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极光》《这个世界的音乐》二课基础知识、能力训练
《神奇的极光》《这个世界的音乐》二课基础知识、能力训练(精选16篇)
《神奇的极光》《这个世界的音乐》二课基础知识、能力训练 篇1
一、基础知识
1.下列红色词语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俯瞰kān 剔除tì 蚩尤chì 语竭词穷jié
B.蝙蝠biǎn 施舍shè 模糊mó 硕大无比shuò
C.帐幔màn 一瞥piě 秉性bǐng 举目瞭望liáo
D.穹隆qióng 陨石yǔn 无垠yín 来龙去脉mà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执著 汇聚 神采 事务性
B.安祥 急剧 幅射 轩辕氏
C.闪铄 晨曦 棒槌 莹光屏
D.神密 既兴 湮没 黑魆魆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躁声 萦绕 嘟哝 自得其乐
B.骷髅 征募 婉转 迷惑不解
C.几率 冒昧 讫今 聊以慰籍
D.蟾蜍 应答 赋予 嘎然而止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类极光往往与特大的太阳耀斑_______和强烈的地磁暴有关。
②极地冰雪丰富,它们在白天吸收阳光,_______起来,到夜晚释放出来,便成了极光。
③随着生活越来越拥挤,我们的_______系统越来越复杂,我们彼此发出的声音更像噪音。
A.爆发 贮藏 通讯 B.爆发 贮存 通讯
C.暴发 贮藏 通信 D.暴发 贮存 通信
5.下列句中红色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在财富论坛上,世界五百强企业集团的代表对全球经济的发展走向众说纷纭,大家的看法基本一致。
B.这个敌人不单顽强异常,而且变幻莫测,不要说打他,你连摸清他的踪影都很困难。
C.这个视听间令他叹为观止。整套最高档的视听器材,光是放音设备就有很多种。
D.在故宫博物院,看到各书法名家,例如王羲之父子的真迹,如行云流水一般的潇洒。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表达清楚的一项是
A.在寒冷的极区,人们常常看到千姿百态的极光,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一模一样的极光形体。
B.极光是天空中一种特殊的光,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惟一的高空大气现象之一。
C.鸟类歌声中事物性通讯的内容已有人作了那么多分析,以至于看起来没有多少时间从事音乐活动。
D.为保持聚会进行而设计的那些无关紧要的社交谈话占了主导地位,大自然不喜欢长时间的沉寂。
7.下列衔接最顺畅的一项是
随着夕阳西沉,_________以及所有的一切全都掩盖起来。
白蚁在蚁穴中黑暗的、发着回响的走廊里用头部敲击地面,________。
①夜已将它黑色的翅膀张开在神州大地上,把远山、近树、河流和土丘
②夜在神州大地上将它黑色的翅膀张开,把远山、近树、河流和土丘
③一种打击乐式的声音发出
④彼此发出一种打击乐式的声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阅读下列文段,选出理解不确切的一项
(1)长期以来,极光的成因机理未能得到满意的解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极光可能是由以下三种原因形成的。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因为北极区临近地球的边缘,所以能看到这种大火。另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红日西沉以后,透射返照出来的晖光。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极地冰雪丰富,它们在白天吸收阳光,贮存起来,到夜晚释放出来,便成了极光。总之,众说纷纭,无一定论。直到20世纪60年代,将地面观测结果与卫星和火箭探测到的资料结合起来研究,才逐步形成了极光的物理性描述。
