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物种起源》导言 达尔文

2024-06-052

《物种起源》导言 达尔文(精选16篇)

《物种起源》导言 达尔文 篇1

  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贝格尔号巡洋舰的环球远航②,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回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这样,在五年的时间内,我专心思考这个问题,并且作了一些札记。1844年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写成当时我认为是正确的结论的纲要。从那时候起,一直到现在,我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始终没有间断。我希望读者能原谅我作这些琐屑的陈述,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现在(1859年)我的工作将近结束;但是全部完成还需要更多的岁月③,并且我的体力渐感不支,所以不得不先将这个摘要付印。现在在马来群岛研究博物的华莱斯④先生,他对于物种起源问题所得到的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这也是使我早日发表这个摘要的一个原因。

  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未必完备;有许多论述,我没能指明它的来历和参考资料,但是我希望读者相信我的正确。同时,我虽然力求审慎,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但是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本书所述及的,仅仅是我所得到的一般结论,略举少数事实,作为说明,希望读者不要嫌其过简。我极其盼望,并且感到有这样的需要,将来能把我所根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文献,详尽地刊印出来。因为我十分清楚:本书中所讨论的几乎没有任何一点不能引用事实来作证,而每一论点显然往往会引到一些与我所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结论。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但这是这里所不能办到的。

  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⑤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⑥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就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可以算是正确的,这点以后当再讨论到;但是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又槲寄生⑦,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布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花,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因此,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我从事本题研究的初期,就觉得要解决这个困难问题,应当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着手;果然没有使我失望,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所以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

  根据上述理由,我把家养变异的问题,放在本书的第一章。我们将由此看到,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同样的,或者更其重要的,是我们将看到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然后,我们将讨论物种在自然状态下的变异。但是很不幸,我在这里所讲的,不得不很简略,因为要使这个问题讨论得恰当,必须举出大量的事实。

  如果认识到我们对于生活在我们四周的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还有很多不了解的,那么,关于物种或变种⑧的起源问题,我们即使有很多地方不能解释,也就不足为奇了。为什么某种生物的分布广泛而繁多,而它的邻种却分布得狭小而稀少呢?谁能解释这个问题呢?然而这些关系,实在是非常重要,因为我相信,这是决定地球上每一生物的现在和将来的命运,以及变异的趋向的。对于生活在过去的地质时代的无数生物的相互关系,我们所知道的就更少了。虽然许多事实现在还是不清楚,而且在未来长期内也还弄不清楚,但是我们经过了精细的研究和冷静的判断,可以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⑨的错误。创造论这一观点,虽为近代许多博物学家所信奉,我自己以前也曾信奉过,但是事实上决不能成立。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所谓同属的种,都是其他大概已经灭亡的种所传下来的直系后代,而现在认为同种的各项变种,都是这同种的后代。我又确信自然选择作用,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

  ①选自中译本《物种起源》 (科学出版社出版),原题是“导言”,有删节。原著第一版于1859年刊行。达尔文(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创立者。物种,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种是种类的意思,在生物的分类中采用几级分类单位,一般分为种、属、科、目、纲、门等。导言,绪论。

  ②[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环球远航]从1831年开始,达尔文以自然科学家的身份,免费搭乘贝格尔号巡洋舰作历时五年的环球航行,在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到1836年回国。博物学,旧时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学科的总称。

  ③(现在(1859年)我的工作将近结束……更多的岁月)达尔文认为《物种起源》只是他的生物进化论的绪论部分,所以这样说。以后他更详细地论述了进化论的各个问题,进一步充实了进化论学说的内容。

  ④华莱斯(1823-1913)英国的自然科学家。1858年他写了一篇关于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的科学论文寄给达尔文。达尔文于当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华莱斯的论文同时在林奈学会的杂志上发表。

