、反动实质、恶劣后果揭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破得彻底,而且把问题放到了总结近百年历史教训的广阔背景上来论述,运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句表述,既深刻,又有战斗力。

  这四段为下文正面阐述“拿来主义”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5--10自然段)着重阐明了“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上的各种错误倾向。

  第五自然段承上启下,先对上文作一收束,然后正面提出“拿来主义”。前一句小结“送去主义”,讽刺反动当局以卖国为时髦,后一句明确主张实行“拿来主义”。

  “鼓吹”对照“摩登”而言,“吝啬”针对前“丰富”“大度”而言,两种主义截然对立。

  文章是怎样论证“拿来主义”的?

  首先,从认识论上把“送去”和“拿来”加以区别,并提出“拿来主义”的基本涵义。所谓“送去主义”,其实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强加给我们的东西(如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拿来”则是主动吸收外国先进的东西,以创造自己的新文化。它的基本含义是“要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是说要以无产阶级正确思想作指导,有无产阶级的气魄和见识。这是从正面提出全文的论点,独占一节,突出它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发生恐怖呢? 会产生盲目排外呢? 文章指出: “其实这正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这就是说,产生盲目排外的原因,在于人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帝国主义“送来”的东西( 当然他们只会送来于他们有利,于我们有害的东西),而我们许多人则对事物缺乏辩证分析的科学态度,不知从外国文化中有批判、有选择地“拿来”于我们有利的东西。

  接着,借形象设喻,从正反两方面阐述“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

  作者把旧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表现了无产阶级的气魄。

  怕  徘徊不敢走进门孱头

  破  怒  放一把火烧光  昏蛋

  欣欣然  接受一切  废物\par    拿来主义(立) 

  吃掉

  立占有、挑选   存

  (前提)(关键)  走散

  批判了三种错误倾向,从反面说明“拿来”“占有”旧遗产的必要。

  再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作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旧遗产分为三种情况,提出三种应有的态度: ⒈有价值的东西(鱼翅,象萝卜白菜一样吃掉)吸收养料,增强体质,但不能宴大宾,把旧东西推崇到不恰当的程度;⒉既有毒又有用处的东西(鸦片),应该采取一分为二,有选择地使用,把鸦片“送到药房去,以供治病之用”,但也不可因其有用而故弄玄虚,招摇撞骗;⒊应该坚决排斥、走散的东西(烟枪、烟灯、姨太太)。

  这两段,运用“大宅子”“鱼翅”“萝卜”“白菜”“鸦片”“烟枪烟灯”和“姨太太”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具体、通俗、形象,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问题浅显化,破立鲜明,取舍清楚,不仅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而且漫画式地勾勒了“孱头”“昏蛋”“废物”等形象,语言生动,妙趣横生。

  最后,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对全文作出总结。作者把“拿来主义”对待旧遗产的态度归结为六个字: “使用、存放、毁灭”,这是对上述具体论述的高度概括。“拿来主义”首先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进一步强调了对待旧遗产的革命气魄和科学态度。

  结尾一句“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揭示了全篇的中心思想,深刻地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具体地阐明了批判继承和创造革新的关系,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是创立无产阶级新文化的不可缺乏的前提条件的道理。

  本文言词尖锐、泼辣,语多讥讽,寓深刻的道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在批判错误的观点中,阐明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起着投枪和匕首的作用,是典型的杂文的写法。

  作业 :

  [思考和练习]第三题、第四题

拿 来 主 义 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即使如此,因为鲁迅杂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学生阅读本文难度是很大的。唯有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维,才有可能学懂这篇文章。

  如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阅读方法应当与其它议论文大体相同。要在学习第九课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学习本文论证艺术时,难免要涉及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有关论证方法的基本概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而教材中又没有这方面的讲解。因此要力求讲得深入浅出,语言简练、准确而又便于理解记忆,使学生一次弄懂,不搞夹生饭。

  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是个难点,可以用“比”的办法加深学生的理解。重在加强学生的语感,重在“意会”(心中明白了鲁迅杂文语言的妙处了),而不一定要求学生“言传”(用语言表述其中的妙处)。

  理解内容和学习论证艺术、体会语言特点是学习本文的两大任务,可以各安排一个课时。

  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参考材料很多,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众说纷纭,人教社的教参只是其中的一种意见。教学过程 固然必须使学生读懂课文,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应依据有利于培养阅读能力这一原则决定对各种意见的取舍。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       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       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3.       理清文章思路。 4.       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教学过程 

  一、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仅以中学语文课本涉及的为限。)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三、研读标题,发现问题。

  提问:本文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你读了标题之后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我们从标题明确了本文是要谈论有关的问题。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 2、为什么要实行?