A.没有卫星和火箭探测,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极光成因的解释。
B.长时间以来,人们对极光机理的解释都是一些不科学的迷信传说。
C.用“地球外大火”、“返照的晖光”、“阳光的释放”解释极光的产生没有科学根据。
D.要得到对极光的物理性描述,没有先进的设备是不可能的。
(2)如果我们乘着宇宙飞船,越过地球的南北极上空,从遥远的太空向地球望去,会见到围绕地球磁极存在一个闪闪发亮的光环,这个环就叫极光卵。由于它们向太阳的一边有点被压扁,而背太阳的一边却稍稍被拉伸,因而呈现出卵一样的形状。极光卵处在连续不断的变化之中,时明时暗,时而向赤道方向伸展,时而又向极点方向收缩。处在午夜部分的光环显得最宽最明亮。长期观测统计结果表明,极光经常出现的地方是在南北磁纬度67°附近的两个环带状区域内,分别称作南极光区和北极光区。在极光区内差不多每天都会发生极光活动。在极光卵所包围的内部区域,通常叫做极盖区,在该区域内,极光出现的机会反而要比纬度较低的极光区来得少。在中低纬地区,尤其是近赤道区域,很少出现极光,但并不是说压根儿观测不到极光。1958年2月10日夜间的一次特大极光,在热带都能见到,而且显示出鲜艳的红色。这类极光往往与特大的太阳耀斑爆发和强烈的地磁暴有关。
①对本文段的解说有误的一项
A.极光卵是围绕地球磁极的一个扁圆型光环。
B.在形状的不断变化中,极光卵的亮度也在不断变化。
C.极盖区就是极光出现的区域。
D.在极盖区,极光出现的机会会少于低纬度极光区。
②对本文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A.极光卵形状的变化来自太阳的引力作用。
B.极光频繁出现在南北磁纬度67°附近的环带状区域内。
C.在赤道附近只能看到极大的极光,但那是几十年不遇的事。
D.极光的产生还与太阳耀斑爆发与强烈地磁暴有关。
二、能力训练
1.阅读下列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①美国研究人员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姜中所含的一种成分具有抑制实验鼠体内人类结肠癌细胞生长的功效。姜的独特气味主要来自于这种名为6—姜醇的物质。明尼苏达大学研究人员在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的一个学术会议上报告说,他们在研究中将40只实验鼠分成两组,这些鼠都接受人类结肠癌细胞注射,但其中20只鼠在注射癌细胞前后分别摄入6—姜醇,剂量是每周三次,每次0.5毫克。另外20只实验鼠以同样频率摄入稀乙醇溶液,充当对照组。
②实验结果表明,摄入6—姜醇的实验鼠体内癌细胞生长速度比对比组明显要慢。例如,实验鼠体内首批肿瘤约在注射癌细胞15天后形成,此时摄入6—姜醇的实验鼠仅有4只体内出现可以检测到的肿瘤,而对照组中体内形成肿瘤的实验鼠数目高达13只。摄入6—姜醇的20只实验鼠体内都形成肿瘤的时间,也比对照组20只实验鼠明显滞后,前者为接受癌细胞注射后38天,后者是28天。
③明尼苏达大学已就利用6—姜醇作为抗癌制剂提交了专利申请。这所大学的研究人员计划下一步仅在鼠体内肿瘤长到特定大小时让其摄入6—醇,以研究该物质在临床上究竟有多大应用潜力。
④除了姜可能具有抗癌功效的发现外,其他研究人员当天在同一个会议上还报告了有关中草药半支莲和绿茶抗癌用途的最新研究成果。内布拉斯加州协和学院研究人员的实验显示,半支莲能延缓鼠体内前列腺肿瘤的生长。亚利桑那癌症中心研究人员对118名抽烟比较多的人进行实验后发现,喝绿茶可以有效降低吸烟者尿液中化学物质8—OhdG的含量,人体在DNA(脱氧核糖核酸)受损后往往会释放出这种物质。研究人员称,这意味着绿茶对防止与癌症相关的人体DNA损伤可能会有所帮助。
(1)概括本文段主要信息,不得超过22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表明姜对抑制癌症都有什么功效?(不超过1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
A.科学家采取对照组实验的方法是为了检验实验效果。
B.摄入6—姜醇的实验鼠形成肿瘤的时间明显晚于对照组表明6—姜醇可能对癌细胞有以致作用。
C.在实验鼠体内形成肿瘤后再注射6—姜醇的实验是要研究姜在临床应用上的潜力。
D.实验表明绿茶可以防止前列腺肿瘤和与吸烟相关联的癌症的发生。
