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①
拿来主义①(通用12篇)
拿来主义① 篇1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的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时数 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新课。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指导预习。
读“预习提示”。“提示”有两段,第1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第2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阅读课文时勾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
三、研习新课。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的必要。
第7段揭示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2.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1)提问: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讨论,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4)小结: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3.布置作业 。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习。
给加黑字注音并解释:礼尚(shàng;崇尚、重视。)自诩(xǔ;夸耀,说大话。)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冷炙(zhì;烤肉。)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二、研习新课。
1.研读第二部分:理解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指名朗读第5、6、7段,注意对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正音。
(1)提问: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2)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糜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2.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1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第2句话:的具体做法。第3句话:的结果。第4句话:者应具备的条件。第5句话:从反面指出的意义。
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
明确: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由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③语言犀利、幽默。每一条要求能举出实例,并结合自己的感悟作简要分析。
教案点评:
一、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
二、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探究活动
1.可以指导学生开辩论会,要求在陈述观点的时候必须用上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2.阅读鲁迅先生的三篇杂文《夏三虫》、《战士和苍蝇》、《送灶日漫笔》,用心体味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3.指导学生阅读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并让他们从语言角度分析其成功之处。
拿来主义① 篇2
学习内容
1.通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体会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3.学习文章运用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进行说理议论的方法。
学习指导
一、文章背景
这篇文章是本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杂文,作者针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媚外卖国政策和一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旗帜鲜明地提出的口号,主张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本国文化遗产),要采取占有、挑选的态度,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又要作科学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和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字词解析
1、 注音
磕kē 羹gēng 炙zhì 冕miǎn 吝lìn 啬sè 髓suǐ 孱càn 蹩bié 粹cuì 诩xǔ
2、 解释
自诩:自夸。
吝啬:小气,应当用的财物舍不得用。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慢步地走。比喻犹豫不决。
3、 辨音
① 给 gěi 交给 ② 得 dé 得到
jǐ 自给自足 děi 可得注意
de 跑得快
4、辨形
① 粹 精粹 ② 辨 辨别 ③ 蹩 蹩脚
悴 憔悴 辩 辩护 蹙 蹙眉
猝 仓猝 辫 辫子 鳖 鱼鳖
三、阅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而是同国家的内外政策密切相关的,因此,作者把它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从近代的闭关锁国到“现在”的投降卖国,从对旧文化的抱残守阙到对进步文化的深闭固拒,都是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不相容的。这样,文章先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以“学艺”上的表现为典型。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以媚外求荣的行径,并联系某些国人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心态分析批判,尖锐指出实行“送去主义”的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在破“送去主义”的基础上,文章正面指出,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就刻不容缓。但有人被外国的“送来”的东西吓怕了,于是有必要把“拿来”与“送来”加以区分,强调不能听任别人将有害的东西“送来”,好的东西必须“自己来拿”。到此为止,是论证为什么要实行。接着,作者论证怎样实行,对的具体内容加以阐述。针对当时文化界的现状,文章以“孱头”“昏蛋”“废物”等三种人对待一座大宅子的错误态度为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并同样以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最后,指出实行和创造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关系,再一次阐明了实行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试参照下面的图解把握全文。
(破)
“送去主义”
(1—4) 起因 为什么实行
(1—7)
事实:有往无来
实质:自欺欺人
后果:亡国灭种
(立)
(5—10) 必要性:与“送来”区别
含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基本原则和方法:占有、挑选 怎样实行
(8—10)
必要性、紧迫性:与创造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关系
请同学们注意左右两侧大括号并非对应。
四、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第七段是一个醒目的独句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里一个关联词“所以”所承的原因是什么?是上文的“其实”这正是因为‘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句吗?
不是,文章前半部分运用的是因果论证,论证为什么要实行,原因在于:“闭关主义”导致了“送去主义”,它们表现虽截然相反,但实质一样,都是祸国殃民“闭关主义”的危害有目共睹,不作评论,作者集中笔墨破“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从长远看,它会导致亡国灭种,从现实情况看,它招来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送去主义“不可取,同样,如果听凭“送来”,也会大受其祸害。所以,第七段得出结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针锋相对地提出””。
2.怎样理解本文第一段中作为“送去主义”典型的“学艺上”的事例?