  四、阅读课文,解决问题。

  (一)这两个问题正是我们理解这篇杂文的钥匙,是我们阅读本文的入门。让我们先在课文寻找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让同学们阅读课文(4分钟),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找出哪些段落回答了“什么是‘’”这一问题。

  学生阅读。教师指名回答。最后明确:第8、9段回答了什么是。

  (二)背景介绍了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了”之类的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9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最后明确:“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这里“大宅子”、“鱼翅”、“姨太太”并不难理解,对“鸦片”的含义可作适当启发:清末有些人吸食鸦片,身体垮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看来鸦片不是好东西,但鸦片作为药用,有很好的止痛效果,看来鸦片又是有用的东西;那么究竟应当怎样评价鸦片呢?想想文化遗产中什么样的作品与鸦片具有相似之处。明确了“鸦片”所指之后对“烟枪和烟灯”的含义也要作适当的启发:吸食鸦片时烟枪烟灯是工具,而鸦片则是吸进来的内容,联系文化遗产中某些不好的内容究竟是凭借什么才得以流传的,想想烟枪烟灯指什么。

  明确了“大宅子”、“鱼翅”等所指内容之后要进一步明确者对待这些事物的态度。

  提问: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吸收)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读出课文中有关的阐述,不能多读,也不能少读,要恰如其分。(“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批判地吸收)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坚决抛弃)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5.用一句话概括的作法。(回答第9段第1句,答第10段第2句也可)

  (三)理解第9段内容之后再来理解第8段内容。“得了一所大宅子”自然是指面对文化遗产,其余的内容应当怎样理解?仔细阅读课文,在笔记本上填好下列表格。(出示投影片)

  指名回答。最后由教师明确:孱头,“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昏蛋,“勃然大怒放把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四)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主张实行,议论文写作目的是宣传作者的观点,但是,文章不仅要明确地提出论点,还要进行论证即回答“为什么要实行‘’”。

  引导学生先想一想,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每天先复习老师讲课的内容再做书面作业 ,你能用几种方法回答?

  学生讨论,发表见解,教师总结。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说清这种做法的好处,另一种是说清楚其它做法的害处。这种回答问题的方法所表现的思维方式是普遍适用的。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1至第6---7段,看看作者在这里是否回答了“为什么要实行‘’”,是用什么方法回答的。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是通过批判与相反的“送去主义”来证明必须实行。)

  重读第1段,说说这段是从什么角度批判“送去主义”的。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最后明确本段第一句说明“送去主义”的由来,以后语句列举了反动政府一味送去的可耻行为。

  提问:本段开头就指出“送去主义”和“闭关主义”一脉相承,这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思考不难理解“送去主义”是“闭关主义”在新形势下的表现。从闭关锁国到投降卖国从对旧文化的抱残守阙到对进步文化的深闭固拒,都是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不相容的,文章一开始就把问题放到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去考察。

  提问: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为什么“别的且不说”,而“单说学艺上的东西”?

  (因为本文着重要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所以作者集中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

  提问:本段最后一句“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这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提问:你还能从本段的哪些语句上体会出对“送来主义”嘲讽的感情?

  这里主要*学生“意会”,大家互相补充,具体到每个学生不必要求找完全。同时只要指出有关的语句即可,不必要求说清怎样表现了这种感情。本段中“大师”、“捧着”、“儿张”、“一路挂过去、”、“发扬国光”、“传道”等都表现出嘲讽的感情。

  (五)重读第3、4两段,想想一味送出去究竟有什么坏处?填好下面的表格。(出示投影片)

  根据课文不难填出表上的内容,但要求学生语言要尽量简明,不能大段地抄录原文,以提高他们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尼采;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没有好结果,发了疯。送去主义;只想送去,不想拿来;中国永远贫穷落后。

  提问:第3段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批判送去主义?

  (本段用将“送去主义”与尼采进行比较的方法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

  提问:第3段开头意思紧承第1段,联系第1段的内容应怎样理解“丰富”、“大度”、“不算坏事情”?

  (这里是对“送去主义”的讽刺,不是“丰富”,而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而是媚外求宠。一味地送出去,当然是坏事情。

  提问:说说“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

  (“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一句“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把“抛来”和“抛给”之间的善恶分得十分清楚。)

  提问:请同学们说说3、4两段和第六段的意思。

  (3、4两段通过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来批判“送去主义”,第6段揭示“送来”产生的祸患,说明“拿来”的必要。)

  (六)学习本文最后一段。

  要求学生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设计好问题后请把问题和答案连在一起读一遍,看看是否通顺,自然。

  (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提问:最后一句的“新文艺”、“新人”指什么?