2.阅读文段,并选出对本文段解说有误的一项
人类发现宇宙,犹如近在昨天。百万年来,我们的祖先都只知有大地,不晓得天外有天。只是到了一千年前,尤其是阿里斯塔恰斯时代以后,我们才不得不承认,我们①并非位于宇宙的中心,并非是宇宙的主宰,而只是生活在一个无足轻重的脆弱的小天地之上,湮没在广阔无垠、永恒不变的宇宙大海之中,漂游在千亿个星系、上百兆个星球之间。我们②斗胆检测了一下这“海水”,结果发现宇宙之海竟与我们③有不解之缘。我们④竟是由星尘演变来的。追本溯源,人类的产生和进化,都与遥远的宇宙中发生的事件有关。因此,我们探测宇宙的航程,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发现的过程。
A.我们认识到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才是近千年的事
B.“无足轻重”一词强调我们所在的地球对于宇宙来说作用不大。
C.我们对宇宙进行探索实际上也就是对人类的进化与发展进行探索。
D.画线的“我们”一词,其中②指代的内容与①③④指代的内容不同。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D(A俯瞰kàn,剔除tī,蚩尤chī;B蝙蝠biān,施舍shě;C一瞥piē,举目瞭望liào)。
2.A(B安详 辐射;C 闪烁 荧光屏;D 神秘 即兴)
3.B(A噪声,C迄今 聊以慰藉,D 戛然而止)。
4.B
5.A众说纷纭是指众人的议论多而杂乱。用来限定最终得出“一致”的看法不大合适。(B变幻莫测指变化奇特,不可预测。C叹为观止指赞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D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法等自然流畅,不受拘束,就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也形容事物流转不定,易于消逝。)
6.D(A应为“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极光形体”B“惟一”与“之一”相矛盾。C“从事音乐活动”的主语不明,是“人”还是“鸟类”?应为“以至于看起它们来没有多少时间从事音乐活动。”)
7.B
8.
(1)B(只能说长时间以来,人们的解释是建立在假说的基础上,不能说是迷信传说)。
(2)
①C(极盖区指激光卵所包围的内部区域,而非“极光出现的区域”)。
②D(只有特大极光往往与特大的太阳耀斑爆发和强烈的地磁暴有关,不是所有极光)。
二、能力训练
1.
(1)美研究人员(科学家)动物实验显示姜可能具有抗癌功效。
(2)6—姜醇使癌细胞生长速度慢(或“姜减慢了癌细胞的生长速度”)。
(3)D(原文为“半支莲能延缓鼠体内前列腺肿瘤的生长”“绿茶对防止与癌症相关的人体DNA损伤可能会有所帮助。”而非“绿茶可以防止前列腺肿瘤和与吸烟相关联的癌症的发生”)。
2.B(“无足轻重”一词是要强调地球只是浩瀚宇宙之中的一个天体而已,并不是讲地球对于宇宙的作用)。
滴水·幸福
中国有个古老的习俗,就是在除夕夜包饺子,正当我和父母准备包饺子的材料时,突然停水了。这样,菜洗不成了,面粉和不成了,饺子也包不成了。而最终的影响就是我只能忍受着胃的反抗。唉,偏偏在除夕时停水。
我望着开到最大却不出一滴水,只是发出“咕噜、咕噜”,像鸽子低吟的水龙头,不禁想起了它平日里骄傲的模样,每当打开水龙头,清澈洁净的自来水便会从它的“嘴”里流出来,仿佛水龙头的肚子里装着汪洋大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我常常认为洗手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在今天看来,这也是不容易的事啊。
“滴答”,一滴黄色的水珠从我家的龙头里滴出来,接着,水珠汇成了小水流,然后,自来水如瀑布般飞流而下,我赶紧关小了水龙头。哦,终于来水了。我再一次望了一眼流着细流的水龙头,突然感到一种幸福,听说这次停水是因为水泵坏了,维修处的工作人员立刻从家里赶来修好的。正如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写到的一样,当“发现这种幸福时,我大吃一惊”。且不说维修人员们令人感动的敬业精神,仅仅是我们身边再平常不过的事物也凝结着许许多多的付出和温暖的关怀。比如吃一顿饺子,需要将饺子煮熟,要用锅、水、天然气、灶台,而饺子又需要面粉、菜和肉。而面粉又是农民种出小麦后再由面粉厂制成,一顿饺子,却包含了这么多人的辛勤劳动,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