  ⑤[亲缘关系]指生物在种类方面互相接近的关系。⑥[变异]指同种生物世代之间或同代不同个体之间的性状差异。

  ⑦[槲(hú)寄生]一种寄生的小灌木,多寄生在槲、栗等树的树干上。

  ⑧[变种]物种以下的分类单位,指变异比较显著的个体或个体群。变异比较显著的个体群就相当于亚种(例如东北虎和华南虎就是两个亚种)。

  ⑨[创造论]一种认为每一物种都由上帝创造的谬论。

  练习

  一 速读课文,筛选出作者阐明的关于物种起源问题的两个主要观点。

  二 按要求筛选文中语句。

  1.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目的。

  2.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意义。

  3.作者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获得的两点认识。

  三 作者认为,关于物种起源,还有许多需要弄清楚的问题。课文第7段从哪两个方面归纳了这些问题?

  四 在下面长句后的六项中,哪几项是概括长句要点时必不可少的?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1.研究物种起源的背景

  2.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基础

  3.研究物种起源的方法

  4.对物种起源的推断

  5.对错误学说的批判

  6.对物种起源的不同认识

《物种起源》导言 达尔文 篇2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了解达尔文及《物种起源》;

  2.初步了解“序言”的写法;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筛选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能力目标:

  继续训练并提高筛选文章主要观点,筛选关键词语、关键语句的能力。

  德育目标:

  学习达尔文坚持真理、珍重客观事实、谦虚谨慎、严肃认真、深入细致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筛选主要观点。

  准确把握信息,筛选关键语句。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预习:请同学们课下自己查找达尔文及其《物种起源》的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  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

  2.《物种起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大家一定还记得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你知道进化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的进化论之门。(播放视频:达尔文与《进化论》)

  二、解题:

  1.辨析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与否。

  (1)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2)我们学习。

  (3)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4)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2.关于《物种起源》

  英国杰出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著《物种起源》(全名为《依据自然选择或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的物种起源》)于1859年11月24日问世。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该著作批判了创造论的错误,阐明了进化论的思想。

  3.关于“导言”。

  导言即绪论。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等的文体。一般放在书的前面,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全书的要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

  三、检查预习

  由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根据情况肯定、纠正和补充达尔文的科学事迹。

  达尔文学说是生物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由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所著《物种起源》一书奠定科学基础,以后为生物学上的成就加以论证和发展。达尔文通过环球考察,搜集了大量有关动植物演变和发展的科学资料,指出生物进化的主导力量是自然选择,即遗传、变异与选择三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认为生物发生的微细的不定变异,通过累代的选择作用,适者生存,并逐渐累积有利的变异发展成新种。不适于外界环境条件的就被淘汰。他总结了用人工选择方法获得家畜和农作物新品种的实验成果,进一步论证了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的学说是人类对生物界认识的伟大成就,给形而上学、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以沉重打击,在推动现代生物学研究的进展方面起了巨大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达尔文的学说给予很高评价。(播放视频:达尔文与《物种起源》)

  四、研习课文

  1.指导学生通读全文和注释。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自己理解有疑难的词语,先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

  (2)理出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明确:

  (1)本文需要注意的词语。      

  琐屑:细小而繁多。   

  审慎:周密而谨慎。   

  趋向:①动词,朝着某个方向发展;②名词,事物发展的动向。 

  札记: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

  探讨:研究讨论。

  传布:广泛散布。(也可以放到第二课时课首检查用)

  (2)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文章结构和段意的理解,请一位同学回答;

  教师板书并明确。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

  完成课后一、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筛选关键语句

  关键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句子,它集中地体现了文章的意旨,表示文章的思路,连缀文章的结构。从内容来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集中体现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或阐明主要事理的语句。从结构来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总提句、过度句显示出文章的层次推进。从出现的频率看,反复出现的文句也是关键句。

  二、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以下问题,完成对文中信息的筛选。

  (1)作者认为“物种”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A. 物种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B. 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2)辨析选择题,在第4段中,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以下三种看法由幻灯片打出。)