第一段中列举“学艺上”的三个事例,都是用来揭露国民党政府推行媚外求荣的“送去主义”行径的。在国外举办文物展览和画展,送艺术家出国表演和介绍,都不像是正常的文化交流。“不知后事如何”,表明只是单方面的取媚与讨好,有往无来;“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活画出“大师们”献媚讨好的丑态;“活人替代了古董”暗示了“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快到没有什么可“送”的地步了。这三个事例充分揭示出国民党政府欺世惑众伎俩的可鄙可笑,也与下文批判“丰富”“大度”联系照应。
3.第六段区分“送来”与“拿来”有什么意义?
这一段对“送来”的东西举例,有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等等,指出帝国主义的“送来”不仅毒害中国人的肉体,也毒害中国人的精神;不仅进行经济侵略,也进行文化侵略。“清醒的青年们”是指看到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文化侵略的严重后果的青年们。“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一句话点明了”送来“与”“拿来”的区别,“送来”的东西,只能被迫接受,毫无挑选余地。与“送来”意思相当的词是第四段中的“抛给”,有意图地为了特定的目的而“给”。“拿来”则是完全自主的。这句话消除了“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的人的误解,洋货并不是都不好,关键要我们“自己去拿”。
4.第八段中的“大宅子”比喻什么?“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5.第九段是如何论述怎样实行的?试具体说说段中各个比喻的含义。
这一段用了比喻论证论述怎样实行。开头一句,“他占有、挑选”简洁、精确而明白地表述了的基本原则。接着,就以一系列比喻对如何实行加以具体论述:“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需要区别,加以批判吸收的那些部分;“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一群姨太太”,比喻只供剥削阶段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如色情文化之类。这些比喻将如何“挑选、占有”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使读者理解了的内涵,起到了论证作用。
6.课文最后一段共有五句话,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提哪五个问题?其中,“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应提的五个问题是:1.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2.对待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3.正确继承文化遗产能起什么样的积极作用?4.正确继承文化遗产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5.实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何在?“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一句是强调实行对于改造民族素质和建设民族新文化的积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中特别提到“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显示了鲁迅认为首要的是改造民族精神和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真知灼见。
五、揣摩语言。下边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有的含有讽刺意味,试加以分析。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分析加点词含义,首先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出发,给合文章内容和具体语境,加以分析发掘其更深一层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1、“捧”生动揭示了郑重、珍视的心理,“挂”这一动作用得很准确,但只是几张画要一路地“挂”过去,又多么寒伧可怜。对照之下,就揭露了所谓的“发扬国光”实际是自欺欺人,讽刺意味非常强烈。
2、“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反语。讽刺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媚外求荣、欺世惑众方面又出了新花招,可算愈演愈烈了。
3、“丰富”与“大度”原指东西多而又慷慨大方,这里是讽刺意味的反语,意在揭露反动统治者拱手将国家领土、主权、物质文化财富“送去”,无耻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败家子行为。
4、用“摩登”一词,含蓄的表示他所揭露的正是事实,所批判的正当要害,都是国民党政府非常害怕的,也启发读者去广泛联系现实,进一步认清国民党政府的媚外卖国的本质。
六、阅读毛泽东同志《新民主主义论》一文第十五部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中下面两段话的内容,加深对一文的理解。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 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新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
拿来主义① 篇3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学习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学习课文1——7段
教学步骤:
多媒体展示排除法解题思路:
或a或b或c或d
非a
非b
非c
———————
所以d
问题1: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那么只要找出依据,否定其它所有的选项就行了——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排除法。快速阅读《拿来主义》1——7段,把作者提供的所有“选项”一一找出来。
明确:①闭关主义 ②送去主义 ③听凭送来 ④自己来拿。
问题2:那么,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
明确:“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就是“闭关主义”。作者用“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予以否定。
问题3:“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
明确:有。“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问题4:这是例证法。那么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问题5:“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明确: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问题6: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明确: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问题7:模仿多媒体展示的排除法,归纳1——7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
所以,要自己来拿
问题8: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
明确:论证为什么要“拿来”。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学习课文8——9段
教学步骤:
(一)问题1:8——9段论证“怎样‘拿来’”。其中,“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⑴“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遗产。⑵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①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 ④拿来主义占有,挑选
问题2:联系“大宅子”这个比喻,说说前三种态度和方法究竟分别是什么意思。
明确:前三种态度和方法的意思分别是: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
问题3:第9段借助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对“拿来主义占有,挑选”的态度和方法做了形象的阐述。用平实的语言,该怎么表达?