瞬间,这个本是寒冷的冬夜却令我感到无尽的温暖。这时传来妈妈叫我吃饺子的声音,我跑向客厅,温暖的屋子,柔和的灯光,漂亮的装饰,热腾腾的饺子,我拉着爸爸妈妈,吃着美味的饺子,看着窗外的礼花……什么是幸福?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评语]
本文是以“幸福”为话题的考试作文。
生活中往往最普通的点滴却蕴涵着真理,只是我们太不关注这些,以至许多金子般的素材从我们的指缝溜走了,等到需要时,我们只能再拾起被无数人咀嚼过的故事充数。而本文作者却明智地攥紧了自己的拳头,留住了生活的点滴和一闪而过的思绪,让作文真正成为了自我的东西。
文章从停水想到了为别人为社会努力工作着的人们——维修处工人、种小麦的农民……想到自己每一天的生活都离不开别人的劳动。诠释了这样一个真理:其实我们每一天能正常生活就是一件挺幸福的事。
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是很好模仿的,难于模仿的倒是作者的敏感和她对生活的热爱,因为只有了这些,才能永远把平常的日子都当成自己写作的素材库去开掘。这也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神奇的极光》《这个世界的音乐》二课基础知识、能力训练 篇2
一、自读要求
1.了解有关极光的知识,培养学生关注和了解自然的兴趣。
2.了解科普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二、自读重点
1.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筛选重要信息。
2.科普故事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形象性。
三、自读难点
如何整体把握,筛选信息。
四、教学设想:首先,拟用多媒体课件(VS-080)(包含动感形象、音乐及画外音)展示极光的神奇壮观,引起学生兴趣。然后,要求学生研究题目及三个小标题,在未接触正文之前探索、推测文章思路,既呼应上册的能力点训练,是了解文章的第一步,又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接着再进入阅读主题,要学生通读全文,全面考虑,独立筛选全文的主要信息。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要充分体现“让学生自己读书,自行研讨”的要求,主要时间段动员学生广泛地展开讨论,教师的任务是按照确认范围、辩析选择、重新结合、语言加工的过程给予适时点拨,并用精练的语言和学生平等地交流意见,不应简单地指明正误,交出标准答案了事。
本文内容不难懂,上述任务完成后学生可能觉得阅读完毕。教师可再出示几道开放型的讨论题,分组研讨,内容方面换一个角度,进行特定条件下有用信息的筛选,旨在使学生理解:根据某种需要进行阅读时,可以只关注文章中与所需信息相关的部分,其它则可弃之不顾。这也是在实际阅读中需要的一种能力。
五、自读准备
学生课前通读课文,预习有关字词。.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摇曳不定 萦绕 机理 瞥 遁辞
六、自读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展示多媒体课件色彩斑斓、瞬息万变的动感极光画面,配以音乐和画外音解说,作为课程开始,必将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为兴趣阅读做好铺垫。
在人类短暂的进程中,自然办有许多现象相伴而生。头顶上是阴晴雷电,脚底下有地震火山,还有潮涨潮落、极光等等。在远古,人们赋予它们各种神话传说。到了今天,科学技术使一个个美丽的传说表现出新的内涵。其中的极光,神奇在哪里?本文会告诉我们一些答案。
自然界中的大气变化或让我们享受万里晴空,或给我们带来风霜雨雪,我们熟悉它们,就像熟悉形影不离的学朋友。但有一种高空大气现象,平常在我们生活的地区却无福得见,那就是神奇的极光。今天,我们就通过阅读曹冲的文章,走进极光的天地去欣赏它,了解它吧。