  ① 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② “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是不合理的。

  ③ 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明确:是要证明第③种看法。因为作者对这两个例子的分析有明显区别。对于啄木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而对于槲寄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是不合理的”。而“植物习性的影响”、“植物本身的倾向”不属于“外界的条件”(即外部环境),因此可排除第②项;对于第①项,学生只要抓住作者举这两个例子主要想否定不正确的作法即可排除。

  (3)按要求筛选文中语句。

  ①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目的。

  ②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意义。

  ③作者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获得的两点认识。

  教师要明确:

  目的: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的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

  意义: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作者的两点认识: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

  三、根据课文中提供的信息,口头对达尔文作一个整体的评价。

  引导:第一段的关键语句,从“远航”(1831)到“现在”(1859年),其间“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经二十多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及对真理的追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第二段的关键句有“华莱斯先生,他对于物种起源问题所得到的”“一般结论,几乎和我们完全相同”(这是指英国的自然科学家,1858年他写了一篇关于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的科学论文寄给达尔文。达尔文于当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华莱斯的论文同时在林奈学会的杂志上发表)可以看出达尔文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三段的关键句有指出书本的缺陷,“还是摘要的性质”;说明今后的打算,“详尽地刊出”,避免使别人“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文对理论著作严肃、审慎的态度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谦逊的精神。

  第四段关键句有:“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表明作者决不轻率地作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第五段关键句有:“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六段关键句有“很不幸”,“不得不简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与不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七段,关键句有“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确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精神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板书。

  1.长期考察  2.实事求是  3.谦逊审慎  4.决不轻率  5.亲身实践  6.不避缺陷  7.毫不动摇。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这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而且通过对作者说明性导言的阅读,学会了如何发现关键语句,懂得了正确理解关键语句对理解文章的作用,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后的阅读实践。

  五、布置作业 

  1.《琐忆》中鲁迅曾说:“进化论牵制过我,但也有过帮助。”怎样理解这句话?请加以思考。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物种起源》导言 达尔文 篇3

  一、教学目的

  1.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

  2.能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方法。

  2、  难点:如何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设想教学方法

  1.  点拔引导,通过对疑难点的点拔,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讲练结合,通过练习提高文本阅读的可操作性。

  四、媒体设计

  1.  拟采用多媒体授课的方式,以扩大课堂的容量。

  2.  有条件可在课前播放有关介绍达尔文的影视片。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把握课文的思路,筛选重要信息

  一、导语 设计

  (将书打开到插图——达尔文头像)大家一定还记得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你知道进化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进化论之门二.解题:

  1.板书课题

  辨析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与否。

  (1)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2)我们学习。

  (3)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序言》。

  (4)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2.关于“导言”。导言即绪论。书的前面有一篇导言,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全书的要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也可暂时不讲,留待概括课文内容说用)

  3.介绍达尔文及其进化论。

  请一位学生读浅释1,教师补充。 [查理·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min,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22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观察并搜集了动植物和地质等 方面的大量材料,经归纳整理与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随后 《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书,进一步充实了进化学说的内容。-------摘自《辞海》(1999年版)

  [进化论]   亦称“演化论”,旧译“天演论”。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部门。进化论一词最初是拉马克提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而来,现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得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  ------摘自《辞海》(1999年版)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A.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自己理解有疑难的词语,先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教师再用幻灯片打出本文需要注意的词语。       琐屑:细小而繁多。审慎:周密而谨慎。趋向:①动词,朝着某个方向发展;②名词,事物发展的动向。札记: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探讨:研究讨论。传布:广泛散布。(也可以放到第二课时课首检查用)

  a.画出文中结论性的语句;

  b.理出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B.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文章结构和段意的理解,请一位同学回答;

  C.教师板书并明确。

  整理成书的过程(1)

  写作经过        提前发表的原因(2)

  (1—3)              内容过简的原因(3)

  物种由演变而来(4)

  基本观点       介绍研究的方法(5)