明确:有害无益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问题4: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有,挑选”?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问题5:模仿归纳1——7段论证思路的方法,归纳8——9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或逃避主义,或虚无主义,或投降主义,或批判继承
逃避主义是孱头
虚无主义是昏蛋
投降主义更是废物
————————————————
所以,对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
(二)练习:
话题: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要求: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谈谈你对上述话题的看法。
【后记】
排除法,实际上是形式逻辑中的选言证明,即通过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而间接证明论题的方法。这种证明的步骤是:将论证的论题作为有关问题全部可能成立的几种假定之一,即作为选言推理前提的一个选言肢,然后找出依据,否定除论题以外的其它选言肢,从而确定论题的真实性。这样分析《拿来主义》的论证思路,应该说是一种创新。但限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我在教学中换了个学生熟悉的说法,从而使问题变得比较简单、容易,而善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无疑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
拿来主义① 篇4
师:从上学到现在,大家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应该有十几篇了,我做个调查,大家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吗?
生1:不喜欢,读不懂,也没意思。
生2:基本上老师讲,我们记,谈不上喜欢不喜欢。
生3:跟读经书似的,太僵化了,每句话都有深刻含义,没劲。
师:说实话,我上学的时候也不太喜欢鲁迅的文章,但后来却越来越喜欢读鲁迅,而且还写起了杂文。原因很简单,就是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这样的读书才是快乐的。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态度读鲁迅的《拿来主义》,好吗?
请大家先认真地默读一遍。(生读5分钟)
师: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你来。
生1:反对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师:概括得挺简洁的。能具体说说吗?
生1:前半部分是批判送去主义,说送去主义后果很严重(生笑);后半部分阐述拿来主义。
师:后半部分阐述拿来主义了吗?我怎么看不出来呢?
生1:从譬如吧往后举例子说明怎样拿来。
师:你说的很不错。其他同学有什么意见吗?
生4:老师,穷青年得了大宅子,是举例还是比喻?
师:你怎么看?
生4:我觉得应该是比喻。
师:说说理由。
生4:一般举例子应该是实实在在很典型的事,可是这个譬如好像是虚构的一件事,根本就不存在,怎么能做例子呢?
师:有道理。你怎么就想到这是比喻呢?
生4:凭感觉。
师:哪个同学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5:这篇文章是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大宅子与文化遗产两者之间有相似点,所以构成了比喻。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鲁迅在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呢?
生5:我这本辅导书上就这样说的。
师:你这也是“拿来”的,只不过有点机械照搬。我觉得,读书最好先不要看什么辅导书,还是要从文章中去找答案。有一个问题要先解决,就是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请大家再仔细读课文。
(生读书)
生6:好像不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的吧。
师:依据?
生6:前半部分批判一味地送去,像送古董,送古画,送梅兰芳,鲁迅对这些“送”,很反感,语言很有讽刺性。而且这些“送”都是送给外国,是讨好外国人,他认为送去是遗害子孙的做法,所以要拿来,按常理,应该是从外国“拿”。
师:从外国“拿”什么呢?