二、通过研究标题、小标题,推测总体思路。
“文章思有路、寻路识斯真”,我们就题目和三部分的小标题推测一下,文章的总体思路会怎样的;想一想标题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本课标题好懂,学生动动脑筋,可以领悟到作者安排的合理性。同时,学生会急于证实自己预测正确与否,自然使店面的阅读过程充满兴趣,也会给作文构思带来有益的启示。
解释:课文以美妙无比的神话故事开头,激起读者了解极光的强烈愿望,接着就会过渡到对外观的描述,从题目“一瞥”我们可证实是写“所见”。了解了现象后,又自然使人产生对极光成因的探究心理,于是,水到渠成地写“极光的来龙去脉”。这种思路像层层剥笋,体现着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客观规则,是恰到好处的。
三、朗读课文,独立筛选全文重要信息。
这是阅读训练的主要环节,约需25分钟。学生独立朗读,筛选总结后,教师组织全班讨论。虽然本文内容不难,但学生仍难以一下子准确筛选并概括。教师可引导学生按如下步骤参与思考、修改、完善。
1.确认重要信息所在段落井朗读。
估计出现的问题:少数学生可能被神话故事所吸引,凭直觉选定故事。而第三部分关于过去人们的三种错误认识的介绍,语脉清晰,说明性强,也可能被选中。
启发引导:①说明文的目的是什么?是介绍事物特征,阐明事物的道理。那么三个神话故事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引起了文,激发兴趣,因此故事本身不是全文重要信息。②说明文重点在介绍事物“是怎样”还是“不是怎样”?是前者,所以应略去关于三种错误认识的介绍。
选出段落:第一部分第三段、第二部分前三段、第三部分二至三段。
2辨析代表重点信息的具体词句。
估计出现的问题:分不清重要信息与一般信息。尤其第二部分内容较杂,不易辨析。
启发引导。组成文段的内容都是一定信息的载体。但就全文来讲,有重点信息和一般信息之别。然后,提示学生研究本文写作的目的及标题的作用,并与各信息比较,便会明确。
第一部分重心是要完成对极光的初步解释,而关于极光的其他称谓则是顺便交代的内容,应予忽略;第二部分主要围绕极光的外形作文章。那么,极光形态的分类,亮度及色彩应为重点。而对极光卵、极光区的介绍是次一等信息,可忽略。第三部分重点在于阐述极光的成因机理,可略去“其它行星上的极光现象”。
3.把选出的内容按逻辑顺序排列。
筛选至此,各信息点处于分散、零乱状态。引导学生按照从特征到成因机理的逻辑顺序进行整理。文章条理明显,应较为顺利。
顺序如下:
①极光是天空中一种特殊的光,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唯一的高空大气现象。它常常出现在南北半球的高纬地区,主要在南极区和北极区。这种光的美丽显示,是由高空大气中的放电辐射造成的。
②出现在南半球的叫做南极光,出现在北半球的叫做北极光;南北极光泛称极光。
③极光的色彩、亮度千变万化,美丽壮观,难以描绘。
④人们将极光按其形态特征分为五种:一是底边整齐微微弯曲的圆弧状的极光孤;二是有弯扭折皱的飘带状的极光带;三是如云朵一般的片朵状的极光片;四是面纱一样均匀的帐慢状的极光慢;五是沿磁力线方向的射线状的极光芒。
⑤形成极光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大气磁场和太阳风。
⑥第三部分第二段(极光发光原理的说明)。
4.信息的语言加工和最后输出。
估计出现的问题:学生会做出取舍不当、概括性不强的种种答案。需要加工的句子主要在①④③点。可分成几步,提出更加具体的要求或具体引导。
第①点提示:“天空中一种特殊的光”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下句“人们唯一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大气现象”,所以把前一单句略去,句式更紧凑,表意更集中。下文还有两个信息点,一是介绍出现地点,一是光的形成原因,语言顺序应如何排列更好呢?当然“成因”与前文联系紧密。
修改结果:极光是人们唯一能用肉眼看得见的高空大气现象。它由高空大气中的放电辐射造成,主要出现在南极区和北极区。
第④③点提示:有些句子在文中生动活泼,描述性强,而作为信息要点的概括却不够精练,如④③句,如何使之更简洁、明晰呢?