  (4—7)      家养变异的作用(6)

  强调观点的正确(7)

  (解说:通过速读,整体感知文章并初步筛选出文章的关键句及主要观点;通过讨论交流,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全文;通过简洁的段意概括,意在培养学生提炼观点、准确表达的语用能力。) (又:可以联系“导言”体裁谈内容)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以下问题,完成对文中信息的筛选。

  (1).作者认为“物种”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A物种中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B自然选择是物种产生的最重要的条件。

  本题把课后练习一换了一个说法,训练学生对作者观点的把握能力。(请学生参看P14补白)

  (2)辨析选择题,在第4段中,作者以啄木鸟、职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以下三种看法由幻灯片打出。)

  ①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②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

  ③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明确:是要证明第③种看法。因为作者对这两个例子的分析有明显区别。对于啄木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而对于槲寄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是不合理的”。而“植物习性的影响”、“植物本身的倾向”不属于“外界的条件”(即外部环境),因此可排除第②项;对于第①项,学生只要抓住作者举这两个例子主要想否定不正确的作法即可排

  (3)完成课后练习二的筛选要求。教师要明确—-

  目的: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的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

  意义: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作者的两点认识: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

  练习三

  五、作业 :

  1、第5段“因此”中“此”、第6段“理由”、第7段“这些关系”指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通过对文中一些长句的分析,训练学生发现句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进而达到对句子的深入理解。

  教学步骤 :

  一、检查作业 情况。

  1、词语解释

  2、代词指代内容(上课时作业 1)

  (1)第五段开头的“因此”指代什么内容?

  明确:指代第四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仅仅以单方面的条件来解释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是不合理的。

  本题旨在训练学生对有关信息的全面把握能力,思考时必须联系上下文,还要对文中相关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并能运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输出。

  (2)第六段开头,“根据上述理由”具体指什么理由?

  明确:第五、第六两段都是针对“家养变异”的问题来说的。作者把这一问题放在本书的第一章,原因应是“家养变异”对于研究物种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经过这样的合理谁想后,我们就可以把“家养变异的意义”作为本题的答案了。说完整了应是:家养变异可以为处理‘“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的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3)用幻灯片或电视屏幕打出下面几句话和相应问题(括号中的答案可以随讨论进程显示)。

  为什么某些生物的分布广泛而繁多,而它的邻种却分布得狭小而稀少呢?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然而这些关系,实在是非常重要,因为我相信,这是决定地球上每一生物的现在和将来的命运,以及变异的趋向的。

  “这些关系”指的是(某种生物和邻种)的关系,它决定着地球上每一种生物的(命运)和(变异趋向)。

  解答本题应该使学生认识到:某种生物和邻种分布状态的强烈反差在句中是次要信息。而“某种生物和邻种”才是重要信息,它们构成了决定地球每一生物的“命运”和“变异趋向”的关系。

  二、教师介绍长句的知识及分析长句的方法。

  首先完成练习4。练习4训练学生对长句中信息的总体把握和辨析,答案是2、3、4、5,而1、6在原句中找不到相关的信息点。

  长句容量大,信息丰富,也显得庄重,适用于详尽地叙述事物或严密地阐述道理,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

  分析长句时,首先要注意寻找主干(主、谓、宾),剔除枝叶(定、状、补)或分清各分句间的层次关系(偏正、并列、转折等),以达到对句子大意的把握;其次要注意“枝叶”在句中的作用,它们往往在程序、时间、范围、条件、数量、位置等方面对句子主干进行限制,从而使长句严密而周到,很多时候,“枝叶”在句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去掉它们会使句意大变。

  三、从文中选出几个长句,分别运用找主干法和划分层次法进行分析。

  1.       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贝格尔号巡洋舰的环球远航,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在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明确:这句话共有三个分句,①、②两个分句间是并列关系复句;第②个分句是个偏正关系短语,中心词是“关系”,它做第③个分句“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的主语。