生6:说不好,也应该是“学艺”上的吧。
师:大家看书,看能不能从课文里找到答案。……好,你来。
生7:最后一句:“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卒章显志,鲁迅是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谈要借鉴外国先进的文艺思想、文化成果。
师:也就是只有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文艺。说的太好了。大家鼓励一下。(生鼓掌)
生8:前半部分批判送去主义,所举例子也都是学术文艺即文化方面的。
师:很有道理。那么,大家想一想,鲁迅阐述拿来主义,为什么要从批判送去主义入手呢?
生9:“送去主义”会带来灾难甚至亡国灭种,所以不应该“送去”。
师:鲁迅反对“送去”?
生10:鲁迅只是反对那种一味地送去,第5段有一句话:“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可见鲁迅并不反对送去,他是主张在平等前提的文化交流的,他反对是那种以讨好外国为目的的“送去主义”。(生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他刚才其实给“送去主义”下了很好的定义。
生10:但是我不明白,怎么送古典、送古画、送艺术家就是“送去主义”,各国之间有正常的文化交流,怎么就成了了媚外呢?
师: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大家看课下注解,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好,哪个同学?
生4:注解⑦说《大晚报》上对徐悲鸿等举办画展,评论为“切合苏俄盛行之象征主义”,鲁迅好像对这种评论很蔑视,认为这种言论是典型的媚外言论。
生11:送古董、送古画的主体是“国民党政府”,他们这种行为本身也是有讨好外国人的成分在。
师:可不可以这么理解,鲁迅批判送去主义,其矛头实际是指向有媚外倾向的国民政府与一些媒体。
生10:但鲁迅字里行间明显对几位“大师”与梅兰芳有讽刺意味,像“捧着”、“一路挂过去”、“活人替代了古董”等等,我不明白。
师:哪个同学能谈谈这个问题?
生12:我觉得就是讽刺。“大师”加了引号,“捧”画出谦卑恭敬的神态。
师:可是,那几位“大师”是谁呢?刘海粟、徐悲鸿,可是真正的大师;梅兰芳呢,京剧艺术大师……
生13:抗战期间曾经蓄胡明志,不给日本人唱戏。
生12:是不是这些大师在这些事上做得确实有失国格,人都可能犯错误嘛。(生笑)
师:大家课下可以查查资料。是不是有可能鲁迅在这骂错了人呢?过去把鲁迅神化,很不好,那正是鲁迅所反对的。但就这篇文章来看,鲁迅批判“送去主义”思想时,所举的这些例子是恰当的;但若了解了相关史实后,我们可能会发现,鲁迅对梅兰芳等大师的讽刺有些不当,鲁迅的视野有时也有局限性。
生14:老师,有个问题我不明白,就是作者在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时,为什么要提到尼采?
师:哪个同学给解释一下?……好,你说说吧。
生15:……我对尼采不太了解,课下注释说他以太阳自命,后来发疯而死。鲁迅的意思好像是尼采整天沉迷于幻想中以至疯死,是不是说自诩太阳就是疯话。
师: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有什么关系呢?
生15:说不好。
师:看书。
生15:“中国也不是”,是不是说中国也不是太阳,不能只是给予,也就是不能只是送去,还应该拿来。
师:送去主义者的言论与尼采自诩太阳在本质上是相似的,这种说理方法叫做“类比分析”。当然,鲁迅是很崇拜尼采的,刘半农曾经送给鲁迅一幅对联:“托尼思想,魏晋文章。”鲁迅受托尔斯泰和尼采的思想影响是很深的。
生16:老师,我突然有个想法,鲁迅先生并不是批判“送去主义”,实际上是批判“送去”行为背后的一种心理。
师:什么心理?
生16:中国人的自大心理。以天朝上国自居,心理上的优越感使得中国人不屑向西方学习。
师:能具体分析吗?
