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二册3课《神奇的极光》学案
高中二册3课《神奇的极光》学案(通用12篇)
高中二册3课《神奇的极光》学案 篇1
《神奇的极光》学案
学习目标:
1、 丰富知识储备:了解有关极光的神话传说、极光的形态、成因原理
2、 了解科普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学习、运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形象性
学习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筛选重要信息,培养独立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习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学习时数:1课时
学习步骤:
一、 导入 新课
二、 注音
穹窿( ) 俯瞰 ( ) 萦绕( ) 晨曦 ( ) 棒槌 ( )贮存(
) 遁辞 ( ) 陨落 ( ) 摇曳 ( ) 一瞥 ( )
解释词语
行云流水
生花妙笔
出神入化
翻云覆雨
叹为观止
三、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 文章由哪三部分组成?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说明的?概括文章的总体思路。
2、 文章第一部分引述了拿几种古老的神话传说?角度有何不同?(结合书后练习一)
3、 第一部分是古代中外传说中的极光,那极光到底是什么?她有何特征呢?请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方法:(1)辨析重要信息和一般信息及代表重要信息的具体语句。
(2)各信息点处于分散、零乱状态,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整理。
4、 极光的美名不虚传,那它是如何产生的呢?(结合书后练习二第1、2、3题)
四、 研读第三部分第三段
1、 本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是如何进行打比方的?
2、 电视机的成像需要那些条件要素?极光的形成需要那些条件要素?两者的要素之间是如何对应的?
3、 电视机的三要素之间是怎样运动产生图象的?
4、 极光的三要素是怎样运动产生极光的?
根据以上分析,请用下定义的方法来对“极光”作出较为完整的科学的解说,要包括极光的分布、成因和特点。
巩固练习:课课练“语段精读”
五、 结本文的说明方法并举例(课课练P15-9)
1、打比方 2、举例子 3、分类别 4、下定义
六、 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那些特色?
a) 形象的描述:如讲附宝的故事、伊欧斯的故事、在形容极光形体高度变化之大时用的一些词语
b) 准确的概括:课文对极光的本质、成因、形成条件等都作可概括叙述。
c) 通俗的比喻:把 比喻为“自然界这个魔术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话剧”;把
比喻为“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机显象管”;把 比喻为“荧光屏”;把 比喻为“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象”
七、 布置作业
a) 课课练“阅读迁移”
b) 预习<<时间和空间的旅行>>
c) 读本第六课
d) 《基因工程浅议》
八、 同步训练
1、指出下面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1)蜂胶是蜜蜂从胶源植物的新生枝芽处采集的树脂类物质,经蜜蜂混入其上颚腺、蜡腺的分泌物,反复加工而成的胶状物质。( )
(2)……要想判断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说明方法有哪些。中学生大致掌握以下几种方法即可,如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打比方、作诠释、列图表。( )
(3) 林的作用主要是减小风的力量。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 )
2、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文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B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因受贿行贿被判处死刑,其贪污受贿数额之巨令国人叹为观止。
C第二次信息时代已经悄然到来,对此,我们心里自然不会无动于衷,采取掉以轻心的态度。
D这一支曲子演奏的出神入化,听众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高中二册3课《神奇的极光》学案 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科普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2.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筛选重要信息。
3.体会科普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形象性。
课文解读
本文的层次结构
本文通过人们在不同时期对极光现象的描写和认识,以及对极光形成原因的分析和对极光作用的简介,说明了极光神奇的特点。
结构上:本文用小标题将故事自然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古老的神话传说:介绍古代中外关于极光的传说以及古时对极光的不同称谓。