  2.       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

  明确:这是一个长单句,虽然有关联词语“如果”,但它所领起的内容二一直到“归因

  于外界的条件”,在句中做主语。

  3.       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

  明确:这是一个复句,第一层在“根据”后边,是转折关系,第二层在“仍然”前边是假设关系。‘

  教师归纳:用这两种方法,主要是从主体上把握句意,而对句中细微之处的分析则必须注意句中关键词语的表意功能。

  四、学生依照练习四、五中的句子分析,再从文中找出类似的长句(屏幕随同显示),从信息筛选、挖掘的角度进行讨论分析,过程如下:

  1.       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

  引导学生筛选出相应的词语。  ①写作前三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搜集整理、研究。 ②搜集过程中的关键:耐心、全面(各种)。③说明了估计的谨慎:也许、一些。

  2.       我虽然力求审慎,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但是错误的审人,还是不可避免的。

  提问;作者既然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为什么还会有错误出现?

  学生回答后归纳:句中“力求”二字不可忽视,它对后文起了限制作用,是“极力追求”的意思,它在句中一直修饰到“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所以,会有错误出现。

  3.       又如格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布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化,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用幻灯打出对本句的四种理解,选择正确的一项:

  A.以槲为例,说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构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复杂而又难以解释的。

  B. 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某一方面。柳寄生就是一个例证。

  C.若只以外部环境,植物习性的影响以及它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植物的槲寄生的构造和相互关系,必然是不合理的。

  D. 在研究槲寄生时,往往同研究其他生物一样,对它的结构以及它和其他生物的关系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正确答案:B项。解答本题需要把各选项的信息与原文中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辨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A项中“又难以解释的”在原句中找不到对应点,原句主要意思是“仅仅以……来解释……,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C项与原文的不同是把原文中的“或”变成了顿号,这一改意思大变,“或”表示选择关系,用在本句中和“仅仅”相联系,表示只选其中心,而顿号表示并列关系,用在本句中表示三个方面不可分割,那就与原意大相径庭了。D项的错误与A项同样,而程度又甚于A项,就更不对了。

  4.       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但这是这里所不能办到的。

  提问:本句中“事实”与“证据”两个词能否去掉其中一个?

  明确:不能。因为事实是指一般的感性材料,而“证据”是指材料中足以反映事物本质的例子,两个词联用,体现了作者的周密。

  提问:“叙述”和“比较”两个词能否去掉其中一个?

  明确:不能。“叙述”能使人了解得比较全面、具体,但还不能表现本质;“比较”能使人鉴别感性材料,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以掌握事物的本质,体现了作者的严谨。

  5.       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提问:把本句中“线索”一词换成“证据”会有什么不同效果?

  明确:因为本句中有“还不够完备”的话,所以作者只说“提供线索”,说明作者是实事求是地估价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换成“证据”,句意就变成了可以提供带规律性、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结论。这句话也能鲜明地体现出作者的严谨、周密。

  另一方面,作者在这句话中又用“一切”“最”两个词语表现了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自信。

  六、归纳本课所学内容。

  这节课,我们主要针对文章中的一些长句作了相应的训练,理解长句,不能简单停留在懂得大意了,而应深入挖掘句中关键词语的丰富信息,还要注意一些修饰性词语如“必须”、“最”、“应该”、“可能”等,对于关键词语在程度、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作用。

  六.布置作业 :

  1、《琐忆》中鲁迅曾说:“进化论牵制过我,但也有过帮助。”怎样理解这句话?请加以思考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片段。

《物种起源》导言 达尔文 篇4

  教学目的

  阅读目标

  1.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

  2.能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了解序言的写作体例。

  情意目标

  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方法。

  2. 难点:如何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 点拔引导,通过对疑难点的点拔,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讲练结合,通过练习提高文本阅读的可操作性。