  新人指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新文化指无产阶级文艺

  提问: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话归纳本段的本意。

  本段总结了全文,指出了实行的人应当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对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五、理清全文思路。

  我们带着问题阅读了全文,基本掌握了文章内容,理解了鲁迅先生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文章。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学生如能写在投影胶片上更便于交流)

  教师指名回答。(或选2 ̄3份投影胶片进行交流)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供参考)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

  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六、布置作业 。

  这篇课文难度比较大,课后要认真复习,熟读课文,并且完成课文后面〔思考与练习〕一、二、三题。

  另外,每人要准备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发言稿,说说本文所提倡的对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在我国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布置这个作业 一是继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二是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可以联系当今改革开放大潮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来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作业 ,指名回答课文后〔思考与练习〕一、二、三题,请1--2名同学到前面面对大家谈谈的现实意义。

  2.进一步理解本文中对国民党政府卖国政策的揭露和批判,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

  3.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略)

  二、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

  通过上一节课,大家都明确了鲁迅先生的一文主要是针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批判了错误态度,阐述了正确主张。现在请大家读下面几个句子,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句子中加黑部分的意思,说说它们是否只是谈文化遗产问题。(出示投影片)

  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2.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学生思考、议论,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通过第一节课很容易理解第2句是在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第1句只要看下文“别的且不说”,“单是学艺的东西”就可以明白“什么都是”主要指“学艺”之外的情况,联系写作背景,不难理解这是在愤怒痛斥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第3句较难理解,作者用“摩登”一词揭示出当时“送去主义”的盛行。如此盛行,自然不止于“学艺”方面的事情。选用“摩登”一词能启发读者广泛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起到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行径的作用。

  提问:由此看来,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归纳本文中心。要求内容完整,语言通顺。(如能写在投影胶片上更利于交流。)

  教师指名回答。最后要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三、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一)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请同学们阅读第8、9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如果将第9段内容改写为“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对其中的精华要全部吸收。对那些精华、糟粕互见的,要区别对待的部分,应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中的有害的旧形式应当废除,只保留很小一部分作为反面有害的教材,文化遗产中腐朽的东西则要彻底抛弃”,和原文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改写的这段话可用投影展现,以利于学生比较。)

  学生不难发现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教师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板书)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二)请同学们阅读第3段,想想这段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生议论。老师明确: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板书)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二者的区别一定要弄清。

  (三)请同学们重新阅读8、9两段,想想作者为了更清楚地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除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之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的做法,为什么还要分析“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明确: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板书)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附:论证艺术部分板书

  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四、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一)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的不同说法的意思和表达效果,指出其不同点。(出示投影片)

  学生讨论,发表见解,老师归纳。

  每组的两种说法意思一致,但表达效果却明显不同。第一组第1句用“送来”、“拿来”两个词把两种事物的本质区别揭示出来,第二组第1句用“抛来”、“抛给”两个词揭示了两种事物的本质区别。这种用极少的词语深刻揭露事物的本质的语言,反映了鲁迅先生语言的犀利的特点。

  (二)请同学们说说下面句子中加黑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出示投影片)

  1.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2.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学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讽刺、幽默的韵味,接着要求学生再尽自己所能举出课文的其它例子。

  教师小结。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附:语言风格部分板书

  本文的语言特点:

  1.犀利

  2.讽刺幽默

  五、布置作业 。

  1.完成〔思考与练习〕第四题。

  2.给下列词语中加黑字注音。

  脑髓 孱头 蹩进

  3.解释下列词语中加黑语素的意思。

  礼尚往来 自诩 残羹冷炙 国粹 冠冕堂皇

拿 来 主 义 篇4

  [教学目标 ]

  1. 理解文意。揣摩语言内涵,分析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旨。

  2. 培养学生“杂文语感”。

  3. 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1. 重点:的内涵分析。

  2. 难点:(1)“送去主义”的内涵分析。

  (2)作品语言的内涵。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

  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略作停顿说)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冯先生发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多方启发,让学生进入角色)冯先生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也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了满堂喝彩。是的,冯先生的意思是说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继承文化遗产和我们的改革开放一样,只要我们坚持的原则,就一定成功。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这正是我们今天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复习旧知,补充新知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时所用的笔名。

  他的作品集主要有:

  小说集两部:《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一部:《故事新编》

  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

  诗文集一部:《野草》

  杂文集十六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本文选自于1935年结集的《且介亭杂文》。当时鲁迅寓居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是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以外修筑马路的区域,俗称“半租界”。“且介”就含“半租界”之意。“且介亭杂文”即指在半租界亭子间里写的杂文。

  本文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之后,又企图吞占中原地区,但国民党政府却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外出卖主权,对内军事围剿。同时,一些御用主义则大力鼓躁“尊孔读经”“全盘西化”“少谈主义”等,鲁迅先生在此加“主义”二字就含讽刺之意。而进步文学在探讨文艺大众化时,又对旧形式采取全部否定的态度,这又涉及到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则以“拿来”进行了分析阐释。

  针对以上介绍,鲁迅先生此文一方面揭露国民党丧权辱国的同时,阐明了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三、文章导析:

  1.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提问:什么是?是针对什么情况提出来的?