修改结果:④极光形态特征分五种:极光孤、极光带、极光片、极光慢、极光芒。③地磁场分布在地球周围,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棒褪状的磁层。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柬。这种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励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这便是极光。
以上设计旨在启发学生按一定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这既是筛选重要信息的过程,又是锤炼语言的过程,应经常练习。
四、在对全文总体阅读,筛选出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变换角度,从某种特定需要或特定身份出发,进行择要式筛选信息的练习。
全班分四个小组,每组选取下面一个题进行讨论,组长负责笔录筛选理由和结果,并指派一人代表全组发言。
1.假如你是一位旅行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2.假如你是一位浪漫的诗人,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3.假如你是一位科研人员,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4.假如你想学写说明文,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这是一组开放型的讨论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当根据某种需要进行信息筛选时,可以只关注文章中与所需要的信息相关的部分,其它信息从略。讨论时要求学生解释筛选信息的原因,言之成理即可。。
以下说法供参考:
旅行家应是大自然的热爱者甚至崇拜者,自然界的壮丽景观吸引着他们去一饱眼福。极光的特征、活动区域应是他们最关心的。所以筛选的信息应为:极光最经常出现的地方是在南北磁纬度67。附近的两个环带状区域内,分别称为南极光区和北极光区。极光的亮度从刚刚看得见的银河星云般的亮度直到满月时的月亮亮度。极光色彩如万花筒一般出神入化等。
浪漫诗人的筛选内容首先一定是附宝、触龙和黎明女神的神话故事。在诗人心中,那些美妙的传说深深触动着人们的心灵,使之对人类童年期的幻想和想象的激情深深赞叹。极光的多姿多彩,形成原理,也会是诗人关注的对象,因为这是自然的大手笔写下的辉煌篇章,它给人类的智慧带来深刻的启迪,它会激发出诗人的奇思妙想。
科研人员的职业习惯自然使他对探索自然界的本质感兴趣,他的阅读过程应是偏重理性的。有关极光的资料、数据及解释应是他的关注要点。如:“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他会加倍重视。
如果从学习写作出发,筛选信息自然要从写法入手,例如;扣人心弦的开头,以美妙的神话引出对极光这一自然现象的解说,湛称“风头”;描绘说明,借助熟悉的事物介绍极光外形特征,具体可感;比喻说明,用电视屏幕图像的显示做比方,解释极光的发光原理,深入浅出。学生还可以谈方方面面的优点,如语言的准确,脉络的清晰等,体会越深,效果越好。”
五、课堂收尾。
让学生谈一谈对筛选信息的认识及筛选的方法、思路等,促使学生养成勤于总结学习收获的良好习惯。
六、布置作业 。课后完成本文的缩写,字数在3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
神奇的极光
古老的神话传说 极光一瞥 极光的来龙去脉
(中外) (妙不可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附:《神奇的极光》习题
一、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摇曳(yè) 陨(yǔ)星 遁(dùn)辞
B.棒槌(chuí) 蚩(ohī)尤 贮(chǔ)存
C.硕(shuò大 一瞥(piě) 轮廓 (kuò)
D.俯瞰(kàn) 一模(mó)一样 极光卵(luǎn)
二、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大熊星座中,飘洒出一缕彩虹般的神奇光带,如烟似雾,摇曳不定
B.极光这般多姿多彩,如此变化万千,又是在这样辽阔无垠的穹窿中,漆黑寂静的寒夜里和荒无人烟的极区
C.地磁分布在地球周围,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一个棒槌状的腔体
D.可以把地磁层看成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显像管,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聚集到地磁的极区
三、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
A.夜已将它黑色的翅膀张开在神州大地上
B.她眼眉下的一湾秋水闪耀着火一般的激情
C.天幕上,群星闪闪烁烁,静静地俯瞰着黑的地面
D.即使有生花妙笔也难述说极光的神彩、气势、秉性脾气于万一
四、下列这句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忽然飘来几只沙鸥,在船头画了个圈儿,不见了,雪片一样白,闪电一样快
B.忽然飘来几只沙鸥,闪电一样快,雪片一样白,在船头画了个圈儿,不见了
C.忽然飘来几只沙鸥,雪片一样白,在船头画了个圈儿,闪电一样快,不见了
D.忽然飘来几只沙鸥,雪片一样白,闪电一样快,在船儿画了个圈儿,不见了