  媒体设计

  1. 拟采用图片和文字投影的方式,以扩大课堂的容量。

  2. 有条件可在课前播放有关介绍达尔文的影视片。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投影

  达尔文头像

  大家一定还记得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你知道进化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进化论之门。

  二.解题:

  1.板书课题

  投影

  辨析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与否。

  (1)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2)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3)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序言。

  (4)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2.关于“导言”。导言即绪论。书的前面有一篇导言,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全书的要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

  3.介绍达尔文及其进化论。

  请一位学生读浅释1,教师补充。

  投影

  查理·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min,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22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观察并搜集了动植物和地质等 方面的大量材料,经归纳整理与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随后骏马征服 《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书,进一步充实了进化学说的内容。

  摘自《辞海》(1999年版)

  投影:

  进化论   亦称“演化论”,旧译“天演论”。通常指生物办的进货理论。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部门。进化论一词最初是拉马克提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而来,现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得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

  摘自《辞海》(1999年版)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A.速读课文

  a.画出文中结论性的语句;

  b.理出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B.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文章结构和段意的理解,请一位同学回答;

  C.教师板书并明确。

  整理成书的过程(1)

  写作经过    提前发表的原因(2)

  (1—3)  内容过简的原因(3)

  物种由演变而来(4)

  基本观点    介绍研究的方法(5)

  (4—7)  家养变异的作用(6)

  强调观点的正确(7)

  (解说:通过速读,整体感知文章并初步筛选出文章的关键句及主要观点;通过讨论交流,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全文;通过简洁的段意概括,意在培养学生提炼观点、准确表达的语用能力。)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请一位学生说出其所画的关键句,而后集体加以确认。

  明确:什么是关键句?有哪些类型?

  关键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了文章的旨趣,标示文章的思路,显示文章结构的特点。其类型为:

  A、从内容来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点示主要事理的语句。

  如:第1段“……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第2段“……这也是使我早日发表这个摘要的一个原因。”

  第4段“……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B、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总提句、过渡句显示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的推进。

  如:第4段“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总提句清晰地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第5段“因此,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这个过渡句提示了下文的主要内容。

  第7段“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我又确信自然选择作用,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简明扼要地总结了进化学说的基本观点。

  C、从出现的频率来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达的观点需要强调,另一方面也用于显示层次。

  如:第4段、第6段、第7段都反复说“生物的各,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2)如何筛选关键句?

  明确:从内容入手,找出中心句;从思路、结构入手,确认总提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3.欣赏品味

  思考:这篇“导言”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透过说明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一种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够体现这种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文字。

  学生讨论,圈点。

  明确:

  第1段,从“远航”(1831年)到“现在”,其间“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经二十几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

  第2段,“华莱斯先生……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并结合注释4,可以看出达尔文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3段,指出本书的缺陷,“还是摘要的性质”;说明今后的打算,“详尽地刊出”避免使别人“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文对理论著作严肃、审慎的态度及谦虚的精神。

  第4段,“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表明作者决不轻率地作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第5段,“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6段,“很不幸”“不得不简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与不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7段,“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确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精神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板书:长期考察,实事求是,谦虚审慎,决不轻率,亲身实践,不避缺陷,毫不动摇。

  4.课堂训练

  印发以下材料(或投影),课堂讨论完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982年,英国伊丽莎白皇家学院的科学家加德纳提出了一种新的学说,这一学说认为(a),鸟类和哺乳动物并不像传统观点所认为(b)的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而是起源于共的祖先—“哺乳鸟”。这一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是2.25亿年前从古代爬行动物中分出来的,因而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亲缘关系比爬行动物更接近。与众不同的是,加德纳提出这一学说时,并不像以往的动物进化研究者那样主要依据古代动物的化石资料,而是依据对不同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的比较。

  画横线的句子中,两个“认为”所认定的内容各是什么?