第二部分:极光一瞥:介绍极光的神奇,从极光出现地域、形态特征、各种变化、人们难以描摹等方面说明。
第三部分:极光的来龙去脉:从科学的角度解释极光的产生原因,并说明极光对人类的影响。
描写和比喻在文中的作用
本文在说明的过程中,用了许多形象的描述。如第一部分中引述的三种古老的神话传说,即黄帝母亲附宝的故事、(山海经)中关于“触龙”的记述,古希腊罗马神话中黎明女神的故事,在这些故事的叙述过程中,作者尽可能地使用文学语言,如“随着夕阳西沉,夜已将它黑色的翅膀张开在神州大地上……”;“天幕上,群星闪闪烁烁,静静地俯瞰着黑魆魆的地面,突然,在大熊星座中,飘洒出一缕彩虹般的神奇光带,如烟似雾,摇曳不定,时动时静,像行云流水……”。这些形象地描述,增强了读者的感性认识。
同时,在形容极光形体亮度变化时,也用了“瞬息万变”“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等词语,十分生动传神。
在文章当中,作者还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如“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话剧。”“可以把磁层看成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显像管,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聚焦到地磁的极区,极区大气就是显像管的荧光屏,极光则是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这些比喻使用的非常恰当而且通俗,使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加深了人们对极光的认识。
神话传说在本文中所起的作用
文章先从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谈起。一是附宝感极光而有身孕。这一神话传说表明我国对极光的观察由来已久,大自然的这一奇观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困惑着人们的认知力,人们就将它和伟大人物的诞生联系在一起。二是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山海经》中,极光被描述成“触龙”,它“人面蛇身,赤色,身长千里”,成为钟山的守护神。三是古罗马神话中的“黎明女神”的传说。其实在外国的文献资料中有许多关于极光的神话传说。由于现代科学发源于西方,所以极光这一术语也是由古罗马神话中的“黎明女神”那里借用过来,既没有叫“触龙”,也没有叫“天狗”“刀星”等,这种不公正的真正原因是中国近代科学的落后。
文中引述的这些东西方的神话传说,虽情节不同;但都表现出人类对这一自然现象的好奇、探究的心理。引述附宝的故事,偏生于它的古老神奇;引述触龙的传说,是为了从古代文献中找出极光的影子;引述黎明女神的故事,是为了追溯“极光”一词作为一个现代科学术语的来源,也突出了这个故事的色彩。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人们的感性认识。
科技文阅读需要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关于文艺性与科技说明,要以阅读理解科技说明部分为阅读目的。
文艺性的描述或虚幻的故事,旨在“寓”科于“艺”,激起读者兴趣,以普及科学知识。阅读中要重点指导学生透过文艺性的描写,迅速把握说明对象的本质属性及其他特征。要看到生动的比方,在于说明什么;有趣的诗文,是从什么角度引述的;虚幻的故事,揭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等等。应当明确,文艺性的描写,或以幻想编织的故事,是以“科学”为灵魂的。长期以来,流传着一个说法:“科幻”小品、小说,是以“科学”为“经”,以幻想为“纬”,编织动人的故事。这个说法,把“科”与“幻”并列起来,显然是一种误导。
2.关于说明方法与对象的特征,重在把握对象的特征。单纯地辨识说明方法,对于高中学生真正读“懂”科技说明文,没有更大的价值。
3.关于术语和文章的要旨,要以理解要旨为重。两文涉及的术语非常多,要有所了解,但不必拘泥于术语的科学内涵。一般只要不影响文意的把握,就应尽力回避。这正符合整体阅读“勾玄提要”的精神。不纠缠术语的准确阐释,又不可望文生义——恰当地“回避”,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能力训练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并释义。
摇曳不定 晨曦 极光一瞥 覆手为雨 遁词
2. 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上相应的实词,恰当的一项是( )
(1)直到20世纪60年代,将地面 结果与卫星和火箭 到的资料结合起来研究,才逐步形成了极光的物理性描述。
(2)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太阳系其他行星,如木星和水星,它们的周围,也会产生极光,这也被实际 的事实所证明。
(3)其时,环的亮度 增强,宛如皓月悬挂当空,向大地泻下一片淡银色的光华,映亮了整个原野。
a. 观察 观测 探测 激剧 b. 观测 探测 观察 急剧
c. 探测 观察 观测 激剧 d. 观察 探测 观测 急剧
3. 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上相应的虚词,恰当的一项是( )
(1) 有生花妙笔 难述说出极光的神采、气质、秉性脾气于万一。
(2)在中低纬地区, 是近赤道区域,很少出现极光,但不是说压根儿观测不到极光。
(3)在强极光出现时,地面上物体的轮廓都能被照见, 会照出物体的影子来。