五、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地磁场分布在地球四周,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一个棒槌状的腔体,它的科学名称叫做磁层。为了更形象化,我们打这样一个比方。可以把磁层看成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机显像管,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聚集到地磁的极区,极区大气就是显像管的荧光屏,极光则是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但是,这里的电视屏幕却不是18英寸或24英寸,而是直径为4 000公里的极区高空大气。通常,地面上的观众,在某个地方只能见到画面的1/50。在电视显像管中,电子束击中电视屏幕,因为屏上涂有发光物质,会发射出光,显示成图像。同样,来自空间的电子束,( )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 ,导致发光,人们便见到了极光的图像显示。在电视显像管中,是一对电极和一个电磁铁作用于电子束,产生并形成一种活动的图像。在极光发生时,极光的显示和运动则是由于粒子束受到磁层中电场和磁场变化的调制造成的。
1.文中括号内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进 B.射 C.打 D.照
2.此段中采用的说明方法( )。
A.下定义 举例子 打比方 作比较
B.下定义 分类别 列数字 作比较
C.打比方 举例子 列数字 分类别
D.下定义 打比方 列数字 作比较
3.文中划横线处应填入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
B. 大气中的分子会激发原子
C.大气中的原子会激发分子
D.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会被激发
六、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茂密的林木,在山中凝聚起了片片的青翠,形成了这些丰厚卷册中美丽的篇章,我就这样静静地读着它们。
读那些嫩芽如何成长,如何茁壮,如何把一些枝丫交给它们的子孙,然后,它们又如何回到泥土中。读一条瘦弱的树枝,如何自阴晴的一角伸出手中(甲)阳光,然后去(乙)自己,去健壮自己。
山林的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在这里可以觅得一切。有一天,当我正在读那爬藤如何借着一株枯树而(丙)了起来的时候,便骤然发现了那枯树的笑颜,我已经意会出来,它是因为那棵爬藤为它装饰了绿意而笑的。又有一天,当我正在读着另外一滩浓绿时,发现了一条蜿蜒的小径,非常自在地自我的身边(丁)向了山巅,我想,谁是这条小径的母亲呢?会选择在这样的一个山群中踩下了他的第一个步子?像这么一条瘦小的小径,为什么可以负荷得了那么多脚步的践踏呢?
1.括号甲、乙、丙、丁处依次填入的一组词是( )。
A. 采摘 营养 站 伸 B.吸收 营养 伸 站
C.采摘 发展 窜 穿 D.吸收 丰富 穿 窜
2.从全文看,“静静地读着它们”的“读”是的意思,作者突出写山林的 。(均用一个词语回答).
3.文中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山中的景物,请分别写出赞美的内容。(只用一两个词语)
①嫩芽:。
②根须:
③树枝:
④爬藤和树枝:
4.末尾一段划线部分有三个问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句赞美第一个踩出山野小径的人为后人进入山群而作出的努力,③赞美小径的默默奉献精神
B.①②句推测第一个开拓山野小径的人的动机是敢于走前人未走的路,③句鼓励后来者要拓宽前人的事业
C.①②句赞美第一个踩出山野小径的人的寻美动机,③句慨叹小径不堪沉重的负担,山林的和谐静谧将不复存在
D.三个问句和前面对山中景物的描写形成对比,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的美,表现作者对环境恶化的忧虑
《神奇的极光》《这个世界的音乐》二课基础知识、能力训练 篇3
语文
教学目标
1、 通过图片,形象感受极光的特征和形成原理。
2、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3、 学生能准确、快速地筛选信息。
4、 了解说明文的特征,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类型。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2、准确、快速地筛选重要信息,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理解极光形成的原理。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师:请学生先朗读课本69页诗歌,《极光》[俄国]罗蒙诺索夫。
师:在地球的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常会出现灿烂美丽的光辉,有时像一条彩带,有时像一团火焰,有时像一张巨大的银幕。它轻盈而飘荡,同时忽明忽暗,发出红的、绿的、蓝的、紫的光芒。由于它的出现让天空富有了生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极光的美丽和神奇。
二、整体感知,明确思路
师问:“文章思有路,寻路识斯真。”根据文章标题和小标题思考一下,文章给我们介绍了极光的哪些内容,它的总体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神话故事——极光一瞥——极光来龙去脉
师问:本文思路清晰,说明的顺序实际上就是怎么样的呢?