生16:外国有什么,我们也有,而且比外国早多少年。外国有象征主义,我们中国也有象征主义,京剧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我们的象征主义比你们早多了。
师:沉迷于这种虚幻的优越感中,往往就不能正视自己,不能正视现实。你分析得也有道理。鲁迅曾说过,倘是狮子,自夸肥大是没什么的;倘是一头猪,自夸肥大绝不是什么好事,列强觊觎你,最终要瓜分你,吞掉你。子孙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磕头贺喜讨赏的画面触目惊心哪。
至此,我们可以回答刚才的问题了吧。好,你来。
生17:把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彻底,就越能说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师:按常规,议论性文字必须有正面说理的文字。前半部分从反面分析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接下来应该谈——
生:(小声)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师:看看鲁迅是怎么阐述的吧。(生读书)
生18:举了大宅子的例子。
生5:是比喻。
师:准确地说是比喻论证。先看看有没有高度概括如何拿来的词语或句子。
生5:“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生18:占有,挑选。
师:“占有”就是“要拿来”。“挑选”就是——
生:(小声)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师:看书,请大家从关于大宅子的两段比喻论证中找到对“占有”“挑选”的形象阐释。
生19:“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说的是“占有”,也就是要敢于“拿来”。
师:拿来什么?
生19:文化遗产。
师:我的理解应该是对外国的文化要敢于“拿来”。这外国文化包括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外国现代的文化。鲁迅批判了三种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做法,哪三种?
生:(小声)“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一把火烧光……是昏蛋”;“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是废物”。
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敢于拿来,有所选择。如何选择?
生20:看见鱼翅,吃掉;看见鸦片,送到药房;烟枪和烟灯,大部分毁掉;姨太太,各自走散。
师:刚才说这是比喻论证,谁能从这个角度再具体分析一下?
生21: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指有毒的东西,其他的指腐朽落后的东西。
师:鸦片是只是有毒吗?
生21:有害又有益,所以要让其发挥有益的一面。
师:鲁迅所阐述的拿来主义思想不只适用于对待外来文化,也适用于古代文化遗产的继承;不只在当时有震撼作用,今天同样有意义。现在讲开放,讲多元,讲与国际接轨,“拿来主义”的思想仍是人们要借鉴的。课下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生:(小声)唉!
师:怎么?有意见?通过如上的解读,我们对《拿来主义》这一课做了宏观与微观的了解。但文章不厌百回读,经典文章更是常读常新,下面请大家再读这篇杂文,希望能有自己的新理解,或者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读书)
生6:老师,有一处我不太明白。说到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的时候,举了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等等,这里面除了美国的电影属于文化外,其他的都不是,这样举例是不是有问题呢?
师:很好的问题,敢于挑战大师,需要勇气,更需要思想。
生1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是不是病句?
师:是不规范的句子。
生16:说大宅子为什么要说“做了女婿换来的”?课下注解说,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不太理解。
师:这种写法被人称作“挂角一将”的写法,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特点,其是优是劣,大家可以去评价。鲁迅与邵洵美之间的论争文学史上早有定论,但课下关于邵洵美的注解明显是不公正不实事求是的。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会印发给大家的;有一本书《鲁迅和他骂过的人》,有时间大家找来可以读一读。鲁迅的文章不是完美无瑕,有不足,也有争论,我们读鲁迅,要把他做为一个人去读;读他的文章,要按文章阅读规律去读。这样,才会发现一个真实的鲁迅,才会读出文章的滋味,进而享受阅读的快乐。
拿来主义① 篇5
教学目的: 
    学习鲁迅先生的精神及其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 
    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写法,领会比喻论证、事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实施: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理解――“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讨论――事例论证的表现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
1.字词预习 :
礼尚往来  礼节上重视有来有往。        大度  气量宽宏。
自诩  自说大话。       残羹冷炙    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  冠冕堂皇的省语,意思是很气派体面。         摩登  现代的时髦的。
吝啬  过分的爱惜,这里是格外珍惜的意思。         孱头  懦弱无能的人。      
 2.导入 课文: 
    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初中阶段,每班看的杂志多达六、七十种。书也读得不少,书的种类也较多,有唐宋诗词、《三国演义》、《水浒传》、明清笔记小说。外国文学作品也有广泛的涉猎,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等。古代和外国的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从中可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3.阅读与回答:
①关于“且介亭”
本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
拿来主义①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