(4)极光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还直接影响到无线电通信,长电缆通信, 长的管道和电力传送线等许多实用工程项目。
a. 即使 也 尤其 甚至 以及 b. 虽然 但 甚至 尤其 以及
c. 虽然 但 尤其 甚至 甚至 d. 即使 也 甚至 尤其 甚至
4. 下列说法符合课文意思的一项 ( )
a. 黄帝的母亲见极光感而受孕的故事,是世界上关于极光的最古老的神话传说之一。
b. 极光是天空中一种特殊的光,是人们能看得见的唯一的高空大气现象。
c. 在极光区内差不多每天都会发生极光活动。
d. 在极盖区内,极光出现的机会反而要比纬度较高的极光区来得少。
5. 对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山海经》中关于极光的记载,虽不能科学地解释极光,但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b. 作者用分类别的方法,说明极光的极光弧、极光片、极光带、极光幔、极光芒五种,是为了说明极光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形状。
c. 作者引用“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这句话,是为了说明事物变化得快这个道理。
d. 用电视成像原理来说明极光成因,增加了形象性,将复杂而深奥的科学道理说得通俗易懂。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
地磁场分布在地球四周,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一个棒槌状的腔体,它的科学名称叫做磁层。为了形象化,我们打这样一个比方。可以把磁层看成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显像管,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聚焦到地磁的极区,极区大气就是显像管的荧光屏,极光则是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但是,这里的电视屏幕却不是18英寸或24英寸,而是直径为4000公里的极区高空大气。通常,地面上的观众,在某个地方只能见到画面的1/50。在电视显像管中,电子束击中电视屏幕,因为屏上涂有发光物质,会发射出光,显示成图像。同样,来自空间的电子束,( )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 ,导致发光,人们便见到了极光的图像显示。在电视显像管中,是一对电极和一个电磁铁作用于电子束,产生并形成一种活动的图像。在极光发生时,极光的显示和运动则是由于料子束受到磁层中电场和磁场变化的调制造成的。
6.文中括号内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进 b.射 c.打 d.照
7.此段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
a.下定义 举例子 打比方 作比较
b.下定义 分类别 列数字 作比较
c.打比方 举例子 列数字 分类别
d.下定义 打比方 列数字 作比较
8.文中划横线处应填入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
b.大气中的分子会激发原子。
c.大气中的原子会激发分子。
d.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会被激发。
(二)
几个月前,来自一些地方的研究人员演示了使光以每秒17米的缓慢速度通过一堆冰冷的钠原子的过程。但是把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要使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能够变为现实,需要采用简单一些的方法。
德克萨斯州农业机械大学的韦尔奇博士意识到,在冰冷的钠原子中使光速降低的基本原理在热的物原子中也同样适用。用热的铷原子做实验要简单得多,它包括把一个装有固体铷金属的特殊透明容器(称为“小室”)加热到大约100摄氏度,然后把两束经过细微调节、波长略微不同的激光射入小室。
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因为光会与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影响是微弱的,并且任何加强这种影响的试图都会导致先的吸收。因此,重要的是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韦尔奇博士通过小室做到了这一点。这种方法把铷原子置于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铷原子不能吸收光。同时,两束光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另外一束波长很长的光,这束光的传播速度比原先两束光的速度要慢得多。
降低光速能获得诸如非线性等其他一些效应。在大多数情况下,光的行为是线性的:把入射到玻璃上的光的强度增加一倍,穿过玻璃的光的强度也会增加一倍。但是,非线性意味着入射光的微小变化会导致透射光的巨大改变。正是这种性质使光学开关的设计者们兴奋不已。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工程师阿塔奇认为,人们在通过光缆传送光脉冲时,常常需要把某个用来与其他信号作对比的信号延迟一段时间。目前的做法是把其中一个脉冲沿着为此目的而专门建造的很多光纤发送出去,而采用一个大小为1升、装满高温铷气的小室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并且更加有效。