  1.认为(a)

  2.认为(b)

  提示:本题考查对关键句的理解。回答两个“认为”所认定的内容,从本质上说,就是理解关键句的含义,把握两种不同学术见解。要正确回答两个“认为”所认定的内容,可以借助句子结构分析。画线句子是复杂单句,作为谓语“认为”所认定的内容是“鸟类和哺乳动物并不像伎观点所认为的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而是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哺乳鸟’。”“认为(a)”所认定的内容包括“不像”、“而是”两个侧面,也就是从否定和肯定这两个角度说的。“认为(b)”所认定的内容正好是“认为(a)”所否定的内容。可见“认为(b)”所认定的是“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 

  5.课堂小结

  阅读是为了获取信息,求得知识,以丰富自己,不断完善看书的知识结构。今天的这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而且通过对作者说明性导言的阅读,使我们在整体感到遗憾知文章内容和思路的基础上,学会了如何发现关键语句,懂得了正确理解关键语句对理解文章的作用,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后的阅读实践。

  四.布置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

  2.《琐忆》中鲁迅曾说:“进化论牵制过我,但也有过帮助。”怎样理解这句话?请加以思考。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片段。

  附:课堂板书设计 :

  整理成书的过程(1)    长期考察

  写作经过    提前发表的原因(2)    实事求是

  (1—3)   内容过简的说明(3)    谦逊审慎

  物种由演变而来(4)    决不轻率

  基本观点    介绍研究的方法(5)    亲身实践

  (4—7)   家养变异的作用(6)    不避缺陷

  强调观点的正确(7)    毫不动摇

《物种起源》导言 达尔文 篇5

  【教学目的】

  阅读目标

  1.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

  2.能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了解序言的写作体例。

  情意目标

  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方法。

  2. 难点:如何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 点拔引导,通过对疑难点的点拔,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讲练结合,通过练习提高文本阅读的可操作性。

  媒体设计

  1. 拟采用图片和文字投影的方式,以扩大课堂的容量。

  2. 有条件可在课前播放有关介绍达尔文的影视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投影

  达尔文头像

  大家一定还记得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你知道进化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进化论之门。

  二.解题:

  1.板书课题

  投影

  辨析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与否。

  (1)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2)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3)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序言。

  (4)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2.关于“导言”。导言即绪论。书的前面有一篇导言,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全书的要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

  3.介绍达尔文及其进化论。

  请一位学生读浅释1,教师补充。

  投影

  查理•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min,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22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观察并搜集了动植物和地质等 方面的大量材料,经归纳整理与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随后骏马征服 《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书,进一步充实了进化学说的内容。

  摘自《辞海》(1999年版)

  投影:

  进化论 亦称“演化论”,旧译“天演论”。通常指生物办的进货理论。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部门。进化论一词最初是拉马克提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而来,现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得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

  摘自《辞海》(1999年版)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a.速读课文

  a.画出文中结论性的语句;

  b.理出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b.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文章结构和段意的理解,请一位同学回答;

  c.教师板书并明确。

  整理成书的过程(1)

  写作经过 提前发表的原因(2)

  (1—3) 内容过简的原因(3)

  物种由演变而来(4)

  基本观点 介绍研究的方法(5)

  (4—7) 家养变异的作用(6)

  强调观点的正确(7)

  (解说:通过速读,整体感知文章并初步筛选出文章的关键句及主要观点;通过讨论交流,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全文;通过简洁的段意概括,意在培养学生提炼观点、准确表达的语用能力。)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请一位学生说出其所画的关键句,而后集体加以确认。

  明确:什么是关键句?有哪些类型?

  关键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了文章的旨趣,标示文章的思路,显示文章结构的特点。其类型为:

  a、从内容来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点示主要事理的语句。

  如:第1段“……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第2段“……这也是使我早日发表这个摘要的一个原因。”

  第4段“……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b、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总提句、过渡句显示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的推进。

  如:第4段“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总提句清晰地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第5段“因此,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这个过渡句提示了下文的主要内容。

  第7段“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我又确信自然选择作用,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简明扼要地总结了进化学说的基本观点。

  c、从出现的频率来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达的观点需要强调,另一方面也用于显示层次。

  如:第4段、第6段、第7段都反复说“生物的各,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2)如何筛选关键句?