明确:层层剥笋,体现了人们认识事物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客观规律。
三、分析第一部分
师:在文中第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哪些神话传说?它是从哪些角度来讲述的呢?
师:可以先讲印度有关极光的“启明星部落之子”神话,引起学生兴趣后再看课文里的三个神话故事。
1、黄帝母亲附宝的故事——偏重古老神奇
2、《山海经》中关于“烛龙”的记述——偏重从古代文献中找出极光的影子
3、古希腊罗马神话中黎明女神的故事——追溯“极光”一词作为一个现代科学术语的来源,也突出了这个故事的浪漫色彩。
四、分析第二部分
1、师问:我们了解了极光的古老而美丽的神话传说后,我们迫不及待想感受一下极光的魅力,第二部分我们先看一下写了极光的哪些概念呢?
明确:极光卵、极盖区(利用图片形象了解)
2、师问:极光的总体特征是怎么样的呢?极光的形态特征分为几类?颜色有什么变化?
明确:五光十色,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常见的形态有:极光弧、极光带、极光片、极光幔、极光芒。常见形体亮度变化很大,亮/暗/万花筒。
3、师:你能在自己头脑里把这些文字变成极光的画面吗?请几位学生上台根据课文把想象中的极光形态画出来。然后展示ppt,欣赏图片,把想象中的形态和现实中的形态进行对比。
可欣赏:极光弧、极光带、极光片、极光幔、极光芒,亮的极光,暗的极光,瑞典首都斯德哥乐摩出现北极光,德国北部一个镇出现极光时的情景。
4、师问:本段的说明方法有哪些?明确: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
五、分析第三部分
师:领略了如此多变而美丽的极光后,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极光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大家仔细阅读第三部分,相互讨论,思考以下3个问题。
1、本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对极光的成因有哪三种推测?
2、现在的科学研究认为,形成极光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3、试概括极光形成的原理。
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和讨论,让他们理解本部分用打比方的形式介绍极光抽象的形成原理。然后通过ppt展示很好地把抽象的事理说明白。
明确:1、三种推测:(1)认为极光是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2)认为极光是夕阳返照的光(3)认为极光是极地冰雪释放出来的太阳光,这都是不科学的。
2、必不可少的三条件是:大气、磁场、太阳风
3、用电视成像原理说明极光形成原理
显像管——电子束——屏幕——图像
磁层——太阳风粒子——极区大气——极光
六、延伸拓展
师:教会大家筛选信息的技巧和说明文特征,说明方法。
1. 明确要求,确认重要信息所在段落。
2. 辨析代表重点信息的具体词句,快速取舍,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频率高句
3. 把选项和与选项有关的信息结合起来,仔细比较确定答案。
4. 说明方法:下定义、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
5. 利用此方法进行训练。全班分四个小组进行讨论。
假如你是一位旅行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假如你是一位浪漫诗人,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假如你是一位科研人员,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假如你想学写说明文,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七、小结
师:今天,我们在欣赏科学性的故事中汲取了有益的科普知识,积累相关的信息,学会了筛选信息的方法,同时使我们认识到,今天的世界还有许多如极光的自然现象等着我们去探讨。困绕全球的百幕大三角之迷,ufo飞碟之迷,金字塔之迷,甚至说我们这次面对的四川汶川地震,面对这些,尽管大家现在还有可能惊恐惶惑,但可以坚信的是,有我们在座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人类一定会像认识极光一样不断解开自然之迷,认识自然,热爱自然,最终达成与自然和谐相处。
《神奇的极光》《这个世界的音乐》二课基础知识、能力训练 篇4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层次结构,体会科普说明文描写和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学习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神奇的极光图片展示)
提起极光大家都不陌生,它是南北极地区特有的一种大气发光现象,极光在西方文学中还留下了许多神奇而美丽的传说,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近极光,认识极光。
二、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第一部分引述了哪几种古老的神话传说?引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2.理清课文层次
《神奇的极光》《这个世界的音乐》二课基础知识、能力训练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