韦尔奇小组的成员卡什说,装满铷气的小室在改变激光束以产生难以获得的波长方面极其有效。他们已在考虑运用这个原理制造一个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由于紫外线波长短,因此可以用来读取刻录在光盘等媒介上的形状更小、排列更紧密的数据。
9.文中画线处“影响”一词的意思是( )
a.普通的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
b.光对于所通过材料的原子的作用。
c.两束经过细微调节的激光的干扰。
d.小室中热的铷原子减慢光速的效果。
10.下列不属于韦尔奇所做实验的内容的一项是( )
a.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
b.使铷原子处于不会吸收光的微妙的量子状态中。
c.使波长略微不同的两束光互相作用而产生慢光。
d.制造谦价、高效的紫外线源,来读取光盘上的数据。
1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温度接近于绝对零度的钠原子可以把光速降低为17米/秒。
b.在高温中的铷原子处在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
c.利用热的铷原子传送光脉冲可以比种用光缆更加有效。
d.缓慢通过高温铷气的入射光具有非线性效应。
12.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利用纳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要小于利用铷气。
b.光通过高温铷气时,其传播的速度也会降低。
c.紫外线的波长短,所以传播的速度比较慢。
d.目前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已经成为现实。
参考答案
一、1.(略) 2.b 3.a 4.c 5.b
二、(一)6.c 7.d 8.a
(二)9.a 10.d 11.c 12. b
高中二册3课《神奇的极光》学案 篇3
A. 课时安排:一教时。
B. 教学目标 :
一、基础知识目标:丰富知识储备,了解有关极光的神话传说、极光的形态、极光的成因原理。
二、能力培养目标:在前两课指导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进行信息筛选,促使其逐步形成合理的思维步骤。
三、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及了解、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C.教学设想
在学生对筛选信息的方法及要求已有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独立筛选有关信息,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明确如何按照一定的方法、步骤搜集、处理信息资料。“
首先,拟用多媒体课件(VS-080)(包含动感形象、音乐及画外音)展示极光的神奇壮观,引起学生兴趣。然后,要求学生研究题目及三个小标题,在未接触正文之前探索、推测文章思路,既呼应上册的能力点训练,是了解文章的第一步,又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接着再进入阅读主题,要学生通读全文,全面考虑,独立筛选全文的主要信息。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要充分体现“让学生自己读书,自行研讨”的要求,主要时间段动员学生广泛地展开讨论,教师的任务是按照确认范围、辩析选择、重新结合、语言加工的过程给予适时点拨,并用精练的语言和学生平等地交流意见,不应简单地指明正误,交出标准答案了事。
本文内容不难懂,上述任务完成后学生可能觉得阅读完毕。教师可再出示几道开放型的讨论题,分组研讨,内容方面换一个角度,进行特定条件下有用信息的筛选,旨在使学生理解:根据某种需要进行阅读时,可以只关注文章中与所需信息相关的部分,其它则可弃之不顾。这也是在实际阅读中需要的一种能力。
D.教学难点 和重点:引导学生独立进行信息筛选,促使其逐步形成合理的思维步骤。
E.教学方法:教读与讨论。
F.电教手段:多媒体CD-R
G.教学步骤 :
一、课堂导入 ——
展示多媒体课件(CD-R“vs-080”色彩斑斓、瞬息万变的动感极光画面,配以音乐和画外音解说),作为课程开始,必将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为兴趣阅读做好铺垫。
开场白:同学们!自然界中的大气变化或让我们享受万里晴空,或给我们带来风霜雨雪,我们熟悉它们,就像熟悉形影不离的学朋友。但有一种高空大气现象,平常在我们生活的地区却无福得见,那就是神奇的极光。今天,我们就通过阅读曹冲的文章,走进极光的天地去欣赏它,了解它吧。
二、通过研究标题、小标题,推测总体思路。
“文章思有路、寻路识斯真”,我们就题目和三部分的小标题推测一下,文章的总体思路会怎样的;想一想标题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本课标题好懂,学生动动脑筋,可以领悟到作者安排的合理性。同时,学生会急于证实自己预测正确与否,自然使店面的阅读过程充满兴趣,也会给作文构思带来有益的启示。
解释:课文以美妙无比的神话故事开头,激起读者了解极光的强烈愿望,接着就会过渡到对外观的描述,从题目“一瞥”我们可证实是写“所见”。了解了现象后,又自然使人产生对极光成因的探究心理,于是,水到渠成地写“极光的来龙去脉”。这种思路像层层剥笋,体现着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客观规则,是恰到好处的。
三、朗读课文,独立筛选全文重要信息。
这是阅读训练的主要环节,约需25分钟。学生独立朗读,筛选总结后,教师组织全班讨论。虽然本文内容不难,但学生仍难以一下子准确筛选并概括。教师可引导学生按如下步骤参与思考、修改、完善。
1.确认重要信息所在段落井朗读。
估计出现的问题:少数学生可能被神话故事所吸引,凭直觉选定故事。而第三部分关于过去人们的三种错误认识的介绍,语脉清晰,说明性强,也可能被选中。