  答:就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主张。是针对“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争论而作,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2. 全文写为何又从“闭关主义”起笔?

  答:第一段主要写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两种“主义”都是错误的,“闭关主义”是盲目排外的,与世隔绝的保守政策,而“送去主义”又是卖国求荣的奴才政策,这是鲁迅先生树的靶子,否定这两者才能让的出现有理有据,这是“先破后立”的写法。

  (分析:“送去主义”的本质和“闭关主义”是相同的,都是国力虚弱,而又自以为是的,实际又是无知和愚昧的,而正确对待问题的态度应是正视现实,取长补短,以求文明与进步,这就应实行)

  3. 根据课下注释,分析作者举三个“学艺”上的例子的作用。

  答:是为了论证“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为本文着重讲文化继承的问题,所以文章用了“别的且不说罢”转到“学艺”方面,紧扣文章主题。同时讲此三例还意在揭露反动政府媚外卖国的丑行。

  (分析:A“近来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一句,用反语进行了强烈的讽刺与鞭挞,“后事”批借展览一事行盗卖之实。B“以催进‘象征主义’”一句,根据课下注释,“催进”一词应无从谈起,因“象征主义”在苏联已趋没落,可“催进”的实则“全然是旧社会的维护者。“送去主义”已无真正的艺术贡献于世界。)

  4. 如何理解第3段中“要不然……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一句的含义?

  答:这实际上是实行“送去主义”的后果。一味“送去”只能是亡国灭种,祸延子孙。“磕头贺喜”嘲笑了反派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的丑态。“残羹冷炙”则生动描绘了做了奴才的人受到的必然待遇。当我们的财富被掠夺殆尽的时候,只能仰人鼻息,靠列强的所谓“援助”过活了。

  (分析:尼采的例子和掘煤的事,都意在论证一味的送与只能让自己“发疯”毁灭,让子孙后代受累,这都是切切实实的后果,从而使“讨一点残羹冷炙”的悲惨结局更加警人深省)

  5、揣摩课文前半部分语言:在对各种“非”概念的清理和清算中,一面认识它们的实质,一面去发现的立场怎样在文章的论述过程中逐渐浮现出来,使学生看到课文清晰的思路,使语言和思维能力同步得到提高。

  如果把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分为同意交往和拒绝交往两大类,那么,“闭关主义”代表了拒绝交往的态度。但是,自从枪炮打破了国门以后,“闭关”的道路(或选择)已不复存在,因此中国人只有学会同外部世界交往而别无他途。

  如果把交往分为“输出”和“引入”两种方式,“送去主义”是只包含“输出”内容的单一交往方式。一味送去的后果是恐怖的,将来,终于无物可送的子孙只能仰人鼻息,摇尾乞怜。于是,交往中必须包含“引入”观念成了不言自明的道理。

  如果再把“引入”分成主动和被动两类,那么自己主动去拿叫“拿来”,被动接受外国的给予叫“送来”。当鲁迅指出了“送来”总是不怀好意后,“拿来”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国人对外交往中无可逃避和惟一可能的选择,文章确立了鲜明有力的观点。鲁迅先生就是用这种不断两分和排异的方法彰明立场的,逻辑极为严谨。

  6、“占有”和“挑选”是的精髓,阐示此中道理时,鲁迅巧设比喻,语言生动形象。对继承来的“宅子”只有占有一途,经过前半篇的论证应不再有疑义,故此有了对“孱头”“昏蛋”的指斥,这“宅子”唯其大而旧,才需要占有和挑选,所以“废物”也就丧失了存在的理由。要“挑选”就必须有对象,作者将“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和“姨太太”一一排出,既然它们价值不同,作用各异,照单全收诚不可以,慎重挑选以趋利避害也就顺理成章。教学这一部分可以充分利用作品用相互联系的一组比喻说理的特点,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联想到新主人和旧家当的矛盾,想到最符合新主人利益的解决办法只能是对旧家当来一番清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有助于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成一个简单的、经验性的问题,而且学生在品读中还可以获得语言艺术的享受。

  7、对文章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可以集中在两点上。一是作品将准备批判的观念形象化,然后着意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否定,如描写徘徊的孱头、放火的昏蛋和欣然入室吸鸦片

拿 来 主 义

拿 来 主 义(通用13篇)拿 来 主 义 篇1  目 标&nbsp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