  明确:从内容入手,找出中心句;从思路、结构入手,确认总提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3.欣赏品味

  思考:这篇“导言”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透过说明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一种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够体现这种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文字。

  学生讨论,圈点。

  明确:

  第1段,从“远航”(1831年)到“现在”,其间“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经二十几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

  第2段,“华莱斯先生……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并结合注释4,可以看出达尔文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3段,指出本书的缺陷,“还是摘要的性质”;说明今后的打算,“详尽地刊出”避免使别人“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文对理论著作严肃、审慎的态度及谦虚的精神。

  第4段,“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表明作者决不轻率地作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第5段,“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6段,“很不幸”“不得不简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与不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7段,“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确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精神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板书:长期考察,实事求是,谦虚审慎,决不轻率,亲身实践,不避缺陷,毫不动摇。

  4.课堂训练

  印发以下材料(或投影),课堂讨论完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982年,英国伊丽莎白皇家学院的科学家加德纳提出了一种新的学说,这一学说认为(a),鸟类和哺乳动物并不像传统观点所认为(b)的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而是起源于共的祖先—“哺乳鸟”。这一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是2.25亿年前从古代爬行动物中分出来的,因而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亲缘关系比爬行动物更接近。与众不同的是,加德纳提出这一学说时,并不像以往的动物进化研究者那样主要依据古代动物的化石资料,而是依据对不同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的比较。

  画横线的句子中,两个“认为”所认定的内容各是什么?

  1.认为(a)

  2.认为(b)

  提示:本题考查对关键句的理解。回答两个“认为”所认定的内容,从本质上说,就是理解关键句的含义,把握两种不同学术见解。要正确回答两个“认为”所认定的内容,可以借助句子结构分析。画线句子是复杂单句,作为谓语“认为”所认定的内容是“鸟类和哺乳动物并不像伎观点所认为的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而是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哺乳鸟’。”“认为(a)”所认定的内容包括“不像”、“而是”两个侧面,也就是从否定和肯定这两个角度说的。“认为(b)”所认定的内容正好是“认为(a)”所否定的内容。可见“认为(b)”所认定的是“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

  5.课堂小结

  阅读是为了获取信息,求得知识,以丰富自己,不断完善看书的知识结构。今天的这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而且通过对作者说明性导言的阅读,使我们在整体感到遗憾知文章内容和思路的基础上,学会了如何发现关键语句,懂得了正确理解关键语句对理解文章的作用,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后的阅读实践。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琐忆》中鲁迅曾说:“进化论牵制过我,但也有过帮助。”怎样理解这句话?请加以思考。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片段。

  附:课堂板书设计:

  整理成书的过程(1) 长期考察

  写作经过 提前发表的原因(2) 实事求是

  (1—3) 内容过简的说明(3) 谦逊审慎

  物种由演变而来(4) 决不轻率

  基本观点 介绍研究的方法(5) 亲身实践

  (4—7) 家养变异的作用(6) 不避缺陷

  强调观点的正确(7) 毫不动摇

《物种起源》导言 达尔文 篇6

  教学目的:阅读目标: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能够把握文中关键语句,进而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了解序言的写作体例。

  情意目标

  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方法。

  难点:如何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

  点拨引导,通过对疑难点的点拨,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讲练结合,通过练习提高文本阅读的可操作性。

  多媒体设计:

  1、拟采用图片和文字投影的方式,以扩大课堂的容量。

  尽量争取播放有关介绍达尔文的影视录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

  1、 导语 设计

  大家一定还记得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

《物种起源》导言 达尔文

《物种起源》导言 达尔文(精选16篇)《物种起源》导言 达尔文 篇1  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贝格尔号巡洋舰的环球远航②,在南美洲...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