启发引导:①说明文的目的是什么?是介绍事物特征,阐明事物的道理。那么三个神话故事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引起了文,激发兴趣,因此故事本身不是全文重要信息。②说明文重点在介绍事物“是怎样”还是“不是怎样”?是前者,所以应略去关于三种错误认识的介绍。
选出段落:第一部分第三段、第二部分前三段、第三部分二至三段。
2辨析代表重点信息的具体词句。
估计出现的问题:分不清重要信息与一般信息。尤其第二部分内容较杂,不易辨析。
启发引导。组成文段的内容都是一定信息的载体。但就全文来讲,有重点信息和一般信息之别。然后,提示学生研究本文写作的目的及标题的作用,并与各信息比较,便会明确。
第一部分重心是要完成对极光的初步解释,而关于极光的其他称谓则是顺便交代的内容,应予忽略;第二部分主要围绕极光的外形作文章。那么,极光形态的分类,亮度及色彩应为重点。而对极光卵、极光区的介绍是次一等信息,可忽略。第三部分重点在于阐述极光的成因机理,可略去“其它行星上的极光现象”。
3.把选出的内容按逻辑顺序排列。
筛选至此,各信息点处于分散、零乱状态。引导学生按照从特征到成因机理的逻辑顺序进行整理。文章条理明显,应较为顺利。
顺序如下:
①极光是天空中一种特殊的光,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唯一的高空大气现象。它常常出现在南北半球的高纬地区,主要在南极区和北极区。这种光的美丽显示,是由高空大气中的放电辐射造成的。
②出现在南半球的叫做南极光,出现在北半球的叫做北极光;南北极光泛称极光。
③极光的色彩、亮度千变万化,美丽壮观,难以描绘。
④人们将极光按其形态特征分为五种:一是底边整齐微微弯曲的圆弧状的极光孤;二是有弯扭折皱的飘带状的极光带;三是如云朵一般的片朵状的极光片;四是面纱一样均匀的帐慢状的极光慢;五是沿磁力线方向的射线状的极光芒。
⑤形成极光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大气磁场和太阳风。
⑥第三部分第二段(极光发光原理的说明)。
4.信息的语言加工和最后输出。
估计出现的问题:学生会做出取舍不当、概括性不强的种种答案。需要加工的句子主要在①④③点。可分成几步,提出更加具体的要求或具体引导。
第①点提示:“天空中一种特殊的光”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下句“人们唯一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大气现象”,所以把前一单句略去,句式更紧凑,表意更集中。下文还有两个信息点,一是介绍出现地点,一是光的形成原因,语言顺序应如何排列更好呢?当然“成因”与前文联系紧密。
修改结果:极光是人们唯一能用肉眼看得见的高空大气现象。它由高空大气中的放电辐射造成,主要出现在南极区和北极区。
第④③点提示:有些句子在文中生动活泼,描述性强,而作为信息要点的概括却不够精练,如④③句,如何使之更简洁、明晰呢?
修改结果:④极光形态特征分五种:极光孤、极光带、极光片、极光慢、极光芒。③地磁场分布在地球周围,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棒褪状的磁层。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柬。这种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励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这便是极光。
以上设计旨在启发学生按一定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这既是筛选重要信息的过程,又是锤炼语言的过程,应经常练习。
四、在对全文总体阅读,筛选出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变换角度,从某种特定需要或特定身份出发,进行择要式筛选信息的练习。
全班分四个小组,每组选取下面一个题进行讨论,组长负责笔录筛选理由和结果,并指派一人代表全组发言。
1.假如你是一位旅行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2.假如你是一位浪漫的诗人,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3.假如你是一位科研人员,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4.假如你想学写说明文,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这是一组开放型的讨论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当根据某种需要进行信息筛选时,可以只关注文章中与所需要的信息相关的部分,其它信息从略。讨论时要求学生解释筛选信息的原因,言之成理即可。。
以下说法供参考:
旅行家应是大自然的热爱者甚至崇拜者,自然界的壮丽景观吸引着他们去一饱眼福。极光的特征、活动区域应是他们最关心的。所以筛选的信息应为:极光最经常出现的地方是在南北磁纬度67。附近的两个环带状区域内,分别称为南极光区和北极光区。极光的亮度从刚刚看得见的银河星云般的亮度直到满月时的月亮亮度。极光色彩如万花筒一般出神入化等。
浪漫诗人的筛选内容首先一定是附宝、触龙和黎明女神的神话故事。在诗人心中,那些美妙的传说深深触动着人们的心灵,使之对人类童年期的幻想和想象的激情深深赞叹。极光的多姿多彩,形成原理,也会是诗人关注的对象,因为这是自然的大手笔写下的辉煌篇章,它给人类的智慧带来深刻的启迪,它会激发出诗人的奇思妙想。
科研人员的职业习惯自然使他对探索自然界的本质感兴趣,他的阅读过程应是偏重理性的。有关极光的资料、数据及解释应是他的关注要点。如:“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他会加倍重视。
如果从学习写作出发,筛选信息自然要从写法入手,例如;扣人心弦的开头,以美妙的神话引出对极光这一自然现象的解说,湛称“风头”;描绘说明,借助熟悉的事物介绍极光外形特征,具体可感;比喻说明,用电视屏幕图像的显示做比方,解释极光的发光原理,深入浅出。学生还可以谈方方面面的优点,如语言的准确,脉络的清晰等,体会越深,效果越好。”
五、课堂收尾。
让学生谈一谈对筛选信息的认识及筛选的方法、思路等,促使学生养成勤于总结学习收获的良好习惯。
六、给学生提供有关资料,或要求学生上网查询,结合本文,写一篇自然科学短文。(视学生具体情况选作)。
高中二册3课《神奇的极光》学案 篇4
【教学目的】
1、理清课文层次结构,体会科普说明文描写和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学习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勤于探索、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用说明方法的作用详见课文详解)
2、分清层次结构,学习小标题式的文章结构方法,探求描写和说明的有机结合点,以此为切入点,体会二者结合之妙处。(附注:描写是为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给读者以适当的艺术享受,并能起到丰富文学素养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和内容】
一、导入新课
提起极光大家都不陌生,这是一种地理课本上奇妙的自然现象之一,是南北极地区特有的一种大气发光现象,关于极光在东西方文学中还留下了许多神奇而美丽的传说,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近极光,认识极光。
二、详解课文:
1、请大家先速读一遍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参考课后练习)
1)本文第一部分,引述了哪几种古老的神话传说?引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2)理清课文层次结构,并说明上世纪60年代以前和现在的科学研究结果表现的极光的成因各是什么,有何不同?
3)本文使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试找出。
(15±1分钟)
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
1)文中共写了三种古老的神话。
A、附宝观极光感而孕黄帝
B、《山海经》中关于触龙的记载
C、西方伊欧斯的传说
三个神话传说分别是从东西方两种文化背景、两个角度来描绘极光。这一部分是文章中精彩的描写部分。
2)本文采取了小标题式的文章结构,因此,大体上可以根据文章的小标题分为三个部分,关于极光形成的原因:一则,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极光可能是由以下三种原因形成的。
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因为北极区临近地球的边缘,所以能看到这种大火。
另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红日西沉以后,透射反照出来的光辉。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极地冰雪丰富,它们在白天吸收阳光,贮存起来,到夜晚释放出来,便成了极光。总之。众说纷纭,无一定论。
二则,现在的科学研究认为: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由此可见,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缺一不可。
(10±1分钟)
3)文章中使用到的说明方法有:
(1)打比方
在说明极光的形成原理时,作者用恰当的比喻,避免了枯燥的说明,使文章通俗易懂。
地磁场分布在地球的周围,被太阳风包围着,形成一个棒槌状的腔体,它的科学名称叫做磁层。为了更形象化。我们打这样一个比方。可以把磁层看成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显像管,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留汇聚成束,聚焦到地磁的极区,极区大气就是显像管的荧光屏极光则是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但是,这里的电视屏幕却不是18英寸或24英寸,而是直径为4000公里的极区高空大气。通常,地面上的观众,在某个地方只能见到画面的1/50。在电视显像管中,电子束击中电视屏幕,.因为屏上涂有发光物质,会发射出光,显示成图像。同样,来自空间的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时,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人们便见到极光的图像显示。在电视显像管中,是一对电极和一个电磁铁作用于电子束,产生并形成一种活动的图像。在极光发生时,极光的显示和运动则是由于粒子束受到磁层中不断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的作用而形成的。
打比方,就是借助于打比方来说明事物。作用在于把陌生的事物,说成读者熟悉的事物,把深奥的事理说成浅显的事物。
(2)举例子
在古代,我国没有极光这个词,所以根据极光不同的形状差异分别加以称谓,如叫作“天狗,刀星,蚩尤旗,开天眼,星陨如雨”等,它们大部分散落在史书的星象、妖星、异星、流星、祥气的记载中。
举例子,是以具体的简单的事物说明抽象的、复杂的事物。
高中二册3课《神奇的极光》学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